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南方三自與家庭教會個案

第二節 乙 1 個案

一、發展概況

乙1 教會成立於 1847 年,是由美國歸正宗的傳教士所設立,他在乙 1 牧會 了20 多年,往後將教會事務交給中國人後,又與其他傳教士在各地佈道,於 1890 年左右才回到美國。起初,乙1 的聚會地點只是一般民房,由於空間有限,過了 幾年就加蓋了一層,分為兩堂聚會,信徒約有百餘人。1860 年左右,乙 1 分成 兩個教會,分別培養了由當地中國人組成的長執會(長老和執事),並按立了中 國牧師,算是中國最早的自立教會。5

這兩間教會,在乙地都屬於三自系統,至今都有4、5000 人,在乙地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但為了敘述上能更清晰,本文的主要觀察對象將會集中在原址上的 乙1 教會。乙 1 於 19 世紀 60 年代建築了正式的禮拜堂,並陸續興辦了醫院、學 校、刊物等,但現存的教堂建築,是20 世紀 30 年代修建成,當時還從海外運來 鐘樓,在聚會前及重要節慶前敲響。

乙1 曾經歷了兩次的聚會停擺,一次是抗戰時期,由於乙地被日軍佔領,聚 會人數大幅減少,教會工作也被迫停止,直到戰爭結束後才恢復正常的禮拜。1949 年前,乙1 的信徒數量約 700 人,58 年雖然實行聯合禮拜,但或許因為規模較 大,使乙1 成為碩果僅存的教會,週遭的其他教堂都被併入。直到文革時期才又 經歷了第二次的停擺,只是這一停就是16 年,所有的宗教活動在這段時間都只 能暗地進行。

80 年代初期,乙 1 修復受損的教堂,找回被拆走的鐘樓,重新開始聚會,

86

4 柳副會長訪談稿,2012 年 8 月,訪談編號 016。

5 匿名文獻(2010 年),文獻編號 007,頁 1-2。

不到幾年的時間,聚會人數就恢復到建政前的水平,90 年代初就達到 1300 多人。

由於教堂接近西方哥德式建築,雖然位於城市擁擠的房舍中,通往教會的路在白 天還是菜市場,但尖尖的房頂和聳立的十字架,卻可讓人一眼就發現它的位置。

乙1 禮拜用的主樓有三層樓高,一次聚會大約可容納 1000 人,主堂如果坐不下,

或信徒聚會遲到,就會坐在一樓的副堂,看螢幕轉播樓上的聚會實況。在禮拜樓 後方有牧師樓,供在乙1 侍奉的牧師、傳道們居住和辦公,教堂門口還有簡易的 醫務部和售書部。

目前乙1 信徒數約有 5000 人,但只有 4 位牧師,20 多位長老、執事,在教 務的部分主要有聖工部、聖樂部、培訓部、探訪部、外宣部、青年部和主日學等,

除有內部刊物,登載弟兄姐妹的生命見證,教會還成立了兩個基金會,專門幫助 在偏遠地區傳福音的傳道人,和家中經濟困難的基督徒。

除了星期天的主日禮拜,乙1 還有專門開設問道班、基礎信仰班、中英文查 經班、禱告會、聖樂培訓、大學生、青年和中老年的團契,分別在週間舉行。主 日禮拜主要分為三堂進行,講道時雖然是用普通話,但都會搭配一位翻譯,將講 道內容逐句翻成當地方言,教堂內放置的聖經和詩歌本,也都有方言版本,方便 一些年長者使用。

二、灰市行為

90 年代開始,美國歸正宗教會,在離開中國將近 50 年後,又再度踏上這片 熟悉的土地,他們派了代表團來訪,並在乙1 主持了一次主日禮拜;之後乙 1 又接待了來自新加坡、台灣、菲律賓、紐西蘭等地的佈道團,在教會進行講道和 交流。6乙1 的主任牧師成牧師說,教會與這些境外團體接觸,請境外牧者講道,

多半是自己暗地進行,或是先斬後奏,雖然有合法的管道可以依循,但依規定,

教會至少要在兩個月以前向上級申報,過程十分繁瑣,講員通常就來短短幾天,

87

6 匿名文獻,基督教 XXXX 堂網,文獻編號 008。

實在不符合實際,而且申請通過的機率還很低,所以教會通常都不會申請,或者 僅是口頭跟宗教局的人報備。

乙1 也有成立外宣組,時常跨地區和外地的教會接觸,去主持他們的培訓課 程或辦佈道會,有時還是戶外的佈道會;並且乙1 也連續好幾年,在聖誕節前組 織信徒到戶外報佳音,頭一年有當地管理單位關切,之後教會主動跟居委會、街 道打招呼,活動也就都順利進行。平時教會的主日禮拜,不只在教堂裡看得到,

乙1 還特別在禮拜樓旁邊的空地,放了一個大螢幕面對外面的街道,讓在外面作 生意的攤販、不經意走過的路人,都能夠看到禮拜的實況,某種程度也是為了傳 福音的目的。而每堂禮拜開始前的敲鐘儀式,至今也一直在進行。

在青少年和兒童事工的部份,乙1 都相應有主日學、少年團契、大學生團契,

帶領這些未成年者學習過教會生活,在筆者參與觀察期間,乙1 還辦了四天的青 少年夏令營,請外地牧師準備了一系列主題的講章,還有唱詩歌、分組討論、遊 戲的時間,許多原先在乙1 聚會的孩子,都邀請他們非基督徒的同學、朋友一起 來,報名參加的人大約有近百人。

