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德總理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西德總理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姜家雄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西德總理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之研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黃智欽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2)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Diplomacy,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ster Thesis. Instructing Professor: Dr.治 CHIANG,Chia-hsiung. 立. 政. 大. ‧ 國. 學 ‧.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est-Germany’s. Nat. n. al. er. io. sit. y. Foreign Affairs under Konrad Adenauer. Ch. engchi. i Un. v. by HUANG, Chih-chin June 2012.

(3)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 1945 年結束後,德國由同盟國加以接管,並遭分 割為四個佔領區 (美、英、法、蘇) 而喪失國家主權。直至 1949 年 5 月, 西德在西方同盟國的許可下,制定了作為立國基礎的「基本法」(das Grundgesetz),使其重新獲得國家主權以及治權,國家所需要的政治體系, 如政府、國會、政黨、選舉制度等儼然成型;由此,包含美、英、法三國 佔領區的德國領土在穩定中建立了符合西方民主體制精神的「德意志聯邦 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以下簡稱「西德」)。. 政 治 大 帶領著已成為斷垣殘壁的國家和人民朝向嶄新的民主社會前進。在成立西 立. 西德建國後之首任總理艾德諾 (Konrad Adenauer) 被賦予艱鉅的任務,. ‧ 國. 學. 德外交體系時,艾德諾面臨專業外交人員短缺之窘境,故仍須延攬前納粹 時期之外交官員,卻因此等官員於大戰期間曾直接參與違反人道和戰爭之. ‧. 罪刑,使得新政府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出現不穩定的因子。立基於西方民主. y. Nat. 制度的西德任用此等人士,除了衍生外交部的人事問題外,艾德諾政府另. er. io. sit. 須就德國的國家主權以及未來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周旋於同盟國之間,此 有別於一般的「雙層賽局」(Two-Level Games – 即國內政治與外交之間的. n. al. iv. nGames) – 即國際、國家 相互影響),而可謂身處「三層賽局」(Three-Level C hengchi U. 及組織內部之間即競爭又合作,且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關係。 此外,戰勝的四個同盟國之間彼此為了鞏固在德國及歐陸的勢力各懷 鬼胎,對未來的德國亦抱持著不同的態度。同盟國與艾德諾政府之間就戰 犯處置和政府人事規劃所達成的協議甚或妥協,不僅對日後德國的政局發 展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在東西兩大陣營之間的零和遊戲中也扮演了既微妙 且重要的角色。 本文將針對西德外交部成立初期之人事政策以及艾德諾之德國和外 交政策做一深入探討,並就西德建國後之發展,包含自同盟國的掌控當中 取回國家主權以及因應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而重新建軍 i.

(4) 的過程進行分析;此外亦將由西德、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的立場,來 分析諸此國家在中歐地區的地緣戰略,並評論艾德諾內政及外交政策上的 得失。. 關鍵字:艾德諾、外交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去納粹化、哈爾斯坦主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Un. v.

(5) Abstract After the World War II in 1945 Germany had been occupied by the Allies (USA,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USSR) and dismembered into four occupation zones which led to the lost of the Germany’s sovereignty.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Allies Germany developed the “Grundgesetz” (Basic Law) in May 1949 as the foundation of an independent state with sovereignty and the right to rule; a complete political institution of a nation with a government, parliament, political parties and election system was neatly arranged, hence the Federal. 政 治 大 occupation zones of the立 USA, Great Britain and France, was built up with Republic of Germany, also called West-Germany, which consisted of the. ‧ 國. 學. western democratic ideals in a stable period.. ‧. The first Germany’s chancellor Konrad Adenauer was assigned to lead the. sit. y. Nat. people and the desolate country towards a democratic society. While he was. io. er. about to re-construct the foreign affair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was such of remarkable critical that a recruitment of former Nazi-diplomats was. n. al. iv. inevitable who were directly C or indirectly involved n in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hengchi U. or in war crimes and symbolized an unstable factor in the Germany’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for Adenauer. Besides these personnel problems, Adenauer had also to negotiate the sovereignty and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West Germany with the Allies which seems not to be an usual “Two-Level Games” (i. e. the two-way influence between the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foreign policy) but a so-called “Three-Level Games” which means one more party (the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the “Two-Level Games” with competitive-cooperative and complicated complex of influences.. iii.

(6)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ur great powers of the Allies held different attitudes on the future of Germany and they had their each own to consolidate the force in the respective occupation zone and on the European continent. The agreements or even compromises between the Allies and Adenauer’s administration on the punishment of war criminals and on the government’s personnel planning not only affected the West-Germany’s continu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played a profound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zero-sum-gam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amps.. 政 治 大 (the Germany-Policy) and立 foreign policy of Adenaue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The themes of this research focus on the personnel, the Deutschlandpolitik. ‧ 國. 學. of the West German govern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building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combining the re-armament of West Germany through the. ‧. accession to the NATO. Furthermore, the Geo-politics of the countries West. sit. y. Nat. Germany, USA,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USSR in the central European. io. Adnenauer will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n. al. Ch. engchi. er. continent, and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i Un. v. Key words: Adenauer, Auswärtiges Amt, Bundesrepublik, Entnazifizierung, Hallstein-Doktrin. iv.

(7) 致謝詞 從來未曾想像過竟然有朝一日會進入研究所,碩士學位到此之前僅是 一個夢想。兩年前有幸、也是有緣,能夠獲得錄取進入夢寐以求的政治大 學外交系研讀;除了透過系上各種課程和老師們高深的學術境界讓我有充 實知識的機會,也結交了許多各界的朋友,使得我的人生在求學期間不僅 經歷了書寫報告的挑戰,也因為班上的朋友而充滿了歡笑和堅定的友誼。 在求學和撰寫論文期間,既有忙碌、疲憊、不悅,也有歡笑、感動和 愉悅。學淺才疏的我,在有幸進入政大外交系碩士在職專班前,對於研究. 政 治 大 長期生活而對國內大學以上的教育環境甚為陌生;加之以自身母語程度有 立 所程度以上的學術境界不甚了解,雖曾申請回國就讀大學,但仍因在國外. ‧ 國. 學. 所限制,撰寫的報告以及本論文之用字遣詞尚有加強的空間,也讓指導教 授姜家雄老師更加費事,在此智欽僅表達最深的歉意,並感謝姜老師在我. ‧. 撰寫論文期間不辭辛勞地指導;此外也非常感謝擔任口試委員的湯紹成教. y. Nat. 授和周世雄教授,有了您們許多的建議和指導,使智欽今日有此成就!而. er. io. sit. 系辦的儀芳助教在我求學期間也給予無數次的協助,讓我感激萬分,沒有 各位的參與,是不會有所成的。. n. al. iv. n 由於研究所的求學過程係以在職身分完成,期間也遭遇胞兄不幸往生 C hengchi U. 的衝擊,除了感謝上司及同事的容忍和支援,還有家庭在各方面的支持, 形成我堅強的後盾;有內人、長輩和手足等親朋好友們一再的鼓勵,讓我 一次又一次完成不同困難程度的作業,直至這份論文的撰寫和學位的取得。 貞、爸爸、媽媽、兩位姊姊,謝謝您們,智欽取得碩士學位的榮耀是屬於 您們的!. 2012 年 6 月於台北. v.

(8)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 iii 【致謝詞】 .......................................................................................................... v 【目次】 ............................................................................................................. vi 【圖目次】 ....................................................................................................... viii 【表目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11 章節安排 .............................................................................. 13. ‧. 第五節. 研究方法 .............................................................................. 10. 學. 第三節. 政 治 大 文獻回顧 立................................................................................ 5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 國. 第一節. y. 同盟國於戰後對德國之處置 .............................................. 16. er. io. sit. 第一節. Nat. 第二章 1945 年至 1951 年間德國之變遷 .................................................. 15. n. 一、 佔領初期之各項治理措施 ................................................ 17 al v 二、 戰敗賠款及經濟措施 ........................................................ 19 ni. Ch. U. engchi 三、 去納粹化措施 .................................................................... 23 第二節. 1945 年至 1949 年德國政治之發展 ................................... 24. 一、納粹政權之處置 ................................................................... 24 二、政黨政治 ............................................................................... 27 三、德國未來之發展 ................................................................... 29 第三節. 1949 年至 1951 年西德籌組中央政府時期 ....................... 31. 小結 ........................................................................................................ 34 第三章 重建外交體系之過程 ..................................................................... 37 第一節. 前納粹時期之外交人員 ...................................................... 37. 一、1933 年前之德國外交部 ...................................................... 37 vi.

