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正念訓練之理念與實務應用

正念一詞緣起於佛教,正念訓練已被廣泛運用於心理諮商領域,以下研究者 分別說明其理念與實務應用模式。

17

一、 正念訓練之理念

欲瞭解正念訓練之理念,需先瞭解何謂正念。在巴利經論語辭典中「念」是

“sati”,指記憶、覺察、聯想、憶持、緊繫、注意、警覺等意。向智尊者將「念」

分為三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即為正念,代表著自我的心靈不再受認知的干擾,

看見卻不囿於之(引自性空法師,2003 )。西方學者 Kabat-Zinn 於 1979 年將正 念訓練方式引入西方,並在麻州大學醫學院開設減壓診所,以正念課程協助病人 處理壓力、疼痛。自此,正念從宗教色彩中脫離,參與正念修習者也並非由於宗 教信仰,正念開始成為心理治療的新趨勢,漸發展出許多將正念融入治療的模式,

如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認知療法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在這些治療法中,正念訓練是透過呼吸練習、冥想覺察自我現下的狀態等方 式,使練習者專注於當下的過程,最終能與自我內在產生連結,安定心靈。以下 研究者分別說明正念練習內涵與態度,以及正念課程實施方式。

(一)正念的內涵

Stahl 和 Goldstein(2010/2012)認為正念是能夠以不批判的態度,充分覺察當 下。Kabat-Zinn(2008/2008)認為正念是有意圖、在當下、不評斷的專注於此時此 刻。釋宗白和金樹人(2010)認為正念是能關注生活整體的脈絡,將注意力放在 欲專注之處,非囿於零碎的觀點與感受。整體而言,正念是以不評價的方式覺察 生活,無對錯、好壞之分,對所有的感受到的經驗保持開放,但又能專注於現下 所欲關注之處。

正念訓練使個體覺察自己的心智的運作模式,從行動模式(doing mode)轉變 為存在模式(being mode)(Segal, Williams, Teasdale, 2007/2007)。心智的行動模式讓

18

我們把所聽到的種種都當作行動的要求,並據此作出反應(Williams, Teasdale, Segal, & Kabat-Zinn, 2007/2010)。這類的行動模式可使我們避開危機,但也可能 使我們在不自覺中貿然行動,而讓自己產生壓力,陷入困境。Goleman(1995)提 到喚起記憶的事物,常被個體誤以為是真實,而使得我們用過去印象處理現下的 情境,反而忽略了當下的感覺與反應。正念使人們認識慣性思考和其他根深柢固 的行為、覺知自己的感受,並了解情境如何影響自己,以更有技巧的方式來回應 情境。存在模式沒有既定的目標,也因此可以完全的如實覺察現下的經驗(Segal, Williams, Teasdale, 2007/2007)。正念亦非正向思考,僅有正向思考就如同被困於 負向思考中一般,正念非致力於以新思考取代舊思考,而是使我們能站在思考的 背後,感受著像瀑布般的念頭,體會念頭不等於真實(Kabat-Zinn, 2008/2008)。

歸納上述,正念以不評價的方式覺察生活,對所有的感受到的經驗保持開放,

但專注於現下欲關注之處,不困於過去或未來的認知、感覺。使個體能從後設角 度看待想法,是一種從心智行動化模式到存在模式的過程。

(二)正念的態度

正念練習最重要的是態度的養成(Kabat-Zinn, 2008/2008)。Kabat-Zinn(1990) 認為正念訓練需具備不評斷(Non-judging)、耐心(Patience)、初心(Beginner’ s Mind)、

信任(Trust)、不強求(Non-striving)、接納(Acceptance)、隨遇而安(Letting Go)。而 Stahl 與 Goldstein(2010/2012)認為正念訓練有八種需要的態度,包含初心、非批 判性、如實知悉、不刻意努力、平等心、隨遇而安、自給自足、自我慈悲。發展 出 MBCT 的學者 Segal, Williams, Teasdale(2007/2007)認為在正念訓練應專注;覺 察想法、情緒、身體知覺;停留於當下(Being in the moment);轉移重心;接納/

