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傳統教學

傳統教學若是一無是處,早就被淘汰了,不可能會流傳於古今中外這麼久。

但傳統教學也並非毫無缺點,否則不會讓很多教師和學生感到挫折和無助。當 然,更不會被批評為「僵化」或比喻成「填鴨」(張靜嚳,民 85)。究竟傳統教 學有何不妥?本節將從傳統教學之特性、優點、與缺點逐一探討。

壹、傳統教學的特性

傳統教學是一種集體式教學,屬於較易實施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多偏重 於教師的講解,缺少學生的參與,師生互動機會較少,因此在教學活動之中無法 立即評鑑和診斷學生學習的結果,在教學之後學習者究竟學到那些,無法當時測 知就不能實施補救教學的措施,等到階段考試後方知,雖欲設法彌補,難免有為 時已晚之憾!(高廣孚,民 77)。學者林勇等人(林勇、粘錦成,民 89〉認為傳 統教育是一種通材教育,無考量學習者個別差異;是以老師為主,學習者為輔,

課程內容往往決定於教師,學習者較無法獨立學習,而且缺乏發展完善且適當的 教材和教學媒體。因此,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的唯一資料來源是教師或是教 師藉以直接教學的教材(Farivar, 1985)。在無考量學習者個別差異情況下,許多 教材及課程的安排,無法測試出學習者的程度,或證明學習者早已具備該項課程 的能力,以致這些學習者必須像其他學習者一樣,坐在課堂上接受他們早已精通 的課程,造成時間浪費及學習情緒低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往往會因冗長的 文字及艱澀用詞,造成學習無力感。

因此,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倘若教師只著重於教師的「教」,而不強調學習 者的「學」,往往得到的只是失望與結果,學習者較無法獨立學習,加上現今教 學缺乏發展完善且適當的教材和教學媒體,導致老師在課程規劃上,無法深思熟 慮、融會貫通,因此,學習者無法達到自學效果(林勇、粘錦成,民 89)。

Nattiv(1986)將傳統教學描述如下:

1. 教師將班級視為一整體、而非個別的或小組的。

2. 每位學生獨自完成作業、當教師誇讚該班時,通常不是誇獎它們合力完 成工作,而是指個別表現的總和。

3. 教師主動作決定、決策班級活動的進行。

4. 教師支配教學,不是在前面教學,便是進行小考。

5. 學習者很少主動和他人或教師進行互動,爭取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

6. 許多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分配的工作或不能完全瞭解教師的教學。

7. 缺少誇獎讚美,對下次如何改進,也很少提供修正及指導意見。

Johnson 與 Johnson(1987)指出傳統教學不強調個人績效責任,以同質性 小組學習,具有指定的領導者,責任自行負責,只強調工作,忽略社會技巧,老 師忽略團體功能之運作,沒有團體過程。林佩璇(民 81)亦認為在傳統教學法 中,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班級秩序的維護者,思想的啟迪者。

綜合諸位學者之觀點,將傳統教學之特性歸納如下:

1. 教學方式:採大班教學,偏重填鴨知識的學習。

2. 教師的角色: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知識唯一的供應者。

3. 師生互動溝通方式:只能面對面溝通;教學時只會注意到少數學生的反 應,而無法兼顧所有學生的反應。

4. 教學型態:單向的由教師傳輸出去,再由學生被動的接受。

5. 教學時間:固定時間,依排定之時間表上課。

6. 教學工具:以粉筆、黑板為主要之教學工具。

貳、傳統教學的優點

傳統教學是指在班級教學中,由教師將教材內容經由解說的教學方法傳達給 學生,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陳英娥,民 81)。從早期的講述教學法、

編序教學、協同教學、個別診斷教學、模組教學、認知教學、合作學習等各種教 學法之出現,不難看出傳統教學亦不斷的隨社會之變遷而革新。以講述法為例,

雖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教學法,卻一直被廣泛應用,一直到現在,講述法仍是教師 喜愛採用的教學方法之一。

講述法之所以被普遍使用,這當中的原因,就學生觀點而言,一方面是因此 法對學生要求較低,二是講述法是學習者最為熟悉的教學方法;就教師的觀點來 說,講述法運用簡便,又具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廣被使用(楊惟曾,民 84)。其 他如個別化教學,可以提昇很高的學習效果;協同教學可吸納不同教師的專長互 補;精熟學習法可增進學生真正用功的時間與提高對教材的興趣;編序教學能使 學生有自我進度控制和充分練習的高自主機會;電腦輔助教學對學習者而言,則 有高練習性及立即回饋的效果(李堅萍,民 82)。總結以上說法,足以說明傳統 教學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因為真正讓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不全在於教學法本 身,而是老師本身(洪明洲,民 89),如何有效運用教學法才是關鍵。

學者張靜嚳(民 85)認為,傳統教學之優點有四:

1. 簡單方便:教師只要依進度把教材講解清楚就行了。

2. 經濟快速:可以大班上課,且一節課可以講解很多的內容與技巧。

3. 省時省事:直接講解結果可以省掉學生摸索的時間,甚至省掉實驗或操 作等麻煩之事。

4. 可以應付考試:只要針對考題類型加上大量反覆練習,對任何考試均有 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對需要記憶事實或熟練技巧的考題尤其有效。

