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第五章 結論

歐洲之所以有今日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統合,乃是艾德諾在實現 其西向政策時,積極與西歐各國深化國家各個層次的合作所引致的結果。

艾德諾將歐洲統合作為國家的一項主要外交政策,使推崇者認為,富於創 新精神的艾德諾讓戰後在精神上和物質上萎靡的歐洲又重新發揮作用。202 西德夾雜在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中,總理艾德諾受制於沉重的戰敗國歷史 包袱,既嘗試避免德國分裂,也極力爭取融入西歐體系,以便使德國擺脫 對鄰國造成威脅的形象。因此,艾德諾面對的是蘇聯共產集團持續對西德 和西歐統戰的威脅、同盟國佔領德國期間所顯現的戰略目的、以及美國欲 加強對歐洲掌控,以期成為歐洲主事者的企圖。此外,艾德諾政府延攬前 納粹官員,更是成了與法西斯主義水火不容的東德共產政權做為攻擊西德 的最佳理由之一;東德透過其外交部刊物「Von Ribbentrop zu Adenauer: Eine Dokumentation über das Bonner Auswärtige Amt」譴責西德外交部任用若干 前納粹外交官員,並直指西德無法擺脫納粹主義的思維,更漠視了德國國 家和人民的利益。203

艾德諾本身遭納粹政權迫害的背景,加上其執政後戮力促使西德西歐 化、甚至美國化的一切努力,應足可證明前納粹官員任職於中央政府的決 策,實際上與艾德諾個人的意識形態無關,而是純粹的專業考量;在國家 百廢待舉之時,可藉其專業知識為國效命,此可謂德意志民族務實的最佳 實例,雖然艾德諾的各人喜好亦顯現在人事和國家政策上。獲艾德諾延攬 進入外交部的前納粹外交官員,縱然其曾擁有納粹黨黨員身份,然受任於 西德聯邦政府,其亦展現對新政府及新國家的忠誠。不過,納粹時期的外 交部直接參與猶太人大屠殺,所有與此相關的外交官員在道義上及政治責 任上仍須對此加以負責,此為不可爭的事實。

202 Werner Weidenfeld, Konrad Adenauer und Europa (Bonn: Europa Union, 1976), 19.

203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Ministerium für Auswärtige Angelegenheiten, Von Ribbentrop zu Adenauer: Eine Dokumentation über das Bonner Auswärtige Amt (Berlin: Ministerium für Auswärtige Angelegenheiten, 1961),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艾德諾建立西德外交體系的時空環境具有極特殊的背景;1945 年戰敗 的德國遭四個同盟國 (美、英、法、蘇) 佔領、分割,並完全剝奪國家主 權,除了允許地方政府先行恢復區域治理,其餘在國家層次上的一切政策,

乃至於國家間的往來,一律由同盟國掌理。直至 1949 年,同盟國始同意 當時的德國西部,即由美、英、法三國佔領的德西地區,將建立中央政府 的重責大任交付艾德諾;蘇聯則因與西方三同盟國在德國政策上以及彼此 的意識形態全然不同,而使其佔領下的德東地區逐漸與德西地區的分界線 浮現出來。艾德諾一心一意欲藉著建立中央政府來全面地改造德國,使其 煥然一新,並擺脫侵略者及為鄰國帶來威脅的形象,此亦使處於東西兩大 陣營掌控下的德東與德西雙方隔閡漸深。

德西地區由於受到奉行民主制度的西方同盟國佔領,因此雖然同盟國 對戰敗的德國亦提出嚴苛、懲罰性的戰爭賠償要求,卻也同時冀望在其佔 領下的德西地區將成為一民主國家,因此艾德諾的親美及反共思維正符合 西方盟國的戰略設計。惟如前所述,德西地區與德東地區在國際政治局勢 丕變和國內未來政策發展路線的競爭下,於 1949 年分道揚鑣,一分為二 而成為兩個國家 – 西德及東德。艾德諾成立中央政府體系時,仍未放棄 與東德統一的理念,其國內的政策仍以統一的德國為藍圖,卻受制於 AHK 在各項政策上的干涉,蓋其認為統一的德國將再度對歐洲各國造成威脅;

反觀東德亦然,其共黨領導階層屢屢嘗試與西德建立合作關係,再由此往 兩德統一事務做延伸發展。不過,西德及東德不僅雙方在理念上的差距過 大,因而對兩德的統一目標無法達成共識,且東西方同盟國之間亦相互干 涉其中,使艾德諾的德國政策終告失敗。

除了 AHK 在佔領期間對西德內政所進行的各項干涉以外,尚有另一爭 議性的話題,此即為艾德諾延攬前納粹外交官員來成立外交事務體系;該 等人士不僅曾擁有納粹黨員身分,且其中若干人均直接涉入屠殺猶太人的 犯罪行為,不僅在戰後未受法律制裁,甚且出任民主西德的外交代表,對 一向反共及反法西斯的艾德諾而言,實為一大諷刺。尤有甚者,渠等奉命

有別於 Robert Putnam 於 1988 年所提出之「雙層賽局」(Two-Level Games)205 在此提出「三層賽局」(Three-Level Games),用以分析艾德諾界於國際、國 家以及組織內部等三個層次所面對的外在環境及其相互之影響:

204 Konrad Adenauer Stiftung (艾德諾基金會), http://www.kas.de/wf/de/71.373,最後瀏覽日期:

2012 年 4 月 5 日。

205 學者 Robert Putnam 提出「雙層賽局」理論(Two-Level Games),藉此說明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 之間的交互影響力。參閱 Peter B. Evans, Harold Karan Jacobson, Robert D. Putnam, eds.,

