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重建外交體系之過程

第一節 前納粹時期之外交人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本業。故本章將聚焦於諸此富有爭議性的外交人員、艾德諾建立西德外交 部的過程、外交部人事安排以及所遭遇的困難,並將由西德的角度來探討 其在歐洲的地緣戰略。

第一節 前納粹時期之外交人員

一、德國外交部至 1933 年前之簡介

德國外交部 (Auswärtiges Amt, AA) 的歷史並不長,其乃發展自 1871 年之德意志統一時期,歷經德皇威廉二世 (Kaiser Wilhelm II) 的「世界政策」

(Weltpolitik)、威瑪共和 (Weimarer Republik) 以及希特勒的納粹獨裁時期,

其人員皆秉持傳統、保守的專業度,在每個階段扮演著其典型的角色,許 多人也在短短的數十年間見證了德國數次大起大落的國家命運。

威瑪共和時代之前,德國外交官的背景大多具有貴族身分,家境優渥,

其亦虔誠地信奉基督教,曾受過軍事訓練和具備基礎的法學概念。在威廉 二世末期則容納了展現高尚氣息、富裕的中產階級外交官;且德國外交部 直至 1918 年 11 月為止,猶太血統者和社會主義支持者均不得其門而入,

故在此機構內充滿了反自由主義、反議會制和反猶太的保守派外交官。即 便 1933 年威瑪共和時代結束,由納粹黨取得政權、建立了德意志第三帝 國,外交部人事結構依然維持德國君主制度時期的特質。91

二、納粹時期之外交部

為了建立一個純亞利安人種的德國,希特勒和黨衛軍頭子希姆萊 (Heinrich Himmler) 均認為黨衛軍的成員在篩選時,係符合希特勒對於人種 的 要 求 , 因 此 於 1938 年 延 攬 黨 衛 軍 軍 官 李 賓 特 洛 普 (Joachim von Ribbentrop) 入閣,任命其為帝國外交部長 (Reichsaußenminister)。李賓特 洛普在入主外交部後,力行部內人員的汰換計劃,將傳統保守派的外交官

91 Karl Dietrich Erdmann, Das Ende des Reiches und die Neubildung deutscher Staate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6), 30-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員由秉持納粹主義思想的非專業人士取代之;職業上的專業度、貴族背景、

社會人脈等被忽視,極端人種主義、大德國思想、對上級的絕對服從等才 是進入外交團隊的不二法門。不過,身為外交部長的李賓特洛普終究是軍 人出身,仍須相當地仰賴傳統的專業外交官,使得納粹政權在改造外交部 人事事務上無法完全貫徹;除外,德國軍方在快速建軍過程中所引致的外 交困境及國際爭端,使德國在國際社會上因各國的譴責和關切而居於弱勢,

諸此環境條件間接促使外交部的人事結構仍可維持一定的專業水準。92

圖 4:納粹德國之外交部長李賓特洛普,1938 年 4 月。

資料來源:聯邦檔案資料庫,檔名:Bild 183-H04810,

網址:

http://www.bild.bundesarchiv.de/archives/barchpic/search/_

1338356148/?search%5Bform%5D%5BSIGNATUR%5D=Bild+

183-H04810

納粹時期的德國外交部之所以在戰後受到嚴厲的譴責和追訴責任,並 且在西德首任總理艾德諾重建外交事務時製造了負面話題,係因希特勒欽 點之外交部長李賓特洛普在納粹黨執政時期,全程參與了德國的侵略計劃,

從早期的慕尼黑協定 (Münchner Abkommen)93和諸多納粹德國與各國簽定 的條約,一直到大戰末期的系統化屠殺猶太人等94,對執行元首的指令展 現其不二的忠誠,故於戰後被盟軍以違反和平罪、戰爭罪及違反人道罪起

92 Ibid., 31-33.

93 1938 年 9 月 30 日,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穆索里尼(Mussolini)、英國首相張伯倫(Chamberlain) 及法國外長達拉迪耶(Daladier)在慕尼黑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同意將捷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 予德國,期望藉此滿足希特勒的擴張領土慾望和促成歐陸的和平,但二次大戰卻於一年後爆發。

摘錄自克理斯‧畢曉普(Chris Bishop),《圖解第三帝國的興起》(The Rise of Hitler’s Third Reich – Germany’s Victory in Europe 1939-1942),李明、謝蕾、王玲譯(台北:Portico,2007),頁 21。

