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德與同盟國之外交關係及其影響

第四章 重建外交體系之得失

第三節 西德與同盟國之外交關係及其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第三節 西德與同盟國之外交關係及其影響

戰後於 1949 年成立的西德政府,由於至 1955 年重新取回國家主權之 前,其內政和外交政策均受同盟國不同程度的掌控,在艾德諾擔任首任總 理的初期,西德並無正式的外交部,更遑論有外交政策。因此西德政府自 成立後至冷戰初期的國際事務大多圍繞在與四個戰勝國之間的往來,包含 接受同盟國對德國所採取的「去納粹化」措施、「去中央化」的行政統治、

系統性的「去工業化」摧毀、「去武裝化」的剝奪以及「民主化」的「再 教育」,一切都體現了戰敗國完全失去尊嚴和任何立場的窘境。

但德國並未就此從世界上消失,同盟國雖佔領德國並施行統治,仍在 同盟國之間存在對德政策的共識及艾德諾政府的努力下,逐漸給予西德更 多的自決權,使西德因此能積極展現其反省過去歷史的誠意,再度回到國 際政治舞台。艾德諾在重建外交體系的過程中,最主要的目標在於恢復德 國的主權,在此即牽涉到兩德政策,以及透過正常運作的外交部來與各國 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可分為以下幾點:一、就兩德未 來的發展,即所謂的「德國問題」,取得同盟國的共識;二、爭取更多的 主權;三、與西歐及美國結盟,來獲取西德的安全保障;四、與世仇法國 和解;五、為德國在納粹時期所犯下的罪刑贖罪176

在前一節已論及艾德諾之德國政策,至於在與同盟國及蘇聯之間的關 係,則須區分為兩大部分,即以美國為首的西歐體系與以蘇聯為主的華沙 公約集團,蓋西德因艾德諾奉行的西向政策,使西德自始即處於由美國、

英國及法國為主要成員的西歐經濟暨安全體系內,而使得西德與蘇聯掌控 的華沙公約集團日漸交惡,導致東西兩德自此分道揚鑣。

176 對納粹時期犯下的罪刑之贖罪,係艾德諾為了對世人展現西德反省、認錯的態度,藉此和緩

各國對德國嚴苛的戰後究責要求、建立對德國的信任,同時也代表了西德為代表德國的唯一合 法政府。西德對此在道義上的代價極高,不但獨自承擔戰敗賠款,也對受到納粹侵害的歐洲各 國和以色列提供鉅額的補償款項。參閱 Auswär ges Amt, Aus r e oli der undesrepu li Deutschland (K ln: Verla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1972),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以下就美、英、法等國的對德政策及西德重建外交體系對同盟國所造 成的影響做一分析:

一、同盟國之對德政策 (一)、 美國:

身為大戰後世界兩大超強之一的美國,在其帶領下聯合西 歐各國建立安全體系,並排除法國的反對,使西德成為結盟的夥 伴之一。美國自大戰結束直至艾德諾政府時期,對西德政府的各 項外交和內政政策有極深入的干涉;尤有甚者,美國仗勢其優越 的國力,亦對英、法等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德政策上產生了影響。

美國在西歐安全體系上最具爭議的作為,當屬不顧英法的顧慮和 反對而積極推動西德建軍的決定。由於艾德諾亦認為西德必須擁 有防衛本土的軍力,不論是西德自身的抑或納入歐洲聯軍,美國 在西德建軍上的支持,也意味著希望西德更加聽命於美國,再使 美國對西德擁有更高的操控權。177