Double-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Berkerl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4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一、 國際體系:

戰勝的四個同盟國彼此均有各自的對德政策,其在戰爭期間曾展 現團結合作的形象,但自 1945 年大戰結束後,直到 1949 年西德建國 為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同盟三國與蘇聯的利益衝突日趨惡化;在此 過程中可觀察到,美、英、法三國在德國政策上改採溫和策略,並逐 漸釋出政治權利給予德國人民,促使德西地區建立民主制度,也對艾 德諾政府的西向政策表示歡迎。誠然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提出賠償的 要求,且曾積極執行對德的「去工業化」政策,目的在於壓制德國,

使其失去再度威脅周邊國家的能力,卻在艾德諾的努力,以及獲得法 國的諒解之下,成功地阻止同盟國全面的去工業化浪潮,為西德往後 的復甦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至於與西方同盟國漸行漸遠的蘇聯,雖佔領了德東地區,但仍覬 覦德西地區,試圖繼續向西赤化;對德東進行全面掌控,在西德由艾 德諾擔任首任總理、於 1949 年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合國 (西德) 後,隨 之扶植德東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東德),藉其對抗與美、英、法等 國結盟的西德。蘇聯除了透過東德牽制西方盟國,亦敦促東德逕自與 西德協商統一事務,俾使蘇聯能夠對一個統一且中立的德國進行滲透,

攫取歐陸中心位置的最佳地緣戰略。此外,由於美蘇關係惡化並演變 為冷戰,使 AHK 逐漸轉由美、英、法三國掌控和主導其對德政策,故 蘇聯漸漸失去對西德的干涉能力,而將其重心置於同樣在 1949 年成 立的東德。縱然如此,蘇聯仍對甫成立的西德表示善意,藉此建立友 好形象,試圖左右艾德諾政府的西向政策。是故,蘇聯的兩手策略即 一方面扶植東德的親蘇政體,使其成為蘇聯與美國及西歐之間的緩衝 區,另一方面則試圖藉德國統一與否的議題來改變與西德的關係,甚 至意圖促使西德政府摒棄與西歐及美國結盟的念頭,而改與蘇聯合 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艾德諾為西德建立了外交體系,使西德擁有完整的國家主權,並 得以和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大幅提升國際形象和國家地位。此 外,美、英、法三國與西德建交後,逐步退出西德國內政治,使 AHK 對其影響力式微,對於西德在鞏固民主的過程有所助益。吾人由此可 見,同盟國雖在艾德諾政府成立初期,仍對若干包含人事安排等之政 策有所干涉,但艾德諾力求西德融入西歐的經濟和安全體系,形塑西 德欲改變往昔軍國主義和侵略者的角色,使西方國家對西德展現信任,

在此等良性循環的作用下,造就西德在國際社會的良好形象,也加深 西德與西歐各國之間的互賴關係,使包含西德、法、英、義、荷、比、

盧等國家在內的西歐朝著歐洲統合前進。

由美國、英國及法國所組成的西方同盟體系,在全面佔領德西地 區、並於 1949 年允認由艾德諾成立中央政府後,逐漸釋出部分主權 給予西德,使其得舉辦國會選舉,但對於外交事務方面則仍握有主導 權。美、英、法三國之對德政策均有相異之處,其中受德國侵略數次 的法國欲藉其在同國國軍政府的地位對德國施壓,以避免威脅再起,

故法國在西方同盟體系中,多扮演立場相左者。惟法國最終仍須因接 受美國馬歇爾計畫之援助及強大的美軍實力,而屈就於美國的歐洲暨 德國政策;英國則為了恢復帝國的光榮而嘗試排除美方在歐陸的干涉,

同時為了再度建立歐洲的權力平衡,除了一方面與法國維持更密切的 關係 – 此亦為優於英、美之間的關係,並在德國政策上與美方相左 的意見,英國甚且嘗試與蘇聯建立友好關係,藉此牽制受到美國大力 協助的西德;但一如法國般,其接受美國大量的戰後重建支援,且雙 方在語言及文化上的淵源,乃至於崇尚民主的理念,使英國非但無力 單獨與蘇聯和解,更加深了其對美國的依賴,終須在德國政策上加以 調整;美國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最大贏家,其不僅以世界超強的姿 態對歐陸各國進行干涉,甚至一躍成為唯一能夠有效對抗蘇聯共產集 團的大國,其以西德戰略價值為核心的歐洲地緣戰略獲得充分的發揮,

各地,運用其「軟實力」(Soft Power)206改變西德及西歐往昔的政治生 態,奠定美國與西歐各國結盟的基礎,並於 1955 年建立包含美國、 (Joseph S. Nye, Jr.),《柔性權力》(Soft Power),吳家恆、方祖芳譯(台北:遠流,2006 年),頁 20。

207 Stiftung Haus der Geschicht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西德歷史之家基金會),

http://www.hdg.de/lemo/html/Nachkriegsjahre/DieAlliierteBesatzung/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

2012 年 5 月 23 日。

208 Stefan Doernberg, „Zur Deutschlandpolitik der Sowjetunion“, UTOPIE kreativ, H.96, (Oktober 2008):

208 Stefan Doernberg, „Zur Deutschlandpolitik der Sowjetunion“, UTOPIE kreativ, H.96, (Okto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