(9) 二、納粹時期之外交部 ............................................................... 37 第二節. 新外交部與人事政策 .......................................................... 40. 一、艾德諾之生平 ....................................................................... 40 二、建立外交部之前置作業 ....................................................... 42 三、艾德諾之外交部人事政策 ................................................... 43 第三節. 西德重建外交體系在地緣戰略上之意義 .......................... 52. 一、美蘇對峙及其地緣戰略 ....................................................... 52 二、英國及法國之地緣戰略 ....................................................... 53 三、西德之地緣戰略 ................................................................... 54 小結 ........................................................................................................ 55. 政 治 大. 第四章 重建外交體系之得失 ..................................................................... 57 第一節. 立. 艾德諾政府之外交政策 ...................................................... 58. ‧ 國. 學. 一、西德建國初期之處境 ........................................................... 58 二、重新武裝及安全問題 ........................................................... 60. 第二節. ‧. 三、德國問題及德國條約 ........................................................... 62 艾德諾政府之德國政策 ...................................................... 65. y. Nat. al 西德與同盟國之外交關係及其影響 i v.................................. 72 n. 第三節. er. io. sit. 一、德國之分裂及哈爾斯坦主義 ............................................... 65 二、柏林危機 ............................................................................... 67. n U i e h 一、同盟國之對德政策n ............................................................... 74 gc. Ch. 二、西德重建外交體系對同盟國產生之影響 ........................... 82 小結 ........................................................................................................ 87 第五章 結論 ................................................................................................. 89 附錄............................................................................................................... 100 參考文獻....................................................................................................... 105. vii.

(10) 圖目次 圖1. 德國於 1937 年之疆界 ...................................................................... 20. 圖2. 同盟國佔領區分配圖 ........................................................................ 21. 圖3. 西德首任總理艾德諾之內閣成員 .................................................... 34. 圖4. 李賓特洛普 (Joachim von Ribbentrop),1938 年 4 月 ................... 38. 圖5. 艾德諾 (Konrad Adenauer),1950 年 .............................................. 40. 圖6. 布藍肯何恩 (Herbert Blankenhorn),1953 年 ................................ 43. 圖7. 馮‧布倫塔諾 (Heinrich von Brentano) ........................................... 51. 圖8. 哈爾斯坦 (Walter Hallstein),1957 年 ............................................ 64. 圖9. 政 治 大 柏林圍牆界線圖 立................................................................................ 69 四強瓜分下的柏林 ............................................................................ 70. 圖 11. 1949 年至 1961 年間的東德逃亡者人數......................................... 71. 圖 12. 援助西柏林的三條空中走廊 ............................................................ 72. 圖 13. 孟戴斯-弗朗斯 (Pierre Mendès-France) .......................................... 77. ‧. ‧ 國. 學. 圖 10.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Un. v.

(11) 表目次 表 1: 二次大戰死亡人數概覽 .................................................................... 18 表 2: 美國及英國佔領區內之工業生產值 ................................................ 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x. i Un. v.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945 年 2 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Yalta) 進行秘密會議,討論同盟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將如何重新規劃世界秩序 以及調整列強之間的國家利益。此會議中對新德國的未來發展具深遠影響 的協議有以下幾點:一、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二、戰後德國將由同盟國 加以分解 (dismemberation),分裂成四個分屬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的. 政 治 大. 占領區,在德國統一之前,首都柏林同樣也將由這四國佔領;三、同盟國. 立. 將於戰後對德國進行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德文為 Entnazifizierung,英. 學. ‧ 國. 文為 denazification),以防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復活。1在後續於同年 7 月舉行的「波茲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中,同盟國再次確認其在德. ‧. sit. Nat. 長理事會 (Council of Foreign Ministers)。2. y. 國的占領區、將德國一分為四以及成立一專責管理被佔據的德國的外交部. er. io. 德國在同盟國由四面八方而來的包圍下,於 1945 年 5 月 8 日提出了. n. a 無條件的投降,二次大戰在歐洲大陸歷經六年戰火的摧殘於是劃下句點, iv l C hengchi Un 由同盟國部隊全面進駐德國各地。此時德國的各大城市均已成廢墟,民生. 物資匱乏,受難的人民流離失所;同盟國取得全面的行政權後,首要任務 即安撫人民,協助提供維持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資以及重建主要大眾運輸系 統,俾使民眾儘快回復日常生活。在此同時,都會區皆已成斷垣殘壁,為 維護社會秩序,以及穩定占領區的情勢,同盟國遂遴選不具爭議性或無納 粹背景的德國人,由渠等組織地方議會、或者受命接任市長職位、甚至由. 1. 2.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history.state.gov/milestones/1937-1945/PotsdamConf Harry S. Truman Library and Museum, http://www.trumanlibrary.org/teacher/potsdam.htm 1.

(13) 同盟國直接任命特定人士出任各邦總理等。其中有許多人因緣際會,藉由 此途徑在日後的仕途上平步青雲。3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與諸此經歷過大戰時期的政治人物和公務人 員有關的戰爭罪嫌陸續遭到揭發,尤其是西德外交部初立時期,具有戰犯 爭議性而仍獲遴選為外交人員者,更是受到各界的質疑和批判,蓋渠等在 納粹政權統治德國的 12 年間,亦有可能曾經參與到戰爭犯罪的行為。時 任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博士 (Dr. Joseph Goebbels) 掌握所有宣傳媒體, 配合蓋世太保 (Geheime Staatspolizei, Gestapo)4、黨衛軍 (Schutzstaffel, SS) 以及地方警察等單位,對全國人民進行洗腦式的思想改造。在軍國主義的. 政 治 大 等多半無法違背誓言而成共犯集團;至於其他反對納粹政權者若遭逮捕, 立 納粹政權高壓統治下,公務人員及軍人均依法須宣誓效忠於元首5,因此渠. ‧ 國. 學. 其下場輕者入獄服刑、或遣送至集中營 (Konzentrationslager, KZ) 勞改,重 者則難逃一死6。納粹政權為典型的獨裁統治,從社會基層的管理到中央政. y. Nat. 集團的統治。. ‧. 府的所有決策均由納粹的寡頭執政者掌控,故各級政府機關須服膺於納粹. er. io. sit. 作為第三帝國中央政府組織的一部分,外交部依其職責貫徹納粹政權 的政策無庸置疑;時任外交部長李賓特洛普 (Joachim von Ribbentrop) 於. n. al. iv. n 1938 年接任外交部長一職,在德國侵略鄰國相關的外交事務上有密切的關 C hengchi U. 聯,亦成為二次大戰後的主要戰犯之一;蓋其乃希特勒欽點之外交部長, 對於領導人自有其高度的忠誠,且其所轄之外交部在大戰後期成為協助黨 衛軍安排無數猶太人送往集中營進行屠殺之專責單位。7事實上,美國國務 院早已於 1944 年 10 月透過其駐瑞士的大使館向德國外交部發出電報,宣 稱美國已掌握德國外交部參與屠殺猶太人之證據,並矢言對所有任職於外 3. 4 5. 6 7. Deutsche Geschichten (德國歷史網), http://www.deutschegeschichten.de/zeitraum/themaindex.asp?KategorieID=1004&InhaltID=1595 Gestapo 係 Geheime Staatspolizei (國家秘密警察)之縮寫。 Verfassungen in Deutschland (德國憲法網), http://www.verfassungen.de/de/de33-45/vereidigung34.htm 德國歷史博物館網站,http://www.dhm.de/lemo/html/nazi/widerstand/index.html John Weitz. Hitler's Diploma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oachim von Ribbentrop (New York: Ticknor & Fields, 1992), 319. 2.

(14) 交部、且直接參與屠殺事件者追究責任,8李賓特洛普於是乎成為首要緝捕 的對象之一。惟李賓特洛普於德國投降後,為了逃避刑責,以變造的身分 證件四處竄逃,最後仍於 1945 年 6 月 14 日在漢堡的藏匿處遭英軍逮捕。 9. 李賓特洛普身為外交部長,其服膺於希特勒的國家民族主義思想 (Nationalsozialismus) 是無庸置疑的;而在納粹統治期間,為數眾多的外交 官及外交部職員自得歸納至共犯體系中;此外,戰後在同盟國的壓力下, 大多數國家均同意將駐在國的納粹德國外交人員及其眷屬遞交予同盟國 接受審判。10新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又稱為. 政 治 大 交官嚴重短缺的窘境。首任聯邦德國總理艾德諾 (Konrad Adenauer) 對於 立 西德 (West-Deutschland),於戰後欲重新建立外交體系,即面對了專業外. ‧ 國. 學. 克服此困境有著過人的毅力與勇氣;為此,艾德諾倚重 1946 年至 1948 年 曾任職英國占領區委員會副秘書長的布藍肯何恩 (Herbert Blankenhorn),. ‧. 其亦為時任同一占領區之德國基督教民主黨聯盟 (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y. Nat. Union Deutschlands, CDU,以下簡稱基民黨) 秘書長,被賦予規劃外交部的. er. io. sit. 重建計畫之重責大任。布藍肯何恩在獲得艾德諾總理的信任後,成為艾德 諾在制憲會議之顧問,且被視為英國與德國在外交事務上最主要的溝通管. n. al. iv. n 道。 職是之故,艾德諾政府透過布藍肯何恩與英方的居中協調達成各項 C 11. hengchi U. 外交政策的安排,此間的細節與過程是值得後世深入了解的。 早在戰爭結束前,同盟國即開始構思如何於戰後給予德國最嚴厲的處 分,並對其人民進行去納粹化,但布藍肯何恩不僅是納粹時期的外交部官 員,尤有甚者,其亦曾為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又稱納粹黨) 黨員。大戰後由於外交部極 缺專業的外交人員,因此前納粹時期較不具戰犯爭議性的官員在同盟國的. 8. Hans-Jürgen Döscher. Seilschaften: Die verdrängte Vergangenheit des Auswärtigen Amts (Berlin: Propyläen, 2005), 55. 9 Ibid, p. 65. 10 Ibid, p. 55. 11 Ibid, pp. 88. 3.

