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業家在組織創新之角色:個人前置因素與機會辨識能力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業家在組織創新之角色:個人前置因素與機會辨識能力之探討"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事業經營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創業家在組織創新之角色:

個人前置因素與機會辨識能力之探討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i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tecedents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bility

研 究 生:陳佳隆 撰

指導教授:楊宜興 博士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2)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i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tecedents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bility

研 究 生:陳佳隆 Student: Chia-Lung, Chen

指導教授:楊宜興 Advisor: Dr. Phil Y. Yang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事業經營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Master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uly 2012

Taichung,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3)
(4)

致謝 兩年的碩士生涯,開闊了我的視野並深深體會學海無涯的道理,使我更了解 正確的學習態度,也磨練我不斷接受挑戰以及發揮創新的精神,在論文完成、結 束碩生生涯的此刻,讓我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路。回首這兩年研究所求學時光,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宜興博士,楊老師謙沖有禮以及有條不紊的處事態度 一掃先前我對於一般老師的刻板印象,感謝恩師在我學習上耐心地對我指導,並 且在論文撰寫的觀念與細節方面給予我相當大的啟發,以釐清我許多在思維上的 盲點,使我得以完成研究工作,讓我畢生以身為您的學生為榮。 感謝蔡學章口試委員以及林欣怡口試委員,您們細心地審閱並提供了諸多寶 貴意見彌補了本論文的缺陷,佳隆在此要向您們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另外,感 謝丘周剛所長以及李家宗老師,對於本論文提供極具建設性的方向,使得我在論 文呈現上能夠達到更完整的境界。也感謝陳玉娟老師在課業上的教導,您的上課 風格以及與學生打成一片的相處模式深受我及大家的喜愛。同時也感謝所辦瑟閤 姊的幫忙與協助,使所上的各項事務得以有效率地達成。 此外,我要感謝我的女友閔馨,擁有鄰家女孩的氣質與溫柔婉約的個性是她 吸引我的原因,也因為這一路上有她的陪伴,讓我在遇到阻礙與困境時有人可以 傾吐心事。交往一年半以來,她始終在背後默默地支持我,並與我一同分享喜怒 哀樂,在我往後的日子裡我會用我一生的心力來疼惜我這位可愛的女友。還有也 感謝宜婷、齡筑、芝婷、瑞瑩、瑋婕、惠幀、哲軒、子茜、虹均、琬勻、麗惠、 文龍大哥、莉萍姊、Vivian以及蔡主任,在事經所的日子因為有你們的歡笑,讓 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這也將是我最珍貴的美好回憶。 最後,要謝謝我的父母親及我的家人,沒有你們的支持做我的後盾,我是不 可能無憂無慮地學習、完成論文這樣的小小成就。 陳佳隆 謹誌於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事經所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5)

創業家在組織創新之角色:

個人前置因素與機會辨識能力之探討

指導教授:楊宜興 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事業經營碩士學位學程 研究生:陳佳隆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事業經營碩士學位學程 摘要 為何有些組織會滅亡,而有些組織仍持續存活呢?在現今產品生命週期縮短 的環境下,持續創新是組織存活與成長的關鍵,而創業精神所代表的就是一種創 新活動的行為過程,但現有的組織理論卻無法解釋這部分,因此本研究試圖將焦 點放在鼓勵並促使組織創新能力提升的討論上。創新常被認為是新創事業成功的 關鍵因素;然而,目前卻沒有直接的實證研究來說明在組織中鼓勵創新的出現上, 創業家個人的潛在角色究竟為何? 本研究從認知觀點出發,旨在試圖探索於新創事業中,創業家個人的前置因 素(正向情感與先前知識)、辨識創新機會的能力(創造力與警覺性)以及組織創新 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係以國內育成中心進駐廠商之創業家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 調查法來蒐集資料,在 802 份的問卷發放中,回收有效樣本 122 份,有效回收率 為 15.22%,並利用階層迴歸分析來檢驗與探討變數間的影響效果。 實證結果發現,創業家的正向情感對其創造力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在創業家 的先前知識對其創造力有正向顯著的影響上,此獲得部分支持;個人的正向情感 對其警覺性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個人的先前知識對其警覺性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在個人的創造力、警覺性對於組織創新有正向顯著的影響上,皆獲得部分支持。 本研究在理論上的貢獻,確認了正向情感在創業精神中所扮演的潛在角色, 並突破過去研究成果以試圖推論並驗證先前知識與創造力、警覺性之間的關係, 以及連結並驗證創業家的個人層次變項(即創造力與警覺性)與組織層次變項(組 織創新)之間的關係。在實務上,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管理意涵,並 建議臺灣創業管理應朝向:一、強化創業家的正向心理素質。二、有待政府、學 術界以及企業界共同投入資源來發展創業教育,以激發創業知識能量。三、創業 家或經營管理者最好在事業早期階段就能鼓勵並建立創新的組織文化。 關鍵字:正向情感、先前知識、創造力、警覺性、組織創新

(6)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i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tecedents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bility

Advisor: Dr. Phil Y. Yang

Master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raduate Student: Chia-Lung, Chen Master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Innovation is often viewed as a key factor of success in the new venture; however, we know relatively little about the role of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 in encouraging its occurrence at presen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trepreneurs’ antecedents (positive affect and prior knowledge),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bility (creativity and alertness),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is study employ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data. We send 802 questionnaires to entrepreneurs of the firm of incubation center in Taiwan. A total of 122 effective surveys were collected (15.22% response rate). Moreover, this study tests hypotheses by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entrepreneurs’ positive affect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creativity. Second, entrepreneurs’ prior knowledge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creativity, but this result gets conditional support. Third, entrepreneurs’ positive affect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alertness. Fourth, entrepreneurs’ prior knowledge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alertness. Finally, entrepreneurs’ creativity and alertnes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but the results get conditional support. This study will be contributed to clarify the potential role of positive affect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individual-level variables and organizational-level variable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 government, and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are suggested to provide.

(7)

目 錄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和假說推論

... 7 第一節 情感... 7 一、情感之內涵... 7 二、情感在認知與行為上的影響... 8 三、正向情感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先前知識... 10 一、知識之內涵... 10 二、先前知識之內涵... 11 三、先前知識之類型... 11 第三節 創造力... 13 一、創造力之內涵... 13

(8)

二、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15 第四節 警覺性... 19 一、警覺性之應用發展... 19 二、警覺性之內涵... 19 第五節 創新... 20 一、創新之內涵... 20 二、創新之類型... 22 第六節 各研究變項間之推論... 25 一、正向情感、先前知識與創造力之關係探討... 25 二、正向情感、先前知識與警覺性之關係探討... 26 三、創造力與組織創新之關係探討... 28 四、警覺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探討...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 32 一、正向情感... 32 二、先前知識... 33 三、創造力... 34 四、警覺性... 35 五、組織創新... 36 六、控制變項... 39 第三節 研究樣本與資料蒐集... 39 一、研究對象與範圍... 39 二、資料蒐集... 40

(9)

第五節 正式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44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44 一、敘述性統計分析... 45 二、信度與效度檢定... 45 三、相關分析... 45 四、獨立樣本 t 檢定 ... 46 五、階層迴歸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 48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48 第二節 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49 第三節 相關分析... 53 第四節 獨立樣本 t 檢定 ... 56 第五節 階層迴歸分析... 56 一、正向情感與先前知識對於創造力之影響... 57 二、正向情感與先前知識對於警覺性之影響... 58 三、創造力與警覺性對於組織創新之影響... 59 四、創造力與警覺性之中介效果... 61 第五節 討論與發現... 64 一、正向情感對於創造力之影響... 64 二、先前知識對於創造力之影響... 65 三、正向情感對於警覺性之影響... 66 四、先前知識對於警覺性之影響... 66 五、創造力對於組織創新之影響... 67 六、警覺性對於組織創新之影響... 68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9 第一節 管理意涵與建議... 7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71 參考文獻... 73 附錄... 83 附錄一 本研究問卷... 83 附錄二 信度與因素分析表... 87

(11)

