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雨景繪畫作品回顧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第二節 雨景繪畫作品回顧

遍,並具有代表性。法國畫家希拉里布拉特(Félix Hilaire Buhot, 1847~1898)在約 三十二歲時前往陰雨連綿而潮濕的英國24,並創作了蝕刻版畫《著陸於英格蘭》

24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Félix-Hilaire Buho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ga.gov/collection/artist-info.2408.html (July 1, 2019).

25 Brier Hill Gallery, Félix Hilaire Buhot. Retrieved from https://brierhillgallery.com/felix-buhot (August 13, 2019).

圖 2-1 希拉里布拉特,《著陸於英格蘭》,1879,蝕刻、凹版、日本紙,34.8 x 22.5 公分,梵谷

博物館,荷蘭

此外,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晚年之素描作品《雨中的播種者》

(圖 2-2),亦能看出這種以線性表現雨絲的特色,藝術家在畫面中用鉛筆佈線來 表現景、物及雨的動態,植物與人都是生機體,弧形的線條呈現出景、物的動感 與生命力,只有遠山及雨絲是筆直的線條,畫面的雨絲之間,直線的分布角度並 非完全平行,表示雨絲受風的影響而有所偏移,類似的表現形式之梵谷素描作品 還有《夫婦與孩子,走在雨中》26、《三名男子肩扛鐵鍬在雨中的路上》27等,作 品流露人文情感。

26 梵谷,《夫婦與孩子,走在雨中》(Couple with Child, Walking in the Rain), 1890, 鉛筆、紙,24.4 x 25.3 公分,梵谷博物館,荷蘭。

27 梵谷,《三名男子肩扛鐵鍬在雨中的路上》(Three Men Shouldering Spades on a Road in the Rain),1890,鉛筆、紙,31.8 x 23.9 公分,梵谷博物館,荷蘭。

在《雨中的播種者》中,就季節來看,由於背景裡的草地、樹叢的葉子豐厚 而茂密,播種者衣著單薄,故而有可能是春夏時節的雨,雨量豐沛。從結構來看,

這件作品畫有房子、廣大的空地,周邊有樹叢,遠方有幾座山,可見此地為農舍 的農地,或一個農莊,偌大的田地僅有一人默默耕耘,在看似頗大的雨中不疾不 徐地播種,此大雨加重了整個畫面的情境,加深傳達播種者即使在逆境中依舊堅 定持續地勞苦,藝術家要畫的也許不是那雨中播種之人,而是辛勤工作的精神。

就抒情一面來看,當下同樣的景象在不同的藝術家眼中,會融入來自本身的感 受,短促而彎曲的線條融入的便是梵谷對於這個農村景象所感受到的生命流動,

暗色的雲層,細長的雨絲在區塊間交錯,並佈滿畫面,於是整個雨景浮現一種紛 亂的心境,這是梵谷在世最後一年內所創作的素描作品,也許是因當時不安的心 境使其對此雨景產生共鳴,畫的雖是農村雨景與播種者,卻反映出創作者內心對 於人生的煎熬。

圖 2-2 梵谷,《雨中的播種者》,1890,鉛筆、紙,23.9 x 27.3 公分,梵谷博物館,荷蘭

梵谷在西元 1890 年的素描作品之所以有如此的構圖呈現,其實一部分來源 於在此之前梵谷對於日本浮世繪產生喜愛,不僅收藏多件作品,並且使用他熟悉 的油畫媒材進行臨摹28,其中一件臨作《臨摹大橋安宅的驟雨》(圖 2-3),臨摹

28 宮下規九朗(2016),楊明綺譯。《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臺北市:新經典圖文傳播。頁 222、

224。

歌川廣重(1797~1858)之浮世繪作品《大橋安宅的驟雨》29(圖 2-4),梵谷照著原 作的圖像造型與線條使用油畫模仿,但用色、筆法上較有區別,並非完全如原作 浮世繪單一色塊或漸層之特質,並帶有梵谷喜好留有筆觸的特色,梵谷使色彩的 漸層由不同明度之線條堆疊,使油畫臨作推出了空間感。此後,梵谷的某些作品 增加了富有浮世繪意味的線性表現,像是 1889 年創作的油畫作品《雨》(圖 2-5), 畫面中的城牆、樹叢與山等景物都被深色的線框起來,除了景物的線描,雨的表 現形式別於西方雨景油畫強調雨雲、不特意畫出雨絲的雨中風景繪畫。