(15) 許可下,再度回到原領域,以全新的身分在世界舞台上代表西德。但其中 仍有官員與布藍肯何恩相同,在納粹時期確實為納粹黨員,甚至亦有參與 屠殺猶太人的共犯依然逍遙法外,而此議題直至今日依然在德國學界引起 熱烈的討論。 由於德國自 1871 年統一後,首度因戰敗而遭全面性的佔領,戰爭於 1945 年 5 月結束後,納粹德國的政府組織徹底瓦解,而由同盟國接管全國 的治理事務。在 1951 年艾德諾總理接掌成立新的聯邦德國政府之前,德 國對內和對外的主權是完全被剝奪的,依據 1933 年蒙特維多國家之權利 和義務公約 (The 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 政 治 大 的人口、固定的領土、有一個為它的人民所服從之有效政府 (即一獨立於 立. 第一條對國家所做的定義,構成一主權國家必須具備四個基本要件:固定. ‧ 國. 學. 他國政府而行使權力之政府) 以及具有與其他國家交往之能力。12由此可見, 德國在前述期間並不具有主權國家的地位,同盟國在此期間也進行大規模. ‧. 的去納粹化和對犯下罪刑的納粹份子進行究責;針對德國在該時期所遭遇. y. Nat. 的各種變化和影響,筆者提出以下的主要問題來深入探討和釐清,並對此. er. io. sit. 透過學者 David Singer 所提之「分析層次」(Level of Analysis)13 作一結論: 1. 在國際體系方面,同盟國自 1945 年全面佔領德國開始,直至 1949. n. al. iv. n 年西德建國,並於 1951 年在同盟國的認可下建立中央政府的過程中,特 C hengchi U. 別是在與西德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之前,有何安排和限制?西德在艾德諾執 政時期的西向政策對本身及同盟國,乃至於世界的局勢產生何等影響? 2. 在國家層次上,首任總理艾德諾面對同盟國對德國在戰後所提出 的制裁措施和賠償要求有何作為?對於因缺乏專業外交人員而延攬可能 涉及戰爭罪的前納粹時期外交官員一事,同盟國在此扮演著何等的角色?. 12.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http://www.cfr.org/sovereignty/montevideo-convention-rights-duties-states/p15897 13 1959 年學者 Kenneth Waltz 針對戰爭之起源,提出了「分析層次」(Level of Analysis)之概念; 隨後另一學者 David Singer 於 1960 年以此為基礎,提出分析層次之研究模型,藉以分析影響外 交政策之三個面向,此即為國際體系、國家以及決策者。參閱:J. David Singer,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14, No. 1, (October 1961): 77-92. 4.

(16) 在嘗試讓西德重獲國家主權和推行德國政策的過程中面臨了何種的困 難? 3. 就國內決策者的層次而論,艾德諾賦予布藍肯何恩高度的信任, 並委任其專責外交部的重建作業;此舉是否為同盟國與西德之間的特殊安 排?是否意味著同盟國對於西德外交部遴選專業外交人員的作業上有所 妥協?而同盟國自大戰末期即已開始著手的「去納粹化」,對於新外交部 內可能牽涉到戰爭罪的外交人員重回崗位是否產生理念和利益上的衝突, 其影響又為何? 筆者希望透過此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夠補充中文的德國外交史學術研. 政 治 大 交公務體系時所面臨的困難與時空環境條件,使對此議題有興趣者能進一 立. 究內容,另一方面則是藉由本研究所作的歸納與分析,來一窺西德重建外. ‧ 國. 文獻回顧. ‧. 第二節. 學. 步了解前因後果。. y. Nat. er. io. sit. 與本研究議題有關之學術著作及文獻資料,大致上以德文專書和網路 文章為主,並以英文及中文資料為輔。基於本論文之研究議題具有明顯的. n. al. iv. n 主角、事件和時期,雖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但經篩選後仍僅得有限的資料; C hengchi U. 不過,在此卻有極深入的分析與確實性,各項資料均擁有相當的可信度。 此外,由於中文學術文獻甚少,故在此僅簡述如下: 本論文之研究範圍包含西德政府成立時期百廢待舉的外交處境,直到 1950 年代末期的「一個德國原則」為止,因此朱明權所著之「聯邦德國早 期的”一個德國”政策」提供筆者一個艾德諾推行其「德國政策」過程的 參考資料來源,增加研究內容的豐富性和正確性。14 由孟昭昶所撰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歐洲政策之演進與發展 (一九四 九∼一九七九)」15,係與西德在 1949 年成立後,至 1979 年間國內外政治 14 15. 朱明權,〈聯邦德國早期的”一個德國”政策〉, 《德國研究》 ,1 期 16 卷,(2001 年),頁 12-16。 孟昭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歐洲政策之演進與發展(一九四九∼一九七九)〉(淡江大學歐洲研 5.

(17) 環境以及其歐洲政策的轉折相關的著作,其對艾德諾時期的「實力政策」 (Politik der Stärke)16到布朗德總理 (Willi Brandt) 時期的「歐洲和平政策」 (Europäische Friedenspolitik)17有深入的研究。文中除提及艾德諾時期之西德 外交政策,亦有對其政治思想背景及歐洲政策的精神基礎有所描述。 吳雪鳳由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歐洲,尤其是位在歐洲中心位置的德國, 深入研究歐洲自 17 世紀以來的歷史發展,復次對德國 1871 年統一後至 2000 年的地緣政治加以分析,雖然在西德的外交政策上著墨較少,不過該 研究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明西德及統一後的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和美 國之間的關係演化,為本論文提供了與地緣政治相關的資料。18. 政 治 大 中,將其政策分為四個階段,深入地研究艾德諾於聯邦德國成 立. 張亞中在其學術著作「艾德諾東進與德國政策之研究(一九五五∼一 九六三)」19. ‧ 國. 學. 立後對蘇聯的外交關係,並詳述其所策劃之「東進政策」(Ostpolitik),亦 稱為「德國政策」(Deutschlandsolitik)20,描述西德對東德的政策方針,以. y. Nat. 度。. ‧. 及處於民主西方和共產東方陣營之間的西德艾德諾政府對兩造所持的態. er. io. sit.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與法國之雙邊關係在劉錦台之著作「二次大戰 後之德法外交關係」有詳細的表述,該文亦說明艾德諾時期對法國的外交. n. al. Ch. engchi. i Un. v. 究所,碩士論文,1982 年)。 「實力政策」係艾德諾在西歐及美國反對下所進行的與共產集團加強往來的政策,藉由與蘇 聯關係的改善,來提升西德的國際地位。此舉使西德在歐陸東西陣營對峙的氛圍中被賦予了更 重要的角色。參閱艾德諾基金會網站 http://www.konrad-adenauer.de/wiedervereinigung.html 17 布朗德總理在其諾貝爾和平獎得獎之演講稿中,說明其「歐洲和平政策」的意義在於完全排 除戰爭為政治手段,並在安全政策方面極力減少緊張關係以及西德將積極參與歐洲的統合事務。 參閱 Bundeskanzler-Willy-Brandt-Stiftung (布朗德總理基金會) http://www.bwbs.de/content/frontend/userimages/Brandt/Nobelpreisrede.pdf 18 吳雪鳳, 〈歐洲的地緣政治:以德意志為中心〉(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0 年 7 月)。 19 張亞中, 〈艾德諾東進與德國政策之研究(一九五五∼一九六三)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5 年)。 20 「東進政策」 ,又稱「德國政策」 ,係艾德諾在西德於 1955 年成為北約組織(NATO)之後,積極與 蘇聯展開正常外交關係,同時嘗試與敵對的東德政權建立互動的管道,為此所制定的一系列政 策;東進政策的推行在布朗德(Willi Brandt)總理時期達到高峰,並一直延續到兩德統一為止。 參閱 Konrad Adenauer Stiftung (艾德諾基金會), http://www.kas.de/wf/de/71.9168/ 6 16.