表 目 錄

表 2-1 創造力之定義 ... 15 表 2-2 創新之定義 ... 21 表 2-3 創新分類觀點 ... 22 表 2-4 創新分類方式與類型 ... 25 表 3-1 正向情感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之彙整表 ... 32 表 3-2 先前知識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之彙整表 ... 34 表 3-3 創造力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之彙整表 ... 35 表 3-4 警覺性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之彙整表 ... 36 表 3-5 組織創新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之彙整表 ... 38 表 3-6 問卷預試題數分配與信度分析 ... 43 表 3-7 正式問卷之發放與回收表 ... 44 表 4-1 研究樣本之敘述統計 ... 49 表 4-2 研究變項之 KMO 值與 Bartlett 球型檢定 ... 50 表 4-3 組織創新之信度與因素分析 ... 52 表 4-4 相關係數分析表 ... 55 表 4-5 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6 表 4-6 正向情感、先前知識與創造力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58 表 4-7 正向情感、先前知識與警覺性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59 表 4-8 創造力、警覺性與組織創新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60 表 4-9 情感、先前知識、創造力、警覺性與組織創新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63 表 4-10 假說檢定結果 ... 64

(12)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流程 ... 6 圖 2-1 情感之雙因子結構 ... 9 圖 2-2 事業創造力之組成要素 ... 18 圖 3-1 研究架構 ... 31 圖 3-2 全台育成中心各縣市分佈圖 ... 41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為何有些組織會滅亡,而有些組織仍持續存活呢?在現今全球化市場競爭白 熱化與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的環境下,使得快速回應市場與持續創新將成為組織存 活的關鍵。許多大型組織或企業無法像以前一樣持續地擁有市場佔有率;相反地, 具高度靈活性的新創事業,能夠藉由市場變化與新需求的產生而快速崛起。然而, 創新的內涵相當複雜,組織往往並不清楚創新的關鍵因素究竟為何,更不了解組 織目前在創新上的程度。關於組織中創新的起點,端仰賴組織中個人創意與創造 力之發揮(Amabile, 1997),個人擁有創造力未必可以達成創新,成功的創新不僅 需要來自於組織內部的創造力,而且也需要不斷地從組織外部吸收知識,以研發 出更新穎且更具價值的產品與服務,來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有關組織中個人創造 力的發揮,有兩種不同層次的觀點:第一是從個人的觀點,來看創造力如何受到 組織環境的影響,也就是探討組織中個人創造力如何發展的問題;第二是從組織 的觀點,來看創造力如何獲得組織的助益與支援,最終獲得實現的過程,也就是 組織層次上創新的討論(丘皓政、陳燕禎、林碧芳,2009)。 創業精神就是一種創新活動的行為過程,在此過程中,創業家確認並創造了 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機會,最後開拓出新財富創造的能力,一項創新的考驗並不在 於它的科學或技術內涵,而是在於推出市場後的成功程度,也就是能否為大眾創 造出新的價值(Drucker, 1985)。關於創業精神的內涵,Alvarez and Busenitz (2001) 主張,創業精神是關於認知、發現、追求市場機會與協調知識所導致的異質性產 出;而 Timmons and Spinelli (2009)則認為,創業精神是在機會的探索過程中一種 思考、推理與行動的方式,以達成價值創造與追求的目的。此外,創業精神是一 種行為,而非人格特質;它以觀念與理論為基礎,而非機構本身。任何決策者都

(14)

可以學習成為創業家,並依循創業精神行事,視改變為一種機會並加以利用,成 功的創業家不會滿足於對現有事物加以改善或修正,他們會試圖以新穎且更具生 產力的結構,將現有資源結合在一起,以創造新的價值與滿足(Drucker, 2002)。 過去在創新上的相關研究常被侷限在技術或科技方面,然而 Drucker (1985) 卻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創新」一詞應該是屬於經濟性或社會性的用語,而非 科技性用語,只要對於經濟或社會具有價值或貢獻都能稱得上是創新,創新並不 只侷限於高科技產業,也並非一定要全新的產品發明,許多的小創意或本質上的 改善,就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與商機。Damanpour (1991)則主張創新可能是一種 新的產品或服務、一種新的製程技術或流程、一種新的管理結構或系統、或是一 種新的組織方案或計劃。換言之,創新也不侷限於技術創新或是某一特定類型的 創新,組織創新應該包含許多層面的創新活動與策略,並從技術面與硬體面延伸 至管理面與軟體面,藉由組織創新廣度與深度的延展,讓創意孕育於組織之中, 以為組織帶來更多的效益。 總而言之,經由創業家所展現出來的創業精神將是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下,影 響組織生存與成長的重要因素,但現有的組織理論卻無法解釋這一部分,在面對 未來環境的不確定性下,創業精神所呈獻的冒險犯難與掌握機會,將是新創事業 成功的關鍵因素(Casson, 2005)。Ireland and Webb (2007)明確指出,創新是新創事 業成功的基本要素,故創業精神的本質就是創新,在於能否為消費者創造出新的 滿足和價值,以確保在長期能成為存活的組織;換言之,新創事業能否在競爭激 烈的環境中求取生存,並進一步尋求發展的機會,主要動能便在於是否具備良好 的創新能力。因此,將焦點放在鼓勵並促使創新能力提升的討論上,將會是組織 獲取持續性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15)

第二節 研究動機

Basadur (2004)指出,二十一世紀最具效能的領導者,將會是能讓組織成員 以創新的角度來思考,以面對快速變化的人。Baron and Tang (2011)認為,在創 業精神的領域中,創業家在新事業的開創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並且常 常會將注意力放在組織層次的產出—即新創事業的存活、成長與利潤。而創業家 持續創新的能力就是組織最主要的競爭優勢,以實現永續性存活的企業和持續性 的財富創造(Alvarez & Barney, 2001; Alvarez & Busenitz, 2001)。Zhou and George (2003)認為,領導者可運用其個人的認知,經由機會的辨識、資訊的收集、構想 的產生、構想的評估與修正、以及構想的執行等五個途徑來激發其創造力,以達 成組織創新的目的。因此,如何能引領組織創新將是新創事業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而其中的關鍵之一,將可能源自於創業家個人的認知狀態。認知心理觀點主要聚 焦在探討個人心智模式的黑盒子,而機會辨識涉及資訊的注意、蒐集、理解到解 釋等認知過程,因此創業家個人的認知狀態將會是影響機會辨識能力的關鍵前置 因素(Baron, 2006; Gaglio & Katz, 2001)。

情感在認知上的影響已在廣泛的商業環境中被觀察到,尤其是正向情感,它 被發現到對於個人、人際關係和組織過程具有正向影響,而且正向情感也會影響 許多組織行為的形式,如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團隊成員間的合作(Baron, 2008; Beersma, Hollenbeck, Humphrey, Moon, Conlon, & Ilgen, 2003; Brief & Weiss, 2002; Lee & Allen, 2002)。Forgas and George (2001)的情感沉浸模型(affect infusion model, AIM)主張,情感對於個人的認知與行為過程有直接的影響;而正向情感 在許多重要的組織過程中也被發現具有強烈的正向效果,如績效考核、工作面試、 工作滿意和工作績效等(Brief & Weiss, 2002; Isen, 2001; Lee & Allen, 2002)。然而, 雖然正向情感對於創業家在新創事業中來說,已被預測到會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 色(Baron, 2008),但到目前為止,很少有證據來說明他們之間的效果(Baron & Tang, 2011),故此乃誘發本研究動機之一。

(16)

