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案在乘法計算題之訪談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個案在乘法計算題之訪談結果

由未具備等號關係概念的學童於乘法計算題的解題情形,發現有部分 學童於計算題第一題表現運算結果解、多種解但於第三題只表現出關係 解,在第四題又再度表現為多種解;而在全部答對的問卷中,發現有 1 位 學童不使用多數學童所用的兩邊結果相等、代入答案或解方程式的方式運 算而是以代數解方式進行計算題的運算,故需進一步對這些學童進行個案 訪談探究其想法,以確定其解題情形。本節將這些選取的學童於計算題第 一題的解題表現為 4 名「運算結果解」(代碼 A~D)、2 名「多種解」(代 碼 E、F)、1 名「代數解」(代碼 G)學童進行深入的個案探討,本節依據 學童的回答情形進行個案分析:

51

一、忽略算式中的數字,將等號視為運算結果

學童在進行計算題運算時,會忽略算式中某一邊的數字,將算式中其 餘兩數相乘積視為未知數的答案,再將未知數的答案與原本忽略的數字相 乘,使所有數字相乘為計算題的運算結果。

(一)任選兩數相乘的情形

學童 A 在解決等號乘法計算題時,忽略未知數前面與後面的算式,將 算式中任兩數相乘後的答案放進未知數中,再將未知數的答案與忽略的數 字相乘,使計算題運算出來的答案為全部數字相乘後的結果。

個案一

圖 4-3-1 學童 A 計算題一作答內容

師: 你這些圈起來的數字是什麼意思?(參考圖 4-3-1)

A 生:5 乘以 10 要等於 50 再乘以 2 等於 100。

師: 5 乘以 10 會等於 50 再乘以 2 會等於 100?

A 生:嗯! 算出來的數字要是 100。

師: 算出來的數字是 100?

A 生:嗯!

師: "□"會等於多少呢?

A 生:應該是 10、20 跟 50。

師: 10、20 跟 50? 嗯,你這裡是寫 10、20 跟 50?

A 生: 算法是 5(指著題目上的 5)乘以 2(指著題目上的 2)等於 10,然後 10 再乘以 10 等於 100。

師: 你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

52

A 生:我是先用 5 先乘以 10 等於 50;10 乘以 2 等於 20;5 乘以 2 等於 10。

師: 這些數字都可以放在"□"裡面?

A 生:對!

師: 全部的數字相乘之後...

A 生:都是 100。

師: 我有遇過小朋友,他把這兩數遮住了(遮住 5、2),"□=10"你覺得他對嗎?

A 生:也是對的!

師: 是對的? 為什麼?

A 生:這邊是 10,10 乘以 2 等於 20,20 再乘以 5 等於 100。

師: 所以是可以的?

A 生:對!

師: 全部相乘之後一定要等於 100? "□"會等於這三個數字?

A 生:對!

師: 好,那我懂了。

學童 A 在等號乘法計算題的運算中,選擇等號前面 5、10 任一數字與 後面的數字 2 相乘後為未知數□中的答案。研究者得知後,利用其他學童 出現過的運算情形詢問學童 A 對與錯,讓學童 A 判斷並發表其對於其他 學童運算情形的看法,以觀察學童 A 是否存在其他運算想法。由學童 A 回答發現,學童 A 認為未知數□是算式中任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目的在於 使未知數□與剩下的數字相乘後,可以是算式中三個數字(5、10、2)相 乘的結果。

以上顯示學童 A 在等號乘法計算題中,會忽略前面與後面的數字運 算,用任兩個數相乘的結果進行解題,將等號視為數字相乘後的運算結果。

(二)由左至右相乘的情形

學童 B 面對等號乘法計算題時,忽略未知數後面的算式,將算式中等 號前面兩數相乘的答案放進未知數□中,再將未知數的答案與忽略的數字 相乘後,使計算題運算出來的答案為全部數字相乘後的結果。

53 個案二

圖 4-3-2 學童 B 計算題一作答內容

師: 這些圈出來和寫出來的數字是什麼意思?(參考圖 4-3-2)

B 生:10 乘以 5 等於 50。

師: 10 乘以 5 等於 50? 那 5 是什麼意思?(指寫在其他上的 5) B 生:它乘過的這個(指出自己算式中的 5)

師: 乘出來會等於 50? 框框等於多少?

