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函數成就測驗訪談分析

在文檔中 摘 要 (頁 67-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函數成就測驗訪談分析

根據函數成就測驗的結果,將每一個題項在前後測試題的答對率統計如下表 4-9:

表 4-9 實驗組、控制組函數成就測驗之試題答對率 單位(%)

控制組 實驗組

題號 前測答對 率

後測答對

率 進步幅度 前測答對 率

後測答對

率 進步幅度

實驗組進 步幅度-控

制組進步 幅度 1 96.8 87.1 -9.7 83.9 93.5 9.7 19.4 2 90.3 96.8 6.5 87.1 96.8 9.7 3.2 3 80.6 80.6 0.0 83.9 87.1 3.2 3.2 4 74.2 64.5 -9.7 74.2 90.3 16.1 25.8 5 71.0 74.2 3.2 71.0 87.1 16.1 12.9 6 80.6 83.9 3.2 61.3 80.6 19.4 16.1 7 67.7 67.7 0.0 77.4 80.6 3.2 3.2 8 51.6 58.1 6.5 71.0 61.3 -9.7 -16.1 9 61.3 64.5 3.2 67.7 67.7 0.0 -3.2 10 77.4 74.2 -3.2 77.4 87.1 9.7 12.9 11 71.0 77.4 6.5 74.2 83.9 9.7 3.2 12 67.7 71.0 3.2 80.6 67.7 -12.9 -16.1 13 71.0 58.1 -12.9 51.6 71.0 19.4 32.3 14 80.6 77.4 -3.2 87.1 87.1 0.0 3.2 15 74.2 58.1 -16.1 77.4 90.3 12.9 29.0 16 45.2 71.0 25.8 48.4 83.9 35.5 9.7 17 48.4 61.3 12.9 45.2 54.8 9.7 -3.2 18 71.0 67.7 -3.2 54.8 71.0 16.1 19.4 19 54.8 77.4 22.6 58.1 83.9 25.8 3.2 20 35.5 35.5 0.0 48.4 77.4 29.0 29.0 21 74.2 74.2 0.0 71.0 80.6 9.7 9.7

22 87.1 80.6 -6.5 87.1 83.9 -3.2 3.2 23 16.1 19.4 3.2 25.8 19.4 -6.5 -9.7 24 41.9 41.9 0.0 54.8 67.7 12.9 12.9 25 12.9 51.6 38.7 19.4 67.7 48.4 9.7 高 84.7 87.6 2.9 89.1 93.5 4.4 1.5 中 66.7 77.3 10.7 70.4 84.8 14.4 3.7 低 41.5 37.8 -3.6 34.8 50.8 16.0 19.6 全班 64.1 67.0 2.8 65.5 76.9 11.4 8.5

結果分析:

實驗組學生的試題答對率,從前測到後測進步了 11.4%;而控制組的試題答對 率則是從前測到後測進步了2.8%,因此GeoGebra電腦輔助教學對於學生在函數上 的學習確有明顯的助益。再從兩組的高、中、低分群來看,實驗組低分群的進步幅 度最大(16.0%),控制組低分群的進步幅度最小(-3.6%)。

由題項來看,實驗組的答對率進步幅度比控制組低的只有第8,9,12,16,

23題,其餘均比控制組高。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除去較偏向計算量較大的題目後,因晤談時間關係,僅選擇 實驗組的答對率進步幅度比控制組高較多的第4,15題,以及低較多的第8題。所 以將成就測驗之第4,15,8題的學生作答情形及訪談內容節錄於後以供參考,而 為了敘述方便,分別以CH、CM、CL 代表控制組高、中、低分群學生;EH、

EM、EL 代表實驗組高、中、低分群學生;以 R 代表研究者。

*節錄一:成就測驗第4題,題目如下:

前測:

4.在坐標平面上,y=2x2-8的圖形經由下列哪一種方式移動後,可得到y=2 ( x

-5 ) 2+12的圖形?

(A) 先向左移5單位,再向上移20單位

(C) 先向下移5單位,再向右移20單位 (D) 先向上移5單位,再向左移20單位

後測:

4.在坐標平面上,y=2x2+12的圖形經由下列哪一種方式移動後,可得到y=2 ( x

-5 ) 2-8的圖形?