94 Bundesarchiv (聯邦檔案資料庫),

http://www.bundesarchiv.de/zwangsarbeit/haftstaetten/index.php?tab=28 ,最後瀏覽日期:2012 年 2 月 13 日。

艾德諾之個人顧問布藍肯何恩 (Herbert Blankenhorn)。

德國歷史學家德社爾 (Hans-Jürgen Döscher) 為德國首位曾對西德外 交部之納粹外交官調查委員會所撰寫的機密調查報告有深入研究的學者。

德社爾列舉了幾位較代表性、具有納粹黨員背景、獲延攬進入西德外交部 任職的外交官,包含 Herbert Blankenhorn、Werner von Bargen、Erich Kordt、

Franz Krapf、Herbert Dittmann、Wilhelm Haas、Wilhelm Melchers、Heinz Trützschler von Falkenstein、Werner von Grundherr、Curt Heinburg 等,多以 各種方法 (如逃離德國、藏匿於深山或叢林中、偽造身份證、偽造文書、

提出假證據、透過人脈關說等) 逃避戰爭的刑責。以 von Grundherr 及 Heinburg 為例,二者於納粹時期均擔任外交部政治事務司 (Politische Abteilung) 之科長,分別負責北歐及東南歐的事務。二者均曾辦理過「猶 太人事務」(Judenangelegenheiten);其中 Heinburg 更被證明其雖非納粹黨 員,卻曾大力贊助黨衛軍的騎兵衝鋒隊 (SS-Reitersturm),且對 1942 年由 納粹高層所倡導的「猶太人問題之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 der

Judenfrage)96有深入的了解,但對於數千猶太人自其負責的地區遣送至集中 營進行屠殺一事卻未表任何反對意見。97渠等受命擔任西德外交部官員而 引發風暴,乃是因法蘭克福評論報 (Frankfurter Rundschau) 記者曼斯費爾 德 (Michael Mansfeld),基於外界對於西德外交部成立初期極具爭議性之人 事政策的批判並無太大的效用,因此在鑽研各類檔案及圖書館館藏數月之 後,於 1951 年 9 月 1 日至 6 日連續刊登五篇相關專題報導在法蘭克福評

95 John Weitz, Hitler's Diploma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oachim von Ribbentrop (New York: Ticknor &

Fields, 1992), 327-332.

96 所謂「猶太人問題之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 der Judenfrage),乃是希特勒政權所提出,藉 由在集中營設置毒氣室以及焚屍方式來快速、系統化地消滅大量的猶太人的方案;執行該方案 的主要集中營即位在波蘭的奧許維茲 (Auschwitz)。

97 Hans-Jürgen Döscher. Das Aussenamt imDritten Reich (Berlin: Siedler, 1987), 70-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論報。報導中提及包含上述當時任職於外交部之前納粹份子仍未受到法律 的制裁而逍遙法外,因此不但引起國內社會各階層高度的關注,也聚集了 國際社會的目光,國會的社會黨團隨之提案要求成立專案調查委員會,以 釐清西德外交部人事安排是否有違法之處,以及艾德諾是否應負政治責任

98,此等將於後續章節深入探討。

第二節 新外交部之成立與人事政策

「在外交部任職的各位實在太團結了。如您所知,我所要建立的外交 部,將儘可能不要和前朝的人士有任何關係。」

(Sie vom Außenamt halten mir zu sehr zusammen. Sie wissen, daß ich ein neues Amt aufbauen möchte, das mit den alten Leuten möglichst wenig zu tun hat.)

1949 年 11 月 17 日艾德諾對布藍肯何恩之談話99

圖 5:艾德諾,1950 年。

資料來源:艾德諾基金會,

http://www.kas.de/wf/de/71.3733/

一、艾德諾之生平

1876 年 1 月 5 日,艾德諾出生於科隆 (Köln),其父母均為公務人員;

大學主修法律,在通過國家認證考試後,進入位在科隆的律師 Hermann

98 Hans-Jürgen Döscher. Seilschaften: Die verdrängte Vergangenheit des Auswärtigen Amts (Berlin:

Propyläen, 2005), 65-175.

