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全面品質管理

由於全球市場快速的變化及顧客滿意導向的趨勢,品質已成為達成顧客滿意 的關鍵因素之ㄧ,以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 的定義來說,「品質」是指一項產品或服務的特徵與整體特性,滿足其所規定或 隱含需求之能力。從50年代開始,戴明(Deming)博士提出統計品質管制(SQC) 的觀念與作法,致力於全面品質管理的推動與實施,協助日本企業持續改善產品 品質,至80年代,日本卓越的產品品質與品質管理制度在國際市場上獨占鰲頭。

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概念源起於美國的統計過 程管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經戴明(Deming)博士引進日本,

成為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TQC),隨後於1970 年代又傳回美 國成為膾炙人口的全面品質管理。自此,全面品質管理即普遍應用於企業組織,

成為提升組織績效之管理利器。

「全面品質管理」在業界及學界並無一致性的定義,不同專家學者的觀點及 陳述或有不同,但其所表達的意念與精神大致是相同的。茲略述國內外學者對全 面品質管理的不同觀點: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全面品質管理的不同觀點 學者(西元年) 全面品質管理的觀點內容(資料來源)

Crosby(1979)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最節省成本的。績效的唯一指標 就是品質成本,而績效的唯一標準就是零缺點,提出做好 品質的14 個步驟。(王津勝,2003)

Feigenbaum(1983) 企業內行銷、工程、生產、工業關係、財務與客戶服務等 所有部門,皆將品質管理視為本身的管理職責,並以顧客 導向的概念,配合管理與技術方法來進行品質管理的一種 活動。(岳修齊,2003)

DoD, TQM Guide, 5000.51-G (1989)

不僅是一種企業經營的理念,同時也是代表企業組織持續 改善的基礎和指導原則。它應用數理方法及人力資源以改 進本身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務及組織內所有的過程,以符合 顧客目前與未來的需求。全面品質管理(TQM)整合了基本 的管理技術、現有的改進效果和在維持改進下的技術工具。

Garvin(1984) Garvin(1984)認為將產品品質分為八個構面:性能、特徵、

可靠性、符合度、耐用性服務性、美感及認知品質,在訂 定競爭策略之前應先將產品著重於以上幾個品質構面。

(王津勝,2003) Gortsch & Davis

(1994) 基本程序,此稱為品質的三部曲(quality trilogy)。強 調要採用品質管理的手段,以符合顧客需要及適合使用。

(王津勝,2003)

(續表2-4)

ISO 8402(1994) 全面品質管理是組織的管理方式,係以品質為中心,基於 全員參與,透過顧客滿意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目標,並使組 織所有成員與社會均同蒙其利益。(林明德,2001) 資料來源:摘錄自蔡陽達(2006),本研究整理

2.3.1 全面品質管理之理論

全面品質管理之概念起源於美國,在日本發揚光大。因此,對全面品質管理 影響最鉅的莫過於Deming、Juran、Crosby等大師,近代全面品質管理之技術,

主要是結合三位大師及石川馨等人的技術發展出來的。Crosby(1984)倡導零缺 點(zero-defects)運動,引發品質追求的浪潮; Deming(1986)將全面品質管 理的理念引進企業界,加以發揚光大,影響最為深遠; Juran(1989)對於品質 管理運動的推廣不餘遺力,他們是全面品質管理運動的先驅。80 年代品質管理 逐漸受到美國企業界的重視,該理論被廣泛的運用在工商業界的品質與生產計畫 中,以從事品質改革(曹健齡,2000)。本研究將簡介Crosby、Deming 以及Juran 這三位品管大師對全面品質管理的理念。

(一)1950 年代,戴明(Deming)提出統計品質管制的五個重要觀念,包括有效 運作P-D-C-A(plan-do-check-act)的戴明循環(Deming cycle),發展出管 理上的「十四點原則」及「七大致命傷」,主張透過P-D-C-A循環從事品

質的改善。戴明提出連鎖反應關係(圖2-2)(周旭華譯,1999),認為

(二)1954 年,Juran應日本科技聯盟(JUSE)之邀,到日本舉辦管理者研習會,

講授管理者應如何實施品質管制。使日本從原來以工廠技術為主體的品質 管制,轉型為整體經營的品質管理,讓品質管制成為經營管理的工具,奠 定日本品質管理的基礎(林公孚,1996)。Juran提出品質三部曲(The Juran Trilogy)的理念,以系統化的方法解決品質相關的管理問題,也就是品質 規劃、品質管制及品質改善;並認為基本結構及基本方針之建立,必須有 完整的Juran 品質管理結構(圖2-3),再配合Juran 三部曲機制,是企業

改進

達成卓越品質的成功因素。

圖 2-3 Juran 品質管理結構

資料來源:陳雅芳(2002),健保局中區分局推行TQM之案例分析—以國品獎 為架構,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頁38。

(三)Crosby(1984)率先提出以零缺點(zero defects, ZD)的工作標準來

基本方針 愉悅

的顧 客 全能的員工

較高的收入

較低的成本

品質規劃 品質管制 品質改善 品質系統 顧客與供應商

衡量與資訊 教育訓練 策略性品質規劃 管理者的領導 以客為尊 全員參與

結果

流程

基礎結構

求標準,且應事先防範來提升品質,不是以量化的比率與指數來衡量品 質。Crosby(1984)的品質管理理論包含四項基本信念及十四個執行步驟:

(1) Crosby(1984) 的全面品質管理信念:

