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701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7010"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碩士論文. 徘徊、選擇一位罹患憂鬱症社工的生命故事 Wandering and ChoiceThe Life Story of A Social Worker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指導教授:李華璋 博士 研 究 生:胡. 人. 懿. 中華民國 108 年 07 月.

(2)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徘徊、選擇一位罹患憂鬱症社工的生命故事 Wandering and ChoiceThe Life Story of A Social Worker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指導教授: 李華璋(Hua-Chang Lee) 研究生: 胡人懿(Jen-I. 中華民國 108 年 07 月 July , 2019. Hu).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罹患憂鬱症社工的生命故事,其面對自我內心的 矛盾掙扎及憂鬱症對於社工的工作、人際及家庭的影響。為探求研究 問題,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並以敘事研究作為研究策略,進行相 關資料蒐集與分析,以呈現罹患憂鬱症的社工的生命故事的樣貌與意 義。 研究者與一位罹患憂鬱症的社工,透過 14 次深度訪談與敘事分 析,而有以下研究發現:一、個人特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職場 建構受訪者對於社會角色的認知、定義、規則及責任。二、受訪者對 於社會角色的認知、定義、規則及責任對其形成框架,並在框架內不 斷奔跑尋求正向的社會評價。三、憂鬱症的存在對於受訪者是種警訊 與提醒,並強制將受訪者拉離前述框架。四、當離開框架時,所產生 的焦慮與不安全感,讓受訪者反思其存在的意義。 研究結果說明憂鬱症對於社工的家庭、人際及職場的影響為將家 庭中長久問題浮現於檯面上、人際關係中角色的轉變及職場同事的包 容與支持影響甚大。當罹患憂鬱症的社工面對社會價值與社工價值的 衝突時的選擇為接受社會現實,然後大哭一場;當面對社工價值與個 人需求的衝突時,則為正視個人需求。 研究最後給予的建議為:一、社工的自我照顧、認知與壓力調適、 接受心理諮商與醫療治療及人際保護網的重要。二、學校社工教育, 應加開社工自我照顧的課程。三、社福機構應強化友善職場環境與協 助重返職場的安排。四、精神疾病與社工職災的關聯、認定與後續處 理。五、勿把社工當作萬能超人。六、先把憂鬱症和人分開,才能看 見這個人。. 關鍵字:憂鬱症、社會工作者、社會角色. I.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ternal struggles of social workers from having depression and the impact of depression on social workers' work,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This study adopts narrative research and collects and analyzes relevant data to present the life 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social workers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The researcher performs 14 in-depth interviews and narrative analysis with a social worker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 personal traits,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workplace constructs interviewee' perceptions, definitions, ru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ir social roles. Second, interviewee forms a frame for the cognition, definition, ru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ir social roles, and continue to seek within the frame positive social evaluation. Third, the existence of depression is a kind of warning and reminder for interviewee, and forced to pull the interviewee away from the above frame. Fourth, when leaving the frame, the anxiety and insecurity that arises allow interviewee to rethink the meaning of their existenc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depression on the famil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workplace of social workers has a great impact on exposing the long-term problems in the fami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role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tolerance and support of colleagues in the workplace. When depressed social workers suffering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value and social workers' value, they choose to accept social reality and then released the stress by crying. When there were conflicts between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personal needs, they consider their individual needs to be more important. Six advices were provided as follow: First, self-care, cognitive of stress adjustment, resource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medical treatment, interpersonal safety networks were very important to social workers. Second, social workers should take the courses about self-care. Third, the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 should intensify the friendly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help the depressed ones return to work. Fourth, the relation of stress illness and job injuries of social workers should be clarified, to be the reference of occupational disaster compensation. Fifth, never take social worker as superhero. Sixth, separate depression from people so that you can see this person clearly. Key Words: Depression, Social Worker, Social Role. II.

(5) 致謝 選擇敘事、豐富情感與文字描述,對於不善言詞的我是條艱辛的 路程,這段路程漫長和辛苦、波折和煎熬。回想研究所的旅程,從夏 季的活力與雀躍,一路走到秋天的凋零,體驗失落、挫敗與無助感, 到冬天時的失眠與焦慮,最後走出寒冷並存活下來,迎向春天。 當初會踏入這條旅程,是因為小芳故事給我的啟發。與小芳 14 次的訪談,就像是一齣 14 集的影集。每次訪談時,傾聽著故事,透 過語言與影像,慢慢的走進小芳的世界,去了解、認識這個人的想法 與行為。很感謝小芳邀請我走進她的世界,一起去完成這篇論文。 在這段旅程中遇到許多的波折與困難,華璋老師就像燈塔給我一 個方向,並時常鼓勵我就放手去做吧!給我很大的空間和自由去創作 和撰寫。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清文老師和翊安老師,在論文口試時給 予的寶貴建議以及討論,也幫助我讓這篇論文可以更完善。 感謝社工系的老師們,慧琦主任、邦富老師、斐虹老師、文高老 師、麗紅老師、全慶老師、雅玲老師,特別是馨馨老師,願意給我機 會擔任 TA,以及在課業上的指導與課業外的關心與照顧。 還有一起走在旅程中的同儕們:宏庭、宗彥、虹如、惟農、雯英、 麗雲、紋慎、崇達、育翰和湉皙。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一條道路, 有些人提早離開,繼續往自己的未來邁進,但這段旅程中你們帶給我 的回憶,充滿著許多的歡樂,讓我在旅程可以繼續走下去,不會覺得 自己是孤單的。謝謝你們的陪伴與支持。 感謝我的家人這四年半的支持、包容與接受我在這樣的年紀選擇 進修。亦要感謝這一路上陪伴與支持我的未婚妻-珮珊,謝謝妳的等 待,妳辛苦了。最後,我在這一路上得之於人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會有今天是依靠眾人的支持與合作才得已完成的,謝謝你們。 人懿 2018.07. III.

(6)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 II 致謝...........................................................................................................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噓!聽說他是社工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敘事焦點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其他社工的憂鬱經驗 ............................................................7 第二節 社會工作教育養成與社會角色和倫理價值的衝突 ..........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方法論 ..................................................................................1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選取 ..................................................................19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20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 ..........................................................................22 第五節 研究倫理 ..............................................................................24 第六節 研究者的預備與反思 ..........................................................2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1. 第一節 小芳的生命故事 ..................................................................31 第二節 小芳生命故事的整體印象 ..................................................66 第三節 小芳生命故事的形式分析 ..................................................77 第四節 小芳生命故事的整體與形式整合與角色選擇模式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結論 ......................................................................................88 IV.

(7) 第二節 建議與反思 ..........................................................................92 參考文獻.................................................................................................100 一、. 中文文獻 ............................................................................100. 二、. 英文文獻 ............................................................................102. 附錄.........................................................................................................103 附錄一、訪談說明暨同意書 .........................................................103 附錄二、訪談大綱..........................................................................104 附錄三、故事檢核說明表..............................................................105 附錄四、故事檢核說明表(研究參與者簽名) .........................106. V.

(8) 表目錄 表 1 社會工作必修課程 .........................................................................10. VI.

(9) 圖目錄 圖 1 社工扮演的角色 .............................................................................12 圖 2 罪惡感..............................................................................................37 圖 3 兩個我..............................................................................................46 圖 4 愛心..................................................................................................47 圖 5 自我否定 .........................................................................................49 圖 6 你們的公平 .....................................................................................55 圖 7 小芳的生命故事之情節結構 .........................................................77 圖 8 小芳角色選擇思考模式 .................................................................82.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你所聽到的不是真相,而是故事。 故事才是最生動的事情 ~《 蛻 變 與 心 死 的 故 事 》, 薇 妲 . 溫 特 著. 每個人在生命的旅途,就像爬山,都會走到山谷底,也會 爬 到 山 頂,雖 然 速 度、景 色、感 受 各 異,但 這 段 旅 程 對 我 們 每 個人來說都是必經的路程。 從我得知小芳因憂鬱症住院,談話中聽到小芳(社會工作者,小 芳為暱稱化名)的經歷與感受為起點,去反思社會工作職場檯面下的 潛規則、萬能標籤及工作環境,大學時感情受挫達半年失眠及憂鬱情 境。藉由許多故事的連結去述說罹患憂鬱症社工面臨生理、心理及社 會環境的困擾及危機。. 第一節 噓!聽說他是社工 壹、標籤、烙印 故事起源來自於一句話:噓!聽說他是社工。三年前我離職選擇 報考社會工作研究所進修。離職後半年,得知仍然在社會工作領域的 社會工作者小芳,因精神狀況緊急就醫。 我前往醫院探視他,訪視時間只有短短的半小時,但在這過程中 ,帶給我的反思與感受之大,他說:. 1.

