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優質學校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優質學校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

壹、優質學校的相關研究

ㄧ、優質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學校創新經營

臺北市政府推動之優質學校評選活動,除了藉此彰顯各校推動優質學校 經營的成效,另一方面亦可促使參與活動的各中小學校,提升教育品質與追 求卓越發展。其內涵包含學校教育當中的校長領導、行政管理、課程發展、

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發展、資源統整、校園營造以及學校文化等層面,

其實踐的過程,則與學校效能及學校創新經營等相關教育理論相呼應。

「學校效能」的概念係從「組織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而 來。 Reid,Hopkins 與 Holly(1987)指出學校效能可分為十一個範圍包括學 校領導、學校管理、學校氣氛、紀律、教師和教學、課程、學生的學習閱讀,

照顧學生、學校建築及學校規模。Scheerens(1990)從背景、輸入、歷程和 產出等四個領域探討學校效能,並提出影響學校效能的因素如下:(1)背景 因素:學校規模、學校設備、學校類型、所在地區;(2)輸入因素:教師素 質、經費支援、家長及社區支持;(3)歷程因素:包括學校及班級層次。學 校層次包括學校政策及措施、校長領導、課程內容及架構、學校氣氛;班級 層次包括學習時間、有組織的教學、學習機會、對學生進步的高度期望、學 生課業的監督;(4)產出因素:學生成就。同時 Scheerens 就此四個因素提出 一個學校效能的整合模型,如圖2-4 所示,由此一模型可發現,學校效能的 四因模式與優質學校評選的標準不謀而合,可見優質學校評選事實上亦可視 為對學校效能的評鑑過程。

資料來源: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p.80), by J. Scheerens, 1990,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 73~86.

吳清山(1992)則認為「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展、資源統整、校園營造以及學校文化等九個層面相符,因此可以說推動優 質學校的結果,確實能夠提升學校效能。

另一方面,若學校參與優質學校評選,推動優質學校教育,也是一種「學 校創新經營」。顏秀如、張明輝(2005)認為「學校創新經營」為學校為提 昇教育績效,營造有利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鼓勵成員參與創 新活動,藉由知識系統的管理與運作,系統化的經營策略使創意得以形成、

發展及永續經營之動態發展歷程。林筱瑩(2005)提出學校創新經營是指學 校在整體校務的經營上,運用自行開發或引自外部的創新經營策略,以滿足 整體社會的期待與維持系統間的和諧運作,並追求自身的優勢發展。綜上所 述,所謂學校創新經營主要是指不同於傳統的經營模式策略,學校本身為提 升組織績效與效能,而改變現狀,此改變的面向涉及領導、校園文化、教學、

行政、與社區關係等,經由內部與外部轉化學校經營方式,以能達至學校教 育目標。

至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內容,吳清山(2004)認為可包含觀念、技術、產 品、服務、流程、活動、環境、特色等八項創新。顏秀如、張明輝(2005)

亦指出學校創新經營的運作應包含個人與團隊的創意、創新活動的展現、追 求組織永續發展的創新經營,故而,學校創新經營需藉由團隊合作激發創意 後,不斷修正與持續改進,同時也藉由創意之發揮與團隊間的互動,同時也 展現異於他校的創新與優質績效,進而達成學校創新經營與教育品質的提 升。而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所列舉的「周延性」、「創新性」、「參與性」、

「效益性」、「應用性」、「永續性」等評審標準,正好就是足以評估學校 創新經營的良好指標。

因此,一所學校參與優質學校評選活動,並且從而推動相應的優質學校 教育工作,其評選結果可用以做為學校效能及學校創新經營的具體指標,若 學校參與的向度及獲得入選的獎項越多,其學校效能及創新經營程度也越高。

二、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的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2-8 臺北市 2006-2009 年優質學校評選統計

年度 參選件數 決審通過件數 決審通過比率 決審通過學校數

2006 318 17 5.66% 14

2007 253 35 13.83% 28

2008 352 56 15.90% 44

2009 271 59 18.80% 48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臺北市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曾針對2007 年參加優質學校評選活動,進入 複審學校之校長、主任、組長、教師和家長進行抽樣調查,而進入複審學校 認為參加優質學校評選的功用,依得分高低依序為(1)有助於提升學校的聲 望;(2)鼓勵學校卓越經營;(3)掌握校務經營的方向、深耕辦學的成果;(4) 凝聚組織成員的向心力;(5)提升教師教學的品質;(6)增進家長參與校務的機 會;(7)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

鐘巧如(2006)針對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機制進行研究,分析具有以下 七點特色:1.評選目的乃在於提升辦學績效與深耕優質經驗。2.評選方案規範 明確。3.評選歷程嚴謹與客觀。4.設有回饋與分享機制。5.評審委員之組成背 景完整且立場公正。6.評選指標的劃分能因應學校需求及優質內涵。7.獎項本 身具有實質效益同時兼具有強制性規範。顯示此一評選機制不僅設計嚴謹,

