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先賦地位對社會階層的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先賦地位對社會階層的影響

第二節 先賦地位對社會階層的影響

在社會階層化的過程當中,職業、收入一直是受著家庭背景(如性別、省籍、

出生年次)等先賦地位,與教育等成就地位(achieved status)相關因素的影響,

教育社會學者多以職業類別、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等「社經地位」

(social—economic status;SES)來代表社會階層化(陳奎熹,1997)。有研究指 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子弟,常受很多不利因素的影響而降低抱負,減少 成就;若控制智力,則社會經濟地位與學業成就的相關降低,但影響力並未消失

(林清江,1996);在性別方面,有研究綜合2001-2008之量化文獻為分析資料,

探討男、女生在數學學習表現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在國小一至三年級、六年級 與國中七至九年級階段,女生的數學學習表現較男生好,雖然差距很小但是性別 上的差距仍然存在(蔡慧真,2010);在族群方面,亦有研究指出原住民學生的 教育成就比漢人族群低落(譚光鼎,1998;陳枝烈,1997),對於新移民子女學 習成就的研究中也顯示出學習成就較本國籍子女來的低(王添福,2009;施靜芬,

2008;蘇雅雯,2008;黃明煌,2007;陳曉琴,2007)。在社經地位背景方面,

多數研究 (林淑玲、馬信行,1983;孫清山、黃毅志,1996;巫有鎰,1997;Hearn,1991;

Horan & Hargis,1991;Stevenson & Baker,1992)均指出,家庭社經地位對子女教育 成就具有顯著正面影響。但由此可凸顯先賦地位在階層化過程中的重要性,以下 分列說明性別、族群、社經地位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

一、性別對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

在討論公平性議題上,性別是最常被拿來檢視的項目,在傳統觀念上普遍認 為男生理科較強,女生文科較強,對於學生升學考慮的方向也受這觀念影響,高 中的第二類組中男生普遍多於女生,第一類組則相反;在大專院校中,理工類別 的科系男生也是明顯多於女生,女生則在文學系與社會學系佔多數。而事實上在 學習成就方面,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在探討性別差異對學習成就的影響,結果不 盡相同,有些研究結果是顯示男生數學能力較女生佳(蔡文標,2001;Halpern,

8

1997;Halpern & LaMay, 2000),有些則相反(陳世杰,2004;張景琪,2001),

也有結果顯示男女間並無顯著差異(張逸婷,2002;蔡志隆,2007;黃量意,2007)。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是男女生 先天構造上的差異所造成,也就是先天遺傳的影響,男性的數理能力比女性優秀 的論點,已在生物學者與其他研究者獲證實(時蓉華,1996;劉仲冬,1999;劉 金花,1999;Halpern, 1997;Halpern & LaMay, 2000)。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造 成不同性別學生學習差異的主因是來自外在環境,認為男、女生的數學學習表現 良好的原因是外在環境造成,也就是數學學習表現良好並非是不可改變的先天因 素(林詩琪,2006;馮莉雅,2003;楊佳羚,1998;趙月君,2003)。因此無論 從直接的先天遺傳影響或是間接的後天環境影響,不同性別間存在著學習成就上 的差異是無庸置疑的。經整理國內外近年有關國小階段性別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 究,如表2-1:

9 表 2-1 國小階段與性別差異的相關實證研究

姓名(年份) 學習表現 年級 學生程度

研究區域生或 低成就學生)

地區

張逸婷(2002) 沒差異 3 一般生 高雄市

李雅慈(2002) 沒差異 4 一般生 臺中市

侯成龍(2007) 沒差異 4 資優生 北部地區

蔡志隆(2007) 沒差異 5 一般生 金門縣

蔡文標(2001) 男生佳 5 低成就 臺中縣

王正信(2002) 沒差異 5 一般生 中部地區

利亞蒨(2002) 沒差異 5 一般生 屏東縣

陳英豪(2005) 沒差異 5 資優生 中部地區

林佳蓉(2007) 沒差異 5 一般生 高雄市

陳金章(2006) 沒差異 5 一般生 屏東縣

黃立源(2008) 有差異 3.5* 一般生 臺東縣

陳世杰(2004) 女生佳 6 一般生 彰化縣

張景琪(2001) 女生佳 6 一般生 臺南市

黃博聖(2007) 沒差異 6 一般生 臺南縣

蔡政賜(2006) 沒差異 6 一般生 雲林縣

林淑娟(2006) 沒差異 6 一般生 臺中縣市

郭春悅(2006) 沒差異 6 一般生 高雄市

黃量意(2007) 沒差異 6 一般生 高雄縣

註:標示「*」對象有三年級與五年級學生。資料來源:修改自蔡慧真(2010)。數學學習表現 性別差異之後設分析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從上表的研究可以發現在國小一至五年級中的研究中只有蔡文標(2001)發 現男生表現比女生佳,而且樣本還是低成就學生,不是常態樣本。在六年級部分 則有較多的研究發現女生表現較佳(陳世杰,2004;張景琪,2001),這個現象 與國外學者研究有一致性,Leder(1992)分析 1978-1990 年期間數學學習表現 之性別差異研究,發現男、女生的年紀越大及測驗內容較高層次時,男、女生在 數學學習表現的差距會拉大,一般情況下,在小學階段是沒有差異的,若有差異 則是女生數學學習表現較佳。以研究區域來看,在探討國小階段男、女生的數學 學習表現之實證研究,其研究的範圍大多分布在中、南部,而北部較少,東部區

