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噓 !聽說他是社工

第一章 緒論

你所聽到的不是真相,而是故事。

故事才是最生動的事情

~《 蛻 變 與 心 死 的 故 事 》, 薇 妲 . 溫 特 著

每 個 人 在 生 命 的 旅 途 , 就 像 爬 山 , 都 會 走 到 山 谷 底 , 也 會 爬 到 山 頂,雖 然 速 度、景 色、感 受 各 異,但 這 段 旅 程 對 我 們 每 個 人 來 說 都 是 必 經 的 路 程 。

從我得知小芳因憂鬱症住院,談話中聽到小芳(社會工作者,小 芳為暱稱化名)的經歷與感受為起點,去反思社會工作職場檯面下的 潛規則、萬能標籤及工作環境,大學時感情受挫達半年失眠及憂鬱情 境。藉由許多故事的連結去述說罹患憂鬱症社工面臨生理、心理及社 會環境的困擾及危機。

第一節 噓 !聽說他是社工

壹、 標籤、烙印

故事起源來自於一句話:噓!聽說他是社工。三年前我離職選擇 報考社會工作研究所進修。離職後半年,得知仍然在社會工作領域的 社會工作者小芳,因精神狀況緊急就醫。

我前往醫院探視他,訪視時間只有短短的半小時,但在這過程中

,帶給我的反思與感受之大,他說:

2

「醫院為了安全上的顧慮,每小時護士都會進來房間巡視,並且門房不 能關上,有一天我聽到護士們在門外聊天談話中提到我,聽說他是社工 耶!噓小聲點」

他也告訴我在醫院平日的作息,他說到:

「醫院白天有團體治療,採自由參加,但我並沒有參加!理由是我自己 知道團體在做什麼及目的是什麼。我選擇回房間休息或是閱讀小說。」

這簡單幾個字在他耳裡充滿著諷刺及不舒服,彷彿在嘲笑著他的 身分與疾病的不符。

烙印、標籤是指言語去描述特定的行為或群體。在台灣社會存在 著許多標籤與烙印,像是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傳統社會 對許多反常行為都會用卡到陰、中邪之類去解釋,近代社會則是以精 神疾病去解釋。2014 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與 2016 年北投國小女童 斷頭命案,易小文(2016)提到很多人又將矛頭指向精神疾病等等先 扣帽子再「射箭」,讓很多有憂鬱症等疾病的朋友又更加憂鬱。事件 發生加上媒體渲染和辯方律師主張為加害者進行精神鑑定,希望透過 刑法第 19 條「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 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兒行為之能力者,不罰」來達到減刑或免除死 刑。胡慕情(2016)提到這樣的法律精神,正是許多被害者家屬誤會 精神鑑定為脫逃法律懲戒工具的原因。透過媒體的渲染,精神疾病被 汙名化與這些事件加害者行為綁在一起。

張作貞(2008)文章中提到烙印加上精神疾病等於社會排除,社 會大眾會直接將負面態度及話語反應在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行為上,當 精神疾病患者察覺到此負面態度及話語時,會陷入到烙印惡性循環中

。周筱真、連盈如、高譽誠(2015)指出精神疾病患者本身的自我汙

3

名,患者認為自己的精神疾病會遭到社會大眾的烙印及標籤,預設自 己是會被歧視,並將此烙印及標籤加以內化而貶低自己。採取內化的 結果又會回到烙印的惡性循環內。

貳、 萬能的社工超人

小芳提到從哪時候開始陷入自我懷疑。他說到:

「青少年小明犯了法。某天法院開庭時,我陪同個案開庭,個案的家長 偕同律師一起出庭,律師質詢我的專業處遇及機構處置不當,造成青少 年行為異常。家長認為自己小孩好端端,為什麼到機構後會出現這些行 為。」

