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內部行銷

內部行銷的基本觀念來自於行銷概念,因此,在探討內部行銷之 前,應先對「行銷概念」有簡略的瞭解。最早期的行銷概念,即是包含 有 顧 客 導 向 ( Customer-oriented ) 、 整 合 ( integrated ) 及 利 潤 導 向

(Profitoriented)觀念的企業哲學(Mckitterick, 1957)。然而,Kotler

(1980)隨後認為行銷概念為:達成組織目標的關鍵,在於比競爭者能 更有效率,更合乎效能地整合行銷活動,以決定並滿足目標市場的需要 及慾望。同時,其認為行銷概念包含四大要項,即目標市場、顧客需要、

整合行銷及獲利力。針對於對象的討論,早在 1972 年,Kotler 就將行銷 定義為:組織對其所有的公眾(Publics)之間的關係。在他所認為的公 眾中,當然包括了組織內的員工,如其所言,他試圖將原有行銷概念與 活動的界定範圍擴大,並認為行銷的範圍是組織與他們所有的利益團體 之間的行銷活動,其中,並不只是針對顧客,而同時將員工包含其中。

這是最早開啟組織與員工間的行銷關係的討論,並由此衍生出行銷員工 的觀念,更進而發展成為組織內部行銷的議題。日後眾多的學者即根據 Kotler 所提內部員工也是組織所面對公眾的概念,利用已發展之行銷概 念運用在組織內部當中,產生內部行銷的討論。

內部行銷的概念發展源自服務業,自 Gronroos(1981)提出至今約 30 年,在討論內部行銷時,相關文獻裡常引述「服務三角形」(service triangle)的概念。其闡述,企業不僅對消費者(外部顧客)從事外部行 銷(external marketing),還對員工(內部顧客)從事內部行銷(internal

marketing),而企業員工則透過互動行銷(interactive marketing),持 續對外部顧客提供良好的服務(Thomas, 1978)。

圖 2 - 1 服務三角形

資料來源:Gronroos(1984)

Thomas(1978)將服務三角形分為:

(一)外部行銷(External Marketing)係指企業對其欲推銷給顧客的 服務及產品加以準備、定價、設計通路和推廣,也就是傳統行 銷策略的四 P。

(二)互動行銷(Interactive Marketing)係指內部員工與消費者接洽 應對的技巧。

(三)內部行銷(Internal Marketing)係指公司將員工當作顧客,滿足 顧客即員工的需求,以吸引、開發、激勵、留住優良員工。

傳統的外部行銷並不足以應付目前企業組織的需求,須兼具「內部 行銷」、「互動行銷」的作為才能達成服務行銷的目標。此外,成功的 互動行銷是以良好的內部行銷為前提,如果疏忽內部行銷,則互動行銷 特別會受到傷害與失敗(方世榮,2009)。

內部行銷 外部行銷

企業

互動行銷

員工 顧客

Kotler(2000)將行銷定義為「組織對其所有公眾之間的關係,並 不只包含顧客」。因此內部行銷(internal marketing)是指服務的公司需 要有效的訓練和激勵與顧客有接觸的員工,使其能提供的服務是能讓顧 客滿意的服務。Berry(1981)提出服務業行銷部門最大的貢獻是:「設 法使組織中的全體員工具有人人行銷的觀念與行動。」。因此,若公司 的經營者或管理者能採行類似行銷的手法來激勵員工,引發員工將服務 的觀念內化,如此將更有利於推動組織內的各種政策與任務的執行。

服務利潤鍊(service-profit chain)係由 Heskett 等人(1994)所提出

(如圖 2-2),其中包括了「內部服務」與「外部服務」二者,其架構 主要幫助管理、評估以提供員工服務為主的公司。內容說明除了以外部 顧客為重點的服務品質外,亦需強調對員工方面的服務品質,將員工視 如內部顧客,使其能感受到如同外部顧客般一樣地滿意。

在此服務利潤鍊中,顧客存留是藉由滿意的員工所形成(Heskett et al.,1994),利潤與成長主要來自於顧客忠誠度,顧客忠誠度是顧客滿意 的結果,而顧客滿意度主要是由提供予顧客之服務務價值影響之,服務 價值則是由具有忠誠度、滿意度與生產力的員工所共同創造出來的。

圖 2 - 2 服務利潤鍊(service-profit chain)

資料來源:Heskett 等人(1994)

內部行銷的定義根據時代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自 1976 年 內部產品來滿足內部顧客的需求與需要。Johnson、Scheuing 和 Gaida

(1986)定義內部行銷為:在服務性公司中,以訓練、激勵及教育 方面的措施,讓組織內成員能夠清楚了解公司的使命與目標。

Tansuhaj、Randall 和 McCullough(1988)認為內部行銷實質上是著 重於員工發展的多重計畫,而一個完整的內部行銷方案應包括員工

為之影響,同時配合適當的外部行銷,則能更進一步來影響外部顧 客的態度與行為。Greene、Walls 和 Schrest(1994)則提出應用行 銷哲學和方法推銷給服務外部顧客的員工,儘可能雇用和留住最好 的員工,以期員工儘可能做好工作。。

