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文學中的雨景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第一節 論文學中的雨景

地球表面的水蒸發成為水蒸氣,水蒸氣凝結而產生降雨,此天氣現象在全球 各地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於是人透過文學、藝術等形式再現「降雨」,並將精神、

情感投入作品中,作為某種思想的表達、心情的抒發。繪畫能夠以圖像承載視覺 意涵,文學能以敘述隱含寓意;到底「雨」是何處吸引人的注視呢?是如何觸發 人的聯想呢?筆者在此將文學中的雨景分為三方面的視覺意象,依序為季節、結 構、抒情,透過幾篇文學作品與詩、詞之段落追尋雨景繪畫在精神上的啟示。

一、季節之於雨景

「雨」會因季節的變化與降雨的地域而有不同的規模與特性,有時候雨就代 表了某個時節,透過各季節之雨可看到其所屬季節專有之景象,中國清代文學家 張潮(1659~1707)之著作《幽夢影》,內容包羅萬有,以文字敘述寫景,意含人生 的各種面向,隻字片語,卻直指人心,其中多篇論雨,筆者心有靈犀,於本章許 多段落引用其文進行論述。其中兩篇語錄對於季節之雨描述如下:

春雨如恩詔,夏雨如赦書,秋雨如輓歌。5

春雨宜讀書,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檢藏,冬雨宜飲酒。6

張潮以季節之雨營造情境,以事、物比喻四季之雨個別的特色。春季萬物復 甦,正是需要冬後甘霖的時候,於是春天的雨就顯得珍貴,如同皇帝恩賜的詔書

5 《幽夢影》第六十二篇。馮保善(1998)。《新譯幽夢影》。臺北市:三民書局。頁 70。

6 《幽夢影》第八十六篇。馮保善(1998)。《新譯幽夢影》。頁 98。

一般;夏季盛暑之時,赤熱的氣溫令人難受,此時天若降雨,就能一掃炎氣,如

隨著時間同在,並與時間同去,在季節之雨的雨景繪畫中,季節展現其所屬季節 之意境外,其陳明的時間能夠帶出空間、事件,例如上述的《幽夢影》裡說到春 天適合讀書,在《清平樂》甚至使用空間與事件帶出時間的前進,而應用於雨景 繪畫上,即是一種時間的動態,將相連的意境組合在一個畫面中,產生時間的洪 流,成為雨景繪畫在季節之雨中的發展面向之一。

春天過後進入夏季,夏季的雨在臺灣人的印象中,普遍又急又大,也就是 滂沱的午後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在中國南宋文人楊萬里(1127~1206)所作

《昭君怨》一詞中,可見夏荷雨景: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

急雨打蓬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

聚作水銀窩,泛清波。9

荷花是東方國家常見的夏季植物,這首詞便是詠荷池上的雨。第一段說到作 者在夏天的午後夢到自己泛舟遊蕩在西湖的荷花之間,荷花的香氣氤氳溢滿鼻 中,水氣如煙,忽然急驟的雨點敲打船蓬發出聲音,睡夢之人就驚醒了。第二段 說到作者發現是窗外的雨滴在荷池中的荷葉間跳躍,這些跳躍的水珠散開時就像 珍珠,而在荷葉上有時相聚,就像水銀一樣,泛著清波。此首詞除了描述荷池的 景色,還說到了夏雨的聲音以及動態,並且形容雨的形象。夏日午後的雨來得急,

雨滴重,打在船蓬或遮雨棚上會非常大聲,足以使睡夢中之人醒過來,而雨的動 態生動活潑,先是「打」在船篷上,接著又在荷葉上「跳」動,有時「散」開,

9 陳邦炎(2002)。《詞林觀止‧南宋卷》。臺北市:台灣古籍。頁 582。

有時又「聚」集起來,並且「泛」著陣陣清波,雨在荷葉上的形象散開時如同珍

物,作為生命的活水,在人生的處境中,雨就如同時間,將事件帶進生活,而人 在每一場雨後,也許會經歷絆跌與失意,也或許這場雨會成為一場淬鍊,使人被 雨瀝過以後變得剛強。

關於冬季之雨,可見中國南宋著名詩人陸游(1125~1210)所作詠梅之詞《卜 算子》: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11

這首詞的前一段說到在驛站的外面、斷橋的旁邊,一棵梅樹寂寞地開花而無 人欣賞,已經在黃昏中獨自哀愁了,卻又遭受風雨交加的蹂躪。下一段詞說到梅 花沒有意思要與春天爭取風采,任由百花妒忌而毫不在乎,即使花瓣凋零落在地 上、被輾成泥、化為塵土,依舊幽香如故。梅花樹是東方國家晚冬常見的樹種,

冬季寒冷,風雨交加的冬日使一棵野梅樹顯得更加遺世獨立,無人的驛站旁、斷 橋邊,梅樹的枝幹在風中搖曳,花瓣在雨中墜落,代表冬天的冷色調籠罩整個畫 面,令人不禁倍感孤獨與淒涼,亦為冬雨的特色。作者以此雨景比喻內心所處的 情境,在冬雨中化為一棵野生梅花樹,處在嚴峻冷冽的環境中,似是被世界遺棄 般的角落,了無人跡,獨自與環境抗爭,孤獨地撐下去。凋落在地上的梅花依舊 芬芳,訴說著即使處在惡劣、嚴苛的環境中,心志依舊能夠堅定地生活下去。作 為雨景繪畫的意象,冬雨雨景可用於象徵逆境中求生存的意志,勉勵人無論處在