美國在西歐之所以能成功地建立起的一套美式民主制度,

一方面是蘇聯在其包含東歐各國及東德的勢力範圍內,建立了以 其為首的封建體系,在此體系中,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由蘇聯操 控,且經濟上斷絕與西方國家的往來;另一方面則是透過美國的 馬歇爾計畫,在復興西歐的政經體制的同時,將美式民主及美式 資本主義精神融入其中,且透過全面的社會重建而一改往昔政治 和經濟處於競爭的形態,達致社會與經濟相輔相成的新局面。此 外,西德在安全問題上與美國的國家利益相呼應,使美國認知到 唯有將西德納入軍事安全體系,使西德重新武裝並共同擔負保衛 歐陸安全的責任,美國始得減輕軍事支出,也使西歐降低對美國 的依賴,卻依然可藉由 NATO 與西歐繼續維持緊密的軍事合作關 係,而不致對歐陸失去影響力。也正因如此,使艾德諾欲讓西德

177 Gero von Gersdorff, Adenauers Außenpolitik gegenüber den Siegermächten 1954: Westdeutsche Bewaffnung und internationale Politik (München: Olden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1993), 99-1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在短期內復甦、融入西歐體系並與之結盟,甚至重新武裝西德的 理念,獲得美國全力的支持,並促使美國對英、法等國施壓促其 合作,完成建立西歐聯合安全體制,也使蘇聯在美國強大的壓力 下,不得不對西德的建軍和成為 NATO 會員做出讓步。178

(二)、 英國:

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在世界上的強權地位逐漸由美國 取代,到了 1945 年的後大戰 (Post-war) 時期,美蘇在歐陸的針 鋒相對已到了白熱化地步。英國界於兩極之中,時任首相的邱吉 爾一方面嘗試緩和美蘇對峙造成的僵局,營造英國在東西兩大陣 營中的中立地位,另一方面則欲恢復邱吉爾在戰時的輝煌形象,

以及在戰後促成和平的代表象徵,並持續對德國進行壓制策略;

卻基於和外長伊登 (Robert Anthony Eden) 及外交部高階官員之 間的立場南轅北轍而終告失敗。179但為了避免與強勢的美國出現 齟齬,英國政府遂軟化其強硬的對德政策,由先期的質疑、拒絕 和反向操作,一路到 1955 年西德加入 NATO 成為會員,英國對 西德的建軍以及加入安全體系出現 180 度的變化,使其國家形象 有如美國的附庸國一般。180

依據學者 Gero von Gersdorff 分析,英國的歐洲政策中涵蓋 兩個主要範圍,其一係維持大英國協 (Commomwealth) 體系在 全球的鞏固,亦即透過國協會員國之間的優惠關稅及更緊密的貿 易往來 (Imperial Preferences) 維護會員國的關係;其二為英國對 美國具有更特殊的連繫關係 (Bevorzugte Verbindung – Special Relationship),此連繫應促使大英帝國與美國的國家利益相輔相

178 Ibid., 101-103.

179 Anthony Seldon, Churchill‘s Indian Summer: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1951-1955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81), 396-397.

180 Dr. Wolf-Rüdiger Baumann, Wieland Eschenhagen, Dr. Matthias Judt und Dr. Reinhard Paesler, eds., Die Fischer Chronik Deutschlan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01), 187-188.

182 Paul Kennedy, Aufstieg und Fall der großen Mächte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91), 547-549.

183 Konrad Adenauer, Erinnerungen 1953-1955 (Stuttgart: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1966), 2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無法自置於西歐安全體系外而與蘇聯單獨共商大局。直到 1955 年西德正式成為 NATO 會員之前,英國對歐陸的政策,尤其對德 國方面,係抱持反對、不支持、消極等反覆的態度為主。184 (三)、 法國:

與英國相較之下,法國在西歐的重要性對艾德諾而言有過 之而不及,兩國在歷史上的多次交戰和領土上的糾葛,使艾德諾 在西向政策的考量上必須更加顧慮法國的因素。1954 年孟戴斯-弗朗斯 (Pierre Mendès-France) 接任總理兼外長職務,其一方面 須聚焦於國內戰後的重建工作及政治動盪不安,另一方面則在民 族自決的浪潮中,嘗試維持法國與各殖民地之間的統治關係。雖 然法國透過英國的協助,在印度支那半島事務上仍維持其強權的 地位,但財政上卻凸顯無力長期支援法國在當地的統治行為,因 此轉與美國合作打擊殖民地的抗爭活動。

