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灰市的四個因素分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影響灰市的四個因素分析

一、教會組織成員的年輕化、知識化

據本文觀察的四個個案,無論三自或家庭,中青年的信徒比都已達到 80%

以上,包括牧師、傳道人在內,多數都具有高中、大專學歷,甚至四位主任牧師 都是曾經留學海外的碩、博士。這樣的教會組成對於整體發展影響很大,不像農 村或偏遠地區的教會,是消極的在政教關係中生存,雖然有各式各樣灰色地帶的 存在,但卻僅是所在的環境使然。這些在城市中的教會,年輕化和知識化的信徒,

帶著對信仰的熱忱,思索的是如何將福音,拓展到個人影響範圍之外的領域,這 樣的思維也許不是目標在改變政教關係,或推進公民社會,但卻會促使教會去嘗 試各種可能增加影響力的管道,對外的部分,就如運用有限的媒體資源,發行刊 物、設立網站,把握政府釋出的社會空間,從事小至社區關懷,大至救濟基金會 的公益慈善事業。

105

對內的部分,則是不斷完善教會建制,建立更組織化、制度化的系統,以滿 足不同信徒靈命上的需要,進而栽培更多傳福音的使者。人民大學教授同時也是 某家庭教會同工的蘇老師就說,家庭教會走向公開化,很重要的原因,其實就是 教會本身建制的需要,因為培養一個合適教牧人員的速度,遠不及信徒的增長,

過去分散成小群體的聚會模式,在人數漸增後就會碰到牧養的困難,勢必不能成 為長期的經營之道,而解決的方式就是尋找更大的場地,把小群體合併起來聚 會。並且公開化也才能滿足信徒日益增長的公民意識,透明化教會的人事、財務 資訊,決策和參與決策的標準,才能避免可能的腐敗問題。1

甲2 的江牧師,在論及家庭教會公開化的現象時也說,推動公開化的牧師都 有一個特徵,就是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社會裡面算領導階層,他們都有很強烈的 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有一些是帶領著教會在現有規範下踏入灰色地帶,更積極 的,可能還會嘗試去衝擊體制,爭取真正長期的保障。總歸,教會自90 年代以 來,組織成員的結構性調整,對於教會的灰市發展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二、神學思想的開放與融合

中共自建政以來,就以三自原則為貫徹,希望建立以中國實際為出發點的神 學思考,切斷與西方的聯繫,改革開放後丁光訓、陳澤民為首的神學思想建設,

企圖以『愛』代替基督教教義中核心的因『信』稱義,強調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 三自神學、和解神學,要求教會致力尋求社會主義的最高利益,傳統教會傳福音 的使命也被淡化為在文化和生活中長期持續的過程,無須刻意宣教或跨區域、跨 文化傳福音。2這些神學論述也進一步地將愛國精神延伸至愛黨。

但矛盾的是,開放後中共不只培育大量學術、技術人才前往國外深造,對神 職人員同樣也開放至海外神學院進行培訓,而這些機構的神學立場多半是傳統福 音派或基要派,許多三自和家庭教會的傳道人,在國內雖有看似對立的身分,互

106

1 蘇教授訪談稿,2012 年 7 月,訪談編號 004。

2 趙天恩、李錦綸等,三自神學論評(台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頁 150-162。

不往來,但在海外卻往往是一個班上的同學,這些思想和經驗累積,都對他們產 生很大的影響。3筆者所有訪談過的牧師,都一致認同官方的神學思想建設十分 失敗,不但政治手段本身是錯誤,並且一開始就直接挑戰基督教最核心的教義,

就連在三自教會內部都無法達到共識,實質三自基層教會大多都是福音派,相較 於政治訴求,更多人重視的反倒是信仰的使命。

而在家庭教會的神學立場上,80 年代後期開始,海外多元的神學觀點也再 次進入中國,包括五旬節派、靈恩派、改革宗等,衝擊著原先保守的基要派神學,

也使得家庭教會延伸出較過去更為包容、入世的態度,不再只關注來生和個人靈 命,而更有強烈的社會關懷、社會責任、合法公開化的訴求,甚至期望透過信仰 改變文化。

但必須注意的是,即便海外神學思想的輸入,對中國教會影響深遠,但教會 和社會本身的發展,更是決定什麼神學能在中國有影響力的關鍵,如北京守望教 會和成都秋雨之福教會,就是在發展過程中,思考教會應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主 動尋找新的神學論述作為教會發展轉型的支持,才使得改革宗在中國產生影響 力。而乙2 的楊牧師,最早接觸的雖然也是改革宗,但卻不認同其觀點,而選擇 帶領教會往較靈恩的方向靠攏,同樣也是在自己的理念上尋求有力的教義根據。

另一方面,提高社會參與,積極從事公益慈善事業,不僅是知識份子興起後 主動思考的責任、官方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政府開放給宗教團體,