B 生:50 呀!

師: 為什麼框框等於 50?

B 生:因為 10 乘以 5 等於 50 阿。

師: 10 在哪裡?

B 生:題目裡面的 10。

師: 5 呢?

B 生:5 是這個 5(指出題目的 5)

師: 好! 框框等於 50,因為這裡乘以 5 所以它寫 5? (指出寫在其他上的 5) B 生:對。

師: 有小朋友把這兩數字遮住了,框框等於 10,你覺得他對嗎?

B 生:不對。

師: 喔? 為什麼不對?

B 生:乘出來沒有等於 50。

師: 乘出來沒有等於 50? 誰乘以誰沒有等於 50?

B 生:10 乘以 2 沒有等於 50。

師: 有小朋友把題目改了,覺得 5 乘以 10 乘以 2 等於框框,框框等於 100,你覺得 對嗎?

B 生:對阿,50 乘以 2 等於 100 阿。

師: 50 乘以 2 要等於 100,框框要等於 100? 可以的?

B 生:沒有,框框要等於 50。

師: 框框要等於 50? 不可以等於 100?

B 生:對! 然後再填在框框裡。

54

師: 有小朋友把這個遮住了(遮住 5),框框等於 5,你覺得他對嗎?

B 生:不對!

師: 為什麼不對?

B 生:5 乘以 2 也沒有等於 50。

師: 喔! 他不對,框框不可以等於 5?

B 生:嗯!

由學童 B 的運算式發現,學童 B 忽略算式後面「×2」的數字運算,將

「5×10」的運算結果放進未知數□中。研究者亦運用其他學童的運算情形 詢問學童 B 對與錯,讓學童 B 判斷與發表其對於其他學童的運算看法,以 深入瞭解學童 B 的運算原因,發現其將等號視為由左至右相乘的運算結 果,忽略算式後面的數字,使得未知數□只有一種結果的情形,此與學童 A 任選兩數相乘的運算使未知數□有多種結果的情形略有不同。

研究者發現學童 B 亦出現由左至右相乘的運算方式,將未知數□答案

(50)再與被忽略的算式(×2)進行乘法運算,使算式結果為全部數字相 乘的總合(100),將等號算式視為所有數字相乘的總合。

顯示學童 B 因以左至右相乘的運算方式,忽略未知數□後面的數字,

讓未知數呈現只有唯一解的答案,並使等號算式為全部數字相乘的結果。

此情形在個案學童 D 中亦出現了相同解釋,但由於訪談中學童 D 對九九 乘法還不夠熟悉,呈現的錯誤計算太多使得其表現沒有學童 B 明顯可討論 故沒有在此深入提及,但仍可發現此情形並不只出現於單一個案結果。

(三)暸解關係意義的情形

學童 C 原先將等號視為數字的運算結果,訪談過程中,學童透過多次 代入數個等號為運算結果的答案以及回顧問答的方式產生反思,進而發現 等號關係意義。

55 個案三

圖 4-3-3 學童 C 計算題一作答內容

師: 這題你的 25 怎麼算出來的? (參考圖 4-3-3)

C 生:10 乘以 2 加 5。

師: 10 乘以 2 加 5?

C 生:(搖頭)不行。

師: 框框裡面的數是多少?

C 生:20。

師: 為什麼是 20?

C 生:咦?應該是 50。

師: 為什麼是 50?

C 生:10 乘以 5 等於 50。

師: 有小朋友把 5 跟 2 乘起來,框框可以等於 10 嗎?

C 生:不對,沒有這兩個算不出來!(指出 2、5) 師: 如果說框框等於 5 可以嗎?

C 生:可以。

師: 為什麼可以?

C 生:5 乘以 2 等於 10。

師: 框框可以等於 100 嗎?

C 生:不行!

師: 為什麼不行?

C 生:這裡沒有答案。

師: 哪裡沒有答案?

C 生:5 乘以 10 不等於 100。

師: 框框可不可以等於 25? 不行?

C 生:不行!

師: 還是...可以?

C 生:咦? 可以。25 乘以 2 等於 50。

師: 25 乘以 2 等於 50,然後勒?

