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德重建外交體系在地緣戰略上之意義

第三章 重建外交體系之過程

第三節 西德重建外交體系在地緣戰略上之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第三節 西德重建外交體系在地緣戰略上之意義

地緣政治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許多國家的國家戰略上占有不可 或缺的地位,對昔日的歐洲列強而言,現代的地緣政治已從區域性擴展為 全球性的戰略空間。129原先縱橫世界的大英帝國和法國,經過二次大戰與 德國激烈的全面戰爭後,國力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受到兩大洋隔絕的 美國,以及首都幾乎遭納粹德國佔領的蘇聯,其在大戰中損耗了大量部隊 及平民,卻也激發了反抗德軍的鬥志,而一路反攻至德國中部。隨著將資 本主義和民主制度奉為圭臬的美國,以及視共產主義和馬列思想為人類救 贖的蘇聯,雙方在意識形態上和軍事上的激烈競爭愈趨白熱化,驅使歐陸 被撕裂為西歐與東歐,兩造陣營由 1950 年代初期戰爭一觸即發的緊張關 係,演變為冷戰關係,一直持續到 1970 年代後始逐漸和緩及和解。130

一、美蘇對峙及其地緣戰略

美蘇之間關係的惡化,加之以東歐各國政權逐漸傾向蘇聯,使美國於 1946 年 5 月和 10 月分別取消提供予捷克及波蘭的援助重建資金,而改為 資助西歐各國,如英、法、義、德等。蘇聯則藉與東歐國家簽訂一系列之 貿易協定,來加強對其之掌控,使其至少在經濟上更加依附蘇聯。但 1945 年 11 月在匈牙利及奧地利所舉辦的自由選舉結果,卻讓俄國人大感失望,

蓋其對蘇聯存有疑慮,且歷經大戰的洗禮而審慎許多。惟若參考學者 Michael Gehler 之著作,事實上蘇聯自始即對德國和奧地利執行不同的佔領 政策和地緣政治考量,其中對德國係完全的掌控,包含對東德地區的政黨 活動;對奧地利則是鬆懈許多,使該國的共產黨在上述的奧地利選舉中落

129 Brian W. Blouet, Geo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2001), 133.

130 吳雪鳳,〈歐洲的地緣政治:以德意志為中心〉(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0 年 7 月),頁 207。

歐陸的地緣戰略由以往的「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 和「權力平衡」

(Balance of Power)134政策,轉為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支持西德重建軍隊 和回歸主權,將西德視為抵抗蘇聯共產集團的緩衝國。

131 Michael Gehler, Deutschland: Von der Teilung zur Einigung 1945 bis heute (Wien: Böhlau, 2010), 63. 德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dhm.de/lemo/html/wk2/kriegsverlauf/wunderwaffen/index.html

133 張文木,〈英國戰後外交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 年 3 期,頁 13。

134 依據學者 K. J. Holsti 之觀點,國家按照地理位置可分為內陸國家、島嶼國家以及兩者皆有的 國家,這些地理條件決定了一國的外交政策。島嶼國家因海洋的隔絕,只要條件許可,多會採

取「孤立」政策,此即為「光榮孤立」政策;「權力平衡」則是在島嶼國家受到大陸強權的威

陣營的分界線,而被稱為「前線國家」(Frontstaat)136,其在國際地緣政治 的地位不言而喻。戰後的德國遭完全解除武裝,工業設施亦多有破壞,使 電子詞典:http://www.duden.de/rechtschreibung/Frontstaat,最後瀏覽日期:2012 年 3 月 11 日。

137 周世雄,《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檢討》,台北:五南,1994 年,頁 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美、英、法、蘇主導之 AHK 對西德政府人事政策的各種干涉,幾乎獲全盤 接受,此可由前述外交部人事政策的曲折一探究竟。艾德諾為了積極重建 西德的經濟,也漸次地重啟與各國的外交關係,一方面深化其西向政策,

另一方面藉由 1950 年韓戰的爆發及美蘇對抗的白熱化,爭取到美國最大 的支持,即讓德國納入歐洲安全體系和重建軍隊。英國與法國對於德國重 建軍隊表現出高度的憂慮,但基於二者亦需美國來維護西歐的安全和對抗 蘇聯西進的力量,而在德國建軍的事務上接受了妥協,也終讓西德一步一 步地取回國家主權。138

由前述可知,艾德諾執意推行的西向政策,即西德更加融入西歐各國 的經濟和安全體系,亦儘力地與納粹時期切割,並極力與西歐各國和好與 合作,終於使西方國家再度對西德展現信任;而西德自從以平等的身份加 入魯爾協定,乃至於日後的歐洲煤鋼共同體,並在同盟國的支持下重新建 軍,使西德在美國的歐洲地緣戰略上躍昇為主要的抗蘇夥伴之一,縱然其 代價為和東德之間數十年的分裂、敵意與仇視。139

小結

於 1951 年起正式運作的西德外交部,其前身乃是 1947 年成立的「德 國和平事務辦公室」,專責處理德國與同盟國之間有關戰後對德政策之協 調事務;此時即已有前納粹外交官員參與其中,卻在美、英未表否決意見,

以及在法國的妥協之下,得以順利運作而未遭裁撤。「德國和平事務辦公 室」的存在,或可視為西德就納粹份子擔任公職所引發的許多爭議之開端,

蓋西德政府體系中因存在著為數眾多、可能涉及甚或確實涉及戰爭罪刑的 前納粹份子,導致日後政府必須逐一面對外界抨擊和譴責的聲浪。由外交 部成立時所延攬的前納粹外交官員來看,自布藍肯何恩執掌進行西德外交

138 吳雪鳳,〈歐洲的地緣政治:以德意志為中心〉(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0 年 7 月),頁 207。

139同前註,頁 2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體制的人事安排後,可循此過程發現許多具有爭議性背景的前納粹官員,

即便到了 1950 年代的民主社會,依然活躍在各個階層,甚至透過往昔的 工作關係進入公務體系,擔任高階管理職位,卻將本身在納粹時期的作為 粉飾一番,企圖安然渡日。

艾德諾雖一再聲明其反納粹主義及反對前納粹份子從事公務人員的 決心,卻仍須面對當時政府體系缺乏專業人才的窘境,而對前納粹份子獲 政府任用一事做出妥協;對此,艾德諾僅能強調此係基於「專業」考量,

將國家建設優先性置於道義上的堅持之前。雖然艾德諾政府,尤其是外交 部的人事政策在建國初期曾造成西德與同盟國之間的齟齬,但艾德諾強勢 的作風以及積極地向西方國家靠攏,使美、英、法等國針對西德政府的人 事政策未有更深入的干涉。由上文可見,在人事政策方面,多為西德執政 黨與在野黨之間的角力所衍生而出的政治鬥爭,以及在媒體的披露下所造 成的政治醜聞。此外,西德建國後,雖逐步取回國家主權,卻亦深陷美、

蘇之間的對抗和全球性兩極冷戰體系,使艾德諾在 1950 年代不僅須面對 前納粹份子擔任公職,甚至擔任代表國家的外交官員,亦須周旋於美蘇冷 戰和東西兩德的緊張關係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