(18) 政策,包含法國就聯邦德國政府成立後,對其所抱持的疑慮和因應及反制 作為。21 羅美舜以德國分裂四十年期間為背景,對西德首任總理艾德諾開始推 行的「東進政策」有詳細的描述,並對該政策歷經數任總理的過程和改變, 以及艾德諾與施密特總理 (Helmut Schmidt) 任內的安全政策作一比較。該 文重點聚焦於西德的「東進政策」以及歷任總理針對此政策之施政作為, 在考量國際環境條件下,所遭遇的困境有詳盡的解說。22 Arnulf Baring 在其著作 Außenpolitik in Adenauers Kanzlerdemokratie: Bonns Beitrag zur Europäischen Verteidigungsgemeinschaft 針對艾德諾推行. 政 治 大 西德加入之後所產生的影響,做了詳細的描述和分析,此著作亦為本論文 立. 西向政策 (Westintegration) 時所面臨的困難與成效,以及西歐安全體系在. ‧ 國. 學. 的參考文獻之一。23. 與本論文有關的議題之一,係納粹時期外交部所參與的猶太人屠殺事. ‧. 件,蓋西德政府成立外交體系時,因專業人員不足而須延攬前朝外交官員,. y. Nat. 而此等人士又因曾涉及違反人道及戰爭的罪行,使得此一醜聞造成西德國. er. io. sit. 內的政治風暴。為了能夠明確交代納粹時期的外交部所涉及的各項違法行 為,德國外交部委任一批獨立的學者對此進行調查和研究,並於 2010 年. n. al. iv. 發表一份正式調查報告;此份正式報告稱為 「Das n Amt und die Vergangenheit C. hengchi U. - Deutsche Diplomaten im Dritten Reich und in der Bundesrepublik」(外交部及其過 去歷史–第三帝國及聯邦德國時期之德國外交官),係由 Eckart Conze 等四 名學者研擬,並加以出版成書,此書對本論文提供了最具權威性的資料, 可深入了解德國外交部由納粹時期到西德艾德諾政府時期的外交人員背 景,以及艾德諾時期的用人哲學。學者透過本著作,對西德外交部做出了 批判,且認為外交部自 1951 年成立時期即充滿了爭議性,也指出外交部. 21. 劉錦台,〈二次大戰後之德法外交關係〉(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年)。 羅美舜,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二年西德安全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 年)。 23 Arnulf Baring, Außenpolitik in Adenauers Kanzlerdemokratie: Bonns Beitrag zur Europäischen Verteidigungsgemeinschaft (München: Oldenburg, 1969). 7 22.

(19) 持續對已去世、具有爭議性政治背景的官員舉辦追思會的傳統,是極不恰 當的。24 由 Hans-Jürgen Döscher 之著作可得知,德國在納粹時期的外交人員對 其領袖和國家大多抱持高度的忠誠,甚至到大戰末期依然深信希特勒的必 勝之說,因此希特勒的許多政策亦得以貫徹執行。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外交 部從納粹思想轉型為民主制度的過程中曾發生的問題和遭遇的困境,且舉 數個案例說明某些支持和反對納粹政權的外交官於戰爭結束前後的作為 和下場,也大致交代了西德外交部如何面對其黑暗的歷史。25 基於本研究亦將探討艾德諾的西向政策,Fischer 所著作之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Wiedervereinigung 分析了戰後同盟國佔領德國後所持的利益觀點,並由此 立 Die Beurteilung der Westbindung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nach der. ‧ 國. 學. 延伸至西德的西向政策及其後續發展,為本研究提供部份的參考資訊。26 本研究將論及艾德諾總理重建外交體系之過程以及外交部設立之初. ‧. 期仍沿用納粹時期之外交官員。此具爭議性的安排,可由 John Weitz 所著. y. Nat. 之 Hitler’s Diploma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oachim von Ribbentrop 一窺納粹. 爭議話題所持之態度和作為。27. n. al. er. io. sit. 政權之末代外交部長於戰爭結束後有何遭遇,並可延伸了解同盟國面對此. iv. n 在 Gero von Gersdorff 的著作 gegenüber den C Adenauers Außenpolitik hengchi U. Siegermächten 1954: Westdeutsche Bewaffnung und internationale Politik 中, 作者由同盟國四強 (美、英、法、蘇) 的立場,分為包含國內和外交處境 等面向,來分析其對德及對歐政策,並亦從德國的觀點來回顧四強對其的 政策。若欲深入了解同盟國對德國的佔領政策以及同盟國之間有關如何運. 24. Eckart Conze, Norbert Frei, Peter Hayes, und Moshe Zimmermann, Das Amt und die Vergangenheit: Deutsche Diplomaten im Dritten Reich und in der Bundesrepublik (München: Blessing, 2010). 25 Hans-Jürgen Döscher. Seilschaften: Die verdrängte Vergangenheit des Auswärtigen Amts (Berlin: Propyläen, 2005). 26 Thomas S. Fischer, „Die Beurteilung der Westbindung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nach der Wiedervereinigung“ (Magisterarbeit,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1995). 27 John Weitz. Hitler's Diploma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oachim von Ribbentrop (New York: Ticknor & Fields, 1992). 8.

(20) 用德國及歐陸現有工業資源和地緣戰略上的糾葛,本著作將可提供讀者相 當完整的資訊。28 Daniel Jonah Goldhagen 對於納粹政權屠殺猶太人 (Holocaust) 的事件 有精闢的分析,讀者可透過其著作了解反猶太運動在二十世紀的德國之發 展過程、納粹政權的民族淨化政策和作為、參與的各個單位和主要人士等。 由於納粹政權之外交部在大戰末期參與了屠殺猶太人之罪刑,且其中仍有 外交部官員在戰後不僅規避刑責,甚且獲得聯邦德國外交部之任用,造成 了極高的爭議性,因此本著作所包含的統計數據將有助於佐證納粹時期外 交官參與猶太人大屠殺的過程,使本論文在研究艾德諾任用納粹外交官員. 政 治 大 西德在重新武裝的過程中,對英、法等國產生巨大的衝擊;艾德諾為 立. 的妥適性更有所依據。29. ‧ 國. 學. 緩和西歐國際政治上的批判浪潮,在公眾關係方面多有費心之處,此可由 Hortenbach 之碩士研究論文中可一窺究竟。30. ‧. 就西德首任總理艾德諾所處的艱困環境條件方面,Mario Kandil 在其. y. Nat. 著作 Wollte Adenauer die Wiedervereinigung: Die europäische. er. io. sit. Intregrationspolitik der Bundeskabinette 1949 – 1957 中,除了詳細地陳述當 時的政局,並探討艾德諾在統一德國的目標以及德國歐洲化的過程上究竟. n. al. iv. n 31 持有何種的態度,為本論文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C hengchi U. Benjamin Magofsky 在其碩士論文中,分析了柏林圍牆與德國問題對 於西德電影製造業造成的影響,雖與本論文之研究議題無直接關聯,但可 藉此了解分裂的德國對於媒體及人民造成的心理影響,其中亦包含西德自 艾德諾時期至柯爾時代,兩德之間關係的變遷。32 28. Gero von Gersdorff, Adenauers Außenpolitik gegenüber den Siegermächten 1954: Westdeutsche Bewaffnung und internationale Politik (München: Olden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1993). 29 Daniel Jonah Goldhagen, Hitlers willige Vollstrecker: Ganz gewöhnliche Deutsche und Holocaust (Berlin: Goldmann Verlag, 1996) 30 Kristina Hortenbach, „Konrad Adenauers Interview-Politik zur Durchsetzung der deutschen Wiederbewaffnung 1949-1955“, Magisterarbeit,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1996. 31 Mario Kandil. Wollte Adenauer die Wiedervereinigung: Die europäische Intregrationspolitik der Bundeskabinette 1949 – 1957. (Stegen am Ammersee: Bruffel & Vowinckel-Verlag, 2009). 32 Benjamin Magofsky, „Berliner Mauer und Deutsche Frage im bundesrepublikanischen Spielfilm 9.

(21) 針對蘇聯的德國政策方面,Thierry 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到蘇聯在戰後 的德國政策,當中有詳盡的解說,並將其與戈巴契夫 (Gorbachev) 自 1985 年起推行的內部改革運動,包含蘇聯對西德的外交政策等作一連結並加以 分析,使筆者在研究蘇聯對德政策時得以參考相關資料。33. 綜合以上各研究和著作可見,與本論文研究之議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甚 多,範圍亦廣,包含外交檔案、回憶錄、統計資料等。不過,在現有可得 的資料中,並無單一文獻來源足以提供筆者需要的完整資訊,故需由所有 可得的文獻中加以擷取與彙整。. 立. 研究方法. 學. ‧ 國. 第三節. 政 治 大. 本論文以歷史個案為研究主題,研究核心在於探討 1945 年第二次世. ‧. 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對於德國的各項處置,經歷 1949 年西德的建國以. y. Nat. 及 1951 年西德重建其外交公務體系和中央政府成立初期之國內外情勢及. er. io. sit. 後續的影響,直到 1955 年西德以正式會員身分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NATO) 為止,在此期間西德與. n. al. iv. n 同盟國之間,以及同盟國之間彼此關係之變遷等。論及外交部之重建,為 C hengchi U. 使研究內容更為完整,筆者將先對當時的新外交部體系作一簡介,包含其 部長及主要官員在同盟國的「去納粹化」過程中有何經歷,同盟國在追究 戰爭罪行時之作為,以及其對艾德諾重建外交部時所做的干涉和安排。此 外,艾德諾上任初期的外交政策以及其外交部在重建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歷 史包袱和同盟國對其之掣肘等,均將在本論文中進行通盤分析。在方法上 首先以歷史分析法針對研究標的,依時間排序對該時期的環境背景作分析 描述,並以文獻分析法作為主要的研究途徑;是故,本論文將系統化、完. 33. 1982-2007“ (Magisterarbeit, Westfälische Wilhelms-Universität Münster, 2008). Andreas Thierry, „Die Deutschland-Politik der Sowjetunion von 1985 bis zum Sommer 1989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ersten Jahreshälfte 1989“ (Magisterarbeit, Universität Wien, 2001). 10.