10

域則無相關研究。根據以往文獻,可以發現在國小階段,性別對學童數學學習成 就造成的影響雖然沒有非常明顯,但仍然存在著影響力。

二、族群對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

自從巴西數學教育家D’Ambrosio在1984年「第五屆國際數學教育會議」中發 表〈Socio-Cultural Bases for MathematicalEducation〉一文後,「民族數學」

(ethnomathematics)一詞開始登上數學教育舞臺。他將「文化族群」的定義,

擴充到擁有某些相似的思考模式、術語、密碼、興趣、動機和神話的社會。英國 數學教育家Bishop也提出他的看法,每一種文化中都可以分析出這六種數學活動:

計算(counting)、測量(measuring)、定位(locating)、設計(designing)、玩耍(playing)、

解釋(explaining)(Bishop, 1991)。當然,這六種活動中牽涉到的世界觀及其價值 重視所在會因為文化背景而有差異,從而影響文化族群建立的數學觀念。數學活 動是一種人類文化的活動,因此不同的族群因為其文化背景不同,在數學學習上 產生差異是可以預見的。

臺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在強調教育公平性的大環境下,改善各族群間學 習成就的差異一直是社會大眾的目標,從早期的原住民議題,到近年來隨著國際 地球村時代的來臨,我國人民進行地區跨國婚姻比例逐年增加,新移民的議題也 逐漸被重視。因此本節文獻探討將分為原住民與新移民兩部分進行。

(一)原住民學生的數學成就

原住民教育成就偏低(譚光鼎,1998;陳枝烈,1997)已是大多數國內研究 的發現,數學更是讓原住民學生感到最困難的學科(紀惠英,2001)。國內已有 許多研究探討原住民學生學習成就低落的因素,周德禎(2001)指出,原住民學 生在學習數學課程上,他們運算能力方面的表現比較差,且學習興趣不高,使得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數學上的挫折感很重,而造成原住民學生在數學成就上低落的 原因在於教材太深而且教材的專門語言與原住民兒童生活圈有很大的鴻溝。李亦 園、歐用生(1992)指出,數學為原住民學生最感困難的科目,而現行教材對原

11

住民學生構成困難,其原因在於敎材內容與生活脫節、教材內容太艱深、教材內 容太多、教材內容太抽象以及課本缺少圖片,趣味性低。廖仁藝(2001)也認為,

原住民學童學習成就低落,在某種程度上是教科書工具「建構」出來的,因為過 多的內容、課程與生活經驗缺乏交集,語言文字的陌生感與用詞太深,所引用例 題有些太過深奧等,都足以使小朋友對數學的興趣日漸消失。郭李宗文和鄭偉壕

(2009)以屏東縣國小一年級原住民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原住民學童在數學學 習上遭遇到困難。許多的研究會將原住民學生低學業成就的問題歸咎於家庭因素

(巫有益,1997;章勝傑,2003;張善楠、黃毅志,1997;楊肅棟,1997),有 些則認為是學校的因素(楊肅棟,1997;游進昌,2000),或與學童個人學習型 態有關(譚光鼎、林明芳,2002)。上述研究雖然旨在找出原住民學生學習困境 的因素,但是都同樣的得出原住民學生學習成就較一般學生低落的事實。

雖然我國政府近年來相當關注弱勢的學童學習,例如原住民地區的教育優先 區及補救教學等政策的實施,其重要的目標也在予給於原住民兒童充足的教育資 源,使原住民學生不在起跑點尚落後於他人。數學課程也一向是補救教育最常被 實施的科目,但是研究中呈現的學習成效卻仍然有待觀察。政府相關政策中對於 原住民學童的學習多有額外之學習補強時間,例如教育優先區、課後輔導、文化 成長班。大專院校或相關福利團體也有返鄉服務、山地服務社、暑期夏令營等等 相關活動。各活動團體在進行原住民學童數學活動時,是否有其預期的成效,相 當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討。

(二)新移民學生的數學成就

近年來隨著新移民人數增加,其子女之教育相關議題漸受矚目,以下是近年 來新移民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少數研究使用全國性大樣本的研究,如:

謝進昌(2008)使用2007年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調查資料,分析本國籍 與新移民子女(含中國籍與東南亞國籍者)之學習成就差異,但由於分析時為克

12

服本國籍與新移民子女(含中國籍與東南亞國籍者)樣本數懸殊過大的問題而採 用配對樣本,如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先挑選出新移民子女樣本181 名,再經班級 配對抽選出性別一致之本國籍樣本180 名,合併後進行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國小 六年級數學科未存在顯著國籍差異,國小四年級本國籍子女顯著優於新移民子女。

王文玉(2006)使用教育部統計處於2005 年進行新移民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 資料,該資料調查對象為父母之一原國籍為東南亞國籍者(不含中國籍),分析發

王文玉(2006)使用教育部統計處於2005 年進行新移民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 資料,該資料調查對象為父母之一原國籍為東南亞國籍者(不含中國籍),分析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