並且足以促使臺北市中小學提升教育品質,最終達到優質教育之目的。

貳、教師組織承諾的相關研究

關於教師組織承諾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Reyes 和 Pouder(1990)依照 Mowday、Porter 和 Steers 等人對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式的看法,發展出教師 組織承諾模式,並將教師組織承諾定義為教師對學校目標、價值的心理認同,

希望留任學校中奉獻心力的態度。此模式將影響教師組織承諾的因素歸納 為:教師人口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個人與組織契合。

(一)教師人口變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身分變項:年齡、性別、年資與教育程度。

2.內在變項:對工作任務的情感性承諾,如工作意願與工作認同。

3.工作導向:規範導向、功績導向。

(二)學校環境變項:

1.社會報酬:與校長、同事和學生間的關係。

2.外在報酬:薪資、津貼、升遷機會。

3.組織導向:規範導向、功績導向。

(三)個人與組織契合:

個人與組織的契合程度,係指個人在組織中社會化的過程。當學校成員 接受學校的目標、信念與價值體系,並將其內化至個人的價值系統時,其契 合程度就愈高,亦表示個人受組織社會化的程度愈高,將能發展出教師正向 特殊的信念、態度與行為,進而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以及對學校目標與 工作任務的承諾。

以上係為國外學者針對教師組織承諾之理論模式進行探討,然而針對前 述組織承諾影響因素如個人特質、工作經驗、組織角色、組織特性等,與教 師組織承諾之間,是否在實徵研究方面亦獲得支持呢?以下研究者即就國內 相關研究結果加以分析。分析探討主要區分為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

(學校規模)兩方面,而關於學校參與優質學校方案等組織活動因素,則留 待下一節再加以分析。

一、個人背景變項與組織承諾的關係

(一)服務年資與組織承諾

陳金水(1989)以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服務年資 5 年以下的教師 在「留職傾向」及「整體組織承諾」上,均高於其他各組的教師。蔡進雄(1993)

以台灣地區國中教師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服務年資愈久的教師在「組 織承諾各向度」及「整體組織承諾」上,高於年資低的教師。莊榮霖(1994)

以高雄市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公職年資較久的教師在「組織承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顯著高於年資較淺的教師。林月盛(2003)以台灣地區南部台南縣、台 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五縣市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不同學校服務年資教師在留職意願、組織認同及整體組織承諾上 有差異,在工作努力層面則無差異。方淑芬(2007)研究台北縣市高中校長 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發現10 年年資及 41 至 50 歲教師組織承諾較 高。張美齡(2008)針對高雄市國小教師進行研究,發現年長(41 歲以上)及 資深(16 年年資以上)的教師對組織承諾的自陳知覺較高。歸納以上研究結果,

無論地區或中小學校,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在組織承諾上均顯現差異,惟除 趙國輝(2009)的研究:年資低的教師組織承諾高於其他教師之外,其餘研究均 顯示教師年資越高其組織承諾越高,此一現象符合 Staw(1981)理論模式之 預期,故而本研究亦推測臺北市國、高中教師之組織承諾,不同年資教師之 組織承諾有差異,且年資高的教師優於年資淺的教師。

(二)擔任職務與組織承諾

陳金水(1989)的研究發現:不同擔任職務的國中教師,在組織承諾各 構面都有顯著差異,以兼任行政職務的主管或組長最高,教師最低。蔡進雄

(1993)研究發現:兼任主任職務之教師,其組織承諾顯著高於擔任其他職 務之教師。李柏蓉(2006)的研究發現: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投入及組織承 諾均高於未兼行政職教師。方淑芬(2007)研究台北縣市高中教師組織承諾,

發現兼任行政職務 5 年的教師組織承諾較高。張美齡(2008)發現兼任行政 職務的教師對組織承諾的自陳知覺較高。趙國輝(2009)研究高雄市中小學學 校行政人員發現,兼組長之女性教師在組織承諾上自陳知覺程度最高。蕭勝 文(2010)研究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信任與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發現,兼 行政教師的組織承諾高於未兼行政教師。

(三)性別與組織承諾

陳金水(1989)發現男教師在「努力意願」與「留職傾向」上,顯著高 於女教師。蔡進雄(1993)發現:男性教師在「組織承諾各向度」及「整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組織承諾」上,顯著高於女性教師。林月盛(2003)之研究結果發現:不同 性別教師在留職意願、組織認同及整體組織承諾上有顯著差異存在,而在工 作努力層面上則無差異。張美齡(2008)研究則發現男性教師之組織承諾較

組織承諾」上,顯著高於女性教師。林月盛(2003)之研究結果發現:不同 性別教師在留職意願、組織認同及整體組織承諾上有顯著差異存在,而在工 作努力層面上則無差異。張美齡(2008)研究則發現男性教師之組織承諾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