學者劉惠芬等人( 2000)根據其在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所做有關人際傳播 對網路教學的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傳統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有很大慣性,

根據其研究結果分析傳統課堂教學的自身優勢有:

1. 教師的身體語言對學習者是重要的: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習者面對的 主要教學媒體是教師的語言。教師的語言包括聲音、身體語言等,它不僅表達著 教學內容,還反映著教師的情緒、心理狀態,這對學習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 師生間存在互為動態、無形的交互作用:隨著教師語言、情緒、心理狀 態的變化,學習者能感受到課堂氣氛是不同的,或輕鬆、或嚴肅、或枯燥、或生 動。而學習者的反應、回答、注意力集中與否的情況,反過來動態、同步地影響 著教師的教學行為。

3. 學習者間相互的影響:除了教師和學習者之間,在上課時間裡,始終存

在著這樣一種很明顯卻不引人注意的交互作用外,學習者之間也有著不可忽視的 相互影響。一般來說,課堂上有一種相互競爭的氣氛,這種氣氛可以抑制也可以 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4. 學習者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信息的傳輸是一個不可 重複的過程,教師說的話,寫的字,都不可能再重新來過。學習者必須在課堂上 集中注意力,努力記住教師的講課重點,以免遺忘。

因此,傳統教學有其自身的優勢,同時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方式已經使學習者 習慣於被動接受課堂灌輸。

參、傳統教學的缺點

張靜嚳(民 85)認為,傳統教學之缺點亦有四:

1. 效率低:教師常常要講解很多次,學生要練習很多遍才有點效果。

2. 效期短:傳統教學效果往往非常短暫,辛苦教會學會的東西很快又消逝 無蹤。

3. 特定性,或範圍小與層次低:傳統教學適用的範圍很有限。在對象上,

較適合前段學生或程度高且意願強的學生;在內容上,較適合低層次內容的學 習,例如,國小認字和數數等一些比較具體或僅靠記憶和練習就可以學習的教材。

4. 非人性化:傳統教學看待學生如白紙,空瓶,或鴨子在「填」,或如實驗 室裡的鴿子,小白鼠或狗在「訓練」。這種教學是非人性化的,它忽視學生具有 獨立的人格和持有個人獨特的經驗和知識。

因此,在傳統教學的教室裡,教師是權威,學生只是無知的個體。教學「關 心的」是教學進度,教了多少,不是學生了解多少或懂了多少;「在意的」是結 果是否正確,而不是結果怎麼來或是什麼意思。總之,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

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眾」而已。傳統之教學方式,在資訊時代來臨之前,顯示出 可以利用科技來改善其缺點。例如函授、廣播或電視教學等都是單向教學,缺乏 雙向互動,傳統面授式之教學,雖然師生能雙向互動,但仍有許多可以改善的缺 點。王玉文(民 88)綜合多位學者(李忠謀、林美娟、吳正己,民 87;林奇賢,

民 87;孫春在,民 84;Slavin,1990)之觀點,曾分別就教師、學生、及教材三

方面提出如下之見解:

一、教師方面

1. 教師傳授:

教師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把知識與經驗,以單向傳輸方法傳授給學生,如圖 2.2-1(邱世宗,民 88)。學者林奇賢(民 87)指出這種教學型態有如下幾個瑕疵:

(a) 學生缺乏多元化思考的動機。

(b) 學生與教師之間或學生與學生之間未建立良好的互動管道。

(c) 教學方法單調缺乏變化。

(d) 教材經常侷限於理論而與現實脫節。

(e) 老師和學生在同一時間與地點,老師決定教學的內容和進度。

(6) 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主導者,亦即學習必須充分依賴教師。

(f) 老師很難提供不同的資訊滿足學生個別差異,只能以適合大多數的同學 為主,教師依其個人之認知,建構教學之流程,以講演的方式或運用輔 助媒體,將知識傳遞給學習者。

2. 教師評分:教師的評分方式通常以學習者知能表現給予成績並排定名 次,甚至以常態(normal distribution)方式與予劃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常常 造成班級學生競爭的心態,對於學習低成就的學習者在此環境下,容易產生退 縮、缺乏自信及其他反社會行為(Slavin, 1990)。

3. 學習歷程:在傳統教學裡,一般老師只紀錄學生月考、期末考、及平時 考成績,而忽略學生學習的過程。亦即注重總結性評量( summative assessment),

忽略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

4. 教學經驗之分享: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經驗分享大都只能以 點的方式傳播,不能以面的方式來傳播給全國相關老師,除非透過媒體如報紙、

雜誌等,若不是透過網路媒體則事後查詢資料,則有困難度。

二、學生方面

1. 師生間之互動:傳統教學互動多元性欠佳,因其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主 導中心,學習者處於一個被動的學習狀態,羞澀的學習者往往因為緊張的關係而 不敢發問或接近老師,如此一來教學品質或多或少就打了折扣。

2. 學習方面:學生學習缺乏同伴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和動機;其次,在面對 較艱深的課程內容時,缺乏即時討論的機會和對象,使學習過程因遇到障礙而停 頓(孫春在,民 84)。

知 識 經 驗

教 師

學 生

圖 2.2-1:傳統教學型態

資料來源:邱世宗(民 88),頁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