(11) 「醫院為了安全上的顧慮,每小時護士都會進來房間巡視,並且門房不 能關上,有一天我聽到護士們在門外聊天談話中提到我,聽說他是社工 耶!噓小聲點」. 他也告訴我在醫院平日的作息,他說到: 「醫院白天有團體治療,採自由參加,但我並沒有參加!理由是我自己 知道團體在做什麼及目的是什麼。我選擇回房間休息或是閱讀小說。」. 這簡單幾個字在他耳裡充滿著諷刺及不舒服,彷彿在嘲笑著他的 身分與疾病的不符。 烙印、標籤是指言語去描述特定的行為或群體。在台灣社會存在 著許多標籤與烙印,像是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傳統社會 對許多反常行為都會用卡到陰、中邪之類去解釋,近代社會則是以精 神疾病去解釋。2014 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與 2016 年北投國小女童 斷頭命案,易小文(2016)提到很多人又將矛頭指向精神疾病等等先 扣帽子再「射箭」,讓很多有憂鬱症等疾病的朋友又更加憂鬱。事件 發生加上媒體渲染和辯方律師主張為加害者進行精神鑑定,希望透過 刑法第 19 條「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 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兒行為之能力者,不罰」來達到減刑或免除死 刑。胡慕情(2016)提到這樣的法律精神,正是許多被害者家屬誤會 精神鑑定為脫逃法律懲戒工具的原因。透過媒體的渲染,精神疾病被 汙名化與這些事件加害者行為綁在一起。 張作貞(2008)文章中提到烙印加上精神疾病等於社會排除,社 會大眾會直接將負面態度及話語反應在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行為上,當 精神疾病患者察覺到此負面態度及話語時,會陷入到烙印惡性循環中 。周筱真、連盈如、高譽誠(2015)指出精神疾病患者本身的自我汙 2.

(12) 名,患者認為自己的精神疾病會遭到社會大眾的烙印及標籤,預設自 己是會被歧視,並將此烙印及標籤加以內化而貶低自己。採取內化的 結果又會回到烙印的惡性循環內。 貳、萬能的社工超人 小芳提到從哪時候開始陷入自我懷疑。他說到: 「青少年小明犯了法。某天法院開庭時,我陪同個案開庭,個案的家長 偕同律師一起出庭,律師質詢我的專業處遇及機構處置不當,造成青少 年行為異常。家長認為自己小孩好端端,為什麼到機構後會出現這些行 為。」. 這段話讓我聯想到在私人機構的社工工作環境。由於經費拮据及 人員短缺,我看到萬能的社工超人必須包山包海。有基本的行政作業 、市政府、學校、家庭、警局、監獄、法院相關會議與聯絡、方案計 劃與執行、個案輔導處遇與會談、電腦簡報及彩繪佈置。還要會烹煮 、照顧動物(雞、鴨、狗)、修水電、才藝及課業教導、野炊、繩結 、搭帳篷、支援生輔員晚上值班、開車載送蔬食等。 社工上班時間早上八點半至下午五點半。但為了與個案進行會談 ,則需要配合青少年返回機構的時間,而青少年放學返回機構往往已 經在下午五點半後,與生輔員進行工作交接後才得已開始進行個案會 談,會談結束後通常已是八點左右。 社工包山包海繁瑣的工作範圍和高工時工作,讓社工貼上了「萬 能超人」的標籤,許多人甚至包含社工對於自己都有著高度期待。因 此個案的許多問題及需求,都尋求社工解決與處理,社工超人也每天 飛來飛去。究竟是神話的超人?還是過度神化超時工作的人?但是萬 3.

(13) 能的社工超人並無法完美處理及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倘若期待落空或 發生事件時被個案、家屬及民眾質疑。社工員缺乏專業自信,容易讓 社工員開始懷疑自己專業,認為自己處遇計畫真的有效嗎?這些所學 的專業及訓練,可能無法即時解釋與回應給對方(吳惠文、許雅惠, 2016)。 參、輾轉難眠的夜晚是憂鬱循環的起點 談話過程中小芳也提到晚上睡眠品質並不好,都會做惡夢。服用 藥物雖然有助於睡眠,一覺到天明,但過程失憶的感覺並不舒服。藥 物所帶來的副作用食慾降低,對於生理及心理都相互有所影響。我想 我能體會小芳所闡述的半夜作噩夢及起床時的無力。這樣的惡性循環 我也曾經歷過。2009 年 3 月,那時的陽明山,寒冷的空氣中飄散著 綿綿細雨,當時我報考從南到北的心理輔導諮商所。每個周末來回奔 波以及晝夜不分的自習讀書是我的生活日常寫照。春意盎然的三月初 ,當時的女友向我提出分手要求,我的世界瞬間被濃密烏雲所覆蓋。 當我在校園中看到她與另一個"他"一起出現時,我的心…碎了。而 ,這只是個開始。 之後我把自己關在名為「害怕」的牢籠裡,我害怕每天白晝的到 來,耀眼的太陽提醒著我該外出走走,我期待遇到熟悉的車,遇到熟 習的她,但害怕接受她身旁的他已經不是我。我害怕每天黑夜的來臨 ,分手情境如同跑馬燈不斷重播,心裡糾結無數個"為什麼?"試圖 從每個影像中找到答案,直到早上大腦與身體已經透支無法負荷不斷 發出哀號聲,才停止作業而迷迷糊糊闔眼睡著。 臺灣精神醫學會(2014)在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裡提到重鬱發 作時所產生與失眠相關的症狀,如:幾乎每日失眠或嗜睡、幾乎每日 疲憊或失去活力、幾乎每日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或無決斷力。 4.

(14) 洪辰諭、陳麗華(2012)研究發現睡太少或睡太多對於憂鬱症狀是相 互影響。輾轉難眠的夜晚是憂鬱循環的起點,每天疲憊的起床,無心 無力做任何的事情。這樣的循環跟著我半年之久。 肆、不能說的秘密 在就讀研究所時,某天我在職場上與社工及督導聊天談到自己的 研究主題時,以下為督導與社工的對話 督導說:「你的主題很好,但我沒辦法幫助你,雖然我也有認識罹患精 神疾病的社工,但我沒辦法給你他們的聯絡方式及相關資料,畢竟他們 罹患疾病事情並未讓機構知道。」某社工說:「我覺得好奇怪,我們都 叫個案生病時要講出來或尋求協助,但我們自己生病時,卻不能說或尋 求機構協助。」督導回應:「這就是不能說,個案和社工是不一樣。」. 當下這段對話,我能理解督導想要保護自己朋友,因為當社工罹 患精神疾病的事情讓機構知道,工作可能會不保。一般民眾罹患精神 疾病都會面臨被烙印及被標籤的事情。社工作為助人者,與個案會談 到內心深層,以理解個案的問題。當這樣的助人者自己都生病時,更 可能會被烙印或被標籤,自己都生病了是否可以助人?如同社工提到 的自己生病卻要小心翼翼,個案生病卻鼓勵說出來或尋求協助,不同 的準則讓我感到困惑。在社工實務職場環境中,這似乎是個不能說的 秘密。 這個不能說的秘密更能去解釋小芳所述說的故事與感受。這也是 這篇研究誕生的主要原因。. 5.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敘事焦點 現今對於憂鬱症的學術研究眾多,主要以醫療層面針對憂鬱症的 治療方式及效果,以及個案在憂鬱症的經驗與療癒歷程,對於社會工 作及心理諮商領域中的工作者,例如諮商師和社工罹患憂鬱症的論文 卻少之又少。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瞭解當社工罹患憂鬱症時,在歷程中的獨特 及個人的生命故事,包括罹患憂鬱症的社工面對來自於自我內心的矛 盾與掙扎、憂鬱症對患者的工作、人際關係及家庭造成的影響、本研 究著重在於罹患憂鬱症的社工對於在憂鬱症病程中的主觀經驗及感 受,以及在之中的生命故事,且在每一段生命故事所賦予的意義。 壹、研究目的 一、 罹患憂鬱症的社工面對來自於社工價值與自我內心的矛盾與掙 扎。 二、 罹患憂鬱症的社工對於在憂鬱病程中的主觀經驗、感受以及所 賦予的意義。 三、 研究結果對於社工教育養成的反思及建議。 貳、敘事焦點 一、憂鬱症對社工的家庭、人際及職場影響? 二、面對社工價值與自我內心需求時的選擇,選擇後的感受對其意義 及詮釋?.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近年來對於憂鬱症的論文研究及相關書籍資料眾多。此章節是研 究者整理文獻針對其他社工的憂鬱症經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養成及 社工角色與倫理價值的衝突。以瞭解社工在憂鬱中可能遭遇的狀況及 感受等經驗,對於社工的專業技術與倫理價值的養成及影響,以及社 工在社會上所擔任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間的衝突。. 第一節 其他社工的憂鬱經驗 本節藉由其他社工的憂鬱經驗與研究來說明,社工在憂鬱症病程 會遇到的情況及感受,以及病程與職場的相互影響。台灣在研究憂鬱 症以社工為主的研究中,多是以自述的方式去呈現。最後說明研究者 藉由親近式的旁觀者觀點與其他相關研究的差異。 Stanley, Manthorpe, White (2007)研究英國 50 名罹患憂鬱症的社 工在工作職場中的個人經驗。研究提到社工身為專業人士和心理健康 服務使用者這兩種雙重身分。對於憂鬱症成因,有近 60%的研究參與 者認為工作繁重為關鍵因素,之中也提到民眾及個案無止盡的需求, 解決各種問題,環境壓力大、資源匱乏、工作量無法控制、督導機制 薄弱、來自個案暴力與言語威脅、與其他專業人士衝突。研究參與者 談到在這樣危險情況下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支持下感到脆弱。除了工 作環境因素外,同時也有歸因於其他因素,包含個人虐待、喪親和生 活事件。 Stanley et al. (2007)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研究參與者會延遲尋求幫 助,因為他們擔心工作中揭露自己罹患憂鬱症後,所帶來的風險。會 讓同事失望,甚至被認為無法應付工作。部分研究參與者則認為精神 疾病所帶來的標籤與烙印是延遲尋求幫助的因素。隱藏自己疾病的社 7.