56 C 生:5 乘以 10 等於 25 乘以 2,可以。

由訪談結果發現,學童 C 一開始圈出的「25」是自湊答案的結果。透 過研究者進一步詢問,學童 C 陸續將數字(50、10、5、100、25)嘗試放 入未知數□中,判定數字是否符合等號算式。學童 C 先忽略等號後面算式

(×2),再忽略等號前面算式(5×)分別同意 50 和 5 可以為未知數□的答 案,但不同意將兩邊算式同時忽略或全部數字進行相乘。研究者再一次詢 問「25」的結果時,學童 C 此時獲得等號關係意義,後續的訪談中,學童 C 皆以關係想法進行解題。

研究者認為學童 C 面對等號乘法計算題時,能由自湊答案至真正瞭解 關係意義的原因是,學童 C 在運算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思考而得,當研 究者再次回顧關係結果(25)的答案時,便成為學童 C 再次檢視自己進而 獲得關係意義的關鍵。

綜合以上結果發現,等號關係概念尚未完整的學童會忽略等號算式的 某一邊數字,將其中一邊的運算結果放在等號的後面,視等號為運算結 果。這些視等號為運算結果的學童未知數答案呈現兩種情形,一種採忽略 等號前面與後面算式,任選兩個數進行相乘積,成為未知數的答案;一種 採忽略等號後面算式,將等號前面兩個數由左至右相乘結果,而成為未知 數的答案。此情形使將等號視為運算結果的學童,出現多種解與唯一結果 解的解題情形。

研究亦發現,可使學童在嘗試多次代入答案中,獲得等號關係的想 法。教學活動上,教師可以製造學童產生多次錯誤的情境,以及利用問題 再回顧的探討方式,有助於學童面對等號關係概念的獲得。

57

二、受制於未知數的位置不同,產生不同的解題表現

在等號乘法計算題中,當未知數的位置不同時,學童出現由「運算結 果解」、「多種解」換為「關係解」的解題情形。

(一)多種解換為關係解的表現

當未知數位置在等號旁邊換成不在等號旁邊時,學童 E 認為未知數不 在等號旁邊的算式無法進行運算結果解與多種解的運算,只有關係解才可 以運算。

個案四

圖 4-3-4 學童 E 計算題一作答內容

師: 這些圈出來的數字怎麼來的,還有其他上的 5?(參考圖 4-3-4)

E 生:10 可以等於 10。

師: 可以把它放進框框裡?

E 生:嗯。

師: 25 呢?

E 生:25 就是 25 乘以 2 等於 50,然後 5 乘以 10,50,然後等於。

師: 50 呢?

E 生:5 乘以 10,50,所以這邊可以放 50,然後 50 等於 50,框框是 50。

師: 5 呢?

E 生:忘記了! 阿,5 乘以 2 等於 10,然後這邊 10 等於 10,框框是 5。

師: 好,OK!

58

圖 4-3-5 學童 E 計算題三作答內容

師: 這一題為什麼不可以把它遮住?(遮住 6)(參考圖 4-3-5)

E 生:因為這邊是 3,沒有數字乘以 3 等於 2。

師: 因為沒有 3 乘以框框相乘等於 2 的,所以就沒圈了?

E 生:對!

師: 好,OK!

學童 E 在計算題第一題採用「多種解」的作答方式,由學童 E 回答得 知,其運算方式為忽略算式中的「×2」、「5×」、同時忽略「×2 和 5×」以及 兩邊相同的關係運算,使得計算第一題中未知數的答案呈現多種解答情 形,此表示學童 E 有部份等號為關係概念但不完全純熟。

對照學童 E 在計算題第三題的表現情形(如圖 4-3-5),學童 E 只呈現 等號為關係概念的解題方式,研究者詢問學童 E 的作答原因,學童 E 表示 無法接受等號後面不是數字的運算結果,所以只能選擇關係解才能求出答 案。

顯示學童 E 在未知數□位置不同情境下,會因為等號算式無法進行運 算結果解、多種解的運算,而選擇唯一可以運算的關係解情形。

顯示學童 E 在未知數□位置不同情境下,會因為等號算式無法進行運 算結果解、多種解的運算,而選擇唯一可以運算的關係解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