(22) 整地彙集相關史料,包括回憶錄及外交檔案等的各式中文及外文專書、學 術文章、網路資料等,並就所得之資料加以整理和分析、歸納。 職是之故,本論文亦將由艾德諾政府成立初期的外交體系切入議題, 敘述戰爭結束當時,納粹時期滯留在各國以及國內之主要外交人員有何種 後續安排,如何避免遭到盟軍的究責和審判,某些官員獲延攬進入西德外 交部之後,又對艾德諾及國際政局造成何等影響;並深入分析重建過程中 的用人哲學,及決策體系如何切割過去與納粹政權有關的歷史背景,以及 艾德諾政府之外交政策對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的多邊關係造成的影響,當中 亦將由地緣政治的觀點來分析。於此,筆者將透過學者 Singer 所提之「分. 政 治 大. 析層次」(Level of Analysis) 模型,從國際體系、國家以及決策者本身之面. 立. 學. 第四節. ‧ 國. 向,加以深入剖析。.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y. Nat. (一)、研究範圍. er. io. sit. 如本論文題目所示,研究的主題為西德於 1949 年成立後,其中央政 府於 1951 年獲同盟國的允認而重建時,首任總理艾德諾一方面嘗試維持. n. al. iv. n 一個德國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則著手重建外交體系之過程,包含外交事務 C hengchi U. 單位成立初期所延攬的官員,其因涉及猶太人大屠殺,卻在戰後未受到法 律制裁而產生爭議性。在此,研究範圍將分為時間和空間兩個層次:在時 間上,筆者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時的 1945 年為起點,針對美、英、 法三國在佔領德國期間,有關重建德國的事務上所做之安排進行概述,尤 其是基於地緣戰略及經濟重建的考量,積極扶植一個民主的德國,使其不 致再度成為同盟國的威脅,也藉此將德國做為東西兩大陣營在歐陸上的緩 衝區,以防止蘇聯赤化西方國家;以及蘇聯佔領區內的德東地區在蘇聯控 制下所經歷的變遷;諸此戰略安排均對艾德諾的外交重建計劃有深切的影 響。此外,就原服務於納粹政權的外交人員自 1945 年大戰終結後的去向、 11.

(23) 德國介於 1945 年至 1949 年、1949 年西德建國至 1951 年建立中央政府而 獲得完整的國家主權,以及其後至 1955 年西德以正式會員和與其他國家 擁有平等地位之身份參與 NATO 為止,此時期的政治環境以及艾德諾如何 克服人員短缺和現存外交官的適任問題等作一陳述和分析。在空間的層次 方面,則是聚焦於同盟國佔領之德國,以及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 地緣特性對於西歐和東歐所產生的戰略影響。.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題聚焦於西德成立後,首任總理艾德諾重建其外交體系之. 政 治 大 境之變遷;於此,筆者大致上面對了四項難處:其一,國內有關此議題的 立 過程,包含 1945 年大戰結束至 1949 年西德建國,此一時期國內及國際環. ‧ 國. 學. 研究資訊不甚充足,一般多以艾德諾就任後之國內外政策、其後歷任總理 之外交政策研究以及西德做為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所具有的地位及影. ‧. 響力為大宗;抑或聚焦於大戰結束前和結束後,歐陸各國在外交、政治、. y. Nat. 軍事、社會及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其二,在資料搜尋方面須大量仰賴德. er. io. sit. 文文獻,雖然筆者本身具有德文能力,但因德文文獻數量極多,涵蓋議題 的範圍亦廣,故須投注更多時間閱覽和篩選。其三,由於許多官方的歷史. n. al. iv. n 文獻仍未電子化,且存放於德國的國家檔案庫或主要的圖書館,筆者無法 C hengchi U. 親臨現場調閱,抑或須支付高額費用以便透過網路閱覽,故文中某些註解 不得不引述學者著作內容,其文獻來源可確認為第一手資料,並且仰賴網 路的各種資訊。最後,第三帝國的黑暗歷史對於德國人而言,至今仍是一 熱門話題,與此等議題相關著作不勝枚舉;唯獨介於 1945 年至 1949 年之 間因同盟國的佔領,德國在當時完全喪失國家主權,且無有效統治的中央 政府,而係由同盟國接管治理,德國學術界對此段德國歷史缺口之文獻資 料多屬歷史性的陳述,筆者因此須仰賴有關艾德諾時期以及二次大戰結束 前的各類回憶錄內容,來嘗試拼湊出完整的歷史過程,且此等文獻資料之 切入點未必與本論文之研究主題有所交集;再則網路上所能參考的資訊亦 12.

(24) 相當有限,例如書本或論文因著作權和版權而僅有極少部分內文可供閱覽、 下載,抑或須逕行購買,徒增蒐集文獻資料的困難度。筆者雖已透過德國 的亞馬遜購物網站 (Amazon.de) 採購十餘本相關議題之專書,但此與親臨 德語區的文獻存放地、書局、或圖書館尋找文獻之效果有相當的差異性, 故筆者須在此等限制下,嘗試由現有的各式文獻中,彙整出對本研究有用 的資訊。. 第五節. 章節安排. 政 治 大 體系的概述;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節為針對與本研究之 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是西德總理艾德諾重建外交. ‧ 國. 學. 議題相關的文獻做一回顧,第三節將說明研究方法,第四節則是研究範圍 與研究限制,本章之第五節則說明本論文之章節安排。. ‧. 第二章主要陳述西德於 1949 年成立時的時空環境,以德國在 1945 年. y. Nat.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 1949 年分裂成為西德與東德兩個國家,乃至. er. io. sit. 1951 年西德成立中央政府為止,西德在國內和國際間的政局變遷。第一節 由德國的角度來說明大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局勢,重點為同盟國對德國. n. al. iv. n 在戰後的處置,包含社會、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安排,以及同盟國佔領德國 C hengchi U. 時所進行的主要管制措施以及施行去納粹化之過程;第二節敘述 1945 年 至 1949 年德國政治概況,藉此說明西德政黨政治的萌芽時期、國內各邦 成立以及西德制訂「基本法」之過程,加上同盟國對西德國內事務的主要 干涉範圍;第三節說明 1949 年德國分裂為東、西兩德之歷程以及同盟國 在兩德事務上的干涉,此節聚焦於 1951 年西德成立不含外交事務功能的 中央政府的過程。 第三章之主題在於艾德諾成立聯邦政府後,為了使德國恢復主權並與 他國建立外交關係所進行的各項措施,在此將於第一節描述前納粹時期之 外交人員,說明其身分為何具有爭議性;第二節說明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 13.

(25) 時,同盟國在人事政策上所做的介入和艾德諾因人事政策所遭受的困境; 第三節描述 1950 年代西德在同盟國地緣戰略上之地位,為同盟國對德國 事務上的介入提供更完整的背景,並聚焦於艾德諾政府面對德國分裂為東、 西德時所面臨的困難與衝擊,以及西德致力於恢復主權所展現之各種努 力。 第四章重點在於探討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之得失,其中第一節的主題 為西德與國際社會之往來,尤其是艾德諾重建外交體系時所推行之外交政 策;第二節將探討艾德諾政府之德國政策的成敗,由於此政策關係到兩個 德國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與否,自亦影響到西德的外交事務以及西德與同. 政 治 大. 盟國之間關係的維持;第三節主要說明艾德諾建立的外交體系在運作時對. 立. 主要強權有著何等的影響。. ‧ 國. 學. 本論文之第五章為結論,一方面總結研究結果,即透過分析層次的方 式,對艾德諾接掌重建西德政府及外交體系時,其個人的特質、行事手法、. ‧. 政府官員任免的決策,乃至於艾德諾的德國政策和外交政策對於西德與東. y. Nat. 德分道揚鑣後,在西德鞏固民主政治體制的同時,逐漸地由戰敗國蛻變為. er. io. sit. 西方民主國家陣營中的強權等事實作一總結。此外,亦將納粹時期及艾德 諾時期之外交部作一簡單的比較,並評論艾德諾的歷史地位。. n. al. iv. n 最後筆者將在附錄中分享證明納粹時期的外交部參與猶太人大屠殺 C hengchi U. 事件的真實文件之影本,該等文件由前東德外交部編織成冊,具有相當珍 貴的歷史意義。. 14.