(17) 工則會採取繼續努力並讓自己看起來不錯的狀況,這樣的方式可能反 而會增加自身壓力。有 24 名研究參與者有時或不願意承認自己罹患 憂鬱症,而是改以工作壓力或倦怠來描述自己。研究中說到社工是很 難承認自己失敗,因為社工被認為應該是可以應付任何事情及問題。 最後揭露被認為是有其問題,因為精神疾病被標籤及烙印,工作 場所特點不容忍有憂鬱症的表現,但壓力卻被視為可接受的現象。且 揭露後的保密是有其問題,因為工作場所對其態度各有不同,有些管 理者會認為要將此訊息告訴其他人,藉此讓你可以得到支持或工作調 整,但環境的不友善反而會加重研究參與者壓力。 Siebert (2004)研究憂鬱症對於社會工作者的影響及相關因素,並 從美國社工協會中隨機抽取 1000 名社工,發現 19%成員在流行病學 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的結果比一般人罹患憂鬱症發生率高於 6~7%。並 提供社會工作的工作性質,包含工作壓力大、工作量大、機構提出不 切實際的要求、要解決個人終生發展的問題,且只給 30 天來解決; 以及在充滿威脅與危險環境下工作,這樣的壓力是不斷持續著,如果 沒有妥善處理,這樣持續不斷的壓力會讓人疲憊、倦怠及憂鬱。 ‘None of us are fireproof’: a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 of depression (2016)文章提到一位社工寫到,當自己的精神健康惡化時 ,我體驗到個案每天身心俱疲時的感受。文章描述社工罹患憂鬱症的 個人經驗。對於罹患憂鬱症的社工在實務工作時,對於專業和能力會 產生很大的自我懷疑,以及認為本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在侮辱社工專 業。 2015 年以後針對憂鬱症的相關研究,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系統網站共 71 筆和華藝線上圖書館網站期刊 217 筆作分類整理,大 致論文及研究類別分為性別、年齡、角色、心理狀態、生理構造及藥 物等。但在角色類別並沒有以社工為研究對象,從文獻內搜尋社工與 8.

(18) 憂鬱症,能找到的是社工用何種方法去研究罹患憂鬱症的個案。 當改以社工之個人憂鬱經驗去尋找時,可以找到三篇,在助人相 關領域研究者所撰寫自身罹患憂鬱症的經驗。 陳怡君(2012)論述自己在服務、學校職場、愛情、旅行及家庭 五個層面所經歷的故事,以及最後與老師對談中去明白,自己執著於 「好老師」的光環,這樣的標籤反而限制住面對自己的情緒。雖然清 楚困住自己的是生命故事,但更害怕的是看見之後,卻不知道要如何 往前走,雖然有所成長及改變,但對於生命仍然感到無力。 高啟雲(2016)說明自己在罹患輕度憂鬱症期間,藉由自我覺察 、醫院就診、家人陪伴等各種治療歷程,去論述在各種治療歷程時的 具體經驗及想法。最後提到對於自身罹患憂鬱症三大轉機為正念機制 、家人陪伴及不放棄的意志,走出生命的幽谷。 賴彥如(2017)提到罹患憂鬱症時無法自己控制自己,而這樣的 自己在與家人相處之中的各種經驗,包含父親過度保護、母親擔心女 兒、姊妹互相依靠、同病相憐的夫妻關係,最後去論述自己在生命中 各個階段時,不斷追求完美,扮演「好女兒」 、「好姊妹」 、「好老婆」 等各種好人角色,這樣的「好」讓自己無法面對不完美的部分。藉由 藥物治療、音樂、飲食、運動等各種方式去改善自己,提升正向能量 ,最後意識到所謂的標準答案並不適用每一個人,唯有接受自己的不 完美,不再尋找標準答案,才是正確答案。 在其他的社工憂鬱經驗中,所採取的旁觀者及主觀者,量化研究 中研究者採取旁觀者,可以有效收集到大量相關資訊,但在這些資訊 中卻無法看到研究參與者的感受及想法。在國內三篇文獻研究中著重 的主觀者自我敘說,研究者即是被研究者,主觀選擇自己要論述的方 向及深度,在方向上可能會因研究者的選擇而狹隘。因此,研究者所 9.

(19) 採取的親近的旁觀者視角,藉由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關係的熟識,可 以提高訪談的深度。藉由旁觀者的視角,可以提高訪談中小芳在生命 不曾注意的故事,因而激發更多的故事。. 第二節 社會工作教育養成與社會角色和倫理價值的衝突 壹、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技術 在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技術的培養,是依照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 等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第五條:「中華民國國民於公立、依法立案之 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專科以上學校社會 工作相關科、系、組、學位學程畢業,曾修習社會工作(福利)實習 或實地工作學分,並修畢下列五領域十五學科,每學科至多採計三學 分,總計達四十五學分以上課程,領有畢業證書與修課證明文件者, 得應本考試:」 研究者整理台中市五所大學社會工作系必修學科,如表 1。這五 所大學分別為朝陽科技大學、亞洲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大學、中山 醫學大學。 表 1 社會工作必修課程 社會工作概論領域課程.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方法領 域課程. 社會工作概論 社會福利概論或社會工作倫理 社會個案工作 社會團體工作 社區工作或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領域 社會學 課程. 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10.

(20)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社會政策與行政管理領域 社會福利行政 課程. 方案設計與評估 社會工作管理或非營利組織管理. 社會工作研究法領域課程. 社會工作研究法或社會研究法 社會統計.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2019) 由上述表格可以得知,各個學校社會工作教育著重在理解社會 工作、個案服務與社會環境三大部分。理解社會工作的由來與概念為 社會工作概論領域課程。個案服務為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方法領域課程。 社會環境類別包括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領域課程、社會政策與行政管 理領域課程及社會工作研究法領域課程。 如果想要學習關於自我照顧相關課程,這類的課程會被歸類到選 修,且會碰到幾個問題,一是學校不一定有開相關課程;二是即便有 開課,又需要依靠選課人數多寡來決定是否開課成功。在這些問題影 響下,畢業後投入實務界的社會工作者,不一定在學校有學習到自我 照顧相關課程,因此在未來碰到相關的問題時,不一定懂得如何因應 與解決。 貳、社工的角色 臺中市議會(2016)議員段緯宇質詢社會局長呂建德時,說到社 工失職,如果沒有善心,沒有愛心,沒有為社會付出的心,沒有需要 作社工。但就目前社會所認定的社工,社會工作服務被等同於慈善性 ,只要有愛心就可以(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1)。 甚至社工被期待具有知悉和做事的責任、知識的技巧、隨時保持職業 責任。不管社工知識基礎為何,都被期許具有完全的知識和技巧,隨 11.