(A) 先向左移5單位,再向上移20單位 (B) 先向右移5單位,再向下移20單位 (C) 先向下移5單位,再向右移20單位 (D) 先向上移5單位,再向左移20單位

在此題項之下, 兩組的高、中、低分群試題答對率如下表 4-10:

表 4-10 函數前、後測第4題分群試題答對率 單位(%)

控制組試題答對率 實驗組試題答對率 分群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高 100 81.8 100 100

中 100 77.8 90.0 100

低 27.3 18.2 40.0 70.0

根據以上數據得知,實驗組低分群進步最多(30%),而控制組三個分群均有退 步情況。今將與學生的訪談節錄如下(控制組學生CL、CM、CH及實驗組學生 EM、EH前後測均答對,且算法正確,故不節錄。):

R&EL對談:(前測答對,後測答錯。)

R:「測驗中的第4題,在前測的時候你答對了,你怎麼想這個問題?」

EL:『就看頂點啊。』

R;「那後測時卻答錯了,這題本來的頂點和後來的頂點各在那呢?」

EL:『我想想...本來在(0,12),後來在(5,-8)。』

R:「沒錯,看來你可能在這題粗心了。」

EL:『是啊,呵~』

結果討論:

此題主要是考學生是否能看出二次函數的頂點,對大部分的學生而言並不困 難,但其中實驗組低分群學生進步頗多,顯見GeoGebra的操作使他們加深了印 象。

*節錄二:成就測驗第15題,題目如下:

前測:

15.已知二次函數y=a(x+b)2+c的圖形頂點為(3 , 1),且交y軸於(0 , 10),則a+b

+c=?

(A)-1 (B)0 (C)1 (D)3

後測:

15.已知二次函數y=a(x+b)2+c的圖形頂點為(3 , 1),且交y軸於(0 , 19),則a+b

+c=?

(A)-1 (B)0 (C)1 (D)3

在此題項之下, 兩組的高、中、低分群試題答對率如下表 4-10:

表 4-11 函數前、後測第15題分群試題答對率 單位(%)

控制組試題答對率 實驗組試題答對率 分群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高 100 100 100 100

中 100 77.8 90.0 90.0

低 27.3 18.2 30.0 80.0

根據以上數據得知,實驗組低分群進步最多(50%),而控制組中分群退步最多 (-22.2%)。今將與學生的訪談節錄如下(控制組學生CM、CH及實驗組學生EM、

EH前後測均答對,且算法正確,故不節錄。):

R&CL對談:(前測答錯,後測答對。)

R:「測驗中的第15題,在前測時答錯了,你怎麼想這個問題?」

CL:『那時侯不大會算。』

R:「那在後測時就答對了,你怎麼想這個問題?」

CL:『就…b=-3,c=1,…再把(0,10)代進去算a…』

R:「是的,沒錯,所以後來就懂了。」

CL:『嗯。』

R&EL對談:(前測答錯,後測答錯。)

R:「測驗中的第15題,在前後測都答錯了,你怎麼想這個問題?」

EL:『就…b=-3,c=1,…再把(0,10)代進去算a…』

R:「是啊,沒錯,你知道方法,但似乎粗心了些。」

EL:『嗯啊。』

結果討論:

此題考學生是否能看出二次函數的頂點,以及簡單的代入計算,對中、高分 群的學生而言相當容易,而實驗組低分群學生進步頗多,顯見GeoGebra的課程有 了明顯效果。

*節錄三:成就測驗第8題,題目如下:

前測:

8.在坐標平面上,有一個二次函數圖形交x軸於 (-4 , 0 )、( 2 , 0 ) 兩點,今將此

二次函數圖形向右移動h單位,再向下移動幾個單位後,發現新的二次函數圖形 與x軸相交於 (-1 , 0 )、( 3 , 0 ) 兩點,則h的值為何?

(A) 0 (B) 1 (C) 2 (D) 4

後測:

8.在坐標平面上,有一個二次函數圖形交x軸於 (-4 , 0 )、( 2 , 0 ) 兩點,今將此 二次函數圖形向右移動h單位,再向下移動幾個單位後,發現新的二次函數圖形 與x軸相交於 (-1 , 0 )、( 7 , 0 ) 兩點,則h的值為何?

(A) 0 (B) 1 (C) 2 (D) 4

在此題項之下, 兩組的高、中、低分群試題答對率如下表 4-12:

表 4-12 函數前、後測選擇題第8題分群試題答對率 單位(%)

控制組試題答對率 實驗組試題答對率 分群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高 81.8 90.9 90.9 81.8 中 33.3 66.7 80.0 80.0 低 36.4 18.2 40.0 20.0

根據以上數據得知,實驗組高分群及低分群、控制組低分群均呈現退步狀 況,而控制組中分群反而進步不少(33.4%)。今將與學生的訪談節錄如下(控制組 學生CH及實驗組學生EH前後測均答對,且算法正確,故不節錄。而學生CL、

CM、EL均表示用猜的,也不節錄。):

R&EM對談:(前測答對,後測答錯。)

R:「測驗中的第8題,在前測答錯了,你怎麼想這個問題?」

EM:『那時侯還不會,看不懂題目在講什麼。』

EM:『因為拋物線會左右對稱啊。』

結果討論:

此題主要是考二次函數圖形的對稱性質,雖然GeoGebra的課程中有一單元是 二次函數圖形的對稱軸,但學生對此印象並不深刻,因此所設計的GeoGebra課程 在強調二次函數的對稱性部分得做加強。

在文檔中 摘 要 (頁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