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其他社工的憂鬱經驗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近年來對於憂鬱症的論文研究及相關書籍資料眾多。此章節是研 究者整理文獻針對其他社工的憂鬱症經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養成及 社工角色與倫理價值的衝突。以瞭解社工在憂鬱中可能遭遇的狀況及 感受等經驗,對於社工的專業技術與倫理價值的養成及影響,以及社 工在社會上所擔任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間的衝突。

第一節 其他社工的憂鬱經驗

本節藉由其他社工的憂鬱經驗與研究來說明,社工在憂鬱症病程 會遇到的情況及感受,以及病程與職場的相互影響。台灣在研究憂鬱 症以社工為主的研究中,多是以自述的方式去呈現。最後說明研究者 藉由親近式的旁觀者觀點與其他相關研究的差異。

Stanley, Manthorpe, White (2007)研究英國 50 名罹患憂鬱症的社 工在工作職場中的個人經驗。研究提到社工身為專業人士和心理健康 服務使用者這兩種雙重身分。對於憂鬱症成因,有近60%的研究參與 者認為工作繁重為關鍵因素,之中也提到民眾及個案無止盡的需求,

解決各種問題,環境壓力大、資源匱乏、工作量無法控制、督導機制 薄弱、來自個案暴力與言語威脅、與其他專業人士衝突。研究參與者 談到在這樣危險情況下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支持下感到脆弱。除了工 作環境因素外,同時也有歸因於其他因素,包含個人虐待、喪親和生 活事件。

Stanley et al. (2007)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研究參與者會延遲尋求幫 助,因為他們擔心工作中揭露自己罹患憂鬱症後,所帶來的風險。會 讓同事失望,甚至被認為無法應付工作。部分研究參與者則認為精神 疾病所帶來的標籤與烙印是延遲尋求幫助的因素。隱藏自己疾病的社

8

工則會採取繼續努力並讓自己看起來不錯的狀況,這樣的方式可能反 而會增加自身壓力。有 24 名研究參與者有時或不願意承認自己罹患 憂鬱症,而是改以工作壓力或倦怠來描述自己。研究中說到社工是很 難承認自己失敗,因為社工被認為應該是可以應付任何事情及問題。

最後揭露被認為是有其問題,因為精神疾病被標籤及烙印,工作 場所特點不容忍有憂鬱症的表現,但壓力卻被視為可接受的現象。且 揭露後的保密是有其問題,因為工作場所對其態度各有不同,有些管 理者會認為要將此訊息告訴其他人,藉此讓你可以得到支持或工作調 整,但環境的不友善反而會加重研究參與者壓力。

Siebert (2004)研究憂鬱症對於社會工作者的影響及相關因素,並

從美國社工協會中隨機抽取 1000 名社工,發現 19%成員在流行病學 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的結果比一般人罹患憂鬱症發生率高於 6~7%。並 提供社會工作的工作性質,包含工作壓力大、工作量大、機構提出不 切實際的要求、要解決個人終生發展的問題,且只給 30 天來解決;

以及在充滿威脅與危險環境下工作,這樣的壓力是不斷持續著,如果 沒有妥善處理,這樣持續不斷的壓力會讓人疲憊、倦怠及憂鬱。

‘None of us are fireproof’: a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 of depression (2016)文章提到一位社工寫到,當自己的精神健康惡化時

,我體驗到個案每天身心俱疲時的感受。文章描述社工罹患憂鬱症的 個人經驗。對於罹患憂鬱症的社工在實務工作時,對於專業和能力會 產生很大的自我懷疑,以及認為本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在侮辱社工專 業。

2015 年以後針對憂鬱症的相關研究,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系統網站共 71 筆和華藝線上圖書館網站期刊 217 筆作分類整理,大 致論文及研究類別分為性別、年齡、角色、心理狀態、生理構造及藥 物等。但在角色類別並沒有以社工為研究對象,從文獻內搜尋社工與

9

憂鬱症,能找到的是社工用何種方法去研究罹患憂鬱症的個案。

當改以社工之個人憂鬱經驗去尋找時,可以找到三篇,在助人相 關領域研究者所撰寫自身罹患憂鬱症的經驗。

陳怡君(2012)論述自己在服務、學校職場、愛情、旅行及家庭 五個層面所經歷的故事,以及最後與老師對談中去明白,自己執著於

「好老師」的光環,這樣的標籤反而限制住面對自己的情緒。雖然清 楚困住自己的是生命故事,但更害怕的是看見之後,卻不知道要如何 往前走,雖然有所成長及改變,但對於生命仍然感到無力。

高啟雲(2016)說明自己在罹患輕度憂鬱症期間,藉由自我覺察

、醫院就診、家人陪伴等各種治療歷程,去論述在各種治療歷程時的 具體經驗及想法。最後提到對於自身罹患憂鬱症三大轉機為正念機制

、家人陪伴及不放棄的意志,走出生命的幽谷。

賴彥如(2017)提到罹患憂鬱症時無法自己控制自己,而這樣的 自己在與家人相處之中的各種經驗,包含父親過度保護、母親擔心女 兒、姊妹互相依靠、同病相憐的夫妻關係,最後去論述自己在生命中 各個階段時,不斷追求完美,扮演「好女兒」、「好姊妹」、「好老婆」

等各種好人角色,這樣的「好」讓自己無法面對不完美的部分。藉由 藥物治療、音樂、飲食、運動等各種方式去改善自己,提升正向能量

,最後意識到所謂的標準答案並不適用每一個人,唯有接受自己的不 完美,不再尋找標準答案,才是正確答案。

在其他的社工憂鬱經驗中,所採取的旁觀者及主觀者,量化研究 中研究者採取旁觀者,可以有效收集到大量相關資訊,但在這些資訊 中卻無法看到研究參與者的感受及想法。在國內三篇文獻研究中著重 的主觀者自我敘說,研究者即是被研究者,主觀選擇自己要論述的方 向及深度,在方向上可能會因研究者的選擇而狹隘。因此,研究者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