再者,由於每個人對於資源價值的認定有所差異,並且只有少數人知道哪裡 有可利用的閒置資源,因而產生資源上價值判斷與使用之差別,故在資訊不對稱 的情況下,當創業家具備較多相關的先前知識時,將能有助於個人對於資訊的注 意、蒐集、理解以及解釋,因此會比他人有更高的能力去辨識出創新機會(Corbett, 2007; DeTienne & Chandler, 2007; Marvel & Lumpkin, 2007; Shepherd & DeTienne, 2005)。然而,在先前知識的影響下,個人是透過何種能力去理解與認知所擁有 的資訊到辨識出創新機會的過程,目前仍未有清楚的脈絡,故此乃為本研究動機 之二。 對於新創事業而言,不僅要面對市場混沌未明的情況,更可能隨時遇到阻礙 而夭折,因此創業家對於機會辨識,將是新創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第一步(Shane, 2000)。Baron (2006)認為創業機會應該具有以下的特性:(1)創新:用不同於以往 的方式(包含技術、顧客、以及資源組合的改變),來達到新的目的;(2)市場需 要性:創業機會必須能彌補或創造市場供需的缺口,並能符合市場的需求;(3) 可行性:機會必須能配合適當的技術、資源、人力,以共同達到機會的實現。上 述三項特性皆為機會辨識的結果。 然而,影響創業家個人機會辨識能力的主要因素究竟為何?而這些因素能否 有效連結機會辨識能力的前置因素與機會的辨識結果?為了填補現有的研究缺 口,本研究將從個人的認知觀點出發,以試圖探索創業家在機會辨識過程中完整 的脈絡。Baron (2008)指出,創造力(creativity)在機會辨識上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 色,此乃有助於組織層次上的創新(Baron & Tang, 2011)。此外,在創業精神領域 中,警覺性(alertness)被認為是會影響機會辨識,而機會辨識則是會影響創業成 功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對於警覺性的探討與研究卻很少;Kirzner (1973)是最早 提出創業警覺性(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這個名詞與概念,他根據認知心理學的 觀點,指出創業家個人的認知模式是影響機會辨識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將

(17)

層次上創新之間的連結機制,故此乃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對於新創事業而言,創業家如何建立起長期且無法取代的競爭優勢,進而達 成預期目標並邁向成功之道路呢?這對於探討新創事業成功之關鍵因素的重要 性則不言可喻。本研究將從個人的認知觀點出發,並填補現存的研究缺口,以 試圖探索在新創事業中,創業家在辨識創新機會過程的清楚脈絡。 本研究提出以下二個研究問題: 1. 在鼓勵組織創新的出現上,創業家個人的潛在角色究竟為何? 2. 個人的前置因素—正向情感與先前知識,是否會對創業家在辨識創新機會過程 中的創造力或警覺性造成影響? 本研究目的藉由提出上述二個研究問題,以檢驗在新創事業中,創業家個人 的前置因素(正向情感與先前知識)與機會辨識能力(創造力與警覺性)之間的關 係,並進一步驗證對於組織創新之影響。因此,本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創業家個人的正向情感、先前知識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 2. 探討創業家個人的正向情感、先前知識與警覺性之間的關係。 3. 探討創業家個人的創造力、警覺性與組織創新之間的關係。 此外,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貢獻和管理意涵,本研究亦將對新創事業在創 業過程中提供明確建議,以及創業家在實際執行經營管理時,有更明確的遵循方 向,並提供學術界在創業管理領域有更多的瞭解。

(1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進行的步驟如下:首先,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觀點與理論,並配合 創業精神領域最新的發展趨勢,進行系統性與整合性的比較分析與整理。其次, 進行與本研究議題相關的問卷調查,以取得相關的研究數據。最後,經由統計工 具與方法,來分析並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說並加以討論研究結果,進而提出有 效的結論與管理意涵,以提供新創事業的創業家與領導者之重要參考依據。本研 究之流程整理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研究流程 發展研究動機與確立研究目的 蒐集並探討相關文獻 ※ 情感 ※ 先前知識 ※ 創造力 ※ 警覺性 ※ 創新 推論並確立研究假說 建立研究架構 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確立統計方法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和假說推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介紹情感的內涵,並針對正向情感近幾年相關研究 進行文獻整理;第二節論述先前知識的內涵與類型;第三節說明創造力的內涵, 並回顧與整理創造力相關研究文獻;第四節闡述警覺性相關概念發展與內涵;第 五節探討創新的內涵,並針對創新的分類與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整理;第六節根據 文獻回顧的理論基礎,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推論本研究假說。 第一節 情感 一、情感之內涵

在過去的研究中,affect 與 emotion、mood 或 feeling 等詞彙常混合使用,不 容易將它們界定或歸類為某一分類(例如 Baron, 2008; Bartel & Saavedra, 2000)。 Bartel and Saavedra (2000)認為,情感(affect)是人類感受經驗的統稱,範圍涵蓋了 心情(mood)與情緒(emotion)。心情是在不具已知的前提下,為低強度、相對持久 的感覺;而情緒的強度較高、較為短暫的,並且有明確的原因(Stickney, 2009)。 Baron (2008)則認為,情感(affect)是個人經歷主觀的感覺(feeling)與心情(mood), 其會影響到個人的認知與行為。在組織環境中,心情與情緒也與決策過程有關, 因為它們有可能影響組織中的判斷與決策制定(Baron, 2008; Baron & Tang, 2011; Mitchell, Busenitz, Bird, Gaglio, McMullen, Morse, & Smith, 2007)。由於情感的概 念包含了情緒、心情與感覺的心理層面之狀態歷程,其意義是這三種概念中最為 廣泛的,故本研究以「情感」(affect)稱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感是人類經驗的主體,包括情緒、心情或感覺等心 理歷程和相關的認知狀態。情感的心理反應是指個體在情緒狀態時的主觀感受, 所感受到的是喜、怒、哀或樂。情感是由環境或刺激引發個體生理與心理的激發

(20)

狀態,當此激發狀態存在時,個體不只會有外顯表情與主觀感受,並且會伴隨某 種行為的產生。

Watson and Tellegen (1985)透過許多自陳式情緒量表的分析,將人類情感的 表現與經驗歸納為兩大類別: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 PA)與負向情感(negative affect, NA)。PA 是正向的情感狀態,它反映出個人所感受到的是幹勁十足、全神 貫注與樂在其中的程度;相對地,NA 是負向的情感狀態,所代表的是不安或不 快樂的程度,它是一種主觀上的不愉快。然而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並非相互對立 (即強烈負相關),而是呈現出多因子結構(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如圖 2-1 所示,在 Watson and Tellegen (1985)的情感雙因子結構中,描述了情感的向度, 高正向情感包含積極的、得意的、熱情的、興奮的、活潑的和堅強的,而低正向 情感包含無活力的、遲鈍的、困倦的和懶散的。 二、情感在認知與行為上的影響 Baron (2008)整理過去的研究,發現個人所經歷的感覺與心情(即情感)會影 響認知與行為。例如,情感已被發現到對於創造力有強烈地效果,而創造力在機 會辨識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情感對於說服能力也有強烈地效果,而說服能力 會影響到創業家成功地獲取所需的資源;情感對於決策制定與判斷也有強烈地效 果,而決策制定與判斷在形成有效地的商業模式與策略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情感也被證實對與他人形成生產力的工作關係上有強烈地效果。此外,Baron (2008)與 Baron and Tang (2011)皆認為,情感可能會影響到個人對於外部環境的 警覺性,但並未對此關係做進一步地實證研究。

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若延伸至創業精神領域中,情感也將會影響創業家的 認知與行為,其理由是因為在設立與營運新事業的過程中,情感會強烈地影響創 業家個人的思考模式、決策制定與判斷、與他人形成生產力的工作關係、以及在

(21)

2011; Foo, Uy, and Baron, 2009; Mitchell et al., 2007)。

圖 2-1 情感之雙因子結構(The two-factor structure of affect) 資料來源:Watson and Tellegen (1985), pp.221

三、正向情感之相關研究 情感是個人評估環境安全或危險的指標,個人會按照情感所提供的訊號來調 整認知系統的運作方式。當個人經歷了負向情感時,會促使個人投入資源來處理 心中的不滿,或是為了消除怨氣而做出各種不利於生產的行動(余明助、郭嘉博, 2009),因此,負向情感代表外在環境是危險的或是內在資源是不足的,此時個 積極的(active) 得意的(elated) 熱情的(enthusiastic) 興奮的(excited) 活潑的(peppy) 堅強的(strong) 奮發的(aroused) 驚愕的(astonished) 驚訝的(surprised) 痛苦的(distressed) 害怕的(fearful) 具敵意的(hostile) 不安的(jittery) 緊張的(nervous) 輕蔑的(scornful) 憂傷的(blue) 愛抱怨的(grouchy) 寂寞的(lonely) 悲傷的(sad) 感到歉意的(sorry) 不快樂的(unhappy) 無活力的(drowsy) 遲鈍的(dull) 困倦的(sleepy) 懶散的(sluggish) 靜止的(at rest) 平靜的(calm) 沉著的(placid) 放鬆的(relaxed) 滿足的(content) 快樂的(happy) 親切的(kindly) 高興的(pleased) 滿意的(satisfied) 熱心的(warmhearted) 沉默的(quiescent) 安靜的(quiet) 靜止的(still) 積極的(active) 得意的(elated) 熱情的(enthusiastic) 興奮的(excited) 活潑的(peppy) 堅強的(strong) 奮發的(aroused) 驚愕的(astonished) 驚訝的(surprised)

