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章節安排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相當有限,例如書本或論文因著作權和版權而僅有極少部分內文可供閱覽、

下載,抑或須逕行購買,徒增蒐集文獻資料的困難度。筆者雖已透過德國 的亞馬遜購物網站 (Amazon.de) 採購十餘本相關議題之專書,但此與親臨 德語區的文獻存放地、書局、或圖書館尋找文獻之效果有相當的差異性,

故筆者須在此等限制下,嘗試由現有的各式文獻中,彙整出對本研究有用 的資訊。

第五節 章節安排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是西德總理艾德諾重建外交 體系的概述;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節為針對與本研究之 議題相關的文獻做一回顧,第三節將說明研究方法,第四節則是研究範圍 與研究限制,本章之第五節則說明本論文之章節安排。

第二章主要陳述西德於 1949 年成立時的時空環境,以德國在 1945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 1949 年分裂成為西德與東德兩個國家,乃至 1951 年西德成立中央政府為止,西德在國內和國際間的政局變遷。第一節 由德國的角度來說明大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局勢,重點為同盟國對德國 在戰後的處置,包含社會、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安排,以及同盟國佔領德國 時所進行的主要管制措施以及施行去納粹化之過程;第二節敘述 1945 年 至 1949 年德國政治概況,藉此說明西德政黨政治的萌芽時期、國內各邦 成立以及西德制訂「基本法」之過程,加上同盟國對西德國內事務的主要 干涉範圍;第三節說明 1949 年德國分裂為東、西兩德之歷程以及同盟國 在兩德事務上的干涉,此節聚焦於 1951 年西德成立不含外交事務功能的 中央政府的過程。

第三章之主題在於艾德諾成立聯邦政府後,為了使德國恢復主權並與 他國建立外交關係所進行的各項措施,在此將於第一節描述前納粹時期之 外交人員,說明其身分為何具有爭議性;第二節說明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時,同盟國在人事政策上所做的介入和艾德諾因人事政策所遭受的困境;

第三節描述 1950 年代西德在同盟國地緣戰略上之地位,為同盟國對德國 事務上的介入提供更完整的背景,並聚焦於艾德諾政府面對德國分裂為東、

西德時所面臨的困難與衝擊,以及西德致力於恢復主權所展現之各種努 力。

第四章重點在於探討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之得失,其中第一節的主題 為西德與國際社會之往來,尤其是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時所推行之外交政 策;第二節將探討艾德諾政府之德國政策的成敗,由於此政策關係到兩個 德國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與否,自亦影響到西德的外交事務以及西德與同 盟國之間關係的維持;第三節主要說明艾德諾建立的外交體系在運作時對 主要強權有著何等的影響。

本論文之第五章為結論,一方面總結研究結果,即透過分析層次的方 式,對艾德諾接掌重建西德政府及外交體系時,其個人的特質、行事手法、

政府官員任免的決策,乃至於艾德諾的德國政策和外交政策對於西德與東 德分道揚鑣後,在西德鞏固民主政治體制的同時,逐漸地由戰敗國蛻變為 西方民主國家陣營中的強權等事實作一總結。此外,亦將納粹時期及艾德 諾時期之外交部作一簡單的比較,並評論艾德諾的歷史地位。

最後筆者將在附錄中分享證明納粹時期的外交部參與猶太人大屠殺 事件的真實文件之影本,該等文件由前東德外交部編織成冊,具有相當珍 貴的歷史意義。

會議」34(Parlamentarischer Rat) 通過了具臨時性質的「基本法」

(Grundgesetz),據此規範西德的政體及各級政府之權力關係,係考量未來 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DDR,簡稱「東德」),其 因有蘇聯作為參與國際政治的後盾,並力行蘇聯之社會主義制度,使得同 一民族的「兩個德國」基於南轅北轍的意識形態而成為相互敵視的國家,