圖 13:孟戴斯-弗朗斯 (Pierre

Mendès-France),1954-1955 擔任法國總 理兼外長。

資料來源:法國國會網站 Assemblée Nationale,

http://www.assemblee-nationale.fr/histoi re/suffrage_universel/suffrage-portraits-4 eme.asp

面對印度支那以及北非殖民地 (突尼西亞及阿爾及利亞) 與日俱增的抗法活動,迫使法國將其殖民地政策視為最優先目標,

且基於對德國的懷疑和歷史情結,以及 EVG 將帶給法國財政沉

184 Gero von Gersdorff, Adenauers Außenpolitik gegenüber den Siegermächten 1954: Westdeutsche Bewaffnung und internationale Politik (München: Olden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1993), 210-2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重負擔,故德國提出贊同 EVG 計畫時,法國國會即投以反對的 決議。此外,西德快速的經濟復甦在 1954 年即已明顯優於法國,

使法國再度感受到德國的威脅,而給予孟戴斯在圍堵西德進入西 歐體系上多了一項理由,即便法國占領德國的駐軍最高約達五萬 人左右185。不過,一如英國般,法國亦存在依賴美國強大國力的 需求,縱使法方在各項歐洲政策上依然針對德國而來,且德、法 雙方的國家利益自始至終均呈現差異性;惟法方在國際局勢的變 遷下,逐漸減緩反德的立場,畢竟法國國力大不如前,即便其仍 擁有許多殖民地,並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戰勝國自居,其大戰後 的經濟及軍事方面皆處於弱勢。此外,國會中分裂為三個立場完 全相異的派系:民族至上的戴高樂派系、反對一切圍堵蘇聯政策 的共產黨,以及在左右兩派之間尋求其他路線的第三勢力知識份 子。縱然三個派系均有各自的立場,對於國家利益卻有共通點,

此即應將法國塑造成東西兩大陣營的平衡桿,使其能左右逢源。

但基本上法方的國家政策仍傾向較不支持美國,並嘗試更加接近 蘇聯,甚至考慮結束法國亦參與其中的西歐地區安全體系,蓋蘇 聯大力推銷其歐洲政策,呼籲建立中立的中歐地區,包含德國、

奧地利等,使法國出現解除心防、轉為支持蘇聯的傾向。因此在 國際場合中,法國的對德政策係聯合英國及蘇聯來壓制德國的建 軍,並欲使其中立化。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 (John Foster Dulles) 對於法國的意圖提出罕見的嚴厲抨擊,認為法國一意孤 行地讓德國中立化,將摧毀西方同盟國欲在西歐地區建立的安全 體系,此亦將等於對艾德諾的政治生涯畫上句號。186

不過,EVG 條約仍抵擋不住國會壓倒性反對西德建軍的浪潮,

而當時的盧比荷及義大利等國皆為 EVG 的支持者,因此孟戴斯

185 姜家雄,〈西歐政經發展與我國的關係〉,《國家政策雙周刊》,145 期(1996 年 8 月 20 日),頁 3。

186 Konrad Adenauer, Erinnerungen 1953-1955 (Stuttgart: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1966), 230-2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總理帶領下的法國頓時成了被圍剿的對象;為了避免法國陷入更 深的泥淖,孟戴斯提出修改 EVG 條約及德國條約部分內容的建 議,在各方的妥協下,使該條約架構得以成立。由法國政府及國

總理帶領下的法國頓時成了被圍剿的對象;為了避免法國陷入更 深的泥淖,孟戴斯提出修改 EVG 條約及德國條約部分內容的建 議,在各方的妥協下,使該條約架構得以成立。由法國政府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