(22)

人會採取保守、嚴謹或按部就班的訊息處理策略;反之,若個人是處於正向情感 下,則代表外在環境是安全的或是內在資源是充足的,則個人較願意承擔風險, 同時也較富有創造力。換言之,若是環境或刺激有助於達成個人的動機或目標, 則便會引發個人的正向情感(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8)。

Mignonac and Herrbach (2004)的研究發現,正向的工作事件(例如加薪、獲 得上司讚賞、晉升等)與正向情感有關連。Mittal and Ross (1998)的研究發現,個 人在正向情感下較不容易受限於決策的框架,正向情感相較於負向情感能連結到 較多的實質效力與較少的資訊處理。過去有許多研究認為正向情感相較於負向情 感能使人們沉著冷靜,創造出更多的思考空間,並較能增加對事情的回憶能力與 歸納能力,因此,正向情感會有助於個人表現較高的工作績效(Isen, 2001; Erez & Isen, 2002)。George and Zhou (2007)認為,無論是正向情感或改變心情皆會影響 創造力,而正向情感有助於個人瞭解對的解決方法,產生好的創造力組合。

由於過去研究指出,正向情感對於個人創造力可能會產生正向的影響,而且 依據 Baron (2008)與 Baron and Tang (2011)的論點,正向情感可能會影響到個人 的警覺性;因此,在本研究模型中,將驗證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先前知識 一、知識之內涵

由於現今環境迅速地改變以及資訊科技快速地發展,因而突顯知識的價值與 需求。知識的分類因研究目的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本研究在回顧文獻時,發現 學者們常將知識區分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與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此分類也較普遍得到學者們的認同與支持。外顯知識是可以被客觀擷取的概念,

(23)

手冊與技術論文等;而內隱知識則多由個人所創造,專屬於個人,組織不一定能 夠擁有,故內隱知識較難以制度化和形式化的方式傳遞,是特定情境下的主觀概 念,較難用口語形式來傳遞的知識,而是透過個人的經驗、印象、熟練技術、文 化以及習慣等方式表現出來(Kim & Mauborgne, 1998)。由於模仿不易,因此內隱 知識較能成為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

二、先前知識之內涵

先前知識是指個人所受的教育、自我學習、與工作經驗等所累積而得的知識, 此乃有助於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推論、解釋、與應用新資訊,而這樣的知識是基 於個人不同的經歷背景所累積而成,難以直接複製於他人身上(Shane, 2000)。 Ardichvili and Cardozo (2000)指出,先前知識是從教育或經驗等累積出來的結果, 此將有助於創業家的機會辨識能力。Shane (2000)認為,對於市場的先前知識, 不管是從顧客或是供應商的角度來看,都是重要的思考架構來源,可以提升創業 家對機會的辨識。因此,先前知識是個人整合跨領域資訊與創造新知識的基礎, 在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變化下,皆必須利用現有知識基礎來進行(Davidssion & Honig, 2003)。 三、先前知識之類型 關於先前知識的類型,現有文獻對於先前知識的分類相當分歧,並無特定的 分類方式。在 Shane (2000)的研究中,所強調的先前知識是指個人在特定產業背 景中所獲得的知識,並將先前知識區分為三種類型:(1)市場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markets):個人對於市場中之供應商與顧客關係、或是銷售技術等方面的知識; (2)服務市場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ways to serve market):是指有關產品在生產 技術方面的新資訊;(3)顧客問題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customer problems):指 個人了解市場上顧客未被解決的問題,並能進一步去滿足顧客需求的知識。而後 續研究如 Shepherd and DeTienne (2005)也是依照此一分類去進行。此外,若從人

(24)

力資本觀點的角度來看,學者們常將先前知識分為「一般知識」與「特定知識」 (Corbett, 2007; DeTienne & Chandler, 2007; Marvel & Lumpkin, 2007)。「一般知識」 的範圍較為廣泛,不限定用於某種特定產業或工作上,Marvel and Lumpkin (2007) 指出,一般知識包含了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工作經驗的廣度(breadth in work experience)、與工作經驗的深度(depth in work experience);而「特定知識」 則是只能用於特定產業或廠商的專有知識,較難以移轉與複製,必須透過實務經 驗才能獲得,其包含了市場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markets)、服務市場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ways to serve market)、顧客問題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customer problems)、與技術知識(prior knowledge of technology)。

有關先前知識在創業精神領域的相關研究,Davidsson and Honig (2003)在研 究中,探討正式教育、工作經驗、管理經驗以及創業經驗對於機會辨識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正式教育並非最重要的影響變項,而工作經驗、管理經驗以及創業 經驗,對於機會辨識有較高的影響程度,其中特別以創業經驗為甚。Politis (2005) 則從學習觀點來探討由三種創業經驗轉換為創業知識的過程,分別為:(1)創業 開辦經驗(start-up experience):指創業家在創立新事業與執行經營計畫的階段中 所獲得的經驗。(2)管理經驗(management experience):指創業家對於事業管理活 動方面有進一步的瞭解,如融資、技術、行銷與銷售、後勤活動、組織架構等。 (3)產業特定經驗(industry-specific experience):指個人曾經在特定產業中擔任過 供應商與顧客的經驗,若個人擁有這些特定經驗,則較容易擁有明確的概念來判 斷該產業中的市場需求,而這樣的概念是外在資訊所無法提供的。而 Ucbasaran, Westhead, and Wright (2009)在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發現,一般性知識對於創新機會 的確認與利用影響較小,但創業家過去的創業經驗,則有顯著的影響效果。

根據本研究整理上述先前知識的類型,由於創業家在新創事業中所擁有的相 關專業知識對於機會辨識之過程具高度影響力,而這樣的內隱知識較能成為組織

(25)

Lumpkin (2007)、Davidsson and Honig (2003)、以及 Politis (2005)的主張,將創業 家個人不同專長領域的先前知識區分為「市場知識」與「創業知識」,並將「市 場知識」定義為創業家經由個人過去的工作經驗,對特定產業中的上下游廠商、 顧客以及同業競爭者的瞭解程度;且將「創業知識」定義為創業家個人所擁有新 事業創立過程、經營管理以及相關知識的瞭解程度。 第三節 創造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以腦袋決定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因此,創造力就是競爭 力,尤其是對於需要高度創新的企業而言,創造力將有利於開發新的產品與服務 (Lumpkin & Lichtenstein, 2005)。由於企業開發新的產品與服務源自於組織中的個 體(McMullen & Shepherd, 2006),而且創造力是一種內嵌於組織內部的無形資產, 具有價值性、難以模仿、以及不易被取代等特性,根據 Barney (1991)的資源基礎 理論可知,組織內個人創造力即為組織的策略性資源。因此,激勵並鼓舞組織內 個人創造力的產生對於企業獲取長期的競爭優勢是必須的(Corbett, 2005; Corbett, 2007)。 一、創造力之內涵 有關創造力之概念,創造力可視為是產生各種想法的認知過程,當個人在工 作中運用創造力時,他們會生產具新奇、有用的想法,而有助於組織實際生產的 產品或服務(Shalley & Gilson, 2004; Shalley, Zhou, & Oldham, 2004)。Amabile (1997)將創造力定義為把新奇且適當的想法加以實現,以建立新的事物。而 Zhou 與 George (2001)將創造力定義為新奇、適合、有用、正確或對工作有價值的反應 能力,經由表達意見而產生。Ford (1996)則提出三種對於創造力的解釋:第一, 將創造力視為是個人在創造能力方面的產出,包含溝通創意、評估創造過程等; 第二,創造力也可被視為是個人形成具有原創性、有價值的結果;第三,將創造

