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和假說推論

第二節 先前知識

一、知識之內涵

由於現今環境迅速地改變以及資訊科技快速地發展,因而突顯知識的價值與 需求。知識的分類因研究目的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本研究在回顧文獻時,發現 學者們常將知識區分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與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此分類也較普遍得到學者們的認同與支持。外顯知識是可以被客觀擷取的概念,

手冊與技術論文等;而內隱知識則多由個人所創造,專屬於個人,組織不一定能 夠擁有,故內隱知識較難以制度化和形式化的方式傳遞,是特定情境下的主觀概 念,較難用口語形式來傳遞的知識,而是透過個人的經驗、印象、熟練技術、文 化以及習慣等方式表現出來(Kim & Mauborgne, 1998)。由於模仿不易,因此內隱 知識較能成為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

二、先前知識之內涵

先前知識是指個人所受的教育、自我學習、與工作經驗等所累積而得的知識,

此乃有助於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推論、解釋、與應用新資訊,而這樣的知識是基 於個人不同的經歷背景所累積而成,難以直接複製於他人身上(Shane, 2000)。

Ardichvili and Cardozo (2000)指出,先前知識是從教育或經驗等累積出來的結果,

此將有助於創業家的機會辨識能力。Shane (2000)認為,對於市場的先前知識,

不管是從顧客或是供應商的角度來看,都是重要的思考架構來源,可以提升創業 家對機會的辨識。因此,先前知識是個人整合跨領域資訊與創造新知識的基礎,

在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變化下,皆必須利用現有知識基礎來進行(Davidssion &

Honig, 2003)。

三、先前知識之類型

關於先前知識的類型,現有文獻對於先前知識的分類相當分歧,並無特定的 分類方式。在 Shane (2000)的研究中,所強調的先前知識是指個人在特定產業背 景中所獲得的知識,並將先前知識區分為三種類型:(1)市場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markets):個人對於市場中之供應商與顧客關係、或是銷售技術等方面的知識;

(2)服務市場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ways to serve market):是指有關產品在生產 技術方面的新資訊;(3)顧客問題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customer problems):指 個人了解市場上顧客未被解決的問題,並能進一步去滿足顧客需求的知識。而後 續研究如 Shepherd and DeTienne (2005)也是依照此一分類去進行。此外,若從人

力資本觀點的角度來看,學者們常將先前知識分為「一般知識」與「特定知識」

(Corbett, 2007; DeTienne & Chandler, 2007; Marvel & Lumpkin, 2007)。「一般知識」

的範圍較為廣泛,不限定用於某種特定產業或工作上,Marvel and Lumpkin (2007) 指出,一般知識包含了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工作經驗的廣度(breadth in work experience)、與工作經驗的深度(depth in work experience);而「特定知識」

則是只能用於特定產業或廠商的專有知識,較難以移轉與複製,必須透過實務經 驗才能獲得,其包含了市場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markets)、服務市場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ways to serve market)、顧客問題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customer problems)、與技術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technology)。

有關先前知識在創業精神領域的相關研究,Davidsson and Honig (2003)在研 究中,探討正式教育、工作經驗、管理經驗以及創業經驗對於機會辨識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正式教育並非最重要的影響變項,而工作經驗、管理經驗以及創業 經驗,對於機會辨識有較高的影響程度,其中特別以創業經驗為甚。Politis (2005) 則從學習觀點來探討由三種創業經驗轉換為創業知識的過程,分別為:(1)創業 開辦經驗(start-up experience):指創業家在創立新事業與執行經營計畫的階段中 所獲得的經驗。(2)管理經驗(management experience):指創業家對於事業管理活 動方面有進一步的瞭解,如融資、技術、行銷與銷售、後勤活動、組織架構等。

(3)產業特定經驗(industry-specific experience):指個人曾經在特定產業中擔任過 供應商與顧客的經驗,若個人擁有這些特定經驗,則較容易擁有明確的概念來判 斷該產業中的市場需求,而這樣的概念是外在資訊所無法提供的。而 Ucbasaran, Westhead, and Wright (2009)在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發現,一般性知識對於創新機會 的確認與利用影響較小,但創業家過去的創業經驗,則有顯著的影響效果。

根據本研究整理上述先前知識的類型,由於創業家在新創事業中所擁有的相 關專業知識對於機會辨識之過程具高度影響力,而這樣的內隱知識較能成為組織

Lumpkin (2007)、Davidsson and Honig (2003)、以及 Politis (2005)的主張,將創業 家個人不同專長領域的先前知識區分為「市場知識」與「創業知識」,並將「市 場知識」定義為創業家經由個人過去的工作經驗,對特定產業中的上下游廠商、

顧客以及同業競爭者的瞭解程度;且將「創業知識」定義為創業家個人所擁有新 事業創立過程、經營管理以及相關知識的瞭解程度。

第三節 創造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以腦袋決定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因此,創造力就是競爭 力,尤其是對於需要高度創新的企業而言,創造力將有利於開發新的產品與服務 (Lumpkin & Lichtenstein, 2005)。由於企業開發新的產品與服務源自於組織中的個 體(McMullen & Shepherd, 2006),而且創造力是一種內嵌於組織內部的無形資產,

具有價值性、難以模仿、以及不易被取代等特性,根據 Barney (1991)的資源基礎 理論可知,組織內個人創造力即為組織的策略性資源。因此,激勵並鼓舞組織內 個人創造力的產生對於企業獲取長期的競爭優勢是必須的(Corbett, 2005; Corbett, 2007)。

