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統教學之班級經營

第四章 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班級經營

第二節 傳統教學之班級經營

從本章第一節相關文獻之探討,了解教師經營班級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建構並 維持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以促進師生良性互動,提昇教學效能與學習者的 學習(簡紅珠,民 86)。雖然班級經營內容包含多項,但為達教學目標,教學者 莫不透過有效的教學設計與策略,藉由良好的班級環境之佈置,營造出和諧的班 級氣氛,使師生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以促進學習者的有效學習。換言之,為提昇 教學效能與學習成效,教學者必須進行有效的教學經營;為維持一個良好的學習 環境,必須要進行班級環境之經營;為促進師生間良性的互動,必須進行班級氣 氛之經營。因此,研究者認為在班級經營中,影響教學成效最為密切的是教學經 營、班級環境(教學情境)及班級氣氛(互動)之營造。為便於比較分析,本研 究將針對此三項進行比較研究。本節將分別就傳統教學在教學經營、班級環境、

及班級氣氛進行探討,並於第三節探討網路教學之教學經營、班級環境佈置及班 級氣氛之經營。

壹、傳統教學之教學經營

本章第一節曾提到,行政經營是增進學生學習的利器,但是要使學生能更有 效地學習,則有賴妥善的班級教學經營,其範圍包括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內容 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學生作業的指導,以及學習效果的評量等。教學工作 是教學者最主要的職責,如何掌握教材內容,深入淺出講解,讓教學生動有趣是 教學者的必備條件。換言之,教學經營的意義,在於教學者摒棄傳統的教師中心、

教材本位,無法引起師生共鳴之片面的低效率教學。要代之以兼顧教與學雙方互 動,激發學習者自動自發,設計教與學的適當情境,配合學習者的能力、興趣,

針對學習者的需要及性向的理想教學活動歷程。

一、班級教學經營內容

教學是班級活動的核心,是一種複雜的、動態的教導過程。其構成因素包括 有動態的教師與學生、靜態的環境、課程、目標與方法,其關係如圖 4.2-1 所示

(Halpin & Croft, 1963)。其中黑粗線上下兩端分別為目標和學生,學生位於下 方,表示尚未成熟,需要教學來充實和發展,以提高到上端教學目標的理想位置。

目標和學生是教學因素關係中的兩極,為完成這兩極的活動,而有教師、課程、

方法和環境等因素。環境是教學活動進行的空間,課程是教學活動的內容,由教 師運用適當的方法,透過課程的學習,以完成此一教學活動。六項因素間都有線 條相連,表示任何一項因素之間都具有密切關係。教學六項因素兼具且相互協 調,充分發揮作用,才能有良好的教學。

由此觀之,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對象是學生。教師如何配合學生的需要,

在教學活動中掌握靜態因素,實施教學,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即為教學經營的 目的。為達經營目的的方式,楊國樞(民 66)提出以有目標、有計畫、有程序 的科學化步驟(圖 4.2-2),融入於教學模式中並靈活運用。然由於著眼點之不同,

教學的流程和模式,亦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吳清山,民 79),例如一般教學模式、

個別化教學模式、交互作用的模式和螺旋型模式等。據此,教育學者吳清山等人

(民 79)認為班級教學經營的內容包括:(1)認識學生;(2)決定目標;(3)準備教 材;(4)選擇方法;(5)輔導學習;(6)評量成績;(7)檢討改進。其中尤以認識學生、

決定目標、準備教材、選擇方法、評量成績等為關鍵。

教師 環境

方法

目標

課程

學生

圖 4.2-1:教學因素關係圖

資料來源:Halpin, A. W. & Croft, D. B.(1963)

二、班級教學經營之應用

茲就上述教學經營之內容,逐一分項說明其在傳統教學中之應用情形:

1. 認識學生: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曾說:「沒有買主就沒有銷 售,除非有人學習,不然就沒有教學。」(黃光雄,民 77)此乃意謂沒有學習者 就沒有學習,當然就不用教學了。談班級教學經營,教學者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認 識教學的對象––學習者。