(二)培養具有顧客導向與服務意識員工的策略性目的

1981 年 Gronroos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探討,認為內部行銷是一 種具有策略的管理哲學。Johnson 和 Seymour(1985)指出內部行 銷只在組織成員間,創造一種能夠支持顧客導向與產生服務意識的 內部組織環境。內部行銷的功能主要是將目標設定在爭取到自動自 發且具有顧客導向的員工,就策略的層次來看,內部行銷的目的是 創造一種內部環境,以促進員工之間的顧客意識與銷售關心度;就 策略的角度來看,內部行銷的目標是向員工推銷服務、支援服務、

宣傳並且激勵其行銷工作。因此,內部行銷是具有策略性目的的工 具,且培養員工具有顧客導向。此外,Piercy 與 Morgan(1991)強 調將行銷技巧運用在公司內部市場,其認為公司應該運用與外部行 銷類似的架構,針對公司內部市場發展出一套行銷計畫,以激發員 工服務意識與顧客導向行為。這當中的內部行銷活動應包括產品、

價格、溝通及通路四項,產品就是員工參與的行銷策略及計畫,主 要銷售的項目為推行行銷計畫的價值、態度及行為等;價格就是犧 牲其他計畫的機會成本,更重要的是採用不一樣的價值及工作方式 之心理成本;溝通則是說服及知會員工所使用的媒介;通路則是傳 遞產品的場合及地點,如會議、委員會、訓練課程、研討會及書面 報告等。之後學者 Gummesson 於 1992 年提出兼職行銷人員

(Part-timeMarketer)的概念,認為兼職行銷人員的服務意識與顧 客滿意才是內部行銷活動的目的。他指出組織中不論是否為行銷部

門的成員,都間接扮演著行銷人員的角色。而與顧客互動中,直接 提供服務的員工,其能力、顧客導向及服務意識,才是影響顧客知 覺組織服務品質的關鍵。而基於上述這些論點,到了 1994 年 Gronroos 再次重新對內部行銷下定義為「組織透過積極主動、近似 行銷的作為以及整合協調的方式,讓員工所組成之內部市場,在發 展服務意識及顧客導向上受到最佳的激勵」(Gronroos, 1994: 13)。

(三)類似人力資源管理

George 與 Gronroos(1989)指出內部行銷是以行銷的觀點來管 理組織人力資源的一種哲學,它的運作方式類似一個整合的管理過 程,透過下列兩種方式將組織的多重功能加以整合:1.強調顧客意 識的組織環境中,確保組織中每一層級的員工,皆能夠瞭解與體驗 公司的各項活動與行銷事件;2.確保所有員工都受到適當的激勵,

且有能力表現服務導向的行為,而將組織的多重功能加以整合。由 此可見,內部行銷發展至此時的重點,就是在於如何獲得及留住在 其心中與行為上均存在有顧客意識的員工,以發展及維持服務文 化。Berry 和 Parasuramen(1991)則更進一步將內部行銷的範圍延 伸至傳統上歸屬於人力資源管理的活動上,其定義內部行銷是指透 過能夠符合員工需求的產品(工作),來吸引、發展、激勵以及留 任適合的員工,藉由發展符合公司人員需求的產品(工作)之策略 運用,用以建立員工忠誠。Cahill(1995)將內部行銷定義為含有 滿足外部顧客觀點的人力資源管理。Joseph(1996)認為內部行銷 是一種行銷及人力資源的應用與結合。Conduit 和 Mavondo(2001)

主張組織動力與人力資源管理的領域為內部行銷發展的本質,如教 育訓練、管理支持、有效的內外部溝通及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均為 建立內部顧客導向及市場導向(外部顧客)之關鍵。Ahmed、Rafiq

和 Saad(2003)則認為内部行銷是對所有員工實施之全面性管理原 則及作為,讓部門間之合作與整合更具有效率,非單純運用於人力 資源管理。總括之,內部行銷非僅以員工為對象,最終目標則為外 部顧客,是組織全面管理運作之概念,應用於組織內所有互動關係 中,以期營造更具成效的環境。

(四)內部交換

George(1977)認為內部行銷的論點隱含著公司若想要讓外部 顧客感到滿意,必須要先有效處理公司與員工間內部交換。Bak、

Vogt、George 及 Greentree(1994)也提出組織要在外部市場中達 成目標獲得成功,首先必須要讓組織與其員工團體的內部交換關係 能有效率的運作。Gronroos 於 1994 年曾對內部行銷重新下定義「組 織透過積極主動、近似行銷的作為以及整合協調的方式,讓員工所 組成之內部市場在發展服務意識及顧客導向上受到激勵。Varey

(1995)指出交換不限於金錢,也包括其他的財務利益和社會利益 的交換。Lings(2000)提出交換為員工以時間、精力、思想未來與 企業給予的薪酬作交換。

Ahmed 等人(2003)建議組織可以透過瞭解與親密、信賴及承 諾來發展和維持成功的內部交換關係。

(五)策略性工具

Winter(1985)是最先提出將內部行銷視為策略性工具的學者,

他認為要調整、教育與激勵員工朝向組織目標,就必須讓員工了解 如何達到此目標的方法;Flipo(1986)則認為內部行銷是解決部門 間衝突的有效工具,會使組織內部有較好的溝通;Martin(1992)

認為內部行銷亦可當作減少部門間疏離的機制,此論點已擴大了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