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兒童正念訓練之實施原則與相關研究發現

一開始正念訓練運用於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成人,運用於兒童與青少年時,其 活動方式為配合此族群之特性,與成人略有不同。以下為兒童正念訓練的基本原 則與兒童正念訓練相關研究之說明。

一、兒童正念訓練的基本原則

目前研究者蒐集的文獻中,針對兒童正念訓練之原則提出說明的主要有 Greenland(2010/2011)、Hooker 與 Fodor (2008)和兒童正念認知療法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children, MBCT-C)。針對兒童所發展的正

25

念訓練,其目的在於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專注力、在生活中取得平衡及慈悲心。

在引導兒童正念學習的過程有三項原則,簡單、好玩及幽默。簡單,指的是活動 道具的準備不需要過於繁複,力求簡單達目標即可。好玩,則是活動內容必須將 正念技巧與遊戲結合,當活動夠吸引兒童,自然能在遊戲過程中專注,進而體驗 正念的處於當下。最後,幽默,是要與兒童正念訓練的過程,訓練者對於過程中 的每個經驗,都以彈性開放的方式看待,不涉入批判。而正念訓練主題分別有學 習專注、友善覺知、感官覺知、情緒解放、與他人互動及合眾唯一,活動包含呼 吸空間、感官及身體覺察、身體掃描等常見的正念訓練活動。

其次,Hooker 與 Fodor (2008)認為國小兒童的發展階段屬於具體運思期,因 此領導者必須以兒童的經驗出發,且以具體、清楚、兒童能夠瞭解的語言解釋說 明。但此時期的兒童也十分具有想像力,因此電影、卡通和奇幻書籍等媒材可吸 引兒童的目光。另外在正念練習的過程中,適時的加入幽默元素,以及讓兒童具 備成功經驗,也會使得兒童更容易接受正念練習。上述論點與

Greenland(2010/2011)的觀點一致。但關於正念練習中的呼吸空間,也就是靜心練 習,Hooker 與 Fodor (2008)有更詳細的說明,提到兒童對於靜心練習會有一些迷 思,如靜坐是聖人才做的事情,因此必須澄清兒童兒童對於靜心練習的迷思,使 其瞭解靜心練習並非專屬於聖人,也並不只是放鬆,而是更深刻的覺察注意。在 進行靜心練習前,必須有詳細的說明。當領導者發現兒童對靜心練習感到焦慮時,

不需要任何批判,持續的鼓勵兒童嘗試即可。最後,在活動內容的前後順序上,

Hooker 與 Fodor (2008)建議在進行兒童正念訓練時,宜從具體可見的環境觀察開 始,如,專注於事物的小細節上、發現自己從未發現的新事物,接著再讓兒童覺 察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覺察自己的身體,最後才進行靜心練習。

最後,Lee, Semple, Rosa, & Miller(2008)將正念訓練與認知行為治療二者結 合運用於兒童身上,成為兒童正念認知療法,目的在於協助兒童調整情緒及自我

26

管理能力、內容包含正念訓練、討論、角色扮演與體驗性的活動,使兒童從活動 的過程中對於自我的想法、情緒及行為可以更加醒覺,增加兒童管理自我的能力 及更為彈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實施方式為 1 週 90 分鐘的正念訓練,為期 12 週,

團體人數約為 6-8 名兒童,搭配兩名指導員,為使兒童更有動力參與活動,在過 程中可適時使用獎勵制度,並營造有結構、安全、保密及有凝聚力的團體氣氛。

另外,Singh,N.等人(2007 )與 Van de Weijer-Bergsma 等人(2011 )的研究指出,

若團體中外顯行為問題者較多,活動時間可縮短,但次數較為密集。除此之外,

每次的正念訓練都有固定的流程,可將規則與過程清楚的以文字呈現,便於兒童 瞭解活動之內容,使其於活動中能遵守相關規定。首先是約 3 分鐘的呼吸冥想,

接著複習上周內容及討論回家練習的情形,在活動內容的設計上,由於兒童的口 語表達流暢度不若成人,因此正念訓練的內容從遊戲,包含視、聽、嗅、味、觸 覺等感官活動讓兒童體驗,為了強化兒童的學習,每次正念訓練後,鼓勵兒童能 夠回家進行 1 週 2 至 3 次,每回 15 分鐘的練習,使正念的態度、行為及語言從 學校帶回家裡,也使家人有機會一同參與正念訓練(O’Brien, Larson & Murrell, 2008)。

成人的正念認知療法與兒童正念認知療法的差異之處,在於團體活動內容的 設計,限於兒童口語表達能力,兒童的正念認知治療以感官體驗活動為主,分享 為輔,但仍維持高結構、有家庭作業的形式。正念認知療法的活動設計,由淺至 深,有結構,重複練習的學習方式,如初階段的正念練習時間不長,先從短時間 的靜心數息,慢慢的拉長時間,在進入較長時間的身體掃描,此種方式適合兒童 的學習歷程,最後家庭作業的使用亦可讓國小兒童在離開團體後仍能持續練習,

