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個案教師的學科知識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產生教學活動之前,老師如何蒐集教材、

設計教材及其對教學的看法,都是影響教學的因素,另外教學中教師如何 呈現教學,將科學概念有效傳達給學生,其對學習者的認識、教學評量的 知識及瞭解教學情境知識,都是影響產生教學表徵的重要因素。研究者歷 時十週的課室觀察,在瞭解教師的自然科教學表徵上有很大的裨益,然而 教師如何建構他的教學,及其背後的思考,例如對自然科學的觀點卻不易 在教室觀察中察覺,有時可能隱藏於教學中不易發現,因此訪談個案教師 是釐清個案教師教學知識的有效方法。在歷經多次的訪談,含課後與個案 教師閒聊與正式訪談,得到豐富的資料。這些資料在研究者編碼分類後,

以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策略知識、科學過程的知識、教學情境知識、對 學生的知識和評量的知識,分別詳列說明之。

一、個案教師的對學科知識的認知

(一)兩位個案教師認為自然科學與人文互相關連,並強調自然科學應與 日常生活相結合

黃榮村(民 83)指出科學教育,應深切體認 21 世紀急切追求生存與 品質的特性。最近電視有一則手機的流行廣告用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的確,一切的科技發明或科學的發展無不以服務人群,造福人類為優先。

而創造的本身其思考的終極目標,乃以符合人性為考量,請教個案教師對 自然科學本質有何看法,個案老師亦指出科學應與人文密切結合,…….

自然不只是科學還有人文的成分在裡面。(訪談文田 920325)

有理工背景的達仁老師,提到自然科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他在上 課中常常會舉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讓學生瞭解自然科學是很重要的,而

且處處是學問,以學生開汽水瓶來說,開瓶為什麼要使用開瓶器?為什麼 開瓶器如此好用?其應用的科學原理是什麼?以此事例顯明生活與科學 之間的密切關係。而且達仁老師與文田老師有一致性的看法,同樣認為自 然科學和人文應相互結合,另外,他還特別提到自然科學的廣泛,當視個 人如何在生活中去體會,如何去應用,懂得運用的人才可解決問題,在生 活中去體會科學的人,所學的才會對本身有助益。

R:請問您同意「自然就是科學」的說法嗎?

達仁:就我而言的話,感覺自然科學的東西是無所不在的,在日常生活 中或是身體的狀況中,你大概都會牽涉到自然科學。在我個人的 觀點,我要教給學生的話,我都是教比較切身的東西,日常生活 之中或是你的健康情形,或是你在運用當中用得到的為主,很多 東西是用不到的,但是藉由你要知道一些入門的話,你在日常生 活中的一些東西,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日常生活中很多牽涉力 學、結構學,比如力學的東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東西懂的話,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東西,都是省力的裝置,可以利用省力或省時 的方式作功來完成。(訪談達仁 920327)

(二)強調自然科學可驗證性:

觀察兩位個案教師的教學及詳細查閱所使用的教科書,兩位分別使用 不同出版商的教科書,但它的編排同樣以六單元為一冊,每個單元以分概 念陳述,並安排觀察或實驗活動。以文田老師上課所使用的教科書為例,

第一單元有兩個實驗活動,一是比較白紙和黑紙在陽光下吸熱的差異,另 一個是操作有色的透明片,看物體對色光的反應有何不同。

文田:我自然認同自然課強調實驗的驗證性,強調實驗和讓學生去操

作。從小學就學習求真理,動手做,然後去發現問題的概念。

(訪談文田 920325)

觀察文田老師的教學,起初多在自然專科教室上課,以六個人為一組,

在專科教室每組有一張大的實驗桌,可供學生實驗,方便學生操作,而講 台前有張更大的實驗桌,可讓老師當講桌和實驗示範。所以在實驗課的實 施非常方便,文田老師也經常讓學生實驗操作。

以達仁老師任教的五年級選用的教科書來看,第一單元共安排五個不 同的實驗操作,同樣顯示自然課非常強調讓學生操作及實驗。

達仁老師同樣認為,讓學生從事科學實驗的很重要,但是他另外補充 學會了科學的概念,應該盡可能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達仁老師認為如果 學而不用則枉然。學會後不思考其原因,或來龍去脈則枉費學習。思考之 後會融會貫通,再加以應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達仁:我覺得應用是很重要的,你學了這個東西一定要應用,如果你學 了這個東西不運用的話,學了這東西事實上是垃圾。放在頭腦裡 面而沒有用。如果你學到自然科學的東西,把他運用在日常生活 上才叫做學到了,所以我覺得自然科學很重要的就是應用。(訪 談達仁 920327)