這段話讓我聯想到在私人機構的社工工作環境。由於經費拮据及 人員短缺,我看到萬能的社工超人必須包山包海。有基本的行政作業

、市政府、學校、家庭、警局、監獄、法院相關會議與聯絡、方案計 劃與執行、個案輔導處遇與會談、電腦簡報及彩繪佈置。還要會烹煮

、照顧動物(雞、鴨、狗)、修水電、才藝及課業教導、野炊、繩結

、搭帳篷、支援生輔員晚上值班、開車載送蔬食等。

社工上班時間早上八點半至下午五點半。但為了與個案進行會談

,則需要配合青少年返回機構的時間,而青少年放學返回機構往往已 經在下午五點半後,與生輔員進行工作交接後才得已開始進行個案會 談,會談結束後通常已是八點左右。

社工包山包海繁瑣的工作範圍和高工時工作,讓社工貼上了「萬 能超人」的標籤,許多人甚至包含社工對於自己都有著高度期待。因 此個案的許多問題及需求,都尋求社工解決與處理,社工超人也每天 飛來飛去。究竟是神話的超人?還是過度神化超時工作的人?但是萬

4

能的社工超人並無法完美處理及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倘若期待落空或 發生事件時被個案、家屬及民眾質疑。社工員缺乏專業自信,容易讓 社工員開始懷疑自己專業,認為自己處遇計畫真的有效嗎?這些所學 的專業及訓練,可能無法即時解釋與回應給對方(吳惠文、許雅惠,

2016)。

參、 輾轉難眠的夜晚是憂鬱循環的起點

談話過程中小芳也提到晚上睡眠品質並不好,都會做惡夢。服用 藥物雖然有助於睡眠,一覺到天明,但過程失憶的感覺並不舒服。藥 物所帶來的副作用食慾降低,對於生理及心理都相互有所影響。我想 我能體會小芳所闡述的半夜作噩夢及起床時的無力。這樣的惡性循環 我也曾經歷過。2009 年 3 月,那時的陽明山,寒冷的空氣中飄散著 綿綿細雨,當時我報考從南到北的心理輔導諮商所。每個周末來回奔 波以及晝夜不分的自習讀書是我的生活日常寫照。春意盎然的三月初

,當時的女友向我提出分手要求,我的世界瞬間被濃密烏雲所覆蓋。

當我在校園中看到她與另一個"他"一起出現時,我的心…碎了。而

,這只是個開始。

之後我把自己關在名為「害怕」的牢籠裡,我害怕每天白晝的到 來,耀眼的太陽提醒著我該外出走走,我期待遇到熟悉的車,遇到熟 習的她,但害怕接受她身旁的他已經不是我。我害怕每天黑夜的來臨

,分手情境如同跑馬燈不斷重播,心裡糾結無數個"為什麼?"試圖 從每個影像中找到答案,直到早上大腦與身體已經透支無法負荷不斷 發出哀號聲,才停止作業而迷迷糊糊闔眼睡著。

臺灣精神醫學會(2014)在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裡提到重鬱發 作時所產生與失眠相關的症狀,如:幾乎每日失眠或嗜睡、幾乎每日 疲憊或失去活力、幾乎每日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或無決斷力。

5

洪辰諭、陳麗華(2012)研究發現睡太少或睡太多對於憂鬱症狀是相 互影響。輾轉難眠的夜晚是憂鬱循環的起點,每天疲憊的起床,無心 無力做任何的事情。這樣的循環跟著我半年之久。

肆、 不能說的秘密

在就讀研究所時,某天我在職場上與社工及督導聊天談到自己的 研究主題時,以下為督導與社工的對話

督導說:「你的主題很好,但我沒辦法幫助你,雖然我也有認識罹患精 神疾病的社工,但我沒辦法給你他們的聯絡方式及相關資料,畢竟他們 罹患疾病事情並未讓機構知道。」某社工說:「我覺得好奇怪,我們都 叫個案生病時要講出來或尋求協助,但我們自己生病時,卻不能說或尋 求機構協助。」督導回應:「這就是不能說,個案和社工是不一樣。」

當下這段對話,我能理解督導想要保護自己朋友,因為當社工罹 患精神疾病的事情讓機構知道,工作可能會不保。一般民眾罹患精神 疾病都會面臨被烙印及被標籤的事情。社工作為助人者,與個案會談 到內心深層,以理解個案的問題。當這樣的助人者自己都生病時,更 可能會被烙印或被標籤,自己都生病了是否可以助人?如同社工提到 的自己生病卻要小心翼翼,個案生病卻鼓勵說出來或尋求協助,不同 的準則讓我感到困惑。在社工實務職場環境中,這似乎是個不能說的 秘密。

這個不能說的秘密更能去解釋小芳所述說的故事與感受。這也是 這篇研究誕生的主要原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