(26)

力視為是一個特定範圍,會隨著時間改變。也有學者認為,創造力乃是個人整體 性的綜合表現,並提出創造力涉及四個「P」:即「Person」、「Process」、「Product」

以及「Place」,也就是將創造力視為一個涵蓋創造個體的「人格特質」、「心理歷

程」、「創造的產品」及「與環境的互動」(Sternberg & Lubart, 1996)。在創業精神 領域中,Ardichvili and Cardozo (2000)將創業之創造力定義為創業家能迅速認知 到問題與解決方案間的關係,並經由不明顯關係之確認,且在不明顯的方法下, 重新組合可用資源之能力。而 Alvarez and Busenitz (2001)主張,創業機會的產生 涉及到其他人所忽略或選擇不去追求的新想法或新創意之發展,也就是個人創造 力的發揮。一般來說,創造力被認為是具幫助性的想法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包 含概念的產生、問題解決以及實際的做法(Amabile, Barsade, Mueller, & Staw, 2005)。茲將學者對創造力之定義,整理如表 2-1。

綜合上述的討論,本研究將創造力定義為「個人能認知到問題與解決方案間 的關係而產生具有新奇、有用的想法,以重新組合可用資源之能力」。因此,根 據本研究對創造力的定義與解釋,可知當個人的創造力愈高,則將愈有助於創新 機會的辨識。

(27)

表 2-1 創造力之定義

創造力定義 參考文獻

 創造力乃是個人整體性的綜合表現(4P:人格特質 (Person)、心理歷程(Process)、創造的產品(Product)、 以及與環境的互動(Place))。

Sternberg and Lubart (1996)

 對於創造力有三種解釋:個人在創造能力方面的產 出、個人形成具有原創性或有價值的結果、是一個會 隨著時間改變的特定範圍。 Ford(1996)  創造力是把新奇且適當的想法加以實現,以建立新的 事物。 Amabile (1997)  創業之創造力是創業家迅速認知到問題與解決方案間 的關係,並經由不明顯關係之確認,重新組合可用資 源之能力。

Ardichvili and Cardozo (2000)

 創造力是其他人所忽略或選擇不去追求的新想法或新 創意之發展。

Alvarez and Busenitz (2001)  創造力是新奇、適合、有用、正確或是對工作有價值

的反應能力。

Zhou and George (2001)  創造力是產生各種想法的認知過程,此將有助於組織

實際生產的產品或服務。

Shalley and Gilson (2004); Shalley et al. (2004)  創造力是具幫助性的想法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Amabile et al. (200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一)與人格特質有關的創造力表現 在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指出,哪些人格特質是與創造力有關。Oldham and Cummings (1996)研究兩個工作場所的員工,在此研究中使用創造力人格特質量 表(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CPS),以試圖了解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工作中的環境因 素和創造力的關係,研究發現當員工具有與創造力相關的特質時,在有主管的支 持與具有複雜性和挑戰性的工作條件下,則能產生最大的創造力。而 Costa and McCrae (1997)利用 Big-Five 人格特質模型,來研究人格特質與創造力之間的關 係,研究發現五大人格特質中,對於經驗的開放與分享程度之特質與個人擴散性

(28)

思考有關,並與個人創造力有正向的影響。Prabhu, Sutton, and Sauser (2008)則針 對大學生來分析創造力與特定的人格特質研究,包含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堅 持不懈(persevrance)、以及對於經驗的開放與分享程度(openness to experience), 並加入內、外部激勵作為模型中的中介變數與調節變數來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人 格特質中的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與個人創造力呈現正向顯著的關係。Shalley et al. (2004)在研究中,將過去曾提出與創造力有關的人格特質與環境因素之相關研 究做一回顧與整合,文中提到過去常使用創造力人格特質量表或人格特質的五力 模型(five factor model, FFM)來衡量個人的創造力,該研究結果也支持了 Oldham and Cummings (1996)的研究發現。

(二)創造力投資理論

Sternberg and Lubart (1996)以投資的觀點來解釋創造力本質,提出創造力投 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他們認為個人創造力能有所表現與發展, 必須匯集運用個人自身所擁有的六種資產:智能、知識、思考型態、人格、動機、 與環境,並且要如同好的金融投資者般「買低賣高」:「買低」是指主動追求別人 尚未知曉的想法或別人丟棄但具成長潛力的想法(如同在股票低迷時買進);「賣 高」則是指在這個想法或產品替你賺了很多錢便成很有價值時,就要放手賣掉去 進行新的創造。 根據創造力投資理論觀點,具創造力的個人會有下列之特徵:1.不接受傳統 上看待問題的方法,而是以新的方法來看待問題;2.對自己想要做出貢獻的領域 有所了解,但不必專精,至少不會讓自己的知識影響了看待問題的方法;3.偏好 創造力的傾向;4.面對困難時能堅忍不拔;5.對新的經驗採取開放態度;6.願意 冒合理的風險;7.受本質動機所影響;8.尋找對自己的創造能力有所獎勵的環境。

(29)

(三)工作中創造力的表現

Tsai (2001)研究發現,在組織中,成員有足夠的知識吸收、辨識能力,才能 從其他成員或單位學習與接收知識,進而激發出新的想法。Chen and Lin (2004) 認為,在組織中,成員能彈性、迅速地整合所知的資訊與知識,則有助於創造力 的提升。Madjar, Oldham, and Pratt (2002)的研究指出,員工創造力可視為想法、 產品以及程序的生產,這些不外乎是對組織中已存在要素的重組,或是在組織中 導入新的元素;然而,工作中的創造力常被誤以為只有特定的工作任務單位(如 研發部門)才需要有創造力的表現。Madjar et al. (2002)則進一步地說明,需要創 造力的工作職位普遍存在於組織中的任一層級,並且在進行工作的程序中,都可 能表現出創意巧思,而創意類型的工作任務(如研發部門),則是將創造力視為執 行工作的必需品。

Amabile (1998)則提出了事業創造力(business creativity)的概念,使組織了解 培養員工創造力所需的要素為何,並認為個人在事業創造力的組成要素包含專業 知識(expertise)、創意思考技能(creative-thinking skills)、與動機(motivation)(如圖 2-2 所示)。其中,專業知識是指專門的知識與技術,泛指個人在工作範疇中所需 要用到的任何相關知識;創意思考技能以解決問題與困境來說,人們會在能力範 圍將自己所知曉的想法整合為一個新概念,此能力會受到個人思考模式與工作的 影響,因此個人所擁有的創意思考技能並不會相同。動機可以從外在動機與內在 動機兩部分做探討,但唯有內在動機才能對創造力產生影響,因為以外在動機來 看,若一個人急需某一外在報酬,他會快速而直接的解決問題,雖獲得報酬,但 缺乏想像力,也不會發現新的方法,而這樣死記硬背的方式往往較不會得到組織 的讚賞;反之,內在動機會驅使個人尋求有不同的方式或步驟的解決程序,這種 方式為期較長,因為若情況變得複雜,可能有更多的錯誤發生,但當真正找到一 個謎團的解決方法時,那將會是個更具有創造力的解答。

(30)

圖 2-2 事業創造力之組成要素(The components of business creativity) 資料來源:Amabile (1998), pp.78

(四)由情感的觀點來看創造力的表現

組織是充斥著情感的環境,因此,在組織中創意發展之時,情感與創造力是 並存的(Brief & Weiss, 2002)。創造力的表現,往往來自於充滿情感的事件,包含 複雜認知程序的形成或是同步發生的情感經驗;而創造力特別容易受情感的影響, 是因為情感導致某種認知的變化,而引發創造力(Amabile et al., 2005)。 Isen (2001)主張,正向情感對個人的認知有下列三種影響:1.正向情感能增 加認知要素的數量,在創新程序中被提取或結合;2.正向情感可引導渙散的注意 力,專注於相當複雜的認知情況,同時擴增廣泛已存在的認知要素,並與需要解 決的問題做相關性連結;3.正向情感可將不同的認知要素組織成可用的。因此, 正向情感會引發個人認知的改變,而有助於創造力。一般而言,無論是正向情感 或改變心情皆會影響創造力,而正向情感有助於個人了解對的解決方法,產生好 的創造力組合(George & Zhou, 2007)。