(21) 時為案主提供特別的服務,解決案主的問題和需要(張隆順,1982) 。李全彩(2006)提到在中國文化價值下的社工被要求具備角色特徵 :職業認同感、良好心理素養,真誠合作,無條件尊重、助人自助及 熟練心理工作。而社工在社會上究竟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根據角色觀點理論在討論其行為時,則不以個體的人格特質和行 為動機去解釋,而是從角色、社會脈絡以及角色期待去解釋(陳皎眉 、王叢貴、孫蒨如,2006) 。社會學家 Goffman (1959)則是將人比喻 成演員,書中第一章就指出我們要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扮演的 社會角色都有既定的任務和觀眾對此角色的期待,演員則透過表演去 呈現完美的自我。社會角色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米德引入社會心理學理 論中,意指處於一定地位的個體,會依據社會對此角色所提出的要求 ,並由自己主觀能力,適應社會環境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胡艷紅, 2008)。 在社會上社工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且複雜,根據實務工作的場域 及個案的需求都會有所變化。根據角色分類如圖一所示: 直接服務提供者. 社會系統連接者. 個人問題的解決 婚姻和家庭治療 團體服務 資訊提供和教育. 服務經紀人 個案管理者和整合者 媒介者、仲裁者和支 持者. 社會系統發展者 方案發展者 計畫者 政策和行政發展者 政策擁護者. 社會工作者. 研究者、研究使用者. 社會系統維護者 機構評估者 促進者、監督者 團隊成員 顧問尋求諮詢者. 圖 1 社工扮演的角色 資料來源:張宏哲、顧美俐、張振成、劉曉春、林佳碧、曾蓮紅、陳 怡如譯(1999),44。 12.

(22) 從我國制定的社會工作師法(2009)第 2 條: 「本法所稱社會工 作師,指依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技術,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 、促進、發展或恢復社會功能,謀求其服務的專業工作者。」此法簡 略列出社工的服務領域以及功能性。在第 12 條則詳細說明社會工作 師執行的業務內容: 1. 行為、社會關係、婚姻、家庭、社會適應等問題之社會暨心理評 估與處置。 2. 各相關社會福利法規所定之保護性服務。 3. 對個人、家庭、團體、社區之預防性及支持性服務。 4. 社會福利服務資源之發掘、整合、運用與轉介。 5. 社會福利機構、團體或於衛生、就業、教育、司法、國防等領域 執行社會福利方案之設計、管理、研究發展、督導、評鑑與教育 訓練等。 6. 人民社會福利權之倡導。 7.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之領域或業務。 雖然社會工作師法及相關研究都列出社工所扮演的角色,但實際 上,陳美花、嚴嘉楓(2005)指出關於國內社工得角色多停留在直接 服務及社會系統連結者之間,對於其他的角色功能就為薄弱。 參、社工的倫理與價值 專業引導社工如何清楚扮演其專業角色,界定職責與能力的重要 依據。同時,價值所造成的選擇與衝突,也需要由倫理來作為判斷依 準。 (曾華源等人,2011) 。包承恩、王永慈、郭瓈灩、鍾曉慧(2000 )說明價值觀在社會工作中扮演幾個關鍵角色:社會工作使命的本質 、社工與案主、同僚及社會的關係、社工服務方法的運用、實務工作 倫理兩難的解決。根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17) 在倫理守則第四章社工作為專業人員的倫理責任中第五點也提到社 13.

(23) 工不應該讓自身的個人問題如:心理健康、社會壓力、物質濫用和法 律等影響專業判斷與表現,或是危害到對其負有專業責任的人之最佳 利益。所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守則對於社工是不可或缺的。 根據上述所說社工的倫理與價值是有很大的重要性,但實際上, 在教育部頒布必修課程中,卻沒有專業倫理課程。而國內專業從業人 員教育養成常以專業和技術為主(曾華源等人,2011) 。張隆順(1982 )指出社會工作學校課程中,必須提供學生將這些價值合併,和這些 價值所暗喻行為規範的社會化。教育應該教導學生學習社會工作的倫 理與價值,使其成為未來畢業後擔任社工的核心價值。 社會工作倫理與價值是當我們出社會在實務工作時遇到困難時 作為一個重要依據,告訴我們該扮演怎麼樣的角色,以及當遇到價值 觀衝突與倫理兩難時,該如何處理。因為我們服務對象是人,而不是 機器,無法單純依靠技術去解決問題,在問題當中存在著情緒、關係 和期待。因此得小心去處理,將傷害降至最小,盡量避免危害到在這 問題情境中的任何人。因此做為一個社工,倫理與價值的訓練對於內 心的信仰與認同是有所影響,也是重要的。 肆、小結 本章節文獻探討,在整理文獻後從第一節其他的社工的憂鬱經驗 ,了解憂鬱症對社工的工作影響、社會對於社工的角色期待以及在病 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狀況。這些文獻可以幫助研究者在訪談時詢問 研究參與者在面臨這些狀況時,是否有和其他社工的憂鬱經驗有相同 的地方。 在第二節社會工作角色與倫理價值衝突,學校教育為了培養學生 符合社會需要、參與社會服務及促進社會健康的助人者。因此在課程 14.

(24) 安排上大多都屬於利他,教導我們如何協助他人,以為社會大眾服務 。但在文獻中也看到學者提出倫理與價值課程的缺乏,我與大學學弟 妹上課時得知他們平常一周的作息,必修課程、學程課程、通識課程 、體育、打工、討論和做報告。真的很少閒暇時間修其他課程,如瞭 解社會工作的職業風險、精神疾病、自我探索及照顧等。在服務對象 為人的前提下,應該針對人花更多時間去探索、瞭解及感受。專業與 技術性必然重要,但少了人性、倫理與價值的社工是否會變為冷漠的 社會問題解決者呢? 當我們在大學學習了許多技術,但出社會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個 案量及期待,即便是現在仍然有人還是對於社工抱持著高期待,期待 我們可以解決任何的社會問題。有時我們沒有辦法解決時,究竟是我 們自身的能力問題?還是個案的選擇?社工擔負那麼多的角色,但並 不是萬能的,魚和熊掌沒有辦法同時兼得,除了告訴自己外也得面對 社會壓力。不然我們就陷入自我懷疑、角色衝突的困境。. 15.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重點在於探討研究參與者在憂鬱症中的療癒及心理歷程 。從得知自己罹患憂鬱症以及面對家庭、個案、工作及個人的期待與 掙扎,到現在如何因應外在與內在的感受,研究參與者如何去面對來 自各方的期待與感受?以及自我如何看待自己?這段歷程是如何支 撐研究參與者走過?有那些因素去影響?這些因素又造成何種結果 ?這段歷程中充滿許多關於研究參與者對於生命、自我及人生的各種 想法及選擇,是研究者想要去瞭解的。根據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者 選擇採用敘事研究為本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文本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章節將說明本研究的方法論、研究對象與選取、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的嚴謹度、研究倫理與研究者的準備。. 第一節 方法論 壹、本研究採用質性的理由 對於罹患憂鬱症的人來說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相互拉扯,也因為 拉扯之間造成困惑及焦慮感受,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經驗與 感受,若是用量化的問卷填答方式去詢問並取得資料,這些資料都是 普遍性及冰冷的用詞,在這些文字描述中無法感受到研究參與者主觀 的經驗與感受,因此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與研究參與者一起 參與其中,以理解其經驗及感受,並去解讀及書寫成研究文本,並賦 予此文本意義。 貳、選擇的研究策略 研究者選擇以敘事研究作為本研究的研究策略,敘事研究在定義 上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敘事素材的研究。資料係以故事(訪談擷取的 生命故事)或其他方式(人類學者以敘事形式記錄觀察的實地扎記或 16.

(26) 個人信件)蒐集而得(吳芝儀,2008)。以「敘事」為主體,理解研 究參與者的生命經驗與行動方法,看重生命的脈絡與複雜性,並探究 其中的意義(鈕文英,2014)。 參、原因 對於敘事來說,這社會是被建構而成,人與人們主觀的想法與感 受去塑造這個社會。對研究者來說,助人工作者亦及社會工作,是與 人一起工作(work with),語言、文字及行為都是闡釋想法及感受的一 種方式,實體是透過語言再現而成(鈕文英,2014),每個人所表述 的是他們主觀的真實,他們如何看待這世界,如何定義及如何感受等 ,研究者很熱衷於欣賞及聽故事,在閱讀書籍時進入故事中的脈絡去 感受,當社工是與人工作時,一同進入對方的故事中,彷彿就像是在 閱讀一本書籍,這本書籍是一個人用生命去撰寫,這樣的感動與真實 是研究者選擇的敘事研究的原因。 肆、介紹 敘事對於人們而言常見於文學與大眾媒體,但人們對於敘事的意 義都有所不同,因為敘事提到人們主觀建構的想法,因此同一則故事 對於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意味著每個讀者用自己不同的方式 進入到這故事當中。 吳芝儀(2008)提到人們天生就是說故事的能手,在人與人之間 扮演著溝通的橋樑,理解世界的管道則是透過敘說者對生活及經驗進 去描述與書寫,敘事研究透過訪談中所蒐集到自我敘事,來瞭解個人 是如何被建構而成。 故事形塑敘說者的世界,故事也不斷被創造、敘說、改寫及重述 。每一則故事都由敘說者去自身經驗去建構而成,並選擇如何敘說( 17.