99 Hans-Jürgen Döscher. Seilschaften: Die verdrängte Vergangenheit des Auswärtigen Amts (Berlin:

Propyläen, 2005), 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Kausen 事務所任職。艾德諾因緣際會與當地望族之女 Emma Wayer 結婚,

自此進入當時在社會上及政治上擁有一定權勢的天主教中產階級勢力圈,

也打開其政治生涯之路,並於 1909 年即已獲選成為科隆市副市長,時任 科隆市長者乃係艾德諾夫人之舅父 Max Wallraf。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副市長艾德諾憑藉其統籌民生物資有卓越的表 現,進而於 1917 年以普魯士國最年輕的政治家身份,獲議會贊同接任科 隆市長一職。威瑪共和時期,艾德諾興學、建設城市、促進貿易,使科隆 脫胎換骨成為「西方大城」(Metropole des Westens),艾德諾極獲好評之聲 不脛而走,甚至在威瑪共和的混亂時期曾名列總理人選之一。不過,在納 粹黨取得政權後,因艾德諾的共和理念及虔誠的天主教–社會主義信仰,

導致其不僅遭納粹政權罷免市長職位,亦與全家遭驅逐至鄉間小村

Rhöndorf,從此遠離政治,黯然度日。二次大戰結束前,艾德諾甚至因希 特勒遇刺而遭秘密警察 (Geheime Staatspolizei, Gestapo,又稱「蓋世太保」) 無端拘捕入獄數月之久,並險遭隨意處決。100

隨著德國的戰敗,科隆也成了一片廢墟;盟軍欲使地方制度回復運作 並進行重建,而召集政治背景無虞的前市長艾德諾回任。由於艾德諾對英 國佔領區的佔領政策有所批評,導致其遭英軍逼迫去職,並再度驅逐至鄉 間居所 Rhöndorf。回歸一般民眾身份的此一期間內,艾德諾秉持其經歷兩 次世界大戰之路程和經驗,專心於其所屬政黨基民黨之黨務,且為該黨研 擬及規劃新的政黨綱領。1946 年 2 月艾德諾成為萊茵邦的黨主委,更於一 個月後獲選為代表英國佔領區內各邦的基民黨黨主席。1948 年更獲得參與

「立法會議」各邦總理的一致支持,擔任該會議之主席,扮演著德國各邦 與同盟國之間的溝通橋樑,最終於 1949 年 9 月 15 日成為西德新政府之首 任總理。101

100 摘錄自「艾德諾之生平」,參閱艾德諾基金會網站:http://www.kas.de/wf/de/71.3717/,最後 瀏覽日期:2012 年 2 月 27 日。

101 Ibid.

102 Konrad Adenauer, Erinnerungen 1945-1953 (Stuttgart: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1965), 237.

103 魯爾協定(Ruhrstatut)係由美、英、法、盧森堡、比利時及荷蘭等六國於 1948 年 12 月 28 日所 簽訂將魯爾區予以國際化管理之協定,其係同盟國針對法國欲將該區完全獨立於德國以外之要 求所做出的妥協,透過國際協定來限制該地區煤礦、焦炭及鐵礦之生產量、內銷量與出口量。

該協定於 1949 年 4 月 22 日生效,德國於同年 11 月 30 日加入成為簽約國,並於 1952 年歐洲 煤鋼共同體(The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成立後廢止。參閱 Baumann, Dr. Wolf-Rüdiger, Wieland Eschenhagen, Dr. Matthias Judt und Dr. Reinhard Paesler, eds., Die Fischer Chronik

Deutschland.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01), 45..

104 馬歇爾計畫(Marshall-Plan),原稱「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係於 1947 年 1 月上任之美國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為使西歐經濟復甦及促進政治穩定發展所提 出的援助歐洲計畫。1948 年至 1952 年期間,馬歇爾計畫提供包含德國在內的 16 個西歐國家約 130 億美元的資助,造就了日後西歐地區的經濟繁榮與政治穩定。參閱馬歇爾基金會網址:

http://www.marshallfoundation.org/TheMarshallPlan.htm,最後瀏覽日期:2012 年 3 月 2 日。

105 Hans-Jürgen Döscher. Seilschaften: Die verdrängte Vergangenheit des Auswärtigen Amts (Berlin:

Propyläen, 2005), 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當時的社會黨極力反對任何前納粹黨員及前朝政府官員受任於新政府中,

但布藍肯何恩仍認為此等專業外交官員將是日後西德政府在拓展外交關 係上不可或缺的人才。

圖 6:布藍肯何恩,1953 年

資料來源:聯邦檔案資料庫,檔名:

Bild-F000897-0002,網址:

http://www.bild.bundesarchiv.de/cross-sea rch/search/_1332902056/?search[view]=de tail&search[focus]=3

三、艾德諾之外交人事政策

1949 年 9 月 20 日,艾德諾正式將「聯邦外交事務局」(Bundesamt für

1949 年 9 月 20 日,艾德諾正式將「聯邦外交事務局」(Bundesamt f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