專業知識

(expertise)

動機

(motivation)

創意思考技能

(creative-thinking skills) 創造力

(31)

第四節 警覺性

一、警覺性之應用發展

從經濟理論的觀點來看機會辨識,創業現象與創業家所扮演的角色有舉足輕 重的影響,外部環境與市場制度變化所帶來的不均衡及供給需求缺口,是促使機 會出現與產生的重要原因,而創業家與新創事業就是為了填補此一缺口而存在 (Eckhardt & Shane, 2003; Lee & Venkataraman, 2006)。因此,機會是客觀存在於市 場,等待被創業家所發現與利用。

二、警覺性之內涵

在創業精神領域中,警覺性(alertness)被認為是會影響機會辨識,而機會辨 識則是會直接影響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關於警覺性的實證研究卻很少。 Kirzner (1973)最早提出創業警覺性(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這個名詞,並利用它 來解釋創業家的機會辨識,他認為創業同時包含了對新機會的警覺性及發現機會 的後續行動,而警覺性能促使創業家發掘到市場上尚未被別人利用的機會。

Ardichvili and Cardozo (2000)認為警覺性是指個人能敏銳地查覺到環境中的 物件、偶發事件與行為模式之傾向,尤其是對於製造者與使用者的問題、未被滿 足的需求與興趣、以及新的資源組合特別敏感。Ardichvili, Cardozo, and Ray (2003) 在他們關於機會辨識與發展的模型中指出,機會的知覺、發現、創造、以及後續 新創事業的發展與評估會受警覺性的影響。Yu (2001)認為,警覺性就猶如是一條 天線,創業家總是會把自己的觸角放在高處,以接收各種市場機會之訊息,此可 讓創業家認知到市場上的缺口。

Gaglio and Katz (2001)則認為創業警覺性:(1)是一種能力,個人不需尋找便 能注意到一直以來被別人所忽略的機會;(2)是個人對機會所形成未來想像的動 機傾向。目前有關創業警覺性的研究僅注意到第一個定義,對第二個定義則較少

(32)

受到注意;因此他們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取代資訊搜集觀點,提出創業警覺性與 機會辨識過程中,會受到個人的認知與思考基模(schema)的影響,並且強調具警 覺性的人較容易突破思考的框架。因為若只從資訊搜尋的角度來看,會發現實際 上有沒經驗或失敗的創業家,也會從事資訊的搜集,並不足以完全解釋創業警覺 性的特別之處。 在本研究中,機會辨識指的是「創業家能透過本身的能力,去辨識新的資源 組合或新的方式,以創造市場供需的缺口並能符合市場的需求,來達到創新的目 的」。依據上述對機會辨識的解釋,並依循 Gaglio and Katz (2001)、Yu (2001)的 主張,故本研究將警覺性定義為「經由個人的認知,能敏銳地查覺到外在環境中 的各種資訊,以促使創業家辨識市場上尚未被別人所利用創新機會的能力」。因 此,根據本研究對警覺性的定義與解釋,可知當個人的警覺性愈高,則將愈有助 於創新機會的辨識。 第五節 創新 一、創新之內涵 創新可能是一個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或是一種新的管理方式,只要是 組織能夠利用既有資源來創造出價值,都可以視為是一種創新(Drucker, 1985)。 創新在本質上為辨識以及把握商機,以創造新產品、新服務或新流程(Vandeven, 1986)。Hult, Hurley, and Knight (2004)認為,創新是指採用或執行新的觀點、流 程或產品。亦即創新是企業將其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及方法予以重新設計或改良, 包含新產品的創造、產品品質或產品效益的改善、生產成本的降低等活動(Tidd,

2001)。因此,創新是一種組織由內而外持續改善的行為,以符合供應商或顧客

(33)

創新也可以是組織在學習及實踐的過程中,透過差異化的方式而在產品上、 方法上、或是系統上積極尋求發展的過程,因此往往能夠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 改變競爭者以及顧客的行為(Hamel et al., 1999)。Wang and Ahmed (2004)則定義組 織創新是組織整體的創新能力,藉由結合創新行為與程序的策略導向,開發新產 品至市場或開發新市場。因此,創新也可以是組織以差異化的營運模式來滿足既 有的市場需要。 根據上述學者們的觀點,本研究認為,創新是組織內部資源能夠創造出好的 績效能力,其目的在於使組織可運用的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用,並符合消費者的 價值與需求。創新也是促使創業家能夠將持續不斷的改變以及差異化的營運模式 視為是組織尋求發展的機會,組織可以藉由創新而在其事業領域中不斷提升自我 核心能力以因應外在競爭。茲將學者對創新之概念與定義,整理如表 2-2: 表 2-2 創新之定義 創新概念 創新定義 參考文獻 組 織 由 內 而 外 持 續 改 善 的行為  創新是組織能夠利用既有資源來創造出 價值,都可以視為是一種創新。 Drucker (1985)  創新在本質上為辨識以及把握商機,以 創造新產品、新服務或新流程。 Vandeven (1986)  創新是企業將提供的產品、服務及方法 予以重新設計或改良。 Tidd (2001)  創新是指採用或執行新的觀點、流程或 產品。 Hult et al. (2004) 組 織 以 差 異 化 策 略 來 滿 足 既 有 的 市 場需要  創新是透過差異化的方式而在產品上、 方法上、或是系統上尋求發展的過程, 因此往往能夠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 Hamel et al. (1999)  組織整體的創新能力,藉由結合創新行 為與程序的策略導向,開發新產品至市 場或開發新市場。

Wang and Ahmed (2004)

(34)

二、創新之類型

本研究回顧過去的文獻,發現對於創新分類大多採取產品觀點(product view)、 流程觀點(process view)、產品與流程觀點(product and process view)以及多元觀點 (multiple view)(Tsai, Huang, & Kao, 2001; 林義屏、黃俊英、董玉娟,2004)來加 以探討。本研究將創新的分類觀點整理如表 2-3。 表 2-3 創新分類觀點 創新分類觀點 觀點主張與衡量 參考文獻 產品觀點  聚焦在組織能夠發展出新的 產品,並以新產品數量或專 利權數量作為衡量依據。 Smith et al. (2005); Stuart (2000) 流程觀點  將創新視為在組織內部將創 意加以實踐的過程,強調從 一系列的歷程或階段來衡量 組織創新。

Johannessen and Dolva (1994); Scott and Burce (1994)

產品與流程觀點  整合上述兩者觀點,主張結

合產品發展必須配合組織內 部各階段的價值產出過程。

Dougherty and Bowman (1995); Lumpkin and Dess (1996)

多元觀點  不管是產品觀點或流程觀點 只聚焦在技術層次,卻忽略 管理層次,因而主張將技術 創新(例如產品、設備、流程 等)與管理創新(例如服務、 系統、政策、方案等)同時納 入衡量。 Damanpour (1991); Tsai et al. (2001); 林義屏等 (2004) 資料來源:修改自林義屏等(2004) 過去研究對於創新的看法大多採取上述觀點,然而本研究認為,具有高度創 新能力的組織通常在整體行為上必然具備了某些重要特徵,除了要有極具創造力 的本質外,還要能隨時因應外在環境變遷以查覺到市場上所存在的缺口。有鑑於 此,本研究對於創新的分類方式將以創新發生的頻率、對顧客的影響以及創新的

(35)