11 陳邦炎(2002)。《詞林觀止‧北宋卷》。頁 566。

何等艱難的環境,都不要放棄希望,向著標竿,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滋潤而能夠發芽成樹,樹大招風,接著雨隨之而來的循環結構,故而大自然中的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16

作者陳述自己在人生中心境變化的過程,上半段說到少年時期在歌樓上聽 雨,紅燭的燭光烘托著昏暗的羅帳;壯年時期在客船上聽雨,江邊遼闊、雲層低 湧,一隻離開群體的孤獨雁鳥在西風中鳴叫。下半段說到作者如今在僧廬下聽 雨,鬢髮已經斑白;人生中的悲歡離合總是無情,只能任由雨滴在階前,直到天 明。人年輕的時候生活在萬紫千紅的環境中,所以此時的雨容易使其感到昏沉、

迷離,迷失未來的方向;而年紀成熟以後,隨著歲月的流逝,視野就開闊了,但 到頭來卻獨自離群索居,心理面悔恨過去、哀慟未來;直到當下已經白髮蒼蒼,

才看透命運總是無情的,如同天要下雨,也只能任由其滴到天亮。

這首詞對於聽雨場景的描寫,帶入人生歷程的畫面,而雨景的畫面與人生的 階段有結構的連結,雨聲成為作者心境變化的核心結構,將不同的人生階段串聯 在一起,構成當下的歲月所屬的心境,組織一個變化鮮明的經歷。在雨景繪畫上,

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畫出來的雨景繪畫創作,會產生各樣的色彩、層次與形象,例 如創作出五光十色、彩度高的城市雨景繪畫之人,很可能是青年人而不會是年長 之人,這也是雨景繪畫所隱藏的結構關係,並作為雨景繪畫創作的動機與動力,

在當下的時光,用繪畫將心中的體會用雨景具現出來。

16 陳邦炎主編(2002)。《詞林觀止‧南宋卷》。頁 853、854。

雨景之於人生超越的結構,可見中國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1037~1101)行走 在中國北方沙湖地區的路上,遇到降雨時,帶有雨具的人先往前去了,同行的人 皆狼狽不堪,唯有蘇軾獨自不覺得這有什麼,接著天就放晴了,故而作的一首詞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17

前一段詞說到不要聽那穿越林木敲打樹葉的雨聲,何不妨撮口長嘯、慢慢行 走呢?手持竹杖,足穿草鞋,甚至比騎馬還輕鬆,誰怕?一身簑衣在煙雨中行走、

任意平生。後一段詞說到略帶寒意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有點冷,山頭上的斜陽卻 向自己迎來。回頭轉向過去充滿雨聲的地方,回去後,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所謂晴 朗了。

雨中的道路可意指人生的道路,路上或晴或雨,人行走在這雨中的路上,聽 著雨滴擊打樹葉的聲音,紛亂嘈雜,雖然身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心若是剛強的,

就能自在地走下去,不在意環境的紛擾,甚至不需要華麗的外物依託,只需要簡 單的配備,一身輕便雨衣,便能四處去浪跡天涯。然而實際的情況中,人往往會 有軟弱的時候,環境一來就被絆跌了,毛毛雨時可能還能快步往前,即時度過,

接著大雨一來可能就滑倒了,等到洪水來了就被沖走了。在絕對的苦難面前,生 命何其脆弱,唯有站住立場,軟弱中不放棄,堅定面對現實,如同樹苗一樣,扎

17 陳邦炎(2002)。《詞林觀止‧北宋卷》。頁 329、330。

根在土壤中,經過風吹、日曬、雨淋,至終長成一棵大樹。

詞中寫道青翠的楊柳在平靜的江水邊,此時有人聽到一郎在江邊唱歌,東邊 的天空上掛著太陽,西邊則是下著雨,如此可說是沒有晴呢?還是有晴呢?此

「晴」與「情」同音,劉禹錫用晴天暗指情意,此清翠楊柳的平靜江水之景象便 不僅是一般的風景,由於雨的存在與否伴隨這個情境,便使此景看來懷有女子對 於心上人之情思,表達出對於對方心意之不確定的猜測與忐忑的心情。

中國唐代之雨景抒情可接看花間派代表詞人之一的溫庭筠(約 812~870)所 作的兩首《更漏子》之片段: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

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19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20

前一首《更漏子》的片段說到長長的柳絲與綿綿的細雨,以及花叢外的漏聲,

也就是古代計時器所發出的滴水聲,不斷傳向遠方;女子想到塞邊的雁鳥受驚,

城頭的烏鴉飛起,又望著室內畫屏上的金鷓鴣。用那女子眼中畫面的角度意會這

城頭的烏鴉飛起,又望著室內畫屏上的金鷓鴣。用那女子眼中畫面的角度意會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