圖 2-3 梵谷,《臨摹大橋安宅的驟雨》,1887,

油彩、畫布,73.3 x 53.8 公分,梵谷博物館,

荷蘭

圖 2-4 歌川廣重,《大橋安宅的驟雨》,1857,

浮世繪版畫,39 x 26 公分,山口縣立荻美術

館‧浦上紀念館,日本

29 神林恒道、新關伸也(2011),鄭夙恩譯。《日本美術 101 鑑賞導覽手冊》。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頁 128。

圖 2-5 梵谷,《雨》,1889,油彩、畫布,73.3 x 92.4 公分,費城藝術博物館,美國

梵谷的雨景油畫作品《雨》中,雨絲如同素描作品一樣地紛亂,甚至更加沒 有規律,前景空曠,加上整個畫面壟罩在灰藍色調中,不免使人產生憂傷、淒冷 的視覺印象。

另外,西方版畫中,受日本浮世繪薰陶之雨景繪畫,如法國藝術家里維耶 (Henri Rivière, 1864~1951)的《帕西濱河路,在雨中》(圖 2-6),受日本浮世繪師 葛飾北齋(1760~1849)的《富嶽三十六景》影響,這個系列作品有三十六件,有 三十六種望向富士山的角度,里維耶創作了主題為望向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的四 色版畫,這個系列作品也是三十六件,用三十六種角度望向艾菲爾鐵塔,其中一 件是《帕西濱河路,在雨中》,帕西濱河路位於法國巴黎的塞納河畔,作品中的 畫面是創作者從這條路的角度望向雨中的艾菲爾鐵塔。

創作者用細密的直線表現豐沛的雨量,路面有許多積水的坑洞,映照布滿天 空的雲層,畫面最下方前景的路面還有反彈的雨絲,可看出創作者對於這件作品 之雨景視覺表現相當細膩。用色少,使整體畫面處於暖灰色調,傳統馬車及現代

化的物件同時出現在一個空間,展現出巴黎地區的現代化過渡期,此時的艾菲爾 鐵塔剛落成不久,巴黎地鐵剛營運不久,也因為這樣的色調使得這件作品充滿了 巴黎現代化的時代感。以結構之於雨景來看這件作品,大雨降在處於現代化過程 的巴黎街景,增添了這個時代背景的困迫感,似乎意味著需要經歷一番風雨,人 類文明才得以進步。

圖 2-6 里維耶,《帕西濱河路,在雨中》,1902,四色版畫、編織紙,23.8 x 27.6 公分,梵谷博

物館,荷蘭

版畫亦是單色繪畫作品中的一大類別,以無彩色表現雨景之版畫藝術可見美 國版畫家德恩(Adolf Dehn, 1895~1968)的作品《雨》(圖 2-7),德恩經歷過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及其後的金融海嘯,經濟艱難、生活困苦30,作品中的景色主要是一 條路,兩邊有樹叢,雨的線條長而纖細,背景灰暗,創作者所要呈現的也許不僅 是路邊景觀,也暗示人生的道路,前方陰雨連綿,路面的水光映照著旁邊的樹叢,