(27) 表達)、強調(語氣或情緒)和定義意義。建構取向主張在人們在特 定的人際情境及互動會建構出自我意象。 藉由敘事研究和詮釋自我敘事,研究者得以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 人身分意義與其如何建構,以及所處的文化與社會脈絡。 伍、敘事研究對本研究的提醒 一、注重以敘事作為理解的方法 敘事研究是透過敘事描述自身經驗與行動的探究方法,因此研究 者透過引導研究參與者敘事描述,去理解其生命經驗,透過重要且零 碎的故事去看到故事中的其他故事,並成為整體且連貫的故事。 二、重視敘事的時間和情境脈絡與事件關聯性 若是看到研究參與者過去,可以看到與現在故事的關聯性,因為 沒有故事是單獨存在的,故事中會有另外一個故事,因此研究者對於 故事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需經過蒐集及整理成敘事地圖,並且去瞭解 研究參與者是如何選取每一段故事,以及故事之間的關聯性。 三、強調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合作並讓他們充權賦能 敘事研究是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一起參與的過程,當研究參與者 敘說著故事時,研究者則帶著自己主觀和經驗去詮釋研究參與者的故 事,最後研究論文則由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一起參與及討論共同完成 ,在權力關係當中,研究者提倡互為主體且平等,並且研究參與者有 權利提出那些文字描述不洽當或不適合呈現,及選擇要敘說哪一段生 命經驗,研究者是和研究參與者是 work with 的精神。. 18.

(28)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選取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在社會工作領域工作並在工作期間經醫院診斷罹 患憂鬱症的社工員。由於憂鬱傾向範圍廣泛且因人感覺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憂鬱標準為經由醫院診斷確診,且在社會工作領域工作時確診 ,符合兩件條件者皆可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貳、研究對象的選取與來源 本研究對象的抽樣方式,從研究者的特徵來看是選擇深度取樣 (intensity sampling),深度抽樣是選取可以提供豐富資訊且能深入回答 問題的參與者(鈕文英,2014)。從研究選取的動作上來看是選擇滾 雪球取樣(snowball sampling),乃是因為符合研究條件的研究參與者 難以尋找,其中原因在於社會對於精神疾患的歧視,且社會對於社工 又有較高的社會期待,因此罹患精神疾患的社工,比較容易去隱藏自 身罹患憂鬱症的情況,以避免遭到旁人的歧視或是眼光,因而增加自 身的焦慮及壓力。因此,研究對象的來源為研究者在社會工作領域, 透過工作上的人脈認識的研究參與者,並透過一對一訪談方式去說明 研究目的、方法、訪談內容、訪談所需次數及時間、權益及可能的傷 害等,在獲得其同意後,與之討論研究參與者方便訪談的時間及地點 ,一對一深度訪談。 參、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訪談次數 基於研究倫理與保密原則,研究者僅說明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研究參與者在逐字稿編碼為 C,暱稱為小芳,年齡為 34 歲,研究 參與者於 29 歲在社會工作領域工作時,經由醫院診斷後確診為重度 憂鬱症。. 19.

(29)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訪談為每週訪談一次,每次訪談約三到四個 小時,總共訪談 14 次。.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壹、資料蒐集 本研究是採用深度訪談(depth interview),會選擇使用深度訪談是 考慮到,深度訪談的特點在於針對個人的深入,並且能詳盡調查個人 的想法及感受,深入訪談處理複雜、敏感的過程或經驗是可以得到最 佳的效果,因為深度夠,且有機會及時間能夠讓個人去述說,當時的 經驗及感受,以利研究者瞭解。 藍毓仁(2008)提到在社會研究中極為重視個人的敘述,因為語 言具有闡釋意義的能力。透過參與者本身的話語或文字,去捕捉其本 身經驗的深層意義(李政賢,2014)。在一對一訪談中,關係與信任 是重要的,就因為信任彼此,因此願意去談論心中的感受及想法,因 此在訪談過程中,關係的建立與信任是重要的,質性研究中,研究工 具就是研究者本身,也因為研究者本身特質對於資料蒐集的影響性, 研究者得讓自己成為一個空白且開放的訪談者,讓受訪談可以信任及 願意述說。 研究者先研擬基本的訪談大綱,並引導式訪談,但為了避免訪談 過於拘謹,而導致研究參與者對於談話內容修飾,而失去真實性,因 此會盡量讓研究參與者暢所欲言,研究者本身則傾聽、同理及開放接 納的方式去回應,並且注意談話內容是否超出研究主題,並適時去處 理此情況。每次訪談結束後去調整訪談大綱中的問題適切性,以及研 究參與者對於訪談的感受及想法,以利之後訪談的進行。 每次訪談之後,研究者即撰寫訪談逐字稿,除了文字的描述外, 20.

(30) 並將語氣和非語言的肢體動作,以及研究者本身當時的感受及想法, 一併記錄下來,以利未來資料分析時可以去思索過程與文字中所帶來 的意義。 貳、資料分析 本研究是採用敘事分析的意涵及觀點為主,依據吳芝儀(2008 )所提出的兩個組織向度,一為整體對類別,另一為內容對形式作為 資料分析之步驟與依據,研究者則選擇以整體-形式分析。 整體-形式是從整體的角度檢視研究參與者敘事的形式,而不分 割成細部。形式包含情節的結構、事件順序、事件與時間軸的關係、 複雜度和連貫性、引發的感受、敘事的風格、文字選擇及語氣(鈕文 英,2014)。 分析的第一階段是將每次訪談後的錄音檔,反覆閱讀並將其整理 成文本。編碼規則,舉例來說編碼為 C10-1716,研究參與者編碼為 C ,研究參與者編碼後兩碼為訪談次數,短橫線後數字為錄音檔的分鐘 與秒數。因此以 C10-1716 來說明為第十次訪談時 17 分 16 秒研究參 與者所說的段落。 第二階段是再次的閱讀整理後的文本,直到文本的整體印象顯現 ,此印象為故事文本的主題(吳芝儀譯,2008)。並將此整體印象, 分為數個主題,並依據此主題與文本中的文字核對。 第三階段為著重在於去辨認每一個時期的主軸線,劇情發展的主 題焦點,劇情軸線可能由研究參與者認為重要的主題或議題而展開, 研究者會關注訪談內容所呈現的形式或指引的方向(吳芝儀譯,2008 )。並藉由每一個主軸線內的情節結構的起伏,包括細節、研究參與 21.

(31) 者的情緒強度、時間順序與事件因果關聯,去描繪原型圖,並將每時 期的原型圖結合研究參與者的完整生命故事。依據研究參與者的故事 情節走向說明符合何種敘事的類型學和敘事的連貫性,包括故事劇情 的發展和每段故事中的事件的時間序和因果關聯。 最後第四階段,研究者根據第二階段的整體印象和詮釋與第三階 段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的情節結構,整合與歸納出研究參與者生命 故事中的社會角色選擇背後的思考模式,並藉由此思考模式去檢視研 究參與者整體與形式故事。.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 研究的信效度、客觀性及可複製性,這些都是以量化研究的標準 來看待,但這些標準對於敘事研究來說是相互牴觸的,因為敘事研究 是以詮釋性的觀點,對於研究參與者所描述的故事或內容就如同現實 般真實,研究者反覆的閱讀、理解及分析,對於同樣的故事會呈現不 同的敘事研究,這也代表此故事的資料豐富,會讓不同的讀者產生不 同的想法及感受。 根據王勇智、鄧明宇(2003)歸納出以下四項指標: 壹、符合度 研究者將附件三的故事檢核說明表與研究參與者討論,並確認故 事內容是否符合研究參與者的所表達,並請研究參與者將故事需要修 正或調整的地方,以紅色圈起。如果是需要額外補充的地方,則是以 藍色筆註記。最後再請研究參與者去檢視故事與真實故事的符合程度 ,1 分為完全不符合,100 分為完全符合,並在 1-100 分數範圍內, 讓研究參與者填寫符合程度。 22.