強化兒童將正念實施於生活。

基於上述,研究者選擇以正念為基礎之認知團體介入兒童外向性行為問題。

27

二、兒童正念訓練相關研究

兒童正念訓練之對象,從學業成就低落、行為問題、受虐兒童到注意力缺陷 過動症者(ADHD)皆有(Lau, Hue, 2011 ; Singh, N. et al., 2007 ; Napoli et al., 2005 ; Van de Weijer-Bergsma et al., 2011)。Singh, N.等人(2007)與 Van der Oord 等人 (2012)的研究結果發現,正念訓練能夠提升注意力、減少衝動行為及增加執行功 能。在 Napoli、Krech 與 Holley(2005)的研究發現可降低焦慮。而 Lau 與 Hue(2011) 的研究中發現除可降低焦慮亦可減緩壓力,甚至能夠感受自我成長的幸福。

另外,Coholic、Eys 與 Lougheed(2011)將正念練習與藝術治療融合,發展以 藝術治療為基礎之正念練習,幫助強化弱勢兒童之自我覺察、自我價值感及韌性,

教導其情緒調節、社交技巧能力;除上述應用於兒童治療外,正念練習也被運用 於一般學校教育(Napoli, Krech, & Holley, 2005 ; Lau, Hue, 2011)。在國外雖然正念 訓練已廣泛運用於兒童及青少年,在台灣卻少見施行於國中小學生。

表 2-2

國外兒童正念訓練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對象 時間 內容 研究結果

Coholic、Eys與 Lougheed(2011)

8-14歲

Lau與Hue(2011)

14-歲 Napoli、Krech與

Holley(2005)

8-10歲 Singh, N.、Lancioni、

Joy、Winton 、Sabaawi 與Singh, J.(2007)

13-14歲 12次/4週

28

Van de

Weijer-Bergsma 、 Formsma 、De Bruin 與 Bögel(2011)

Van der Oord、Bögel 與 Peijnenburg(2012)

8-12 歲 Singh,N.等人(2007)、Van der Oord、Bögel 等人(2012)的研究結果中發現,正念訓 練能夠提升注意力、減少衝動行為及增加執行功能。

正念訓練的內容可從時間、活動內容與帶領技巧三方面討論之,首先時間方 面考量兒童特性從 4 週至 12 週不等,密集程度從 1 周 3 次到兩週 1 次皆有,每 次進行的時間長度長短不一,從 2 小時到 15 分鐘,從中可發現正念訓練時間的 長度十分有彈性,愈衝動、外顯行為多者,活動時間較短,但次數較為密集,或 者是提高正念指導員與參與者之比例(Singh et al., 2007 ; Van de Weijer-Bergsma et al., 2011 ; Van der Oord et al., 2012)。正念訓練的活動內容包含感官及身體覺察 練習、呼吸空間及身體掃描三大項,在活動後需完成家庭作業。感官及身體覺察 練習的內涵為食禪、行禪、坐禪、等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而身體掃描,除從腳趾 到頭關照全身外,也因應不同學生而有變化,如針對行為問題學生使其練習將注

29

意力僅定於身體的腳趾;在帶領技巧上,可使用獎勵制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如 完成家庭作業者可得到獎勵星、每回活動安排作業討論及在家實踐分享時間、流 程固定,每回皆以短時間的靜坐冥想做為正念訓練的暖身、正念訓練需要不斷的 練習,因此在過程中會反覆練習一樣的活動。

基於以上文獻整理,研究者歸納以下三點,作為本研究方案設計之指南用。

(一)團體時間部分,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外向性行為問題之兒童,因 此在次數上略為密集,時間上不宜過長。研究者考量尚需配合兒童在校園的作息 時間,因此計畫每周 2 次的團體活動,每次團體進行 40 分鐘。

(二)流程上,參考兒童正念認知療法結構式的流程,每次活動皆以靜心呼 吸開始,接著進行正念體驗活動,最後再以靜心呼吸作結。

在活動內容的安排,包含感官覺察、身體覺察、呼吸空間三項,為最普遍出 現於介入方案中的正念活動。此外,研究者,由具體而抽象、由淺而深的安排活 動,且以遊戲體驗方式增加兒童興趣。

(三)在技巧部分,以獎勵制度增加成員正向行為,使兒童能夠保持興趣、

持續的練習正念。研究者在兒童表現出良好行為時,如踴躍發言、積極參與活動、

記得繳交作業等,將給予獎勵章,團體結束後可依獎勵章的數量換取獎品。

綜合上述,兒童正念訓練的帶領方式,與成人有差異,包含團體時間的縮短、

體驗活動為主、以獎勵制度鼓勵兒童等。而正念訓練的結果除了可減緩壓力、降 低焦慮情緒,也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專注力及減少問題行為,正念訓練以不批判、

接納的態度看待學生的狀態,正念訓練的活動內容隨著學生特質所展現的彈性與 變化,可發現這是一個以練習者需求為主的練習模式,當學生能夠且願意以不批 判、接納的態度參與課程,便能在練習過程學習自我觀照到如實接納自我,最後 達到掌握自己感覺、想法及行為。基於上述文獻探討中正念訓練對於外向性行為

30

問題學生的幫助。本研究設計以正念為基礎之認知團體方案,使國小兒童有機會 充分由內而外的覺察接納自己,達到行為管理之目的。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