•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北方三自與家庭教會個案

第二節 甲 1 個案

49 年以前,甲地雖集合了各宗派教會,也有精緻的教堂建築,但其實基督 徒人數並不多,在全國統計資料當中總是敬陪末座,最多人的一間不過400 位信 徒。但90 年代後期,甲地的基督教發展愈趨蓬勃,基督徒總數接近 5 萬人,約 占全部人口的 1%,儘管無法和沿海地區相比,但整體仍呈現快速上升趨勢。4 由於教會數量有限,每間三自幾乎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4、5000 人以上已是 常態,每個禮拜天也都要分好幾堂不同的時間聚會。

至於家庭教會,改革開放後也愈來愈興盛,總聚會人數保守估計是三自的2 到3 倍,是甲地基督教發展的主要來源。但由於教會數量很多,也礙於法規限制,

一間教會通常在數十人到數百人不等,也有少數具千人左右的規模,並且家庭教 會不若三自有組織性,教會間基本上都是分散、獨立的個體,發展走向主要由各 自的教會牧者主導,因而聚會內容、運作模式都有極大的差異性。

第二節 甲 1 個案

一、發展概況

甲1 成立於 20 世紀初,和多數歷史悠久的教會不同,雖然一開始也是隸屬 於海外基督教團體,但卻很快就由中國人自主經營。一開始,甲1 是在路邊搭棚

3 匿名文獻(未出版),文獻編號 001,頁 12-29。

4 陳建明、劉家峰主編,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年),頁 3-15。

聚會,比起教堂更像是個簡陋的佈道所,後來經由海外信徒募捐,才得以購地建 堂,但僅十多年的時間,甲 1 就因信徒與日俱增,而再度募款建立了一間 4000 多平方公尺的大禮拜堂,並陸續成立了學校、工廠、醫院、養老院、收容所等機 構,在當時戰亂的社會中,成為一股穩定的力量。5

中共建政後,甲1 在原先就自主經營的立場上,又投入了三自愛國運動的行 列,成為中共認可的合法教會,但這樣的決定,仍無法避免日後在政治運動中的 逼迫。1958 年前後開展的聯合禮拜,使得甲 1 面臨教會成立以來最大的衝擊,

不僅全部的信徒都被迫併到附近的教會,甲1 的部分房產也被占用,可以說在文 化大革命以前,就不再能自由進行聚會,到文革期間更是所有的活動都全面停 止,一直到1985 年才復堂,重新開始聚會。6

2007 年,甲 1 搬進了籌建多年的新教堂,新堂同樣占地 4000 平方公尺,並 為當地規模最大。每到星期天早晨,敲響的鐘聲就會漫布在整個小區,提醒和宣 告眾人,這是聚會的神聖時刻,壯麗的建築外觀不僅是地標,也成為許多外賓訪 華時的指定聚會地點。而教會內高 4 層,1、2 樓主要是禮拜堂和售書部,販售 一些聖經、研經材料、教會牧者的講道集等,牆壁上還掛有液晶螢幕,直播主堂 內的活動。3、4 樓則分別是牧者辦公室和一些小組團契的教室。

隨著教會空間的拓建,甲1 的聚會人數與日俱增,從 90 年代的 2000 多人發 展到7000 多位會友,為甲地人數最多,並有 16 位教牧人員,主日禮拜在不同時 段分成6 場進行,也是當地三自少數有英文禮拜者。由於中國的國際教會,只有 持外國護照者才能進出,若是外籍人士想帶領當地人進入教會,在國際教會就會 碰到困難,故有許多人選擇加入一般的教會,也希望藉此以學習英文的方式,更 多吸引當地人來參與。

目前甲1 除星期天的禮拜,平日還會固定開設信仰造就、查經分享、敬拜讚

63

5 匿名文獻(2012 年),文獻編號 003,頁 8-13。

6 匿名文獻(2012 年),文獻編號 003,頁 15-17。

美、禱告等課程,如慕道班、講道人培訓班、探訪慰問組、詩班等,並設有兒童、

青少年、成人主日學,大學生、青年和長者也各有另外的聚會,並依據興趣和職 業成立團契。由於人數眾多,教會發展出了85 個小組,透過少數人一起查考聖 經、分享生活近況,使信徒能獲得有效的信仰栽培,也增強信徒間互動和關懷。

除了本堂的活動,甲1 還下設 58 個家庭聚會點。本堂的講道主要由主任牧 師溫牧師(本文人名皆為化名)負責,其他牧師則分別負責聚會點的運作,聚會 點按地理位置分區,每個區都設有管理小組,和本堂聯繫密切。

二、灰市行為

從前述甲1 的發展中,不難發現甲 1 雖是三自教會,卻有著家庭教會的活躍 與信仰熱忱,這種活力不僅僅指人數的增長,也表現在除禮拜之外,教會活動的 多寡、對信徒的栽培和關懷、及對宣教的態度等。從政府立場出發,信教群眾與 宗教場所增加,都是他們不樂見的現象,反映在宗教法規上,就是盡可能的施加 限制,如規定宗教活動只能在合法宗教場所內進行,且必須由合法教牧人員主 持,與境外宗教團體或個人往來也要先經審批程序,而法規之侷限,正是造成許 多三自教會難以『教會化』的原因。故當一教會的信仰熱忱逐漸提高,就會愈傾 向完善身為教會應有的價值和功能,也就愈易產生偏離宗教法規的行為,朝向灰 市移動。