(一) 以創新發生的頻率來分類 以創新的頻率來對於創新進行分類,主要思考模式在於強調組織創新速度對 於產品、技術以及相關管理知識等方面的提升。一般而言,可將創新的類型區分 為以下三種類型:(1)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在產品、服務或製程既 有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技術改良與應用擴充,使現有產品得以進一步改善,其 發生頻率較為頻繁。(2)系統式創新(systems innovation):組織透過新的方法將許 多要素組合在一起,在產品元件及核心設計基礎上未改變的情況下,將產品的架 構重新調整,使產品能夠產生新功能或新用途,並且為了配合新的架構,組織必 須針對現有組成元件的功能持續強化,並必須對附屬產品的設計進行改變,此種 類型的創新往往必須利用較多的時間與昂貴的成本來做系統性的改善。(3)躍進 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隨著新知識的累積而導致科學領域的應用具有重大改 變之現象,不但可以改變整個產業活動型態,甚至能夠創造出新的產業,但此種 創新的發生頻率較低(Mumford, 2000)。 (二) 以創新對顧客的影響來分類 以對顧客的影響來分類,主要強調組織針對以顧客為導向(例如顧客關係管 理)所產生的創新活動。一般而言,可將創新的類型區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連 續性創新(continuous innovation):在既有產品形式上做微小的改善,此種類型的 創新對於消費型態的影響較少。(2)動態連續性創新(dynamic continous innovation): 組織能透過在產品的設計與製造上採用較大幅度的技術創新方式,使產品具備新 功能或新用途,此種類型的創新對於消費型態的影響較連續性創新明顯。(3)非 連續性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是顧客從未接觸過的,在缺乏實際使用的 經驗下,組織研發新產品以建立起消費者新消費型態,此類的創新活動往往對於 消費型態有較深遠的影響(Frankel, 1990)。

(36)

(三) 以創新的應用範圍來分類 Oates (1997)認為創新的原則應包含策略、技術及管理三方面:(1)策略創新: 指組織在提昇顧客滿意度、新產品與新市場的開發上所進行的創新邏輯,透過和 競爭者差異化的思考模式來引導組織在價值鏈活動的進行。(2)技術創新:指組 織經由持續在技術上的改良,使產品功能有更顯著的改善以提升顧客價值。(3) 管理創新:指組織將所需的資源與知識加以整合並內化後,在日常作業與教育訓 練等方面如何塑造出新的組織文化以提升競爭力之狀態。Wang and Ahmed (2004) 則是以產品創新、市場創新、流程創新、行為創新與策略創新這五個構面來衡量 組織創新:(1)產品創新:指組織能夠及時並符合顧客需求,推出新奇且有意義 的新產品到市場上。(2)市場創新:指組織運用新的方法進入到市場中並開發目 標市場。(3)流程創新:指組織採用新的生產方法、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新的技術, 以提昇組織活動效率的過程。(4)行為創新:透過個人或領導者所形成一種新的 組織文化,使得整個組織內部接受新的想法,以促使表現出創新行為。(5)策略 創新:指組織管理策略性目標之能力,並且在充分地與創意地使用現有的有限資 源時,能辨識出不適合的目標。茲將創新分類方式與類型整理如表 2-4。 由上述的討論可知,創新是一個多重屬性的構念,雖然過去文獻依據研究目 的之不同對於創新的分類有所差異,但綜合 Damanpour (1991)、Oates (1997)、 Tsai et al. (2001)以及 Wang and Ahmed (2004)等學者的分類,可以將創新的類型區 分成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策略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流程創新以及行為 創新。其中,依據 Damanpour (1991)的觀點,產品創新與流程創新涉及到組織內 部技術條件的發展基礎,所以可以歸納到技術創新的內涵中;而市場創新則涉及 了組織管理活動的改善及提升,所以可以歸納到管理創新的內涵中。因此,組織 創新可以概略區分為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策略創新以及行為創新。

(37)

進式創新也納入組織創新的構念中,由於躍進式創新涉及到技術知識層面所導致 整個產業型態產生巨大的改變,因此躍進式創新實質上涵蓋了技術創新的內涵。 故整合以上的討論,本研究最後將組織創新以躍進式創新、管理創新、策略創新 以及行為創新等四構面來衡量。 表 2-4 創新分類方式與類型 創新分類方式 創新類型 參考文獻 創新發生的頻率 (多元觀點) 1. 漸進式創新 2. 系統式創新 3. 躍進式創新 Mumford (2000) 創新對顧客的影響 (產品觀點) 1. 連續性創新 2. 動態連續性創新 3. 非連續性創新 Frankel (1990) 創新的應用範圍 (多元觀點) 1. 策略創新 2. 技術創新 3. 管理創新 Oates (1997) 1. 產品創新 2. 市場創新 3. 流程創新 4. 行為創新 5. 策略創新

Wang and Ahmed (200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六節 各研究變項間之推論

一、 正向情感、先前知識與創造力之關係探討

情感由於可以強化或限制個人的創造力,因此,情感是影響個人創造力的重 要因素之一(George & Zhou, 2002)。Baron (2008)指出,在創業過程中,情感對於 創造力的影響有其強烈地效果,而創造力在創新機會的辨識上扮演著一個重要的 角色。Ward (2004)認為,正向情感能鼓勵創造力認知—延伸或結合現存認知架構 (概念、原型、輪廓)的過程,而產生先前未被發現的新想法,許多新產品或新服

(38)

務想法的產生都是源自於此過程,例如手機內建照相功能的想法就是源自於延伸 並結合兩個先前所存在的概念(手機與相機)。王震武等(2008)認為,若個體是處 於正向情感下,代表著外在環境是安全的或是內在資源是充足的,則個人較願意 承擔風險,同時也較富有創造力,容易產生創新的聯想。一般而言,無論是正向 情感或改變心情皆會影響創造力,而正向情感有助於個人瞭解對的解決方法,產 生好的創造力組合(George & Zhou, 2007)。故依據上述之推論,本研究提出如下 假說: 假說 1:個人的正向情感對其創造力具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知識基礎觀點強調知識是由個人所創造且持有,且知識是一種能產生競爭優 勢的資源(Grant, 1996),不同觀點或知識是創造力的基礎(Drucker, 2002),若缺乏 重要的技術知識或專業技能,則將使創造力無法展現(Chen & Lin, 2004)。此外, Amabile (1998)主張,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是事業創造力的組成要素之一。因此, 對於創業家來說,透過自己的教育背景與工作經驗,會累積不同的知識與技能, 此將有助於創造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本研究認為創業機會涉及到複雜的專業知識,相對於不了解如何 研發與使用技術的外行人而言,若創業家具備該產業相關的先前知識,則將可以 利用認知模式來連結市場上複雜且分散的資訊,形成個人較高的創造力。故依據 上述之推論,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 2:個人所擁有的先前知識對其創造力具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二、 正向情感、先前知識與警覺性之關係探討

(39)

會受到個人認知的影響,並強調具警覺性的人較容易突破思考的框架。他們進一 步地以基模的概念來解釋個人如何去注意、解讀與應對外在環境,所謂基模是指 相關的資訊單元彼此緊扣地儲存在一起,由於個人對於資訊處理過程是藉由記憶 來進行編碼、儲存與提取,因此存在於個人記憶中的知識有其組織原則,而基模 能解讀進入腦內的資訊與指導資訊的處理規則。Baron (2008)指出,情感會藉由 記憶與思考來影響認知,此將影響個人對外在資訊的判斷與決策制定。

再者,Baron and Tang (2011)認為情感主要會透過對外在環境的知覺來影響 認知,個人經歷正向情感,相較於經歷負向情感而言,較容易查覺到目標、他人、 想法與其他較有利的事物,此效果在許多的商業環境中被觀察到,例如,面試官 經歷正向情感,相較於經歷負向情感而言,較能適宜地評估求職者(Burger & Caldwell, 2000)。此外,正向情感能夠提升個人對於一般外在環境的警覺性,因 而能注意較廣泛的事件與刺激,此將有助於個人查覺到市場存在的缺口(Baron, 2008)。故依據上述之推論,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 3:個人的正向情感對其警覺性具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先前知識對於個人認知能力有重要之影響,個人經由各自背景與經歷所累積 的資訊存量,能產生不同的心智模式,並成為提供認知新資訊的框架。換言之, 不論是透過教育或是工作經驗所累積的特殊知識,會逐漸地在個人心智中建構出 一套模式,進而影響對於新事物的認知、判斷與解釋(Yu, 2001; Baron, 2006)。 Shane (2000)研究發現,創業機會並不是所有的人有相同的可以去發現,創 業家發現機會是與他們既有的資訊有關,個人不同的先前知識創造出知識走廊, 允許他們去認知別人所沒發現的特定機會,尤其是創業家的先前知識對於機會辨 識有直接的影響,同時創業家的個人差異會影響機會的發現、組織的方式以及過 程的管理。Ardichvili and Cardozo (2000)指出,工作經驗、個人經驗、教育的背

