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班級經營與教學

第四章 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班級經營

第一節 班級經營與教學

班級經營」(Classroom Management)一詞,早期多以「班級管理」或「教

室管理」稱呼。但自一九七 O 年代以後,由於開放教育受到重視,學習者學習 的空間和環境逐漸擴大,學習不再只限於教室,舉凡教學策略、教室環境佈置、

師生間之互動、及班級氣氛之營造等等,無一不需要教師的經營和管理,俾使學 習活動能夠順利的進行。所以「 班級經營」一詞,便逐漸為大家所接受和通用(周 崇儒,民 88)。

相關研究文獻指出,班級經營一直是教師最感無力與焦慮沮喪的領域,更是 新手教師最大難題(簡紅珠,民 85)。缺乏有效的教室管理,是引起教師倦怠的 主因,及影響教師工作情緒、工作投入與工作價值感的重要變項(邱祖賢,民 83;Charles,1999)。Cangelosi(1997)認為教師要能愉快從事教學工作,必須 具備班級經營知能,經由班級經營策略的運用,提供學習者良好的學習環境,這 是身為教師的職責。老師的班級經營,亦是影響教學目標達成與否的重要因素(葉 興華,民 84)。

壹、班級經營的意義

班級是一個複雜的小社會體系,也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單位。班 級經營亦稱教室管理或班級管理,指教師為達有效教學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引 導學生學習而對學習情境所作的處理,其目的在營造良好、合宜而有效的班級學 習氣氛。

所謂「班級經營」,簡單而言,就是有效處理班級中所發生的事情,以達成 教學目標。關於班級經營或班級管理的意義,中外學者論述甚多,茲舉若干說法,

敘述如下:

吳清山(民 79)認為班級經營,乃是教師或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科學的、

人性化的方法原則),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 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周崇儒(民 89)認為班級是師生互動、學習與成長的主要場所,在學校教 育中,行政的績效、教學的成效、輔導的功能、學習者的學習成就等均根植於優 良的班級經營。故班級不僅是成功教學的基礎,亦是師生悅樂的泉源。

林生傳(民 71)從教育社會學觀點,認為學校是一組織,有其目標、制度、

社會功能、社會體系、角色社會關係、權利與權威。而班級是學校的主要單位,

班級教學是學校的主要型態,觀察學校教育活動之進行,主要是在班級中進行,

而班級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組合而成。

林新發(民 87)則認為班級經營通常由一位級任老師(導師,或數位科任 教師)、一群學生及環境所組成,然後透過師生交互影響的過程實施教學,以求 經濟有效的達成教育目標,滿足學習者需求。

Emmer(1987)則將班級經營視為「教師一連串的行為和活動,主要目的在 培養學生班級活動的參與感與合作性」。其範圍包括了教室情境安排、建立和維 持班級秩序、督導學生行為、處理學生偏差行為、培養學生工作責任感及引導學 生學習等。

Sanford、Emmer 與 Clements(1983)對班級經營的界定為「班級經營是教 學者為激勵學習者積極參與班級活動並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所作的所有事物」。 強調教師必須安排教室的物理環境、制定班級常規、計畫教學與實施、管理學生 的事物、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和組織學生特別的學習團 體等方面,以促進學生對班級活動的參與與合作。

Froyen(1993)認為班級經營係指教學者在班級情境中,以有效的方式或技 巧,給受教者適當的管理、指導、協助、控制或處置,以增進學習者有效的學習 及呈現良好的行為,而能協助學習者增加學識技能,提高學業成就以達成教育目 標的一種教育措施。

黃德祥(民 84)指出班級經營是教師或教學者於班級情境中,以有效的策 略,對學生施以適宜的處置、指示、指導、處理、協助、監督、控制或管理,藉 此激發學習者有效學習及良好行為的表現、提高學業成就與開發學習者的潛能,

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措施。其目的亦即在於利用較少的資源,獲得最大的教 育效果。其經營要項包括:(1)經濟有效的處理班級事務;(2)安排或改善班級學 習環境;(3)規劃與運用班級時間(4)激發班級和諧合作氣氛;(5)維持班級秩序,

以有利於教學與學習;(6)有效的施教;(7)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8)適宜的常規 訓練,協助學生正常的社會化;(9)配合學校教育措施,使學生正常的成長與發 展;(10)矯正學生不良或偏差行為。

吳宗立(民 87)指出班級經營的內涵應包括:(1)班級經營是有效教學的基 礎;(2)班級經營是人力資源的應用;(3)班級經營是學習環境的管理;(4)班級經 營是人際互動的歷程;(5)班級經營是融合教、訓、輔的功能。

綜合言之,班級經營係指教師遵循一定的準則,有計畫、有組織、有效的處

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事情,以期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重要歷程,

其良窳對教育的品質與效能具重要的影響力。從上述定義中,吳清山(民 79)

歸納並作如下之分析:

1. 班級經營的旨趣,在於遵循一定準則,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

2. 班級經營的項目,涵蓋了人、事、物等內容,人的方面如教師之間關係、

師生之間關係、學生之間關係;物的方面如班級中一切物質的環境及設備;事的 方面如人與物所發生的一切活動— — 教學、訓導、輔導等工作。

3. 班級經營的方式,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則,而這法則乃是以教育的理念——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為基準,簡言之,它要合乎教育的原理。

4. 班級經營的決定,不僅由教師決定,而且也要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同 時,師生也可以從班級經營的過程中得到回饋,進而建立班級經營的最佳策略。