(32) 貳、連貫性 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會不斷確認研究參與者此次故事的關鍵字 與主題。如研究參與者談論家族治療的故事時,研究者會再次去詢問 與確認研究參與者對於家人的反應與想法,及當下研究參與者的感受 ,並藉此修正與引發研究參與者去談論更多的故事。 參、說服力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長期認識,因此與研究參與者在信任及關 係中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可獲得廣度及正確的資料。研究者在編排故 事時,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將研究參與者的想法、動機及在故事情境 中的感受,並使讀者能感同身受。 肆、實用性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透過此次研究結果去說明罹患憂鬱症的社 工在實務界上所面到的處境與困難,並能讓讀者對於憂鬱症的社會工 作者有些不同的思考及感受,勾起讀者內心與研究參與者相似的經驗 與感受,遇到相似的處境時可以去思索及面對內心真實的一面,進而 對於生命的不同樣貌有不同的觀點。 除了上述的四項指標,研究者會進行三角檢驗。研究者根據附錄 三的故事檢核說明表,並邀請研究參與者一起閱讀與檢視故事文本是 否符合研究者的真實故事與感受,以增進真實性和可靠性,經研究參 與者閱讀後,認為此故事文本與真實經驗符合程度為 96 分,如附錄 四。研究者在研究資料分析過程中,邀請同儕一起進行討論,以進行 三角校正。最後在撰寫研究分析和結果時,會與指導教授討論與檢閱 。因此本研究會由研究參與者、同儕與指導教授三方進行驗證,增加 研究的嚴謹度。 23.

(3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社會工作是對人服務的一項工作,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參 與者的信任及關係是更為重要的,倫理是研究者必須遵守的守則,這 是對於研究參與者的權利及利益上的保障及尊重,因為研究參與者對 於研究者的信任基礎,因此願意讓研究者進入到研究參與者的故事脈 絡中,捕捉在脈絡中的經驗與感受,這是研究參與者對研究者心的坦 誠及開放,本節將說明此研究中的倫理守則。 壹、以誠實且尊重的態度對待研究參與者 研究者誠實公告自己的研究目的及方式,並會在訪談過程中,不 會隱瞞或欺騙方式去獲得研究者想要的資料或訊息,並尊重研究參與 者對於議題或故事有權選擇說與不說,及尊重研究參與者對於某些事 物的觀點及想法,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在權力關係中 採取平等的方式,並遵守對於研究參與者的承諾。 貳、取得研究參與者的知情同意 研究者在邀請研究參與者訪談前先誠實說明其研究內容及目的 、研究者的身分及聯絡方式、如何訪談(錄音或錄影)、徵求研究參 與者同意事項(錄音、錄影、論文的發表)、中斷或終止研究的權利 、匿名或保密、讓研究參與者閱讀訪談紀錄、說明本研究對於研究參 與者或其他讀者的助益為何、可能造成的傷害及補救處置、本研究的 限制。研究參與者對於研究有問題或疑惑,研究者也會說明清楚,確 保研究參與者對「知情同意」權益是充分瞭解,並請研究參與者填寫 附錄一的訪談說明暨同意書,但由於匿名與保密原則並不會將此簽名 附錄在論文內。. 24.

(34) 參、尊重研究參與者的隱私及注意匿名與保密原則 研究者會在研究過程中與研究參與者討論,對於逐字稿、錄音檔 及研究論文中採取匿名原則,原因在於考慮到研究參與者的工作身分 及職場領域等因素,避免研究參與者受到傷害及歧視,並在與指導老 師及其他同儕間討論時,對於研究參與者的真實身分採取保密原則。 肆、讓研究參與者受惠並避免他們受到傷害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在訪談過程中,對於訪談內容及解釋分析若 是覺得不適合,並尊重其意願而不呈現此內容,且讓研究參與者檢視 逐字稿、訪談內容及研究論文,讓研究參與者瞭解內容不會對其造成 傷害。研究者也沈思自己若是研究參與者,可能會擔心或害怕的部分 ,以同理心角度去思考。 伍、確保研究參與者擁有資料和得知研究結果的權利 研究者會提供研究資料給研究參與者,以及討論哪些部分較不合 適及調整,如何呈現及處理資料,確實讓研究參與者對於研究結果及 資料瞭解及擁有的權利,並請研究參與者填寫附錄三的故事檢核說明 表,以了解研究參與者的想法與意見,最後並將研究參與者的想法與 意見列為附錄四作為佐證資料。 最後在論文發表與調整完成後,研究者會印製論文給研究參與者 ,以確保研究參與者擁有資料和得知研究結果的權利。 陸、適當處理和研究參與者的關係 由於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在研究前就已經認識,有一定的關係, 因此在研究時,研究者清楚告知在過程中研究者扮演什麼角色,以及 研究者盡量保持中立及尊重研究參與者的觀點,避免批評,已經研究 25.

(35) 時間及過程需要多久,讓研究參與者瞭解研究結束的期程。若是遇到 困難時,研究者也會尋找指導教授及同儕討論及獲得建議。. 第六節 研究者的預備與反思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則會有主觀意識,因此在 此節告知研究者的主觀想法及經驗,以及因應處理方式。 壹、研究者的學術訓練 社會對於每個職業及角色都賦予規則與解釋。這些規則與解釋在 無形中成了一個困住我們的牢籠。我最常聽到旁人說:想想你們念社 工的初衷、犧牲奉獻、要有愛心、要為這群孩子著想、個案很可憐… 等。這些話語在無形上對社工角色形象的塑造。這讓我聯想到服役時 與眼鏡仔的故事,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符合所謂的軍人形象,當自身 行為與軍人形象相牴觸時,得面臨到同袍弟兄及長官質疑。 入伍服役時,由於大學科系的關係,我變成連上隱藏的心輔小老 師。不少人私下會跑來找我訴苦,談話內容大多為感情受挫、兵變及 身體障礙。其中以一位學弟讓我印象最深刻,我都叫他眼鏡仔,他剛 到部隊時就表示自己脊椎疼痛,走路緩慢,無法出操,甚至無法下床 。但連隊送他至醫院做過 X 光和核磁共振檢查,卻顯示身體功能一 切正常。 我與眼鏡仔談話後,他哭著訴說自己身體不適及對服兵役的抗拒 和排斥,身體與內心痛苦不斷纏繞著他,但卻沒有人能理解。而由於 眼鏡仔不用出操,已經被連隊長官列為頭痛人物,被部隊弟兄貼上裝 死的標籤。許多背地裡的諷刺言語與明顯的冷漠行為,讓他對於服兵 役更加深了抗拒及更痛苦的感受。 26.

(36) 某一天,眼鏡仔躺在床上喊不舒服,部隊長官叫我帶著他去北區 測驗中心的心輔室接受諮商。心輔官知道我的學歷後,他說: 「你比我更專業,你來跟他會談好了,我在旁邊聽。」. 我驚訝的是專業的心輔官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有天眼鏡仔被送至北投國軍 818 醫院休養等待驗退。我前往探視 ,眼鏡仔看到我和輔導長,很開心跟我們介紹房間與院區。我關心他 走路好像正常,身體還會疼痛嗎?他告訴我: 「學長,應該是環境關係,我現在好很多,走路還是會不舒服,但可以 正常走路。」. 帥華安(2009)針對國軍士官兵因精神疾病停役之研究,研究發 現因精神疾病而停役以重度憂鬱症比例最多。研究結果未提到因疾病 所引發的行為反應與軍人形象相牴觸,因此在國軍士官兵申請停役核 准之前,需要面臨到長官及同儕們的指責、標籤與冷漠。在部隊中有 很多的不願役待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牢籠裡,對外面世界有很多的無能 為力,對內在世界也有很多的無能為力。部隊每天訓練及要求,讓我 們可以符合軍人不怕苦、不怕操及堅強形象。在這個密閉的牢籠裡, 大家都很辛苦時,自己的聲音在這邊是不存在的。當生理與心理出現 問題時,容易被旁人貼上裝死的標籤。這樣的牢籠對於外在環境與內 在產生了很多的無能為力,不僅困住了身體,也綑綁了心理。 退伍後,則到「張秀菊基金會附設奇歷兒少之家」擔任生活輔導 員,在職場工作三年,在三年中參與職場各種教育訓練,也時常與社 工討論個案的相關議題及社工如何處理及因應。. 27.