傳統教學認識學生的方法,可藉家庭訪問幫助教師從其生活環境及訪問中了 解。或多接觸學生,和學生談話,在輕鬆的心情下更容易認識學生。其他如午餐 時間、討論活動、班會時間、學生喜好、交友關係等,都可以了解學生。總之,

對學生認識越多,越能幫助教學活動的進行,所以它是教學經營的首要工作(吳 清山,民 79)。

圖 4.2-2:教學法的科學步驟 資料來源:楊國樞(民 66)

1.認識 學生

2.決定 目標

3.準備 教材

4.選擇 方法 5.輔導

學習 6.評量

成績

7.檢討 改進

2. 決定教學目標: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鵠的和方向,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需 要有明確的目標,師生的教與學的方向才能趨於一致,密切合作,共同實現教學 理想。教學目標的訂定,乃在於為特定的學習者提供學習時的明確指引( Kemp &

Smellie, 1989)。依據布魯姆(B. S. Bloom)、克拉斯霍爾(D. R. Krathwohl)和 哈洛(A. J. Harrow)等人所建立的目標分類體系,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技能 和情意三大領域(張霄亭,民 86)。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包括所有對 人事物的記憶、思考、辨認、運用等,畢氏定理的了解即屬之。技能領域

(Psychomotor Domain)包括具體可見的外在表現動作或行為,例如用車床車圓 木就是其中之一。情意領域(Affective Domain)包括有態度、興趣、信仰、價 值觀及情感上的風格等,例如詩詞之欣賞。這些目標,是教學者在教學之後,預 期學習者的學習結果或應有的行為表現(郭生玉,民 76)。

然而,在主智主義及升學競爭之壓力下,傳統教學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

完全是智育掛帥,考試第一,升學為先的現象,情意教學目標的達成,往往就被 忽略了(范熾文,民 84)。

3. 教材的準備:良好的教材是教導學生的滋養物,它具有高度的可學價值,

且是促進人類向上的價值材料,因此,凡被列為教材,都應是人類經驗和活動的 精華。傳統教學為便於學生學習及教師的教學,把各種學習材料,依照人類生活 的類別和學習者身心發展的程度,分成許多不同性質的科目。如國語、數學、自 然、社會、體育… 等,而且有統一的教科書作為教學的依據。此種把教材侷限於 教科書範圍,無法顧及不同地區不同學習者的特殊情況,其教學效果必然不良,

學習者學起來沒有親切感,教學者教起來索然乏味。

4. 選擇教學方法:儘管教學者對學生十分了解,也相當熟悉教材內容,然 作為指導學習者和教材的溝通媒介— 教學方法用得不當,則教學無法生動,學習 者上課興趣索然,教學目標當然無法達成,因為教學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標的手 段。沐浴在良好的教學方法中,師生二者的活動形同享受。但如施以惡劣的方法,

則教者如同嚼蠟,學者如坐針氈。

在傳統教學情境中,教學方法的良窳,完全控制在教師一人手中。由於教學 者受限於教材之僵化、教學進度的要求、以及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升學壓 力,所採取之教學方法以能增進學生認知教學目標為主,講求不斷填鴨式練習以 求得高分為手段,忽略啟發學生思想,因此少有啟發教學、問題教學、創造教學 或發現教學之靈活運用。一般而言,傳統教學以教學者講述為主,大都採用直接

教導式教學(簡紅珠,民 86)。

5. 教學評量:我國的學校教育,傳統的考試理念,以總結性教學評量最受 重視,甚而有一試定終生之勢。近年來,教育目標雖強調五育均衡發展,然因升 學壓力及長久以來的傳統習慣與保守觀念,致教學評量上無法脫離傳統的考試 法。雖評量方式很多,而呆板滯固的主知評量仍被獨鍾。

貳、傳統教學之班級環境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活動空間,良好的班級環境佈置,不但能直接幫助學 生學習、增進學習效果,而且又能發揮境教效果,對於學習者的身心健康、課程 的學習,有絕對的影響。所以,班級環境的經營,常成為班級經營的主要內容之 一。