貳、班級教學經營原則

班級經營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尚未顯現某種不恰當的行為時,教學者能先 行提示積極正面且具體可行的規範,進而藉規範來形成班級氣氛,助益學習。其 目的不外乎:(1)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使學生心無旁騖;(2)培養正確的行為習 慣,使學生守法重紀;(3)啟發主動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勤學樂學;(4)增進身心 的生長發展,使學生適應愉快;(5)發展團體的自治自律,使學生動靜得宜;(6) 增 進班級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樂群善群(鄭玉疊、郭慶發,民 85)。

陳奎喜(民 78)從社會學與心理學觀點,提出三項班級經營的一般原則:(1) 教師應採取民主的領導方式,了解並尊重學生合理的要求;(2)教師應擅用專業 權威,以贏得學生的信服;(3)教師應熟悉輔導技巧,協助學生身心發展。

拉斯列(Laslett, 1984)從管理的角度,主張班級的經營原則為:(1)管理程 序力求簡單明晰;(2)管理步驟講究確實有效;(3)充分掌握和運用時間;(4)確實 了解學生的活動;(5)建立生活常規;(6)教導學生踐履實行;(7)適當引起學生注 意;(8)考察學生進步情形;(9)建立績效觀念等。

綜合上述學者的論點,張霄亭(民 86)將班級經營的原則歸納為下列九項:

1. 培養民主精神:班級經營的過程中,著重養成學生自尊尊人的態度,培 養其容忍和守法的精神。

2. 積極正確指導:採引導在先的方式,讓學生養成正確合理的行為,避免

事後的處罰。

3. 運用激勵原則:激勵是防範不良行為最好的方法,教師應多用此原則建 立良好的行為。例如:當小明上課專心聽講,而且表現良好時,老師會說“嗯!

小明,你的回答的很清楚喔!”說完這句話後就順勢做貼貼紙的動作,然後繼續 下一個流程… ,把給獎勵的動作當成是你和學生已經約定好的獎勵方式。

4. 建立目標管理: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方式,在管理的過程,

以目標、激勵為手段,達到共同設定的目標。

5. 愛心了解輔導:愛心是教育的泉源,唯有以愛學生為基礎,運用輔導的 原則和技巧,使學生能主動發展合理的行為。

6. 師生共同參與:有計劃的容許學生參與,可提高學生對班級的向心力,

建立隸屬感和滿足感,減少學生意識對立和行為反抗的現象。

6. 師生共同參與:學生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皆不同,班 級經營須以學生的發展為依據,方能正視問題,誘導激發合宜行為的產生。

7. 建立自我管理:班級經營的最高目標,即是促使學生自我管理。唯有在 學生能自動自發遵行各項規範時,班級經營方能成功。

8. 訂定團體契約:人是合群的動物,容易在團體的約束下,表現出期望行 為。訂立合理的團體公約,容易產生制約的力量,使學生言行能適當的被約束。

參、班級經營的理論模式

學者王文科(民 87)曾綜合國內外各家的說法,將班級經營定義為:教師 為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以求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而對學習情境的佈置、學 生學習行為的控制、秩序的維持等所作的處理方法或技術。王文科(民 85)並 從問題行為的防範與矯正觀點,提出有效的班級經營模式有四種,分別是行為改 變模式、現實治療模式、教師效能訓練模式與獨斷訓育模式。亦有不少學者(周 崇儒,民 88;吳宗立,民 87;張振成,民 85)對有效班級經營策略提出他們的 研究結果,綜合他們的論點不外乎:建立良好師生互動關係、營造和諧班級氣氛、

善用行為改變技術、有效教學的實施、適當處理違規行為及制定教室公約等。

雖然對於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模式,已有不少學者倡導其言之成理、自成一 家的模式,然付諸於實際,則需顧及現況而靈活運用,始能發揮效果,切忌囿於 一端,而造成不可彌補的缺憾。基於此,方德隆(民 83)提出班級經營準則及

折衷經營模式以供參考,敘述如下:

一、班級經營準則

教師是班級經營的主導者,營造適合學習的環境是其主要工作之一,教學者 就好比是位園丁,依據學習者的個別差異,給予陽光、水、土壤、空氣及愛心的 呵護。為達有效之班級經營,教學者可採取之班級經營原則為營造積極的班級氣 氛、以鼓勵代替責罰、採民主的溝通方式、並對表現優良者加以獎勵,提供作為 其他學習者的學習典範(張瑞村、陳怡君,民 89)。依方德隆(民 83)之看法,

班級經營的原理原則可來自三方面:即他人的實務經驗、既有的教學理論、或由 研究而來,他並綜合多位學者(Froyen, 1993;Charles, 1985)之研究,認為理想 的班級經營之理論模式應循下列四項原則:

(一) 班級經營的首要原則— — 預防勝於治療

班級經營的研究已揚棄以往針對偏差行為及紀律管理,所採取的矯正技巧之 精進,而是朝向事先防微杜漸的預防措施之探討。有效的教室管理者會靈活運用 下述三種行為管理方法,使學生能自愛自制。

1. 矯正性的管理方法( Corrective control):當學生無視於班規而表現偏差行 為時,此時教師可使用懲罰或警告來導正學生的行為。

2. 支持性的管理方法(Supportive control):其目的在使輕微的違規行為不 致擴大轉趨嚴重行為問題。教師通常會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訊息,讓學生知所警 惕,以維持班規。

3. 預防性的管理方法( Preventive control):係指教師針對教學前即預期到的 違規行為,事先採取措施,使行為問題減到最低程度。

(二) 班級經營的功能— — 包括行為的管理及學習的促進

學生行為的管理是手段,促進學習才是班級經營的目的。Froyen(1993)將 班級經營的功能細分為三項:

1. 教學內容經營(Content management):包括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室內外 情境的安排,及教學活動進行時,教師所採取的策略。

2. 學生行為經營(Conduct management):包括班規的建立、執行、違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