(37) 因為自己想要進修學習更專業的知識以提升自我能力,因此進入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所就讀。入學時對於論文的方向就已經鎖定以 社會工作員為對象,及心理相關議題,除了碩士班課程外,也下修大 學部社工課程,以增加對社會工作的知識。並且參與大學機構兩個月 實習,並加強訓練個案工作、團體工作及社會工作相關知識。 這時期研究者找了許多關於憂鬱症的文獻,發現大部分文獻都在 探討個案、青少年、婦女及老人,針對社工的文獻少之又少,再加上 自己的工作經驗,更加深對於此研究的興趣,並期待自己能在研究中 有所學習及成長。 貳、研究者的實習經歷 研究者在研究所時期實習兩次,一次為大學部實習,一次為研究 所實習,實習經歷讓研究者更瞭解社工的工作場域及所要面對的各式 狀況,對於研究者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一、 兒少安置機構 研究者在碩一暑假時間選擇回去原單位兒少安置機構作為實習 單位,當初想法是覺得在工作時是擔任生活輔導員,但今日作為一個 社會工作系實習生。與生活輔導員的工作及目標都各為不同。因此應 該會有有不同的想法及感受。 經歷一年後再次回去原單位時,當初的院童已經大多數都結案。 由於自己是實習生的關係,在實習過程中被交付許多任務,例如設計 及執行團體工作、個案會談、電影活動、社區資源連結及廚藝競賽等 。活動前準備計畫書及器材準備。活動後記錄撰寫並檢討。 這次實習與社工接觸較多,社工大多都在接電話、打報告、前往 28.

(38) 學校、醫院或法院洽公等。由於人手不足,社工依然要值晚班。假日 有活動或訓練課程時,社工仍會出席參與以便觀察和處理狀況。 私人安置機構所面臨到的經費及人手不足,導致社工需要頂替其 他工作角色,例如:生活輔導員、廚房人員和才藝講師等。導致每天 下班都是晚上七、八點。這樣的工作環境與狀況,在實習過程中仍然 存在。因此每天看到社工疲憊的眼神,辦公室時常會有情緒爆炸。 二、衛生局毒品防制中心 研究者在第二次實習時選擇政府單位的衛生局,一方面想要瞭解 憂鬱症與藥物的關聯,另一方面是想要瞭解政府單位的工作環境狀況 。 許佑生(2001)書中提到吃了 Ativan 能體會到神遊處境,吸一 口,就跟睡一小時一樣,因此從那天起養成了吃鎮定劑的作息。在實 習過程中,透過閱讀個案紀錄與家庭訪視,並不是每位個案接觸毒品 藥物都是為了娛樂。有些個案因為家庭經濟及工作狀況,需要透過藥 物來提神。有些個案則是因為身體病痛,需要透過藥物來舒緩。這也 讓我原本對藥癮者的刻板印象有了改變,需要瞭解用藥背後的原因及 個案本身的環境與狀況。 實習結束前我也與數位個案管理師(以下簡稱個管師)會談,以 瞭解工作環境與壓力狀況。雖然公家單位比較少有資源與人手不足的 問題,由於是政府單位,需要對上級長官及民眾負責。因此需要製作 大量的數據資料及報表,好讓人一眼就看出,單位做了哪些事情、服 務多少人次及達成率。在數字下的個案紀錄及服務狀況,兩者相比之 下似乎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個管師大多都提到行政事務的繁忙,佔了 工作時間很大比例。因此迫使個管師要在個案服務品質與個案工作量 29.

(39) 之間作一個選擇。 公家單位實習經驗讓我對於個案使用藥物的目的並不是只有娛 樂,透過資料與實際家庭訪視後,不能用固著的想法去思考問題以及 將問題歸因在個人身上。就像藥物使用背後的原因夾雜家庭、人際、 感情、生理及心理等。唯有透過與個案接觸及講述,才能慢慢去瞭解 。 就像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只有固著的想法去思考問題以及將問題 歸因在個人身上。每位個案背後,由許多故事串聯而成。唯有透過與 個案接觸及述說,才能慢慢去瞭解。 參、研究者對於研究中的主觀及情感處理 研究者在質性研究中本身即是研究工具,但是人就有主觀意識及 觀點,再怎麼保持中立立場,都會有自身的選擇及看法,由於自身經 驗以及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主觀及情感都會是研究中發生的事情。 在敘事研究中,研究者將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與自己產生聯結,藉 由與自己生命經驗的對話,產生新的領悟與啟發(鈕文英,2014)。對 於研究參與者來說自己的故事被傾聽與書寫,藉由重述故事的動作, 建構出新的經驗,並有新的體悟,且與研究者及讀者產生聯結及共鳴 ,自己知道並非是一個人。 在主觀方面,研究者盡可能不去評斷研究參與者的行為與價值, 而是帶著好奇以及開放包容進去研究參與者的生命脈絡中,在研究參 與者訪談過程對於情感處理,是很難去避免,但覺察到自己的生命,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生命分享而觸動,這也是敘事研究會碰觸到的,這 也是研究者選擇敘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30.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節研究結果以「整體-形式」的資料分析方式呈現小芳的 生命故事。本章節共分為四節,第一節以小芳自述的第一人稱視角去 說明生命故事;第二節以小芳的生命故事做整體的資料分析,呈現故 事的整體印象與詮釋;第三節以小芳的生命故事做形式的資料分析, 呈現故事每個時期的情節結構;最後第四節則是將小芳的生命故事整 體與形式的統合,並呈現出小芳在選擇社會角色的思考模式。. 第一節 小芳的生命故事 小芳的生命故事,是以小芳自述的第一人稱視角去敘說,藉此讓 研究者及讀者能更貼近研究參與者的真實感受。研究參與者在敘說生 命故事時多次提到季節轉變對於自己情緒的影響及改變,故研究者藉 此為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的各時期命名,以對應各時期研究參與者 的心境。 壹、 夏之行-旅行起點 學妹 學妹是我大學的學妹,我跟學妹真正認識並迅速建立是在手語社 ,她並沒有像其他人所說的那麼糟糕。因為我是學姊,必須帶手語課 程。我的手語能力是可以跟聾啞老師對話的,所以在其他學弟妹眼中 ,我是個能力很厲害的學姐,而且我又身兼社團中的美工與公關。當 時社團要選社長,因為我覺得太累了,所以我就退出選社長這件事情 。學妹覺得這樣太可惜了,她覺得我應該要去爭取。她發現我是因為 沒有自信,並不是因為累。我說對!我沒有自信可以撐起全校第二大 的社團。 31.

(41) 因為我是公關,而學妹是小總務,所以我們常會一起去拉贊助廠 商。學妹發現我很簡單就可以拉到贊助廠商。我跟她說,我覺得那是 一個感染力,我們開心的氣氛有影響到廠商。當時的社團所營造出來 的氣氛是很開心的。 後來我跟學妹更熟識的原因,是因為我嚐試將她跟我高中同學湊 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就一起到處玩樂。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太多的言語 ,我們就知道彼此的想法。有一次,我們趴在一個欄杆上,我們都很 累。但我們各自默默的拿出自己的相機要拍對方,那時候我們的想法 是一樣的。我跟她每個月幾乎都會出去旅行,從近到遠,跑遍全台灣 。很多時候幾乎是我們兩個人。 我覺得那是一個互相的角色,因為以往來說在社團、朋友群中我 會是一個傾聽者。我跟學妹出去時,她會是我的傾聽者。譬如說今天 面對事情時,我當下並沒有太多的說法,大部分我都是給予決策與意 見。但是實質的想法及柔軟的態度,我則會告訴學妹。學妹知道我在 公事上是個強勢和嚴肅的人,但在私底下我是隨和的人。我跟她相處 ,我不用這麼的累。我們可以一起出來,做自己的事情。我不用刻意 的去聊天,因為我們都很清楚知道彼此的狀態。就好比君子之交,淡 如水。我們不會去侷限彼此,因為妳是我朋友,妳就該怎麼樣。 後來我們又更深的關係,是因為學妹跟她男友分手。我還跟她男 友說,如果你對她不好,我就殺掉你。他們當初去台北玩,結果第一 天他們就吵架。結果那個男生就跟她說,妳現在立刻離開。學妹在台 北轉運站時打電話給我說,他們分手了。她來我家住了四天,我跟我 家人說,她失戀了。學妹發現我們家人都很關心她。從這件事情之後 ,她對我的信任是很高的。有很多時候,即使是她受傷了,我不會主 動去問,她願意說她就會說。她想哭就哭,想要睡覺就睡覺,我不會 32.

