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試題編製

本研究試題乃針對國小四年級下學期學童的等號概念在 10 以內的乘 法運算中進行編製,此階段學童正值進入小數的除法單元,剛接觸小數除 以大數、商小於 1(如:5.6÷8=0.7、9÷15=0.6)的課程。考量問卷施測的 時間前後,部分學校學童可能尚未學習到數學小數除法(小數除大數,商 小於 1)概念,除法運算上仍較不熟悉,故本試卷採全部都是乘法的運算 方式呈現,而不使用除法算式。

本自編問卷共分三部份,第一部分為「等號意義和符號的讀寫」,此 部分參考(McNeil & Alibali, 2005)等人的研究結果,將學生對於 6 個敘 述(算出答案、把數字照抄一遍、問題結束、某個東西和另一個東西、兩 量相等、總和)判斷可否代表「=」的意思,修改為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問 題,分為六小題,第一至第五小題為等號意義的敘述(把答案算出來、某 一邊的東西和另一邊的東西相等、兩個數量相等、所有數字的運算結果、

擺在算式的最後面),第六小題為符號的讀寫;第二部份為「乘法計算題」

問題共四題;第三部份為對應計算題「乘法文字題」問題共四題,共計十 四題,內容說明如表 3-3-1:

38

(1)題型 1:□在等號旁邊。包含,5×10=□×2、2×□=6×3。

(2)題型 2:□不在等號旁邊。包含,□×3=2×6、2×4=4×□。

此類題型主要希望學童不會因為計算錯誤、數字過大或複雜而放棄作 答,而影響研究的正確性,故採用 10 以內的單因子乘法算式進行運算。

進而參考學童在等號加減法算式中所出現過的答案,改用於乘法算式中,

提供一些可以放在□裡的數字作為本計算題的誘答選項,以觀察學童在未

39

知數位置不同的情境下的解題情形。

(三)第三部份共四題,等號乘法文字題。

此部份乃對應等號乘法計算題加入文字情境,像是計算題為 5×10=□

×2,而其文字情境為「一袋梨子有 5 個,一袋蘋果有□個,媽媽分別買了 10 袋梨子和 2 袋蘋果,發現梨子和蘋果的個數一樣多。」,文字題又分兩 小題:

(1)第一小題,請學童算出□中的數。包含一袋蘋果有□個,□=

_____。

(2)第二小題,請學童依據情境內容判斷算式是否正確,並說明 理由。包含,梨子和蘋果的個數一樣多,可以寫成 5×10=□×2 嗎?

為什麼?

此類題型主要希望學童於計算題作答後,面對與計算題對應的文字題 有較強的聯結關係,促使學童可以更容易進入文字題情境,減少因為不熟 悉問題情境而不願意作答的情形。文字題第一小題為請學童算出未知數的 答案,藉以審核學童對於文字題題意的瞭解程度,第二小題透過列出等號 算式讓學童判斷並敘述其理由的方式,減少學童需要自己轉譯列式進行解 題的步驟,主要藉以瞭解學童是否能找出文字題中等號算式的關係。

(四)訪談問題

(1)第一部份,題目有沒有看不懂意思的?你打勾的原因是?打叉 的原因是?打問號的原因是?

(2)第二部份,圈出來的數字是可以填在□裡的答案嗎?你是怎麼 算出來的呢?為什麼可以這樣算呢?

(3)第三部份,第一小題□,你是怎麼算的?為什麼這樣算呢?第 二小題你寫為什麼的原因是什麼意思呢?

此類訪談方式主要希望能深入瞭解學童對於等號的解釋、計算題與文

40

字題列式的想法。以「為什麼」、「原因為何」的深入問答方式,瞭解學童 面對此題型作答的想法。

二、預試

本研究選取臺中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童共 28 人進行預試,預試時間為 民國 101 年 4 月,預試分兩階段進行包含紙筆測驗與質性訪談,分別敘述 如下:

(一)紙筆測驗

紙筆測驗時間為 40 分鐘,為了確實掌握施測情境與正確回答受試者 對於問卷的相關問題,故由研究者親自進行問卷發放,並隨時記錄學童作 答時出現的所有問題,以作為修改或加強試題題意不清之依據。研究者在 預試時,發現部分學童不太會直接運算等號兩邊皆為算式且含一未知數的 類型,為減少此類受試者受限於複雜的問題情境而產生錯誤或不願作答的 情形,將計算題修改為每題有數個答案選項,答案選項乃參考學童在等號 加減法算式題中常出現的錯誤選項,使受試者利用圈選方式選答未知數中 的答案,以減少問題的難度。在文字題第三題中,研究者亦發現預試的受 試者,較不熟悉原題目中的面積運算公式,故題目變換為不需運用到面積 或相關公式解題的文字題題目,修改情形如表 3-3-2,使修改過後的問卷,

成為本研究的正式問卷。

41

42

(二)質性訪談

質性訪談為 20 分鐘,選取在問卷中非使用關係策略解題的 2 位學童 進行訪談,以修正訪談問題內容不適當之處。預試結束後與指導教授討論 訪談內容的可行性,針對問卷內容及訪談問題進行更改。訪談問題大綱原 為「你覺得這題題目有沒有問題?哪裡有問題?」、「看到這一題題目,你 覺得題目在問你什麼?」、「你為什麼這樣算?」,為使研究者易於分析,

修改為分開三部份的訪談問題。

三、資料蒐集方式

(一)正式施測

本研究正式施測時間為 101 年 6 月中上旬。施測前研究者於五月底與 受測班級的導師協調施測時間,各校安排在同一天進行施測。為使各班學 生有相同的作答情境以減少測試誤差,故由研究者親自發放問卷與說明問 卷填答規則。施測時間為 40 分鐘,針對受試者在施測時產生的相關題意 問題作釐清,施測結束後,直接將問卷全數收回,以進行試卷分析。

(二)質性訪談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學童的等號概念於乘法運算的情形,依據受試學童 在問卷中的解題情形,選出七位在問卷的計算題中,解題策略不一致的學 童作為選取樣本。研究者與該受試者班級導師討論,徵求導師同意後,於 民國 101 年 6 月中下旬,進行兩次訪談,訪談地點為與該四年級班級教室 同樓層的文書處理教室以及該棟二樓的教師休息室。

研究者詳細分析訪談者問卷的作答內容後,擬定訪談大綱,並與指導 教授與數位在職教師討論訪談內容的恰當與否。正式訪談時,採一對一方 式進行,每位學童約 20 分鐘,將訪談全程以錄音與錄影方式記錄整個訪 談內容,並將訪談錄影資料逐字轉為文字稿。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