唯一的社會空間和增加影響力的機會,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也才共 同塑造出當前中國教會的行為模式。

三、宗教市場的激勵

從宗教市場角度來說,由於中國對宗教的管制依舊存在,在大原則下還是不 允許教會獨立於三自之外登記,所以檯面下的宗教團體,也就是家庭教會,始終

107

3 洪傳教士訪談稿,2012 年 5 月,訪談編號 001。

長期且廣泛的存在於中國社會,但也由於管制的力度不若開放前嚴謹,在執行上 也不強調硬性取締,因此即便沒有正式的法律地位,卻有愈來愈多的家庭教會選 擇浮上檯面,在官方容忍的不成文底線下,公開與三自教會分食這塊基督教市場。

改革開放初期,一方面政治氛圍未定;一方面,基督教的傳播經歷了極大復 興,信徒人數直線上升,整個宗教市場有很大的擴展空間,所以教會間的競爭壓 力相對較小,也就缺乏往灰市移動的誘因。時至今日,雖然中國不信基督教的人 還是很多,但整體的人數成長卻逐漸趨緩,也導致宗教市場因素愈來愈重要。

從甲、乙兩地三自與家庭教會的相處來看,可以發現兩者都已較少出現類似 內陸和農村地區,互相控告、檢舉的惡性競爭態勢。4在甲地,雙方相處的模式 可以說是屬於良性競爭型,檯面上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心裡還是互不認同,彼此 有清楚的界限,也會將對對方不滿的心態傳達給信徒;在乙地,雙方相處的模式 則比較屬於互助合作型,檯面上已有一定比例的互動,雖然在登記問題上有各自 的立場,但卻願意理解彼此不同的選擇,雙方牧師和信徒都有一些同工和交流。

然而,無論是競爭型還是合作型,從對灰色市場的影響來看,都有一定程度 的激勵效果,促使雙方意識到彼此的優劣勢,並在挑戰和發展困境中,謀求進步。

三自的教會化呼聲,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去政治化意願;家庭的合法化、公開化 訴求,也代表了廣泛希望『脫敏』的心情。5為的都是自身教會組織能在中國有 更好的發展。

四、整體政治環境的趨緩

目前中國宗教管理體系,國家部分最高層級為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黨內則為

108

4 筆者訪談的洪傳教士,在中國內陸帶職宣教十多年,當地還時有三自教會因眼紅家庭教會的發 展,而向政府告發檢舉的情況。洪傳教士訪談稿,2012 年 5 月,訪談編號 001。

5 中國學界認為不應再將教會事務視作敏感議題,而應用正常的心態使其成為公共議題,北京大 學社會學系並於2008 年舉辦『脫敏與社會改革:以家庭教會為例』的學術演講。于建嶸,「為基 督教家庭教會脫敏──2008 年 12 月 11 日在北京大學的演講」,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8/12/1696.html。

中央統戰部,兩組織基本上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但統戰部在各層級都處於絕對 領導地位。1995 年以前,宗教事務局的任務,要直接負責貫徹宗教政策,加強 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鞏固統一戰線,但各省仍能自訂地方性宗教事務法 規。1995 年後,其職能則較集中到宏觀決策、規畫、監督及研究工作,具體宗 教事務管理就更多下放至地方宗教事務部門,6而地方政府各自對於宗教事務的 態度,也就更大的影響了該地宗教的發展。

本文觀察的甲、乙兩地,一個是屬於政治氣氛較嚴謹的北方城市,一個是屬 於經濟發達,整體發展都較自由的南方城市。從兩地的相關宗教法規來看,甲地 的法規制定很接近全國《宗教事務條例》,全文依照不同的宗教事務劃分,分別 討論宗教場所、教職人員、宗教財產、涉外事務等項目,規定十分詳盡;而乙地 的法規,則是簡單從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的角度著手,章節也僅用登記、管理、保 護、罰則等做區分,相較於甲地的詳盡,則顯得較為概略性。由此也突顯了甲、

乙兩地政府對宗教事務的不同態度。

地方政府的態度不同,也使得兩地教會的灰色市場表現有所差異。甲1 作為 甲地合法教會,是非常謹慎的以模範教會的形象博取信任,以換取更多博弈的空 間;甲2 作為家庭教會,則是除了儘可能地挑戰政府的底限,也在艱難的環境中,

更著眼於長期發展,致力推動法律上的保障、家庭教會間的團結,迫使政府更積 極的面對教會問題。

而乙地由於環境較開放,要踏入灰市並不費勁。對乙1 來說,合法教會的立 場,極少和教會工作有衝突,即便有法規不允許的行為,順從神不順從法規,也

而乙地由於環境較開放,要踏入灰市並不費勁。對乙1 來說,合法教會的立 場,極少和教會工作有衝突,即便有法規不允許的行為,順從神不順從法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