(26) 第二章 1945 年至 1955 年間德國之變遷 1949 年 5 月 8 日,在美國、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內的德國,由其「立法 會議」34(Parlamentarischer Rat) 通過了具臨時性質的「基本法」 (Grundgesetz),據此規範西德的政體及各級政府之權力關係,係考量未來 德國仍有統一的可能性,藉由臨時法的特殊地位代替憲法,而得以正式成 為一獨立國家。35自此,西德再度步上由西方強權主導的國際政治舞台, 並於 1951 年建立了中央政府,包含新的外交體系;不過,其人事安排卻 自始即處於同盟國、聯邦政府、政黨、甚至於教會組織等各方錯綜複雜的. 政 治 大 與世界各國進行平等的外交互動;但新政府成立後,依然須容忍其各項決 立. 角力中。首任總理艾德諾之長遠目標乃期望西德能以一獨立、自主的國家. ‧ 國. 學. 策受到同盟國的牽制,且尚有來自國內外針對某些外交官員的納粹時期戰 爭罪行的質疑和指控,使德意志民族被視為眾矢之的,其所承受的道德包. ‧. 袱沉重不堪,直至今日仍是一廣受討論的話題。36. y. Nat. 艾德諾總理組成了新的政府,並選擇向美、英等西方強權靠攏,對西. er. io. sit. 德國內政治產生徹底的改造效應而奠定了民主的根基。艾德諾的成功並非 一蹴而成,其間所含的一連串艱困歷程有如滿地荊棘,但也受到許多的褒. n. al. iv. n 月 7 日成立的「德意志 揚;尤其面對西德成為事實後而隨之於 1949 年 10 C hengchi U. 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DDR,簡稱「東德」),其 因有蘇聯作為參與國際政治的後盾,並力行蘇聯之社會主義制度,使得同 一民族的「兩個德國」基於南轅北轍的意識形態而成為相互敵視的國家, 更因蘇聯於 1948 年 6 月 24 日發起為期 11 個月之長的「柏林封鎖」 (Berlin-Blockade),使得戰爭幾乎一觸即發;而艾德諾政府之內政和外交政 34. Parlamentarischer Rat 在許多中文文章均以「議委會」翻譯之;惟本文採用蕭國忠「德國民主 化的經驗: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之分析」所使用之「立法會議」一詞。參閱:蕭國忠,〈德 國民主化的經驗: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之分析〉 , 《問題與研究》 ,46 期 1 卷(2007 年),頁 77。 35 「基本法」(Grundgesetz)係因應德國即將分裂的特殊政治環境,並保有日後德國統一的法理基 礎而由「立法會議」所制定的臨時性根本大法。參閱:葉楊明,〈德國分裂時期西德憲政應變 之道〉,2005 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民國 94 年 10 月 1 日。 36 Karl Dietrich Erdmann, Das Ende des Reiches und die Neubildung deutscher Staate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6), 78-92. 15.

(27) 策不僅因人事安排的爭議,加上「一統德國」是否可行–此即首度由艾德 諾所提之「東進政策」(Ostpolitik),抑或使德意志民族成為永久分裂的兩 個德國之抉擇,以及德意志民族之間的裂痕等,對艾德諾的仕途均為重大 的考驗。37本章將於以下各節對德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 1945 年起, 直至 1955 年西德加入 NATO 之期間,作一歷史環境變遷過程之鋪陳。. 第一節 同盟國於戰後對德國之處置. 德國於 1945 年 5 月 8 日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 政 治 大 自 1944 年起即持續實施對德國全面性的空襲轟炸;透過對敵後方施行普 立. 洲戰場方面正式終結。盟軍在大戰期間為了徹底摧毀德軍頑強抵抗的能力,. ‧ 國. 學. 遍性的摧毀行動,使德軍在前線及後勤上受到兩面夾擊,戰力大減,但亦 致使全國各中型和大型城市在終戰前早已成為一片廢墟。戰爭結束的片刻. ‧. 普遍被稱為「潰墜」(Zusammenbruch) 或「零點」(Stunde Null),不僅意味. y. Nat. 著納粹第三帝國的崩潰,也貼切地描述了各處斷垣殘壁的景象。社會上充. er. io. sit. 滿了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傷患、孤兒,人民生活在廢墟下方的防空洞、地 下鐵隧道及車站,或營區的房舍;瓦斯和電力的供應全部中斷,生活用水. n. al. iv. 38 n 則嚴重缺乏,人民對未來感到絕望; 而在蘇聯佔領下的德東地區,姦淫 C. hengchi U. 擄掠、燒殺搜刮則是司空見慣的慘景。 39英、法、蘇三個歐洲強權的大軍 與美軍共同進駐德國境內,並開始在德國的後納粹時代進行各項佈局,企 圖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此時德國各地逐漸回復平靜,重建工作日以繼 夜地進行。. 37. Mario Kandil, Wollte Adenauer die Wiedervereinigung: Die europäische Intregrationspolitik der Bundeskabinette 1949 – 1957 (Stegen am Ammersee: Druffel & Vowinckel, 2009), 65. 38 Michael Gehler, Deutschland: Von der Teilung zur Einigung 1945 bis heute (Wien: Böhlau, 2010), 28. 39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http://www.dhm.de/lemo/html/wk2/kriegsverlauf/kapitulation/index.html 16.

(28) 德國在二十世紀的前半階段即已參與兩次世界大戰,且均以戰敗收場。 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般,德國必須再度面對戰勝國對其所提之各項要求, 包含領土歸屬之安排及賠款等。在此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大部份作一概述:. 一、佔領初期之各項治理措施 同盟國於大戰結束前後針對歐洲戰場的部分舉辦過數次會議,其中主 要關於德國戰後安排者為德黑蘭、雅爾達及波茲坦會議,在這幾次會議中 擬定了對德國及其週邊國家的處置。除了回復所有遭納粹第三帝國佔領的 國家及地區之主權外–此即於 1938 年 3 月及 10 月陸續遭佔領的奧地利和. 政 治 大 為四個佔領區進駐,直至 立1955 年在同盟國認可並與奧地利政府簽訂「重 位於捷克境內的蘇德台地區 40;其中奧地利一如德國般,由四個同盟國分. ‧ 國. 學. 建獨立與民主奧地利的條約」(Staatsvertrag betreffend die Wiederherstellung eines unabhängigen und demokratischen Ö sterreich)41的前提下,始獲得永久. ‧. 中立國的地位,成為第一個脫離同盟國佔領的國家42。就德國本身之領土. y. Nat. 範圍而言,則須首先回復至 1937 年之原狀 (圖 1),接著以奧得河及奈瑟河. er. io. sit. 劃定為德國與波蘭之國界,並由同盟國的四個強權加以佔領 (圖 2),且完 全剝奪德國之國家主權;首都柏林雖位處於蘇聯佔領區內,卻亦遭劃分為. n. al. iv. n 四個佔領區。此外,同盟國建立了軍政府以對德國實行統治,其以「5D」 C hengchi U. 為優先原則 – “Demilitarisierung”(軍隊解除武裝)、“Dezentralisierung der Verwaltung”( 廢 除 中 央 統 治 ) 、 ”Demontage der Industrie”( 去 工 業 化 ) 、 ”Entnazifizierung ( 去 納 粹 化 , 取 自 英 文 之 “Denazification”) 以 及”Demokratisierung”(民主化)。43 40. 蘇德台地區原屬奧匈帝國之德語地區,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協約國禁止與德國合併, 且將之劃歸捷克,致使捷克有多達三分之一的人口為德裔;蘇德台地區之德裔人口於二次大戰 後全數遭捷克驅逐離境。摘錄自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 回顧德意志國》(Von Bismarck bis Hitler: ein Rückblick),周全譯(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9 年),頁 235。 41 此條約之中文翻譯參閱湯紹成教授之〈奧地利的中立地位及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 一個小 國外交的實例〉 ,《東吳政治學報》,二十八卷一期,2010 年,頁 89-137。 42 鄒忠科,《中立國家之新角色–奧地利加入歐洲聯盟與歐洲統合》(台北:五南,1996 年),頁 185。 43 Guillaume Le Quintrec and Peter Geiss, Histoire/Geschichte: Europa und die Welt seit 1945 (Leipzig: 17.