一、創造力之內涵

有關創造力之概念,創造力可視為是產生各種想法的認知過程,當個人在工 作中運用創造力時,他們會生產具新奇、有用的想法,而有助於組織實際生產的 產品或服務(Shalley & Gilson, 2004; Shalley, Zhou, & Oldham, 2004)。Amabile (1997)將創造力定義為把新奇且適當的想法加以實現,以建立新的事物。而 Zhou 與 George (2001)將創造力定義為新奇、適合、有用、正確或對工作有價值的反應 能力,經由表達意見而產生。Ford (1996)則提出三種對於創造力的解釋:第一,

將創造力視為是個人在創造能力方面的產出,包含溝通創意、評估創造過程等;

第二,創造力也可被視為是個人形成具有原創性、有價值的結果;第三,將創造

力視為是一個特定範圍,會隨著時間改變。也有學者認為,創造力乃是個人整體 性的綜合表現,並提出創造力涉及四個「P」:即「Person」、「Process」、「Product」

以及「Place」,也就是將創造力視為一個涵蓋創造個體的「人格特質」、「心理歷 程」、「創造的產品」及「與環境的互動」(Sternberg & Lubart, 1996)。在創業精神 領域中,Ardichvili and Cardozo (2000)將創業之創造力定義為創業家能迅速認知 到問題與解決方案間的關係,並經由不明顯關係之確認,且在不明顯的方法下,

重新組合可用資源之能力。而 Alvarez and Busenitz (2001)主張,創業機會的產生 涉及到其他人所忽略或選擇不去追求的新想法或新創意之發展,也就是個人創造 力的發揮。一般來說,創造力被認為是具幫助性的想法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包 含概念的產生、問題解決以及實際的做法(Amabile, Barsade, Mueller, & Staw, 2005)。茲將學者對創造力之定義,整理如表 2-1。

綜合上述的討論,本研究將創造力定義為「個人能認知到問題與解決方案間 的關係而產生具有新奇、有用的想法,以重新組合可用資源之能力」。因此,根 據本研究對創造力的定義與解釋,可知當個人的創造力愈高,則將愈有助於創新 機會的辨識。

表 2-1 創造力之定義

創造力定義 參考文獻

 創造力乃是個人整體性的綜合表現(4P:人格特質 (Person)、心理歷程(Process)、創造的產品(Product)、

以及與環境的互動(Place))。

Sternberg and Lubart (1996)

 對於創造力有三種解釋:個人在創造能力方面的產

Amabile (1997)

 創業之創造力是創業家迅速認知到問題與解決方案間 的關係,並經由不明顯關係之確認,重新組合可用資 源之能力。

Ardichvili and Cardozo (2000)

 創造力是其他人所忽略或選擇不去追求的新想法或新 創意之發展。

Alvarez and Busenitz (2001)

 創造力是新奇、適合、有用、正確或是對工作有價值 的反應能力。

Zhou and George (2001)

 創造力是產生各種想法的認知過程,此將有助於組織 實際生產的產品或服務。

Shalley and Gilson (2004);

Shalley et al. (2004)

 創造力是具幫助性的想法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Amabile et al. (200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一)與人格特質有關的創造力表現

在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指出,哪些人格特質是與創造力有關。Oldham and Cummings (1996)研究兩個工作場所的員工,在此研究中使用創造力人格特質量 表(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CPS),以試圖了解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工作中的環境因 素和創造力的關係,研究發現當員工具有與創造力相關的特質時,在有主管的支 持與具有複雜性和挑戰性的工作條件下,則能產生最大的創造力。而 Costa and McCrae (1997)利用 Big-Five 人格特質模型,來研究人格特質與創造力之間的關 係,研究發現五大人格特質中,對於經驗的開放與分享程度之特質與個人擴散性

思考有關,並與個人創造力有正向的影響。Prabhu, Sutton, and Sauser (2008)則針 對大學生來分析創造力與特定的人格特質研究,包含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堅 持不懈(persevrance)、以及對於經驗的開放與分享程度(openness to experience),

並加入內、外部激勵作為模型中的中介變數與調節變數來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人 格特質中的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與個人創造力呈現正向顯著的關係。Shalley et al. (2004)在研究中,將過去曾提出與創造力有關的人格特質與環境因素之相關研 究做一回顧與整合,文中提到過去常使用創造力人格特質量表或人格特質的五力 模型(five factor model, FFM)來衡量個人的創造力,該研究結果也支持了 Oldham and Cummings (1996)的研究發現。

(二)創造力投資理論

Sternberg and Lubart (1996)以投資的觀點來解釋創造力本質,提出創造力投 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他們認為個人創造力能有所表現與發展,

必須匯集運用個人自身所擁有的六種資產:智能、知識、思考型態、人格、動機、

與環境,並且要如同好的金融投資者般「買低賣高」:「買低」是指主動追求別人 尚未知曉的想法或別人丟棄但具成長潛力的想法(如同在股票低迷時買進);「賣 高」則是指在這個想法或產品替你賺了很多錢便成很有價值時,就要放手賣掉去

與環境,並且要如同好的金融投資者般「買低賣高」:「買低」是指主動追求別人 尚未知曉的想法或別人丟棄但具成長潛力的想法(如同在股票低迷時買進);「賣 高」則是指在這個想法或產品替你賺了很多錢便成很有價值時,就要放手賣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