不討厭/不堅持,溫和地覺察;隨遇而安(Letting Go);只是停留於當下,非目標 導向的收穫;將覺察帶入身體有問題之處。綜合以上學者的說法,研究者整理出

19

修習正念之態度,如下所列。

1.初心:等同於起始心,代表著對所見所聞保持好奇,就如同初次遇見,以 開放的態度體驗生活。

2.耐心:培養對所有感受靜觀其變的耐心,此可使自我更容易掌握身心。進 行正念練習時,有時會感到愉悅、但也可能感到痛苦或焦慮,保持耐心,允許這 樣子的感受與想法,使他們自由的流動或留下。

3.專注:培養自己能維持於特定焦點的專注,卻又不失全觀。

4.信任、自給自足、如實知悉:如實的看見事物本質,相信身體與心靈所發 出的訊息,無論是正面的、負面的,甚至是沒有感覺。

5.覺察想法、情緒、身體知覺:習慣非一朝一夕可改變,但覺察是能量移轉 的過程,如實檢視所有的歷程,帶來面對的能量。

6.不評斷、非批判性的 :培養對一切經驗客觀的觀察力,也就是以不帶有 價值判斷的方式覺察所有的感受,包含自己的情緒、想法及身體的感覺。

7.停留於當下:在正念練習的過程,留心當下的感受與經驗,不刻意牽引自 己的感覺。

8.轉移重心:不過度偏重特定感受,而是真正的覺察想法、感覺與身體訊息。

9. 接納/不討厭/不堅持,溫和的覺察:如實的接納現下,無論是身體狀態的 疼痛、情感上的焦慮,或者是認知上的討厭,接納可使能量不過度集中舊有習慣,

反可使我們看得更清澈,成為認知習慣轉變的動力。

10. 隨遇而安:一種不過度投入,也不逃避,順其自然的態度。正念練習的 過程,讓思緒與呼吸自然的來回擺盪,以自然的關注態度面對、釐清過程,非固 著於某處。

20

11. 不強求、不刻意努力、非目標導向的收穫:個體常設定目標,接著監控 著自己往目標前進,卻忽略甚至違背自己當下的感受與期待,正念訓練是隨著當 下的狀態調整步伐,不執求於改變也不被習慣所控,僅安住於當下的覺察,以練 習時的狀態調整步伐,每次練習是起點也是終點。

12.平等心:以洞察力與慈悲心,理解正念過程中的變化,與之同在。

13.自我慈悲:用愛來瞭解原原本本的自己。

正念態度為只要具備某些部分後,其他部分自然會日漸增長,因為正念態度 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依相伴(Kabat-Zinn, 1990 ; Stahl, Goldstein, 2010/2012)。也就 是說正念態度沒有固定的順序,可以從中擇一進行練習,其漸漸會發展出更多的 正念態度,而隨著練習者的正念態度逐漸落實於生活,正念訓練的基石也將愈加 穩固。

(三)正念課程的實施方式

Stahl 與 Goldstein(2010/2012)提到正念可分為正式及非正式兩種練習方式,

正式的練習代表每天騰出一個固定的時刻,以坐或站或躺的姿勢,專注於呼吸、

覺知身體、聲音、其他感官、念頭與情感;非正式練習是於日常活動中練習覺知,

例如:進食、運動、做家事等……。正念強調實踐,也就是練習的重要性,以下 就正念練習主要課程內容進行說明(Stahl, Goldstein, 2010/2012;Segal, Williams &