(29) 有鑑於德國的納粹政府及國防軍乃是侵略他國而直接引爆二次大戰 的始作俑者,同盟國在大戰期間已擬定具體的反制作為,此即是將德國的 軍國主義徹底消滅,並解除軍隊之武裝,以避免重蹈覆轍而再次引發戰爭。 44. 具體而言,軍隊解除武裝包含以下措施:德國陸、海、空軍之全體部隊、. 黨衛軍、衝鋒隊 (Sturmabteilung, SA)、保安局 (Sicherheitsdienst, SD)、蓋 世太保、所有附屬上述單位之組織、其人員及機構、包含將領團、軍官團、 後備部隊、軍事學校、退伍軍人組織及其餘所有軍事和準軍事組織、含所 有附屬之、用於維持德國軍事傳統之俱樂部及團體等,均須徹底解散和消 滅;除外,所有的武器、彈藥、用於戰爭之設備及用於製造上述物品之設. 政 治 大 製造飛行器具、用於維修及製造彈藥和相關用品等的設備。 立. 施等,亦須加以摧毀或交由盟軍管控,且須予以制止使用所有用於維修和 45. ‧ 國. 學. 表 1: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概覽 (單位:百萬人). ‧. al. 德裔地區(不含奧地利) 奧地利-匈牙利. 3.67. sit. y. 平民. 空襲. er. 軍人. n. 1). io. 德國. Nat. 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之死亡人數. 0.43. n C h 0.432 engchi U 0.23. iv. 其他敵方行動 1.2236 1.02 2). 0.104. 蘇聯. 13.6. 7.0. 法國. 0.34. 0.47. 英國. 0.326. 義大利. 0.33. 波蘭. 0.32. 0.06. 4.2. Klett, 2006), 28. Birgit Schneider, “From Soldiers to Citizens: The Civil Reintegration of Demobilized Soldiers of the German Wehrmacht and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after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in 1945” (Ph.D. dis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2010), 68. 45 Ibid, 70. 18 44.

(30) 南斯拉夫. 0.41. 3). 美國. 0.259. 日本. 1.2. 1.28. 0.6. 總人數 16.0 20-30 1) 國家領土以 1937 年之國界為依據。 2) 含 1944 年至 1946 年間在驅逐德裔人民期間之死亡人數。 3) 此地區死亡人數因包含內部的大屠殺、政變、游擊戰等而出現非比 例之數據。 資料來源:Erdmann, Karl Dietrich. Das Ende des Reiches und die Neubildung deutscher Staate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6..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二、戰爭賠款及經濟措施. 有關戰爭賠款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所簽之凡爾賽條約. ‧. (Vertrag von Versailles),由於當時法國在賠款方面要求過於嚴苛,直接導致 德國經濟崩潰,連帶影響到世界金融體系。殷鑑不遠,此次雖然同盟國對. y. Nat. io. sit. 德國提出總額高達 200 億美元的賠款要求 (其中給與蘇聯的部份佔 50%),. er. 但美、英兩國為避免蘇聯取得鉅額賠款後將迅速恢復工業能力,而對西歐. n. a. v. l C 地區加速進行赤化,故在與賠款有關的協商和處置方面,東西二大陣營出 ni. hengchi U. 現嚴重的分歧;再加上美、英兩國認為將德國去工業化的後果可能反而導 致同盟國必須承擔供養德國人民之責任,因此四強最後達成協議,在維持 德國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下,讓蘇聯取得德國在西方佔領區內所剩餘的 工業設備值之 25%充當戰爭賠款額,並從此中之 15%轉換為民生物資和原 料交還予西方的佔領區。 46德國既已遭分割為四個由不同國家管控的佔領 區,為了維持正常的經濟活動,美國率先於 1946 年 7 月 20 日發表聲明, 認為將各佔領區內的經濟活動視為一個經濟個體對於改善該地區的現況 是有助益的,德方應推派代表與各佔領區之代表合作建立維持德國單一經 46. Mario Kandil, Wollte Adenauer die Wiedervereinigung: Die europäische Intregrationspolitik der Bundeskabinette 1949 – 1957, (Stegen am Ammersee: Druffel & Vowinckel, 2009), 13-16. 19.

(31) 濟區域所需之行政體系,並重申美國在此所提出之聲明並無分裂德國以及 促進各佔領區內經濟合為一體之立場。47 圖 1:德國於 1937 年之疆界 (包含圖右上方之東普魯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 hi. i Un. v. gc 資料來源:Universität Mainz (美茵茲大學), http://www.ieg-maps.uni-mainz.de/gif/d937_a4.htm. 4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Documents on Germany 1944-1985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1985), 90-91. 20.

(32) 圖 2:同盟國佔領區分配圖。 其中蘇聯佔領區以東之領土劃入波蘭境內,東普魯士 (圖右上方)則由 波蘭及蘇聯加以瓜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Ch. v. 資料來源:Wikipedia, engchi http://www.ieg-maps.uni-mainz.de/mapsp/mapd937.htm. 隨著西方民主國家與東方共產世界的利益衝突愈趨白熱化,時任美國 國務卿的馬歇爾 (George C. Marshall) 提出一項「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lan),又稱之為「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透過美國大量提 供歐洲各國 (包含東歐國家) 重建的資金,使美國在歐洲的地位更能屹立 不搖,另一主要目的則在於使接受美援資助的東歐國家擺脫蘇聯的控制, 而對蘇聯向西歐赤化的意圖做出實質的抵抗,但前提是接受美援的國家必 須承諾停止與蘇聯往來。此對德國而言具有兩個重要的意涵,其一是德國 21.

(33) 將因此與西方強權有更緊密的合作,可加速民主化過程,其二係藉由美國 的資金使其重建之路更為平坦。為了執行此計畫,美國和英國佔領區率先 引入美國資金,並於 1947 年 10 月重新審核去工業化計劃後,決定降低去 工業化的程度,使該區之重建結果相得益彰,造就日後西德經濟奇蹟。. 表 2:美國及英國佔領區內之工業生產值 (以 1936 年為基準年=100) 工業生產. 鋼鐵產業. 鋼鐵建構. 建築及光. 車輛. 電器. 產業. 電產業. 生產. 工業. 42. 35. 15. 33. 40. 17. 64. 40. 18. 68. 34. 20. 1947 年 6 月. 41. 21. 1947 年 12 月. 44. 1948 年 4 月. 53. 31. 59. 46. 27. 93. 70. 47. 84. 60. 52. 130. 立. 42 政 治 大 26 50. 學. 1948 年 9 月. ‧. ‧ 國. 1946 年. er. io. sit. y. Nat. 1948 年 12 月 79 55 99 73 69 165 資料來源:W. Abelshauser, Wirtschaft in Westdeutschland 1943-1948 (Stuttgart: DVA, 1975),43.. n. al 為了對引發戰爭的德軍將領及政治人物追究責任,同盟國於 1945 年 iv 至 1949. n U i e h ngc 年間,針對逾百名主要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納粹戰犯舉行了「紐倫. Ch. 堡大審判」(Nürnberger Prozesse);48同時全面對德國人民進行去納粹化及 民主化之「改造教育」(Umerziehung) 措施,一方面根除納粹主義對社會、 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欲藉此讓支持納粹者有機會「回頭是岸」 , 因此列入紐倫堡審判的被告人數僅百餘人。在西部的三個佔領區內,盟軍 採用的方式乃是清算社會各階層之主要人士,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受到時任 美國財政部長小亨利‧摩根索 (Henry Morgenthau, Jr.)49指示,禁止與佔領. 48.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http://www.loc.gov/rr/frd/Military_Law/Nuremberg_trials.html, last accessed on February 10, 2012. 49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orgenthau,_Jr.c, last accessed on February 10, 2012. 22.

(34) 地區的人民與政治團體有任何往來,因摩根索認為德國及其人民應被視為 一個整體並對戰爭負責;不過,隨著民主政治逐漸萌芽,德國人民亦逐漸 轉為支持民主體制,美國對德國如此嚴厲的態度遂有所改變。 50反觀在東 部佔領區內則由蘇聯對該地區進行廣泛的社會改造運動,且蘇聯佔領軍與 當地的德國共黨份子有著密切的合作。. 三、去納粹化措施 就去納粹化的過程方面,可歸納出三個階段: (一)、在四個佔領區內以大量的逮捕納粹份子做為啟端,直至 1947 年. 政 治 大 止僅約 9 萬 4立 千人無罪獲釋。此係由於美軍佔領區司令部擬定的. 1 月初為止,四個佔領區共計逮捕了約 25 萬人,但到同時期為. ‧ 國. 學. 99 種認定有罪之條件廣泛地應用在四個佔領區,使許多前納粹 支持者的背景和過去的作為因此符合此 99 種的有罪條件。51. ‧. (二)、1946 年 3 月 5 日,美軍佔領區司令部頒布「自國家社會主義及. sit. y. Nat. 軍國主義解放法案」(Gesetz zur Befreiung von Nationalsozialismus. io. er. und Militarismus),以便對其餘尚未納入紐倫堡審判的納粹支持 者提出告訴,此法案亦象徵著去納粹化第二階段之開端。該法案. n. al. iv. n 於同年 10 月起適用於其他佔領區,且在同盟國承諾日後將允許 C hengchi U. 德國建立民主機制的條件交換下,黑森 (Hessen)、巴伐利亞 (Bayern)及符騰堡-巴登 (Württemberg-Baden) 三個邦之邦總理 答應與同盟國合作緝捕有關人員。此波遭逮捕者之刑罰在各佔領 區中並無一致性,與第一波審判的勞改、公務員解除其公務身分、 沒收個人財產等判決相較之下,第二波審判結果較為和緩,因個 案而異有十年左右之徒刑、禁止受雇於企業行號 (即除勞改外, 尚可耕作田地)、褫奪公權以及對戰爭受害者提出賠款等。52 50. Karl Dietrich Erdmann, Das Ende des Reiches und die Neubildung deutscher Staate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6), 112-113. 51 Ibid., 114. 52 Ibid., 115-116. 23.

