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作內容與形式

第四章 生活中的雨—創作實踐

第一節 創作內容與形式

一、創作內容

在筆者的生活中,教室窗外、公園、住宅門口、階梯與屋頂上,許多視角都 有植物的蹤影,這些在雨中生存、不知名的植物,如同穿梭在路上、不知名的陌 生人,平凡的日常,卻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生活在這地上。

「生活中的雨」之創作內容,出發點為筆者生活中所見過的雨景,投入對於 雨景繪畫意象的領會,以及雨的絲線之視覺表現,由植物與降雨的狀態來構成每 一件作品。這些靜默的植物象徵生命,在雨中隨風飄搖,或在雨中成長茁壯,每 一場雨都像是一場試煉。然而豐沛的雨水可以帶來滋潤,也可以帶來淹滅,如同 人生的寫照,當人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關卡,這關卡就如同一場雨,或許很短暫,

也可能連綿不絕,讓人摸不清何時才會結束,直到經歷這每一場雨、每一場試煉 過後,堅強的生命總能獲得淬鍊,故而「生活中的雨」之「生活」二字,不僅是 筆者的生活,也是生命必經的過程。

二、取材形式

「生活中的雨」以雨景作為主要繪畫題材,使用單眼相機拍攝筆者生活中的 素材,並時常停下腳步觀察雨的動態(圖 4-1)。當下雨的時候,筆者時常定睛注 視雨絲的分布、落在地面後的反彈、滂沱大雨所產生的溼氣,以及雨滴落葉片流 下的水痕、餘下的水珠(圖 4-2)等,故而視覺畫面的素材來源主要是透過攝影 與觀察。

圖 4-1 黃筱君,淡水漁人碼頭,2018,攝影 圖 4-2 黃筱君,陽台外的樹,2018,攝影

以油畫為主要的創作形式,在油畫開始進行前會在筆記本上構思草圖,有時 候是完成草圖才去拍攝取材,有時候是回顧攝影素材而產生靈感,再構思草圖。

像是《自在》(圖 4-35)這件作品,就是筆者某天愜意地在教室畫圖的時候,外 面風吹雨淋,想到室外的植物不能移動,只能淋著雨,而在室內的人則可以自在 地做想做的事,於是回到租屋處時開始構圖(圖 4-3),構圖完再去拍攝教室的窗 戶,接著再修改構圖(圖 4-4)而開始的創作。

圖 4-3 黃筱君,《自在:草圖一》,2019,鉛

筆、紙,7.2 x 9 公分

圖 4-4 黃筱君,《自在:草圖二》,2019,鉛

筆、紙,9.1 x 6.4 公分

人生在地上活動,與環境中的一切產生連結,獨立的個體卻可能有類似的生 命經歷,彼此交互共鳴,於是生活中所見的許多場景,都可能作為筆者創作雨景 繪畫的素材。創作來自生活,因此充分體驗生活、在生活中觀察,以及時常思考,

將會產生源源不絕的靈感,從生活中取用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生活,不僅是

「生活中的雨」系列創作之主題,更是創作的泉源。

三、雨的觀察

在一開始,「雨」的形象於筆者而言是細密的線條,在創作第一件作品《韌 性》時,強調雨絲的表現,然而僅以雨絲的存在表現雨景,在視覺效果上似乎還 有許多不足,因此,當雨天來臨,筆者時常觀察路邊的雜草,其上凝聚、流動的 水珠使草本身帶有濕潤的光澤,更加突顯生命的光輝,於是也在《韌性》的草加 上這些水珠(圖 4-5)。

圖 4-5 黃筱君,《韌性》局部,2017,油彩、畫布,72.5 x 116.5 公分

此後的雨景創作欲表現樹的遠景,在一個下著大雨的傍晚,筆者觀察師大路 上的行道樹,認知上知道目前是下大雨的狀態,然而在視覺上除了雨絲之外,卻 找不到其它能使觀者得以感受大雨的特徵,因為身在其中的人,不僅透過視覺去 感知,亦透過聽到的雨聲、接觸到的溼氣以及雨的味道等感官經驗,甚至帶著「雨」

的既定印象,去感受眼前的雨,於是才意識到繪畫藝術要做的事情,是以單一視 覺感知表現這一切,一方面發現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卻也是一個挑戰,並在第 二件雨景作品《雨中獨立》進行嘗試,在樹叢的邊緣加上真實情況下、遠方的樹 上,看不到的雨水的反彈(圖 4-6),強調雨的滂沱。

圖 4-6 黃筱君,《雨中獨立》局部,2018,油彩、畫布,100 x 55 公分

對於表現雨景之視覺要素,除了雨絲、水珠、反彈的水滴,莫過於白霧般的 水氣了,尤其是《等雨停》這件作品,除了樹蔭之外的畫面,無論是近景(圖 4-7),或是遠景(圖 4-8),罩染一至兩層半透明的白色水氣,以大量的雲霧表現 潮濕的空氣,將生活中對於「雨」真實的觀察,呈現於畫面中。當針對一個主題 進行創作,隨即開始一步步深入研究雨景,不斷地觀察雨、感受雨、思想雨,並 經歷生活中的雨。

圖 4-7 黃筱君,《等雨停》局部近景,2020,

油彩、畫布,72.5 x 116.5 公分

圖 4-8 黃筱君,《等雨停》局部遠景,2020,

油彩、畫布,72.5 x 116.5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