更因蘇聯於 1948 年 6 月 24 日發起為期 11 個月之長的「柏林封鎖」

(Berlin-Blockade),使得戰爭幾乎一觸即發;而艾德諾政府之內政和外交政

34 Parlamentarischer Rat 在許多中文文章均以「議委會」翻譯之;惟本文採用蕭國忠「德國民主 化的經驗: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之分析」所使用之「立法會議」一詞。參閱:蕭國忠,〈德 國民主化的經驗: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之分析〉,《問題與研究》,46 期 1 卷(2007 年),頁 77。

35 「基本法」(Grundgesetz)係因應德國即將分裂的特殊政治環境,並保有日後德國統一的法理基 礎而由「立法會議」所制定的臨時性根本大法。參閱:葉楊明,〈德國分裂時期西德憲政應變 之道〉,2005 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民國 94 年 10 月 1 日。

36 Karl Dietrich Erdmann, Das Ende des Reiches und die Neubildung deutscher Staate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6), 78-9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策不僅因人事安排的爭議,加上「一統德國」是否可行–此即首度由艾德 諾所提之「東進政策」(Ostpolitik),抑或使德意志民族成為永久分裂的兩 個德國之抉擇,以及德意志民族之間的裂痕等,對艾德諾的仕途均為重大 的考驗。37本章將於以下各節對德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 1945 年起,

直至 1955 年西德加入 NATO 之期間,作一歷史環境變遷過程之鋪陳。

第一節 同盟國於戰後對德國之處置

德國於 1945 年 5 月 8 日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 洲戰場方面正式終結。盟軍在大戰期間為了徹底摧毀德軍頑強抵抗的能力,

自 1944 年起即持續實施對德國全面性的空襲轟炸;透過對敵後方施行普 遍性的摧毀行動,使德軍在前線及後勤上受到兩面夾擊,戰力大減,但亦 致使全國各中型和大型城市在終戰前早已成為一片廢墟。戰爭結束的片刻 普遍被稱為「潰墜」(Zusammenbruch) 或「零點」(Stunde Null),不僅意味 著納粹第三帝國的崩潰,也貼切地描述了各處斷垣殘壁的景象。社會上充 滿了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傷患、孤兒,人民生活在廢墟下方的防空洞、地 下鐵隧道及車站,或營區的房舍;瓦斯和電力的供應全部中斷,生活用水 則嚴重缺乏,人民對未來感到絕望;38而在蘇聯佔領下的德東地區,姦淫 擄掠、燒殺搜刮則是司空見慣的慘景。39英、法、蘇三個歐洲強權的大軍 與美軍共同進駐德國境內,並開始在德國的後納粹時代進行各項佈局,企 圖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此時德國各地逐漸回復平靜,重建工作日以繼 夜地進行。

37 Mario Kandil, Wollte Adenauer die Wiedervereinigung: Die europäische Intregrationspolitik der Bundeskabinette 1949 – 1957 (Stegen am Ammersee: Druffel & Vowinckel, 2009), 65.

38 Michael Gehler, Deutschland: Von der Teilung zur Einigung 1945 bis heute (Wien: Böhlau, 2010), 28.

39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http://www.dhm.de/lemo/html/wk2/kriegsverlauf/kapitulation/index.html

建獨立與民主奧地利的條約」(Staatsvertrag betreffend die Wiederherstellung eines unabhängigen und demokratischen Ö sterreich)41的前提下,始獲得永久 中立國的地位,成為第一個脫離同盟國佔領的國家42。就德國本身之領土 範圍而言,則須首先回復至 1937 年之原狀 (圖 1),接著以奧得河及奈瑟河 劃定為德國與波蘭之國界,並由同盟國的四個強權加以佔領 (圖 2),且完 全剝奪德國之國家主權;首都柏林雖位處於蘇聯佔領區內,卻亦遭劃分為 四個佔領區。此外,同盟國建立了軍政府以對德國實行統治,其以「5D」