(35) (三)、最後一波的去納粹化則延續到西德政府於 1949 年成立初期;自 此,美軍佔領區司令部將後續去納粹化之責任移交予西德政府, 並敦促其應儘速完成此階段,對於罪刑輕微者以及盲目追隨納粹 主義者,應予以平反,使其儘早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隨著持續 數年的去納粹化行動陸續出現弊端和濫權,在西德政府成立時擔 任反對黨社民黨黨魁的舒馬赫 (Kurt Schumacher). 53. 及當時首任. 西德總理艾德諾均發表其強烈反對延續去納粹化行動的立場下, 在西部佔領區的去納粹化於是告一段落。54另一方面,在蘇聯佔 領區則是進行了一系列與西方佔領區截然不同的、另類的去納粹. 政 治 大 會主義及軍國主義解放法案」 ,但在此間所施行者為徹底的「消 立. 化措施;儘管蘇聯佔領區亦曾同意前述美軍所頒布之「自國家社. ‧ 國. 學. 滅法西斯主義之餘孽」。蘇聯認為唯有雷厲風行地實施無產階級 化,始能達到完全消滅法西斯主義的目標。在此佔領區的前納粹. ‧. 時期公務體系人員、地主、貴族、司法人員、教師等為數達 50. y. Nat. 萬人均受到蘇聯各項共產措施的影響;不過,1946 年 10 月蘇聯. er. io. sit. 佔領區司令部卻依其新頒布的法令,恢復該等人士之選舉及被選 舉權,而為了讓此波獲得基本權利者能夠參與政治,於 1948 年. n. al. iv. n 成立的「德國國 Partei C 家 民 主 黨 」 (Nationaldemokratische hengchi U. Deutschlands, NPD) 遂被賦予接收這批群眾成為黨員的任務。55. 第二節 1945 年至 1949 年德國政治之發展. 同盟國佔領德國初期,在國內政治方面有以下安排: 一、中央政府之處置. 53. Wikipedia, http://de.wikipedia.org/wiki/Kurt_Schumacher, last accessed on Feb. 10, 2012. Karl Dietrich Erdmann, Das Ende des Reiches und die Neubildung deutscher Staate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6), 120-121. 55 Ibid., 117-118. 24 54.

(36) 由於希特勒提倡為德國拓展「生存空間」56,因而藉此對周邊國家大 肆侵略,同時在東歐地區實行移民政策,導致大戰結束時仍有無數的德國 人 – 包含軍隊和平民 – 遍佈東歐,全數在大戰後面臨遭驅離並遣送回德 國的命運,估計約有 1200 萬德國軍人及平民從東普魯士 (Ostpreußen) 及 東歐地區遭驅逐到奧得河-奈瑟河 (Oder-Neiße) 以西,57其中單由捷克的蘇 台德 (Sudetenland) 地區遭驅逐回德國的德裔人口即達約 300 萬人。58 德意志第三帝國之國防軍 (Wehrmacht) 代表在簽署投降書之前,其繼 任元首,即海軍上將杜尼茲 (Karl Dönitz),曾在與盟軍協議投降的細節時 考慮到這批由東歐地區遣返的德國人,盼藉由刻意拖延投降協議的過程讓. 政 治 大 區的司令部堅持杜尼茲政府必須立刻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導致許多人滯留 立 他們及時抵達西方佔領區,以避免淪落在蘇聯紅軍的控制下。惟美軍佔領. ‧ 國. 學. 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徒使西方佔領區更加缺乏重建所需之人力。59 二次大戰在德國造成摧毀的程度史無前例,連帶使經濟活動趨於靜止,. ‧. 蓋都會區均已成為廢墟,食物及各項民生物資、藥物等嚴重短缺,黑市猖. io. y er. 序,而此亦符合大部份企業界的期待。60. sit. Nat. 獗,為防止社會出現混亂,同盟國乃借助德國的官僚體系及專家以維持秩. 在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的計畫中,德國內政仍應由德國人自理,. n. al. iv. n 尤其在杜尼茲政府中依然有許多高階將領支撐這個命運未卜的繼任政府, C hengchi U. 邱吉爾因此認為德國人民仍將繼續對其效忠,如此應可使社會更快進入安 定的狀態。但蘇聯提出強硬的反對意見,即便長久與英國共患難的美國亦 不認同此舉,因此甫於 5 月 8 日成立的杜尼茲臨時政府之全體官員旋即於 5 月 23 日遭逮捕入獄,結束了曇花一現的第三帝國繼承政府。同盟國駐德. 56. 主流學說認為,生存空間作為一政治詞語,指一種被納粹和其他民族主義者如日本軍國主義 者利用的理論,認為一個民族應盡可能拓展自己的生存領域。摘錄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5%AD%98%E7%A9%BA%E9%97%B4 57 劉立群, 〈論德國當代政治文化若干特點〉 ,收錄《德國在擴大的歐盟中》 ,朱紹中主編(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 438。 58 Rudolf Hilf, Deutsche und Tschechen (Augsburg: Leske und Budrich, 1986), 95-126. 59 威廉‧夏伊勒 (William L. Shirer), 《第三帝國興亡史,卷三》(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董樂山等譯,(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10 年),頁 308-309。 60 Norbert Frei, Hitlers Eliten nach 1945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10), 272. 25.

(37) 國之最高軍事指揮官於 1945 年 6 月 5 日齊聚柏林,共同簽署了以「有關 德國戰敗及接管高層政府體系之聲明」為主的一系列文件,其中包含了三 份盟軍控管德國、各佔領區以及與其他聯合國會員維持關係之規範事項補 充說明;自此刻開始,同盟國正式全面接管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歷史 可謂告一終結。61。如前所述,杜尼茲政府於 1945 年 5 月 23 日全數遭盟 軍逮捕後,德國遂進入無中央政府管理的階段,全國有關統籌運輸和物資 分配的行政事務完全停頓,使同盟國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面臨管理上的困 境而不得不在最短時間內設法解決,蓋其至今為止的對德政策係由軍事戰 略為出發點,並無考量到社會制度的運作及政府的行政體系。 62因此同盟. 政 治 大 所組成之「盟軍管制委員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簡稱 CC),正式接管 立 國於當年 6 月 5 日發表聲明,其將成立由四個戰勝國駐德最高軍事指揮官. ‧ 國. 學. 德國中央政府一切事務,並已在聲明中表示盟軍佔領首都柏林一事將另有 安排 – 此即為將柏林分割成四個分屬美、英、法、蘇佔領的區域。 63CC. ‧. 雖為當時德國地區之最高管轄機關,卻僅專責於制訂法規、規範、公告等. y. Nat. 事務,執行方面則交由各佔領區之司令部發落。早在 1945 年 7 月,東部. er. io. sit. 佔領區即在蘇聯的運作下,陸續成立薩克森 (Sachsen)、薩克森–安哈爾特 (Sachsen-Anhalt)、圖林根 (Thüringen)、勃蘭登堡 (Brandenburg)以及梅克. n. al. 倫堡─前波美恩 (Mecklenburg-Vorpommern) C. 64. iv. n 等五個邦。在西部佔領區方. hengchi U. 面,首先由美國在 1945 年 9 月建立了巴伐利亞、埃森 (Hessen) 及符騰堡 -巴登三個邦,第四個邦為 1947 年 1 月成立的布萊梅 (Bremen)。英國則是 在 1946 年中期協助成立了北威 (Nordrhein-Westfalen,中文又稱北萊茵– 威 斯 特 法 倫 ) 、 下 薩 克 森 (Niedersachsen) 、 什 列 斯 威 ─ 霍 爾 斯 坦 (Schleswig-Holstein) 及漢堡 (Hamburg) 等邦;同時間在法國佔領區內成立 61. Karl Dietrich Erdmann, Das Ende des Reiches und die Neubildung deutscher Staate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6), 36-37. 62 Birgit Schneider, “From Soldiers to Citizens: The Civil Reintegration of Demobilized Soldiers of the German Wehrmacht and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after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in 1945.” (Ph.D. dis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2010), 72. 63 Detlev Karsten, R. Taylor Cole, Donald P. Kommers, and Carl-Christoph Schweitzer, eds.,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in Germany, 1944-1994. Basic Documents (Oxford: Berghahn Books, 1995), 8-9. 64 德國各邦之中譯版詳閱德國經濟辦事處:http://www.taiwan.ahk.de/cn/country-info/basics/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 非採用國圖系統建檔之學校,若欲隱藏中英文摘要

17 這 個 說 明 見 Hu-von Hinüber, H., ―Chinesische buddhistische Indienpilger als Grenzgänger: Ansätze zu einer neu-en Deutung von Faxians Reisebericht‖,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本課程除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外,還着重加強文學、中華文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