(40)

景,都會讓個人有不同的先前知識,而先前知識是會影響機會辨識。Ardichvili et al. (2003)將先前知識的構面分為兩個,一種是自己興趣的知識;另一種是產業的 知識,包含市場知識、顧客問題知識和服務顧客方式的知識。他們的實證結果發 現,個人具備先前知識的多寡是會影響到機會辨識。

創業知識是經由實際創業經驗而得到的相關知識 (Davidsson and Honig, 2003),以及個人自身所具備之創業與管理經營知識。Baron and Ensley (2006)比 較初次創業與重複創業家對於機會辨識的認知架構,結果顯示有創業經驗者比初 次創業家具有較清楚定義、較豐富的創業認知模式,由於創業過程會涉及經歷一 連串的機會發掘、利用與建立新事業,此類經驗很難由其他管道獲得,因此對於 個人的警覺性有很大的助益。而市場知識是指產業動態、顧客、競爭者、供應商 等與市場相關的專業知識,當個人對產業現有市場狀況、上下游廠商的關係、成 本結構、整體發展情形等知識越清楚豐富時,他們可以較輕易地掌握住大環境的 變化、產業脈動等資訊,並可以比他人更快速與準確地感知與解讀資訊的內涵, 並預測未來市場發展之趨勢(Baron, 2006; Marvel & Lumpkin, 2007; Shane, 2000)。 因此,若創業家具備相關的先前知識(如創業知識、市場知識),則將有助於提升 個人的警覺性。故依據上述之推論,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 4:個人所擁有的先前知識對其警覺性具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三、 創造力與組織創新之關係探討 首先,創造力常被假設為會對創新產生貢獻的因子之一,例如 Amabile (1997) 指出,所有創新皆始於具創造力的想法,而個人的創造力是創新的起始點;換言 之,具創造力的產品—亦即新的想法、新的原則、或新的概念,被當作是創新的 來源。此外,創造力往往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這是因為許多由創

(41)

2006; Ward, 2004)。 其次,在組織情境中,個人創造力是指個人運用創意發展出新觀點或問題解 決的方法,這些創造對於組織而言是新穎並有用的;而創新係指組織中個人所提 出之創意能被有效執行且被成功商品化(徐聯恩、樊學良,2011)。現有的創新模 型常強調創造力在發展新的、具商業化價值之產品或服務的重要性。Leiblein (2007)指出,為了塑造潛在有價值的機會,組織必須雇用具創造力的個人,以配 合在策略與目標上能有持續性的變革。 最後,現有的證據指出創業家對於組織文化有其強大的影響力 (Gartner, Shaver, Gatewood, & Katz, 1994),尤其是在事業開始的早期階段,創業家的價值 與動機主要是定義工作環境的性質與規範,以管理新創事業將如何能實際運作 (Baum & Locke, 2004);而創業家的高創造力水準將有助於創造力與創新的組織 文化形成。因此,透過領導可以塑造出一個讓員工投入於創造力表現的情境,以 達成組織的目標(Jung, 2001),而創業家可藉由證明他們自己的創造力行為並支持 與鼓勵員工的創造力與創新,來建立組織文化(Baron & Tang, 2011)。

由上述的說明可知,個人創造力的表現,能促使組織創新,此乃組織獲得競 爭優勢的必要步驟;換言之,組織為了因應快速變動的環境,有效地執行策略, 以獲取長期的競爭優勢,個人的創造力因素,便成為組織從事創新活動的關鍵性 因素。因此,所有的創新皆源自於創造力,全新的產品或服務模式均是來自於個 人或團隊擁有創造力,並加以利用與發展後的結果(王精文、徐碧慧、李珍玫, 2007)。再者,徐聯恩、樊學良(2011)從社會心理學觀點指出,創造力經常產生 於個人和組織之社會情境交互作用中,當組織支持成員從事創新活動,則會激發 個人內在創造力,此將有助於組織創新。此外,創造力在機會辨識上扮演著一個 重要的角色,此將有助於組織層次上的創新(Baron & Tang, 2011)。故依據上述之 推論,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42)

假說 5:個人的創造力對於組織創新具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四、 警覺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探討 警覺性是一種個人對市場資訊的認知能力,此能力可以促使個人注意到市場 不均衡的狀態,並有助於個人正確且快速地去注意與解讀市場資訊(Gaglio & Katz, 2001)。例如專家與新手有著不同複雜程度的警覺性,專家時常能快速地注 意到重大或特殊事件發生的情況和原因,但新手則需要較多時間來發現與理解 (Baron, 2006)。換言之,當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時,具高度警覺性的個人,會對發 生於市場不均衡(如新概念、新技術、人口變化等總體經濟所導致的不均衡情況) 的訊號特別敏感,並能理解這些改變的訊號與暗示;然而,低度警覺性的個人, 並不會特別去注意市場環境的破壞,他們可能會接收到新資訊,但不會去思考資 訊背後的真實意義。 再者,具高度警覺性的個人能不斷地藉由經驗與新資訊的搜尋來強化既有的 認知結構外,也能夠結合不同領域和不同產業資訊,做出更多創新的思考與連結 關係推論(Tang, Kacmar, & Busenitz, 2012)。因此,組織中的個人若具有較高的警 覺性,則會藉由正確且快速的認知能力,並透過對市場的敏感度且結合跨領域、 跨產業的資訊,將有助於發掘創新機會的存在。故依據上述之推論,本研究提出 如下假說: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根據文獻基礎所做的研究假說推論, 建立起本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論述本研究變項之 衡量依據。第三節說明本研究樣本來源與資料蒐集。第四節為問卷預試與信效度 分析,進行問卷的前測,以評估問卷設計及用詞上的適當性。第五節為正式問卷 的發放與回收。第六節則選擇適當統計方法,以進行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藉由分析構面內涵與互動關係,主要針對創業家的個人層次變項(即 正向情感、先前知識、創造力、警覺性)與組織層次變項(組織創新)之間進行關 係之探討。依據前述相關文獻之討論,本研究推導以下六個假說。假說 1:個人 的正向情感對其創造力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假說 2:個人的先前知識對其創造力 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假說 3:個人的正向情感對其警覺性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假 說 4:個人的先前知識對其警覺性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假說 5:個人的創造力對 於組織創新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假說 6:個人的警覺性對於組織創新有正向顯著 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歸納這六個假說,並建立起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 H3 (+) H1 (+) H4 (+) H6 (+) H5 (+) H2 (+)

正向情感

創造力

先前知識

市場知識 創業知識

警覺性

組織創新

躍進式創新 管理創新 策略創新 行為創新

數據

圖 2-1  情感之雙因子結構(The two-factor structure of affect)  資料來源:Watson and Tellegen (1985), pp.221
表 2-1  創造力之定義
圖 2-2  事業創造力之組成要素(The components of business creativity)  資料來源:Amabile (1998), pp.78
表 3-2  先前知識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之彙整表  構念  構面與操作性定義  衡量題項  參考文獻  先前  知識  市場知識:創業家經由個人過去的工作經驗,對特定產業中的上下游廠商、同業競爭者以及顧客的瞭解程度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奇 →求真 探究能力 創造力.

新角色 新角色 新角色 新角色: : : :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引導而不操控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主持人 在會議開始之前,我先跟大家講一下,為什麼今天要邀請大家來參

專門服務 處理危機 及早識別 支援家庭 宣傳教育 預防問題... •人們利用本身與兒童之間權力差異的特殊 地位 (如年齡、身分、知識、組織形式)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為上圖座標的意涵進行說明。橫軸是 D-R 原因度,縱軸是 D+R 中心度。當 D+R 越 大且 D-R

To make a study of the challenge of special horizontal SCM and uncertain fuzzy partner relationship they’re facing, analyze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supply chain partner a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