1.品質需符合顧客的需求:品質是瞭解顧客的期望,促使組織達成顧客 的期望並滿足顧客。

2.強調預防的觀念:組織應有「預防」的觀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是提升品質的最佳方法。

3.表現零缺點的水準:組織永續追尋的目標是零缺點。

4.測量品質的標準是「產品不符合要求所需付出的成本」。

(2)十四個執行步驟:

1.管理階層的投入(management commitment)管理階層對品質管理的認 同與承諾是組織進行品質改善的首要關鍵。管理者必須讓員工明白管 理階層對品質的態度與決心,得到組織成員的認同,形成共識後落實 執行。

2.品質改良小組(quality improvement): 透過品質改良小組的支援與 協調,使品質改善的過程能順利實施。

3.品質量測 (quality measurement):為每一項作業訂定評量的標準,

利用客觀的評估,呈現可能產生「不符合」的問題,並提供補救措施。

4.品質成本(the cost of quality): 依據正式且客觀的「浪費成本」

統計數據來改善品質, 並顯示品質改善的整體趨勢。

5.品質的認知(quality awareness):將品質的認知融入員工的日常生 活,使其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

6.改善行動(corrective action):有系統的顯現問題並精確地分析問 題的根源,徹底解決問題。

7.零缺點計劃(zero defects planning):應以慎重的態度來規劃執行

「零缺點」方案, 不僅要全力以赴,且要持之以恆,表示品質管理 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8.員工教育訓練(employees education):重視員工的教育訓練課程,

使其能積極地執行品質改善工作。

9.零缺點日(zero defects day)集合所有員工,讓員工同意致力改善品 質,主管再次面對員工,展示執行品質管理的決心,讓員工都瞭解組 織的變革, 並分享彼此的心得。

10.設定目標(goal setting):鼓勵員工為自己及所屬的部門建立改善 的目標,將他們的保證和承諾轉換成實際行動。

11.排除錯誤因素(error cause removal):提供員工溝通的管道,說明 問題的由來,將妨礙改善品質的原因傳達給管理階層,提出解決之

道,進而排除問題。

12.獎勵(recognition):獎勵致力於品質改善的員工,對參與者表示感 謝和讚賞,此為品質改善工作的重要一環。

13.品質會議(quality council):定期召集專業人員,有計畫的進行溝 通,相互學習切磋, 從事品質改善工作。

14.週而復始(do it over again):強調品質改善方案是週而復始、持 續不斷地進行改善。

Crosby 認為品質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力求完美無缺,確保事情永遠能在第 一次就做好,以後也都能做好的預防模式。因為品質不良會造成廢品、重做、

整修、測試和檢驗,這些都是品質的成本,把事情第一次做好就能節省成本。

2.3.2 推行全面品質管理(TQM)的成功關鍵構面

依據戴明循環發展全面品質管理(TQM)的內涵及精神,推動全面品質管理 的架構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規劃階段(Plan)、執行階段(Do)、查核階段(Check) 及改善階段(Action),表2-5說明各階段的執行步驟及要素。

表 2-5 全面品質管理實施程序

階 段 步 驟 要 素

1.建立品質文化/環境 高階主管的 承諾

高階主管的承諾

2.建立推行架構 管理責任(成立品質指導

委員會、界定各部門的任 務)、品質系統

3.確定使命/長、短期目標 策略規劃(從策略至擬定 實施計劃)

規劃準備階段

4.有計劃地灌輸員工品質觀念及全 面性教育訓練

有計劃地灌輸員工品質 觀念及全面性教育訓練 執行階段 建立全面品質管理系統 品保制度、流程標準化

查核階段 確認效果 高階主管的品質診斷

改進階段 檢討與再循環 提出改進方策並實踐

資料來源:陳育靖(2000),頁15

除了執行上述 P-D-C-A 4個階段之外,各專家學者對全面品質管理的組成構 面有不同的看法,茲彙整我國國家品質獎、美國Malcolm Baldrige 獎、日本戴 明獎、歐洲品質獎及ISO 9001系統之全面品質管理(TQM)的組成構面如表2-6。

表 2-6 各國國家品質獎及 ISO 9001 系統之 TQM 組成構面 美國Malcolm Baldrige 獎

(1999)

(續表2-6)

相關系統 衡量構面

歐洲品質獎(1999) 1、 政策與策略 2、 人員管理 3、 流程 4、 顧客滿意 5、 員工滿意 6、 社會衝擊 7、 企業成效 8、 領導 9、資源運用 ISO 9001:2000系統 1、管理階層領導

2、組織 3、教育訓練 4、供應商管理 5、製程品質

6、數據及資料的使用與品質系統之管理 7、顧客重視

8、使用工具及技術 9、持續改善

資料來源: 摘錄自陳育靖(2000),林國楨(1999),本研究整理 一、全面品質管理(TQM)與ISO 9001系統的連結

ISO 是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的英文簡稱,1946 年國際標準組織協會(ISA) 的 25 個會員國代表於倫敦召開 之會議創設國際標準組織,簡稱 ISO,其目的在促進國際間工業標準之協調與 單一化,俾利於商品與服務之國際交換與合作,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至 2003 年總計有超過 140 個國家參與。ISO 國際標準之制定程序非常嚴謹,至 2003 年

已頒佈超過 13,700 項國際標準,經國際標準組織發佈為全球性標準化之商 品,在國際間流通時,可避免各國的標準不一,形成貿易壁壘,妨礙世界貿易

已頒佈超過 13,700 項國際標準,經國際標準組織發佈為全球性標準化之商 品,在國際間流通時,可避免各國的標準不一,形成貿易壁壘,妨礙世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