(三)自然學科的教學強調讓學生「主動探索」重於知識的「直接灌輸」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綱要內容(教育部,民 92),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列有以下六項課程目標。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 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2.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及其基本 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3.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 尊重生命的態度。4.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以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5.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創造潛能。6.察覺和試探人與科

技的互動關係。其中第二項指出,應培養學生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 及其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觀察文田老師的課室 教學發現,他善加安排分組實作,讓學生能親自動手操作,教師則在一旁 當引導者;而達仁老師的教學也以讓學生操作為主,兩位教師同樣示範實 驗,然後就讓學生分組做實驗,實際操作。訪談文田老師,他表示學生學 習自然的過程,應該要能理解整個概念,所以在探究的過程應該有抽絲剝 繭般的探究精神。

R:國小自然課根據課程的精神強調「探究過程」,從實驗中讓學生 去理解概念,從你的教學中試著舉例來說說看(以一到三單元為 例)。

文田:像習作都是把學生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學生都想直接看答案 抄解答或看別人的,我常跟他們講你這樣抄解答,一點意義都 沒有,因為你只知道結果而不瞭解過程我舉光那個單元(第一 單元)為什麼蘋果會更紅,這個ㄚ看紅的會更紅,黑的會更黑,

習作也是會一步一步引導他去寫,很多(小朋友)只會寫結果,

用紅色(玻璃紙)看紅蘋果是紅的,用綠色看紅蘋果是黑的,中 間過程寫不出來,我發現習作很多這種情形,我在教我有發現這 一點後來我再補充就會一層一層抽,就會請他們探討光的吸收和反 射,有什麼樣的情形會讓光透不過去透得過去,然後為什麼會變成 紅色,我就跟他們這樣子抽絲剝繭,讓他們自己慢慢的想,至於我改 變方法是說我倒返回來讓他們想,他們像走迷宮從終點倒著走回去,

能夠理解出來後,再把他們的思緒整理一下子。(訪談文田 920325)

(四)個案教師認為科學知識並非一成不變,強調科學知識具有可變性 科學家在科學方面的發展一日千里,達仁老師認為自然科學的知識有

些是定理不易改變,但是有一些科學觀念是具有可變性,例如基本物質的 探究,常常有新的觀念和新的知識產生,以前認為物質是由質子和電子所 組成,後來發現中子,科學家後來又發現更小的物質稱為「夸克」。因此,

個案教師也常鼓勵學生,人人都能成為愛因斯坦、牛頓,只要從小多多養 成思考及動手做,並細心觀察去體會科學原理,將來說不定就能成為偉大 的科學家喔!

達仁:自然科學的東西是幾百年來的知識累積,事實上舊有的不容易變,

而尖端的東西有可能會改變。例如我們原本認為原子核裡面是電 子、質子、中子,但最近有科學家發現原子和有一種東西叫「夸克」, 所以,自然科學是可變的,但事實上改變量不是很大。(訪談達仁 920327)

二、有關學科知識的教學表徵

(一)陳述---用口語解說的方式以傳達科學的概念

教學過程中「陳述」是個案教師呈現最豐富的教學表徵,在整個自然 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輔導者的角色,教學前要瞭解學 生起點行為,以學生舊經驗為基礎,帶入新的知識。然而,整個教學活動 必須針對新的定義,佈置一個適合學生探索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從探索中 建構新的觀念。在本研究中發現,文田老師單元教學中,在不同的教學階 段,有不同的對陳述表徵方式,例如在引起動機階段,多以介紹舊經驗試 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對話式的方式,試圖喚起學生的舊經驗;之後,

進入發展階段的教學,個案教師則轉變陳述的方式,多以發問的方式來澄 清學生的概念,試著讓學生去發展自己的學習模式,並從問題的探討,檢 視自我瞭解的程度。至此學生已形成新的概念,最後由教師作統整性的陳 述,讓整個概念能更清晰。

定義陳述

文田老師在解說新的定義時,通常不直接將課本的定義直接說明,因 為在學生並未瞭解新概念前,直接的下定義常阻礙學生自主的思考,況

文田老師在解說新的定義時,通常不直接將課本的定義直接說明,因 為在學生並未瞭解新概念前,直接的下定義常阻礙學生自主的思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