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優質學校之理論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公立高國中優質學校教師組織承諾之現況與相關 影響因素,並以其研究結果做為校長推行教育創新經營策略,增進教師組織 承諾,提升學校效能之參考。本章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歸結推論以形成本 研究之實徵理論基礎。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優質學校的理論;第二節 分析教師組織承諾之理論探析;第三節探討優質學校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優質學校之理論探討

壹、優質學校的基本理念

「優質」一詞在中文裡,直到1997 年台灣與大陸同時出版的《漢語大辭 典》中才出現(羅竹風,1997)。而在英文當中,quality 一詞,則有「優質」、

「品質」、「素質」、「高級的」之譯,大陸採用「素質」居多,如「素質」

敎育、學校「素質」,臺灣通常形容詞用「優質」,名詞用「品質」,如「優 質」學校(quality school)、學校「品質」(school quality, quality of school, quality in school)等。因此,優質學校當中的「優質」,所指涉的意涵,乃是教育品 質的概念,因此優質學校由字面上而言,即為「提供高品質教育的學校」。

然「高品質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各家學者人言言殊,有些學者由整體 的觀點來詮釋「教育品質」,如Harvey 和 Green(1993)針對教育品質提出界 定,認為教育品質同時包含卓越、一致性、適用、價值與轉化等概念。易言 之是一種整體優良特質的表現,係超越標準達到卓越,追求第一次就把事做 對而能零缺點,符應顧客需求及品質保證,也是追求低成本高標準的績效,

更強調使用者的參與和增權益能,以建立產品為基礎的服務品質觀(湯志民,

2002)。Hopkins 和 Harris(1997)指出教育品質乃為相當抽象之概念,很難 加以有效的測量,所包含內容舉凡學校維護良好、卓越教師傑出表現、成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士氣高昂、學生考試成績優異、工作專門化、家長社區的支持、企業界支持、

教育資源豐富、能運用最新科技設備、強勢和果斷領導、關心和照顧學生、

課程均衡發展或者是這些因素的結合。

吳清基(2006)從功能的觀點指出,優質教育係指一種紮根的教育,目的是 要讓學生都能就資質,盡其潛能的發展,把學生的「潛能性」化成為「實在 性」。其積極作為在於:提供學生適性發展及潛能發揮的環境、提供公平正義 的教育機會、創造豐富而多元的教育活動及提倡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張明 輝(無日期)進一步指出,優質學校除了能提供符合學生公平正義的教育機 會及適性發展的學習環境外,更強調能創造豐富而多元的教育活動及優質的 學習環境。

優質學校的核心理念重點詳述如下:(一)建立卓越化的理念:卓越化理 念是現代化思潮的焦點,而追求卓越品質是精緻教育的目標,也是推動教育 精緻化最重要的革新觀念。(二)強調企管化的理念:就企管化理念的運用來 說,教育是一種有利的投資,而教育經費使用應運用企業化的管理,追求教 育品質的提昇,如果能在投入―產出和成本―效益之角度來考量,則一切教 育實施之效果必可改善。(三)強調現代化的理念:教育措施的採行和教育環 境的安排,應從現代化社會的進步觀念來考慮,不可仍存守舊因循心態,在 教育硬體設備和軟體發展上,皆須有符應現代化教育發展之考量。(四)期許 國際化的理念:國際性學術文化活動之舉辦,有助於國際間教育學術文化的 相互瞭解,也有助於彼此相互的觀摩借鑑。因此,精緻教育的實施必須加強 國際教育學術文化活動的交流,擷取他人之優點作為我國教育發展之觀摩或 借鑑,我國之教育成長才能加速。(五)努力未來化的理念:教育的實施,應 有未來學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動之推展,不只在為目前更要為未來兒童發展 的需要設想,也要為國家社會未來的進步做考慮。有了前瞻理念的導向,才 能使教育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吳清基,2006)。

優質教育應有的積極作為包括:(一)提供孩子適性發展、潛能發揮的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境:學校教育應提供學生優質成長環境,強調以精緻教育理念為核心,希望 教育「好還要更好」,以期止於至善。(二)提供公平與正義的教育機會:後 現代教育思潮強調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其公平要義則強調量與質的平等、

關懷個體的「個別差異」,例如,照顧弱勢族群,以正義來實現公平的真諦,

「優質」的教育,不能僅是「量」的均等,更應深入要求「質」的平等,否 則只是齊頭式假象平等。(三)創造豐富而多元的教育活動:「優質教育」的 精義,在於其提供的教育活動多元化,讓學生的資質學習觸角,可因外界環 境的布置或安排,引發生機。(四)提倡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教育是「持續 堅持」、「潛移默化」的過程,教育是不可速成的,而且,在教育工作者的眼 光中,任何學童都是「優質」可教的。(五)培養兼具知性與感性的國民。(六)

提供一個純淨化的優質環境:1.在軟體方面,教育提供關懷、包容的環境。2.