訴說著對於人生前途的茫然。

30 Thomas French Fine Art, Adolf Dehn. Retrieved from http://adolfdehnart.com/biography (August 16, 2019).

圖 2-7 德恩,《雨》,1931,平版畫,21.6 x 27.3 公分,費城藝術博物館,美國

雨景版畫的降雨動態表現除了使用線條以外,也有藝術家將一整個範圍的雨 歸納為面進行處理,像是一位美國現代主義藝術家羅尼貝克(Arnold Rönnebeck, 1885~1947)的作品《雨下在梅薩斯沙漠》(圖 2-8),創作者在約西元 1920~1930 年間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及新墨西哥州旅遊31,後來創作了這件沙漠雨景作品,構 圖被簡化,畫面中的物件也平面化,於是一絲絲的雨被集合為一個面,使下在梅 薩斯沙漠的雨看起來集中且滂沱,強烈地展現大自然的力量,濃厚的雲層所傾倒 下的大雨,使沙漠上的石頭顯得渺小。以結構的一面來看,如此豐厚、綿延的雲 層才能降下如此充沛的大雨,藉著大雨滋潤乾涸的沙漠,畫面最下方的沙漠前景 則是因為有水分才得以長出些許小草。以抒情的一面解讀,此雨景便是在訴說人 所感受的自然力量之大,而生命本身是何其弱小。

31 Museums. Co, Arnold Rönnebeck. Retrieved from https://museums.co/collections/arnold-ronnebeck (August 17, 2019).

圖 2-8 羅尼貝克,《雨下在梅薩斯沙漠》,1931,平版畫,23.8 x 27.6 公分,費城藝術博物館,

美國

從以上單色繪畫作品來看,藝術家多用線條或明顯的造形來表現雨,有的線 條不是出自於直接的自然景象,而顯得富有更多藝術家的情感,有的線條較貼近 現實眼見的自然景象,使整體畫面的視覺表現偏向客觀、理性。然而藝術家選擇 進行雨景繪畫創作的每一個景往往都與其生活、文化背景或人生經歷有關,並且 緊密連結,雨景與創作者有了生活的聯繫,以繪畫形式將雨景作為素材進行生活 上心境的表達,一件雨景繪畫作品所呈現的便是藝術家生活的其中一面,並使情 感融入每一個筆觸、線條的造型之中,是為雨景素描、版畫作品的繪畫意象。

西方國家著名的雨都便是位於英國的倫敦,雨景油畫作品首先看到英國風景 畫家蘭伯特(George Lambert, 1700~1765)的作品《荒野風景與暴雨》(圖 2-9),陰 沉厚重的烏雲挾帶雨水向曠野籠罩而去,約一半的地被雲層擋住光線,雨絲斜向 右方,右方前景的山上也有一棵樹明顯地彎向右方,看似靜謐的風景,卻可以從 這些細節看到這個空間雨勢的動態。畫家運用對比強烈的光線帶動觀者的視線,

以及細長、密集的直線表現強烈的暴雨,使這件雨景油畫作品充滿戲劇性的張

力。以季節及結構來聯想這件作品的雨景,荒野上的地是青翠的綠色,右下方前 景的剪影中樹叢茂密,可以理解此時的季節也許是夏天,前景點綴的人物動作慌 忙,表示此雨來得突然,構圖裡的每一個人、事、物都在說話,並且彼此環環相 扣。以抒情來看這件作品,突如其來的雨訴說大自然的無常,也可說是人生的無 常,當人到了一個環境,就像在荒郊野外中遇到突發狀況,總是使人手足無措,

只能咬緊牙根,待這片雲過去,再見光明。

圖 2-9 蘭伯特,《荒野風景與暴雨》,1751,油彩、畫布,43 x 54.5 公分,泰特美術館,英國

英國浪漫主義畫家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的油畫作 品《雨、蒸氣和速度-西部大鐵路》32(圖 2-10),這是他晚年時所畫的作品,

西部大鐵路是指英國的梅登黑德鐵路橋(Maidenhead Railway Bridge),畫面中的 雨、蒸氣及火車前進的速度殘影三者混雜在一起,模糊不清,泰納畫的暴雨結合 現代的城市景觀,加上昏暗的色調、物件之間彼此融合的構圖,產生使人心情陰 沉的城市雨景,可見雨結合不同的景觀便能產生特殊的時代氛圍。以抒情來看這 件作品的雨,作品中的雨一點都沒有淒涼、蕭瑟的靜逸,而是充滿速度感的狂暴

32 William Gaunt(1989). Turner. Oxford: Phaidon . p. 122-123.

之雨33,風中凌亂、浪蕩不羈,似乎也在表露創作者晚年有了一些人生經歷後的

之雨33,風中凌亂、浪蕩不羈,似乎也在表露創作者晚年有了一些人生經歷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