為優先原則 – “Demilitarisierung”(軍隊解除武裝)、“Dezentralisierung der Verwaltung”( 廢 除 中 央 統 治 ) 、 ”Demontage der Industrie”( 去 工 業 後全數遭捷克驅逐離境。摘錄自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從俾斯麥到希特勒:

回顧德意志國》(Von Bismarck bis Hitler: ein Rückblick),周全譯(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9 年),頁 235。

41 此條約之中文翻譯參閱湯紹成教授之〈奧地利的中立地位及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 一個小

國外交的實例〉,《東吳政治學報》,二十八卷一期,2010 年,頁 89-137。

42 鄒忠科,《中立國家之新角色–奧地利加入歐洲聯盟與歐洲統合》(台北:五南,1996 年),頁 185。

43 Guillaume Le Quintrec and Peter Geiss, Histoire/Geschichte: Europa und die Welt seit 1945 (Leipzig:

黨衛軍、衝鋒隊 (Sturmabteilung, SA)、保安局 (Sicherheitsdienst, SD)、蓋 世太保、所有附屬上述單位之組織、其人員及機構、包含將領團、軍官團、

44 Birgit Schneider, “From Soldiers to Citizens: The Civil Reintegration of Demobilized Soldiers of the German Wehrmacht and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after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in 1945” (Ph.D.

dis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2010), 68.

45 Ibid, 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南斯拉夫 3) 0.41 1.28

美國 0.259

日本 1.2 0.6

總人數 16.0 20-30

1) 國家領土以 1937 年之國界為依據。

2) 含 1944 年至 1946 年間在驅逐德裔人民期間之死亡人數。

3) 此地區死亡人數因包含內部的大屠殺、政變、游擊戰等而出現非比 例之數據。

資料來源:Erdmann, Karl Dietrich. Das Ende des Reiches und die

Neubildung deutscher Staate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6.

二、戰爭賠款及經濟措施

有關戰爭賠款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所簽之凡爾賽條約 (Vertrag von Versailles),由於當時法國在賠款方面要求過於嚴苛,直接導致 德國經濟崩潰,連帶影響到世界金融體系。殷鑑不遠,此次雖然同盟國對 德國提出總額高達 200 億美元的賠款要求 (其中給與蘇聯的部份佔 50%),

但美、英兩國為避免蘇聯取得鉅額賠款後將迅速恢復工業能力,而對西歐 地區加速進行赤化,故在與賠款有關的協商和處置方面,東西二大陣營出 現嚴重的分歧;再加上美、英兩國認為將德國去工業化的後果可能反而導 致同盟國必須承擔供養德國人民之責任,因此四強最後達成協議,在維持 德國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下,讓蘇聯取得德國在西方佔領區內所剩餘的 工業設備值之 25%充當戰爭賠款額,並從此中之 15%轉換為民生物資和原 料交還予西方的佔領區。46德國既已遭分割為四個由不同國家管控的佔領 區,為了維持正常的經濟活動,美國率先於 1946 年 7 月 20 日發表聲明,

認為將各佔領區內的經濟活動視為一個經濟個體對於改善該地區的現況 是有助益的,德方應推派代表與各佔領區之代表合作建立維持德國單一經

46Mario Kandil, Wollte Adenauer die Wiedervereinigung: Die europäische Intregrationspolitik der Bundeskabinette 1949 – 1957, (Stegen am Ammersee: Druffel & Vowinckel, 2009), 13-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濟區域所需之行政體系,並重申美國在此所提出之聲明並無分裂德國以及 促進各佔領區內經濟合為一體之立場。47

圖 1:德國於 1937 年之疆界 (包含圖右上方之東普魯士)。

資料來源:Universität Mainz (美茵茲大學),

http://www.ieg-maps.uni-mainz.de/gif/d937_a4.htm

4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4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 (Washington, DC: Bureau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