Teasdale, 2007/2007)。

1.正念呼吸:呼吸是正念練習的基礎,正念呼吸將專注力定錨於呼與吸間,

無需分析或控制之,僅是自然地、正常的呼吸,練習時可將專注力放於鼻端、胸 部、腹部,甚至是整個身體,體驗呼、吸間的變化。

2.坐禪:以正念呼吸為基礎,定錨於當下,將覺知延伸到身體感受,感覺身 體最深刻、強烈清晰的覺受。

21

3.行禪:以正念呼吸為基礎,定錨於當下,刻意地行走,用步伐練習覺知當 下,練習過程中,將注意力用於關注體驗每一步的「提起、前移、放下」。

4.正念進食:葡萄乾體驗,練習專注的進食,刻意將過程放慢,帶著好奇、

不批判及客觀的態度觀察進食經驗裡的心與身,此為定錨於當下的生活實踐,在 正念訓練中通常以葡萄乾作為練習的材料,但可視狀況調整。

5.正念瑜珈:在正念練習的於家中,並不以高深的瑜珈動作為目標,而是保 持覺知的聽見自己身體聲音,聽見自己的呼吸、身體姿勢、念頭與情緒,做與不 做都是正念瑜珈的一部份。

6.身體掃描:與一般放鬆練習不同的是,身體掃描由腳開始,最後才回到頭 頂,原因在於我們經常使用腳,但其所受的關注卻不若於頭部,正念訓練本意在 於覺察所有,無論是習慣地或不習慣的,包含痛、癢、酸、輕、重、冷、熱,甚 至是沒有感覺,在過程中除了身體的感覺,也可以感受到念頭與內在感受,是連 結身心的方法。

上述正念練習雖然有固定的練習模式,但正念練習的最終目的仍為將正念實 踐於生活,也就是從正念練習中培養正念的態度,且將其應用於生活(胡君梅,

2012)。

二、 正念治療模式

正念訓練的目的在於減緩壓力並平衡生活(Stahl, Goldstein, 2010/2012);使我 們不受情緒、認知的困擾(Kabat-Zinn, 2008/2008);增加心理彈性,使我們能在問 題來臨前發覺,並以新方法處理之(Williams, Teasdale, Segal & Kabat-Zinn, 2007/2010);增加覺察力,使我們透過覺察自己的一舉一動達到安定自己內、外 在的生活(Spradlin, 2007/2007);能夠全然接納當下的實相,最後培養出智慧心,

使我們在任何時刻都積極的參與生命,並在每一時刻處於平衡、平靜狀態

22

(Kabat-Zinn, 2008/2008 ; Stahl, Goldstein, 2010/2012)。許多心理治療學者和實務工 作者已將其運用於不同治療模式中,包含正念減壓(MBSR)、正念認知療法 (MBCT),以及接納和承諾治療(ACT)。其中正念減壓與正念認知療法是台灣實 務工作者最為熟悉的,也已得到許多研究支持其成效(Williams, Alatiq, Crane, Barnhofer, Fennell, Duggan, Hepburn, & Goodwin, 2008 ; Gold, Smith, Hopper, Herne, Tansey, & Hulland, 2010 ; Kaviani, Javaheri & Hatami, 2011),以下研究者分 述其原則和做法。

(一)正念減壓

正念減壓的治療對象為有壓力的人們,以及受疾病疼痛所苦者,基本理念為 以接納、不批判的態度認識自己的慣性思考模式及習慣化的行為,以觀察者客觀 公正的角度看待引起壓力或壓力反應的事件、想法及感受,使所有的感覺與痛苦 有機會得以沉澱、清明,便更有空間可以回應壓力與痛苦,以達到減緩壓力促進 健康之效。而正念減壓的練習流程可分為了解正念的基本概念、身體正念的練習、

正念與自我的連結與人際關係的正念,練習最少持續八週,每次課程 2.5 小時,

且每天至少 45 分鐘的自我練習(Stahl, Goldstein, 2010/2012; Kabat-Zinn, 2008/2008)。

正念減壓的練習分為正式練習與非正式練習兩個部分,在正式練習的部分,

第一、二週是跟著正念指導語練習身體掃描,第三、四周是跟著正念指導語練習

第一、二週是跟著正念指導語練習身體掃描,第三、四周是跟著正念指導語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