杜威曾說:「要想改變一個人,必先改變他的環境,環境改變了,他就被改 變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說明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傳統教學 採班級教學型態,教室就成為教與學的場所,它不僅是學習者的學習場所,也是 師生活動的場所,更是學習者的實驗室、陳列室、活動室等等,所有的教學佈置 都與他們朝夕相處,作為他們學習、模仿、欣賞的對象(劉海龍,民 84)。學習 者每天不論學習或生活皆在學校之中,因此,教室對學習者而言,是最親近的教 育環境(李園會,民 79)。良好的班級環境佈置,不僅可以吸引學習者的注意,

更能激發學習者學習的動機,對學習者的上進心及人格均有莫大的影響,因此有 關教室環境的設計與經營,是班級經營中不可或缺之一環。

班級環境,也有學者稱之為教學情境(吳清山,民 79),意指構成班級的環 境和氣氛,即為教學情境。教學情境領域包含硬體的教學環境和軟體的教室氣 氛,因此,有效教學情境之營造當從教室環境佈置及教室氣氛之營造兩方面著 手。換言之,班級環境所要探討內容,以班級的物質環境和教室的佈置為主。班 級的物質環境,如教室的坐落方向、通風、整潔、光線、課桌椅擺設… 等。而教 室的佈置,如公佈欄的設計、作品展示、榮譽榜、益智角設計、圖書角規劃,以 及教室走廊的綠化美化… 等。

一、教室環境佈置

(一) 情境設計與學習

當學習者無法被吸引而投入學習活動時,行為問題就容易發生。Kounin

(1970)的研究指出,約有 55%的班級問題是與學生說話和吵雜有關;26%是與 遲到、不做作業、上課愛出風頭、或隨意在教室中走動有關;另有 17%是與專注 行為有關,如上課做其他作業、白日夢、或看其他課外讀物等。

根據 R. Sommer 及 H. Olsen(1980)的研究發現,學習者在被改頭換面且 具吸引力的「軟性教室」(soft classroom)裡,參與教學活動的情形高於一般教 室的二、三倍。又 D. Wollin 與 M. Montagne(1981)以「呆板教室」(Sterile Classroom)和佈置優美的友誼教室做實驗,亦發現友誼教室的學生,其平常考 試成績,顯著優於呆板教室的學習者,足證教學情境的設計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 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首先,在教室環境的經營上,教學者應充分利用教室內的設施及物品,不能 只備而不用,因為教室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教師須透過教室環境來教導學 生,使其學習效果能達到最好的境界。透過教室物理環境的佈置,建立師生彼此 了解的園地,例如可在教室佈置時,開闢溝通版面,如「心情留言」、「我有話要 說」等,讓學生可以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師則可利用班會或上課時 做適當的回應或和同學討論。其次,學生是班級的主角,要讓他們積極的參加教 室經營,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學習整理自己生活的場所,更可刺激創作意 願與發表意願,創造更多東西(李園會,民 79)。

(二) 教室情境佈置原則

傳統課堂教學,教室是學習者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除了肩負教導各類學科 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輔導學習者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春風化雨、潛移墨化的 境教功能,有賴於富有教育意味的教室佈置。吳清山等人(民 79)及劉海龍(民 84)認為教室環境之佈置應講求教育性、實用性、安全性、整體性、獨特性、創 造性、生動性、經濟性、美觀性、發展性。李文山(民 82)認為教學環境佈置 要以能滿足教育性、人性化、實用性、安全性、創造性、生動性、藝術性、經濟 性、多元性、及參與性為原則。至於教學環境佈置之內容可能因人、事、物、地、

時之不同而包羅萬象,隨實際教學的需要而變化,歸納多位學者(柯平順、林敏 慧,民 84;李文山,民 82)觀點如下:

1. 配合單元教材:按照各科教學進度,於授課前佈置妥善,以引發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