觀察甲1 的灰市行為,最直接就是體現在教會發展目標上。溫牧師說,甲 1 對自己的期許,就是能成為更開放的教堂,使「福音能藉著我們,如光一樣暢通 無阻」,即便法規有諸多限制,甲1 還是鼓勵信徒用不同方式傳福音。在筆者參 與的一次禮拜中,講道的馮牧師就公開呼籲信徒,要在政策上打擦邊球,以靈巧 的方式,進行福音工作。他說自己每次搭地鐵上班時,都會用讓座的方式讓人主 動和他說話,往往也就因此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牧師身分和信仰,馮牧師笑著說,

這招他也跟宗教局的人說過,可是這都是他們管不到的地方。

64

實際上,教會本身也常挑戰政府底線,如未經核准就在星期日的禮拜中,以 分享、做見證為名,邀請境外牧師上台講道,或邀請不合法的宗教人士進行授課、

培訓、主持宗教活動;教會所設的兒童和青少年主日學,也違反了政府不允許對 未成年進行宗教教育的不成文規定;在政府的反對下,教會仍堅持在每場聚會開 始前敲鐘,並在教堂外廣場辦聖誕節活動、組織信徒跳讚美操,7未來也計畫要 將讚美操推廣到更多小區和公園,使更多人能用不同的方式聽見福音。

甲1 的聚會點多半也屬於灰色市場,因為在 58 個聚會點中,就有 48 個是處 於未登記狀態,甲 1 僅稱之為『有聯繫的聚會點』,雖然名義上都是掛在甲 1 之下,生存也受甲1 保護,但已登記者和甲 1 關係密切,講道與奉獻都統一管理,

而未登記者則每個月只有約兩次,是由甲1 派牧者講道,也不強制收取奉獻,可 以說在實際上享有更多自主空間。

這些灰市行為的產生,不僅與教會作風有關,也受整個政治、宗教環境的影 響,以下就從甲1 教會的幾個面向,來檢視其往灰市過渡的可能成因。

三、組織成員的特性

甲 1 由於成立時間較長,教會恢復聚會初始,會眾主要都是老信徒。90 年 代以前,由於長期的政治壓迫,一度停擺的傳教工作,使得信徒不僅偏中高齡,

人數也不若從前。故自90 年代開始,甲 1 首先推動教牧團隊的年輕化,並積極 向外宣教,往後愈來愈多青年人加入教會,加上甲1 座落於多所大學、科技產業 聚集地,吸引了更高比例的知識份子參與,信徒主力才有所調整,現在中青年大 約占了80%。

但老信徒的比例雖然下降,在教會裡卻還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負責帶領一 些教會查經、及管理會堂的工作。甲1 的一位紀姊妹就說,有些老信徒雖然知識

65

7 一種搭配福音歌曲的體操運動,由台灣教會所創立,主要對象為較年長者,並有效推廣到大陸 地區的三自、家庭教會中。

水平不高,但經歷過去被逼迫的歷史,信仰都特別好,禱告也感覺特別有力量;

8教會的馮牧師也說,自己到甲 1 牧會已十多年,還經常被老信徒糾正講道和生 活上的問題。9

在甲1 的組織成員因素中,教會主任牧師的影響力是另一個焦點。甲 1 的溫 牧師是整個教會發展的領導者,他曾在國外攻讀多年神學,也先後在甲1 所在的 市基督教兩會擔任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全國基督教兩會常委,並於 2000 年前後接任甲 1 主任牧師至今。

由於同時參與在教會、兩會與政府單位中,溫牧師的多重身分也為甲1 帶來 一些幫助,在向上反映教會需要時,能較快得到重視,如協助教會租賃寫字樓,

以解決聚會場地不足的問題,或教會週邊道路淹水,也很快獲得改善。但這些憑 藉牧師個人身分所獲得的幫助,多半侷限在事務性的需求,影響較為消極,若具 體涉及法規層面,爭取有效保障教會權益,由於牽涉其中的部門甚廣,個人所能 發揮的作用就很有限。10

除了牧師的多重身分影響甲1 發展,關鍵的還有牧師對於教會治理的態度。

溫牧師就將三自牧者分為三類,一類是打瞌睡型,純粹受政府任命而就其位,並 不在乎教會發展;第二類是猶大型,11專做監督、檢舉工作,追求個人仕途與利 益;最後,則是擦邊球型,這類牧師真正關注教會發展,在政府規範下努力拓展 教會,時常遊走在政策法規的邊緣,企圖爭取更多空間。溫牧師很自豪的說,甲 1 正是因為有一群,願意帶領教會打擦邊球的牧者,才得以使得甲 1 有更勝於其 他三自教會的發展。

在擔任甲 1 牧師之前,溫牧師經歷了留學生活,也擔任過國內神學院的老 師,時常與海外交流,藉由這些經驗累積,看見海外教會的經營,溫牧師明白一

66

8 甲 1 信徒訪談稿,2012 年 7 月,訪談編號 009。

9 馮牧師訪談稿,2012 年 7 月,訪談編號 006。

9 馮牧師訪談稿,2012 年 7 月,訪談編號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