這些灰市行為的產生,不僅與教會作風有關,也受整個政治、宗教環境的影 響,以下就從乙1 教會的幾個面向,來檢視其往灰市過渡的可能成因。

三、組織成員的特性

從乙1 的成員結構來看,目前教會中,以青年和中年人的比例最高,老年人 和未成年者的比例居次。由於乙1 擁有 160 多年的教會歷史,和多數三自教會一 樣,都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他們在變動的環境中始終堅守信仰,為教會發展付 出很多,教會在主日禮拜時使用口譯,將講道內容翻成當地方言,主要也是為顧 及長者的需要。

筆者在乙1 期間,除了禮拜,最常參與青年團契的聚會,他們的年齡大約在

88

25 到 40 歲之間,聚會的時間是平日的晚上,一次大約兩小時。開頭會先唱詩歌、

禱告,再由講員帶進主題,不同於星期天的禮拜,青年團契的講員多半是團契中 較資深的弟兄姐妹,而非牧者,講題也比較生活化,主要是跟青年人可能碰到的 問題有關,如交友、婚姻、服事等,性質較接近分享和講座,當中帶入基督教的 價值觀。講題結束後,大家會分成5、6 個小組,再用半小時的時間,一起討論 剛才分享的主題。

這樣的團契時間,對於青年信徒的培養其實有很大的幫助,雖然和小組聚會 相比,能得到的牧養還是有限,但卻可因此與同年齡的人有更多認識和互動,分 享的主題也能幫助青年信徒,更清楚信仰落實在生活面的準則。實際上,雖然長 執會和牧師都是中年以上,但在執行活動時,這些青年還是教會仰賴的主力。

從牧者的角色來看,乙1 在 90 年代有一位十分受人敬重的主任牧師,雖然 走三自的道路,卻因堅持信仰,接受了20 年的勞改,在文革時被迫寫自我批評,

掛牌子遊街。改革開放後,許多人獲得平反,這位牧師也重新回到教會工作中,

並幫助許多海外牧者,進到乙地開展事工,乙1 和外界的大量接觸也是從那時開 始,現在雖然年事已高,仍在公開場合呼籲海外信徒支援中國事工。7他的理念 對於乙1,甚至是乙地的教會發展都有莫大影響。

而乙1 現任的主任牧師成牧師,大約在 10 年前被派到乙 1 牧會,剛來的時 候,乙1 只有 2000 多位信徒,現在則一路成長到 5000 多人,教會內部制度的建 立也更有系統。成牧師說,許多其他教會不敢做的事我們都在做,信徒有時也會 擔心,但或許這方面我比較勇敢、果斷,不怕上面的壓力,才能成為他們的遮蓋,

也才能帶教會走在前頭。8

成牧師在家中是第4 代基督徒,家人在信仰上的虔誠,對他有很大的影響,

知道自己無論在什麼位置,都要為上帝作工。神學院畢業後,成牧師到國外唸了

89

7 匿名文獻,基督日報,2007 年 8 月,文獻編號 009。

8 成牧師訪談稿,2012 年 8 月,訪談編號 013。

3 年神學,現在也時常出國參訪,目前除了乙 1 主任牧師,也在市兩會擔任重要 職務。成牧師相信,神是為了要他開展教會工作,才使他擔任這些職位,兩會的 存在也應該是為教會服務,所以即便兩會在外人看來是政治性大於宗教性,應扮 演貫徹宗教法規、政策的角色,但他卻不願意受制於這個職務,他很堅定地說「兩 會的身分對我來說不是主要的,不合理、不該遵行的法規,我們就不會遵行,如 果真的因此丟了這個官也無所謂。」

四、與家庭教會的關係

乙1 和家庭教會之間,有著很微妙的關係,在 90 年代接待的海外牧者中,

很多不只是偶爾在乙1 佈道,他們其實各自都在乙地開展事工,有些也成立了家 庭教會,當時雙方就有許多合作,後來乙1 雖然換了數屆主任牧師,但許多信徒 仍持續參與這些家庭教會的聚會或活動。

在乙1 聚會了 16 年的施弟兄就是一個例子,他長期參與一間由台灣牧師成 立的家庭教會,每次該教會的活動需要人力,他也會投入幫忙。他認為,雖然聽 過很多三自與家庭教會之間的歧異和衝突,但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感覺不出兩者 的區別,在講道內容和信仰教導上也沒什麼不同,他們幾乎每一季都還會安排三 自的牧師去講道,成牧師也是其中一員。9

乙1 的呂牧師也說,乙 1 和家庭教會間是有一定的互動,有時會邀請他們來 聚會,或在一些對外事工上合作,一起辦佈道會,如有海外講員辦培訓和營會,

家庭教會的人也會來參加。但呂牧師也澄清,這在整體來說還不是普遍的現象,

多數家庭教會還是對三自有戒心,覺得三自就是聽政府的,批評、攻擊的聲音始 終存在,有些牧師雖然跟乙1 有往來,卻因怕受到信徒的責難,而不敢公開承認,

甚至有些家庭教會還會向政府檢舉乙1 不合法規的活動。10

甚至有些家庭教會還會向政府檢舉乙1 不合法規的活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