在硬體方面,校園及設備規劃,應以學生學習做為核心的考量,提供完善而 充足的教育設施、教學設備,支援學生完全學習、讓學生展現優質的學習成 果;其次,要重視校內環境建築、設施的乾淨清潔、適度美化,讓學生浸淫在 優美健康、兼具人文氣息和科技設備的校園,這些「潛在課程」必然可以變 化氣質,使學生成為文質彬彬的公民。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研究者及機構試圖針對「高品質的學校教育」亦即「優 質學校」提出一些具體的指標或內涵,如表2-1 所示。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Glasser 1998

1. 有信任和尊重為基礎的關係,並能怯除所有的紀律問題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4

1. 職權和管理(authority and governance )

2. 願景、信念和任務(vision, beliefs, and mission)

3. 領導和組織(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4. 財政資源 (financial resources)

5. 設施資源(facility resources)

6. 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7. 課程和敎學(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8. 圖書館、媒體和科技資源(library, media,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

9. 支援服務和學生活動(support services and student activities)

10. 氣氛、公民權和品行(climate, citizenship, and conduct)

11. 評估、測量和有效的成果(assessment, measurement, and effective results)

12. 持續的敎育改進(continuous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路易士安納州敎育 人員協會(The

Louisiana Association of

Educators) (Howard County

Public School System)

2006

1. 安全和有秩序的環境(a safe and orderly environment)

2. 高成功期望的氣氛(a climate of high expectations for success)

3. 敎學領導(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4. 清楚和聚焦的任務(a clear and focused mission)

5. 有機會學習和調適「任務時間」(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adequate

"time on task")

6. 學生進步的經常監控(frequent monitoring of student progress)

7. 家校關係(home-school relations)

(續接下頁)

標竿管理(benchmarking)的概念始於 1970 年代末期,由美國 Xerox 公 司所發展。1985 年美國生產力與品質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 APQC)正式提出標竿管理之定義與相關方法論後,標竿管理即被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應運而生(林宜靜,2006)。

在教育領域發展如美國應用高等教育與教育評鑑、歐洲教育界建立一套 歐洲教育品質標竿管理系統(The European Education Quality Benchmarking System, EQBS)藉由不同文化學校之比較以激勵學校本身發展、澳洲以標竿 管理建構了大學自我改善的工具等(鄭彩鳳、吳慧君,2006)。參酌標竿學 習模式,藉由各級學校辦學品質最佳者(品質標竿、流程標竿或內容標竿)

之經驗分享,鼓勵相互學習、持續改進與彼此超越,進而提升學校各環節的 教育品質。

Spendolini(1996)指出標竿學習的核心概念為:(1)標竿學習是一個 流程;(2)流程是標竿學習的重點。閻自安、郭昭佑(2003)亦指出標竿學 習可促發評鑑結果更適切的應用,讓評鑑結果得以在學校間彼此分享,有觀 摩學習的另類作用,亦可引領楷模認同與超越;更強調歷程性的比較與改進 參照,藉此可得之標竿學習能更實地的比較、分析與學習標竿組織流程的重 要性,提供一個適切應用結果的機制,從外部觀點改變學校組織文化,促進 不斷學習,以改善品質並提升學校整體組織運作效能。

二、精緻教育理論

「精緻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一詞最早出現於 1987 年 9 月 21 日 召開之中華民國教育學會理監事聯席會議(吳清基,1990)。爰由於國內教 育學術界受文化和農業精緻化發展之衝擊,及有感於國外「追求卓越,提升 品質」的教育發展思潮走向,社會變遷與經濟成長之快速,教育發展應作調 整以因應時代需求,乃有精緻教育理念之提出(吳清基、蔡長艷,2004)。

毛連塭與吳明清(1996)指出「精緻」乃為相對的概念,是與「粗糙」

相對的一種連續程度。因而所謂的精緻教育事實上並不是一種獨特的教育類 型,而是展現較高精緻性的教育。林天祐(2004)指出「精緻教育」簡而言 之,就是要讓教育好上加好,具體涵意包括以下四點:1. 從沒有到有。2. 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到品質。3. 從有品質到卓越。4. 從卓越到創新。意味著應該存在的教育作 為,從無到有建立起來,已經存在的教育措施讓其變得更有品質,有品質的 教育措施讓其變成卓越,卓越的教育措施讓其變成創新、特色。

吳清基(2004)指出精緻教育具有以下四項特性:1.卓越性-強調教育活 動欲求精緻化發展,不僅要求「擁有」而已,更要求「美好」;同時不僅在 求教育活動「量」的擴充,更要求教育實施「質」的提升。2.績效性-強調教 育活動的實施應講求有效卓越美好,提高教育活動內的附加價值,使學生收 穫更多;提升教育實施過程績效,讓人有更好的教育感受。3.科技性-強調教 育品質要提升,須有用心關注,並運用科技方法設備來配合;提供科技設備 以利教育活動之進行。4.創新性-強調用心呈現、講求創意、推陳出新與給人 有好的感受;不僅在創新求變,更在創新求善。

綜上所述,精緻教育的內涵具有卓越、績效、科技和創新等特徵,乃為 一種追求更好的教育,教育人員運用創新、巧思與用心之歷程,同時在原有

綜上所述,精緻教育的內涵具有卓越、績效、科技和創新等特徵,乃為 一種追求更好的教育,教育人員運用創新、巧思與用心之歷程,同時在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