(42) 干涉她。學妹事後告訴我說,那次失戀反而沒有那麼痛苦。 有時候我跟學妹是可以互相交換傾聽者角色,所以我會跟她說我 內心真正的想法,但其他人不行,而且學妹的口風很緊。學妹個性是 很難交到知己,在某一個層面上,我們是很像的,我們對所謂的知己 要求很高。譬如說當朋友,我們始終抱持距離感。因為對我來說,那 是個安全的距離。學妹是在這個距離之內,學妹對每一個人也是有同 樣的狀態,我們是很類似的。 後來學妹罹患乳癌,我直接在工作場所大哭。因為我第一次感覺 到我會失去她。我會覺得說,你很難在朋友當中,找到第二個學妹。 後來她去做化療和手術,都是我在旁邊陪伴。也是因為這樣子,她的 爸媽對於我的信任與觀感是高的,我們之間的感情也是更好。即使是 到現在,我不用刻意去討好她,我真的不開心就講。 蚵仔煎 我的高中同學蚵仔煎,因為她的名字諧音念起來很像。她的個性 跟我很像,也是個完美主義者、很會逞強。那時候因為她墮胎、失戀 和爺爺去世,所有糟糕的事情都擠在一起。我能做的就是陪在她身邊 ,我很害怕她會想不開。我覺得那時候是因為當社工的本質,我可以 同理她的心情,但相對的我希望她能好好照顧自己。我那時候就不斷 告訴她,要放下那個執著。她告訴我說,她很不甘心,因為她有子宮 肌瘤,這會不會是她最後一個孩子。我還安慰她說,不會啦!現在科 技這麼發達。 因為我家人也都認識蚵仔煎,有時候我心情不太好時,蚵仔煎會 詢問我妹我的狀況。有一次,我跟我爸吵架,我離家出走。蚵仔煎傳 訊息給我說,不然我去找她。蚵仔煎在跟我講的時候,學妹也在跟我 33.

(43) 聊天。他們的目的我都知道,他們想知道我到底在哪裡,因為我家人 都在找我。不管是蚵仔煎還是學妹,他們跟我的家人都有很緊密的聯 繫。 學妹也知道蚵仔煎,我會介紹他們給彼此認識。蚵仔煎透過我知 道學妹的狀況,她也會透過我去關心學妹。她其實也在關心我有沒有 因為學妹的狀況不穩定,導致我也不穩定。 蚵仔煎有跟我坦承自己應該有憂鬱症,因為她有時候很負向。我 也跟她說如果真的有需要,可以去看醫生,但最後沒有確診,因為她 認為自己症狀很輕,可以靠其他事物來緩解。有時候她的心情影響到 我,我就不會跟她說話,但是她可以一直講。她也很直接跟我講,我 今天會變這樣,我爸要負很大的責任。其實她跟學妹跟我說的話很相 似,但是學妹個性比較沉著,蚵仔煎則是情緒比較激烈和直接。 貳、 秋之落-墜落 價值拉扯 在風信子機構時,我接了一個方案並獲得了 10 萬塊的補助。機 構的老闆娘請我把其中的五萬做假收據,真正花在孩子身上的只有 5 萬塊,那時候我產生很大的價值觀拉扯。我跟主任 C 反應,我大哭跟 他講說我做不到說謊這件事情。我可以接受做紀錄的報告,因為我只 需要陳述你給我的事實,或者是你給我的物品就好。但是在製作收據 這件事情是我跨越不去的,我沒有辦法親手寫那個假收據這件事。我 很明確的告訴主任 C,我簽不下去!我真的簽不下去!那是內心一個 很大、很大的衝擊。後來主任 C 跟我講說,我就繼續做帳,但是那些 收據他去負責。等於說主任 C 讓我避開,我覺得是罪惡感的事情。 我真的很努力的想要去跟老闆娘反應說,為什麼要剝奪孩子的權 34.

(44) 利?這個東西是我替孩子爭取來的,那為什麼?如果妳今天告訴我說 ,這一半的錢是用在另外一個部門的孩子,我可以完全接受。但是這 種籠統的答案老闆娘也沒有給我。這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很 大的,我覺得那是欺騙。我覺得說講好聽話,妳叫我去完成這個方案 。然後我也完美達成方案,可是妳卻告訴我說,喔!實際上卻不是那 一回事。我就會覺得說,天啊!那等於說我也欺騙了對方,我在幫你 們欺騙贊助者。 主任 C 到後面,他也很直接的告訴我,這就是現實!我覺得他在 講這句話時是有情緒的,因為我們兩個都沒有辦法去改變。我會大哭 的原因,是因為我不得不去接受這件事情。 我會恨你一輩子 三月底時,風信子機構的三位個案 D、個案 N 及個案 F,因為在 學校恐嚇取財,所以我報案處理。五月初開審前調查庭、五月中開庭 、六月中法院裁定結果。 在法院開庭時,我當庭大哭。個案 F 的母親也一直哭,但她只是 掉眼淚。她說,很謝謝我這樣做,因為唯有這樣個案 F 才會走上正途 。我當下獲得的只有這一點點的認同。 雖然個案 N 有道歉,但我覺得是假的。因為事件發生後,我就幫 他請假待在機構,他還請其他個案幫他傳信到學校給恐嚇的同學。信 上寫道,等我出來,你就死定了。被發現後個案 N 不斷道歉,卻仍然 叫其他個案拿了第二封恐嚇信去學校。個案 N 的爸爸則是特地請律師 以及已經離婚的媽媽。律師在法庭上幫個案 N 講話,我覺得他完全否 認我對個案 N 的處遇。媽媽則是不斷的幫個案求情,然後就當庭釋放 ,就沒事了。這對我來說是不公平的事情,那其他孩子怎麼辦? 35.

(45) 法院公布裁定結果後,我有去少觀所看個案 D,D 說他會恨我一 輩子。其實我滿難過的,是不是我這樣做,錯了。雖然我的社工認知 告訴我,這樣做法是對的;但是也有另一個聲音告訴我說,是不是有 另外一個矯正方法。由於個案 D 講的那句話,我之前所獲得的一點點 的認同,都毀掉了,甚至變成負的。 任性的孩子 法院裁定當天晚上,我在風信子機構喝酒。我喝醉後大哭,跟同 事們大吵。雖然我喝醉了,但我仍有意識。我記得對話的內容,我覺 得有部分是我故意去做的。因為我想要釋放、想要確認,我所接受到 的訊息是沒有錯的。 當我想要出去走走時,他們阻止我。同事 K 告訴我說,為什麼要 做這個讓他們擔心的事情?役男也告訴我說,你已經是大人了,可以 成熟一點嗎?我那時候接受到的訊息,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只是因 為這點小事就感到挫折。 我很憤怒說好,那我回去房間裡面睡覺,但他們又阻止我。同事 J 希望我可以將這些難過、不舒服全部宣洩出來,他們覺得宣洩出來 就會好一點。可是我當下不要啊!我不想!我受到你們的指責,我再 跟你們講這些是沒有意義的。你們覺得我應該要做出成熟大人的模樣 ,可是你們又要我去宣洩自己,我覺得這很矛盾。所以我當下覺得我 幹嘛要這麼做,我睡覺就好啦!可是同事 J 就是強迫我要去講這些事 情,他很強硬的把房門打開,要我去講這些事情,我當下就把同事 J 給推出去。 我瞬間失控,我對同事 J 講的話,已經不再是小小聲的哭泣、抱 怨了。我是大哭、大聲的去回答他的問題。告訴他說,對啊!我家就 36.

(46) 是這樣,你滿意了嗎?你們都覺得我應該要成熟去面對個案 D 這件事 情,但我沒有辦法。也不是我決定要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必須去面 對我父親給予我的壓力。同事 J 回應他自己也是單親家庭,他不懂我 在難過什麼?因為我出生在完整的家庭。當下我覺得你不能了解我, 你的立場完全沒有辦法了解我的狀態。那時候我跟他們爭吵,因為我 覺得我被他們排擠了。我說,你們才是一個團體,我是局外人,我不 屬於你們這個團體。 我在跟他的一來一往的回應,餘光可以看到其他個案的人影在門 縫當中。當下我很清楚知道其他個案都聽到了,因為我們那麼大的動 靜。我後來失眠,我真的很懊悔讓個案們知道,因為對我的專業來說 ,我覺得這是不 OK 的,我不應該在個案面前跟工作人員吵架,我覺 得這違反我的倫理這一塊。還有懊悔的是為什麼我會喝酒、會失控, 就像役男講的,我不應該這麼的不成熟。. 圖 2 罪惡感 資料來源:小芳的日記(2016) 唯獨那一次,我的家庭狀況、挫折,都曝露在他們面前。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oyang University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t1. Chaoyang University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

※ School social workers can prov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advices and help, including training and teaching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related to social work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