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工業題材繪畫創作的實踐

第三節 創作媒材研究

畫面顏料的猛烈堆疊,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塊面薄塗,野 獸派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拉烏爾•杜菲(Raoul Dufy,

1877-1953 年)的線面平塗,還有野獸派其他一些畫家的直接色彩厚塗,都能從 中感受到繪畫媒材本身的強大感染力。這方面特性始終延用到後來德國新表現

象表現主義畫派,其中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率意 放肆、排刷色彩筆觸,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首創滴流 畫法,將顏料、墨水、酪蛋白、鋁漆等材料混合一起潑灑,全面傾覆了傳統架 上繪畫的創作理念。華裔畫家趙無極(1921-2013)、朱德群(1920-2014)吸收 抽象表現主義的特徵,融合東方蘊意,以「詩意抽象」風格崛起於西方畫壇。

二、傳統材料和現代媒介的運用

相對較為理性,重視媒材的運用、技法的實驗、拓展新材料或通過特殊肌 理表達工業印痕,也是筆者在這次工業題材繪畫創作中新領域的一種探索。

(一)貼箔技法

對於貼箔這種傳統材料的技法,筆者也會經常運用到工業題材繪畫的創作 中。如(圖 5-1),根據畫面需求來選擇對金屬箔的使用。金是材料性能及其穩 定的材質,不容易被氧化,運用到畫面中擁有極好的保存效果。金箔的表面具 有光澤,能反射光線,當它碰到雄黃、鉛粉就會變色,與濃膠共用也會使它失 去光澤,因此在操作上要極為細緻。純金的價格非常昂貴,在繪畫的選材上筆 者通常會選擇與金箔極為相似的銅箔來代替。銅的價格低於金很多,表面顯現 黃金顏色,與金極為相似。但是與金不同的是,銅的性質不穩定,很容易被氧 化,正是利用了銅的特性,容易被燒制出漂亮的顏色。因此筆者會根據畫面的 需要,用硫磺在銅箔的表面燒制出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使用銅箔時要注意作品 的保存性,因為銅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被氧化而變為深褐色。

圖 5-1:原料貼鉑展示圖

(圖 5-2-圖 5-3)是筆者在創作中貼銀箔的過程。銀箔和鋁箔也是非常相似 的金屬材料,但銀在空氣中也易被氧化,借助銀碰到硫磺會變黑的這種化學 性,熨燙出許多種不同顏色程度的銀箔來豐富材料在畫面運用中的質感。也可 以用硫磺做變色處理,但在燒制的過程中要掌握熨燙的熱度和時間。鋁箔通常 可以代替銀箔,它是呈冷調色的。鋁的表層有很密的保護層,因此鋁不會輕易 被銷蝕和變色。但鋁的不足之處是它不能做變色處理。

圖 5-2:貼銀箔 圖 5-3:貼銀箔熨燙過程

作品《輪系列》V(圖 5-4)便運用了傳統的貼箔技法。在想要貼箔的位置 刷上膠,再將銀箔紙平整的覆蓋在安排好的位置上,待到膠完全風乾後,用鬃

刷輕輕地掃去邊角多餘的銀箔碎片,這樣銀箔便可以以完整的形狀貼覆在畫面 上。銀箔原本的色澤和質地就極似鋼鐵的顏色,鐵箔技法能夠很直接的傳遞鋼 鐵的質感。局部在用硫磺布熨燙出一些自然豐富的金屬色,作出鐵銹的效果。

整體畫面是用平塗技法來對描繪對象進行簡化,把車輪和連杆之間穿插的結構 感在畫面中提煉,呈現出具有符號性的幾何圖形間的組合。畫面語言中不同材 質所傳遞出的平整感交織在一起,增加了畫面表現力,並具觀賞性。

圖 5-4:石羨,《輪系列》Ⅴ,2018 年,布面油畫,100×80cm

(二)硫磺布的製作方法

方法一:用擀麵杖把硫磺搗碎,使其變成粉末狀,剪一塊一尺見方的布

(不同質地的布燒制出箔的效果不同),把硫磺粉末均勻地塗抹在布上,泡入 盛有水的託盤中,等待一夜後將布取出晾乾就可以使用。

方法二:把硫磺粉末均勻地散落在一塊一尺見方的布上,用熨斗直接熨 燙,硫磺預熱融化後,這塊布就可以直接使用。

(三)銀箔的燒制方法

銀與硫磺碰觸後,色澤呈現暗灰色,發出淡淡的光澤。把銀箔放在一個平

「皴擦」在肌理製作過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種技法增加畫面厚度,使 特定對象更具細節。在有紋路的畫面上,皴擦技法能夠製作出乾枯粗糙的物體 表面的質感。筆在極少水分的狀態下,會在畫布上留下像蒼松勁枝一樣有力度 的筆觸,也如實的再現了鐵制零件鏽化後的斑駁質感,在皴擦中彰顯它的韻 味,隱含著時間逝去的無奈,也寓意著那段歷史記憶的消散。為了增加所描繪 物體的金屬質感,在描繪過程中,筆者主觀添加了紋路狀的肌理,等到風乾 後,再用乾枯的筆刷在凸起的表面上刻畫出鏽跡斑斑的物體表面。

(二)「覆紙」技法

「覆紙」技法筆者經常運用在水性材料的創作中,用水性材料在畫面上塗 滿基調色後,將裁成想要預留形狀的紙片,有安排性地覆蓋在畫面上。因為紙 片比較輕薄,碰到水時會有吸力,從而產生隨機的褶皺,等畫布上的水漬完全 風乾後,這些褶皺能在畫布上留下自然的、撕裂狀的肌理效果,豐富畫面。

如(圖 5-4-圖 5-5),紙痕留下的撕裂狀紋路與其他顆粒狀的肌理效果形成靜與 動的反差感,大塊的幾何形狀也在背景中形成幾種區域的切割,為後續創作打 下了基調。並且水性材料的透明性不會完全覆蓋住底部肌理的紋路,在此基礎 上再進行繪製,使畫面更有深度和質感。

圖 5-5:「覆紙」技法創作過程 圖 5-6:「覆紙」技法創作過程效果圖

作品《新征程》(圖 5-7)用到了這種「覆紙」技法。紙痕留下的撕裂狀紋

車輪,有可能是中世紀或者西元前的戰車車輪的樣貌,從而更深層的體現出工 業藝術的價值所在。

圖 5-7:石羨,《新徵程》,2020 年,複合媒材,86×120cm

(三)「撒沙」技法

撒沙是筆者經常會運用到的技法。鋪完整體色調後,在想要製造肌理效果 的地方撒上沙子,沙子不僅可以吸收畫面上多餘成分的顏料,還能在風乾後與 水性顏料形成一種斑駁顆粒狀的肌理效果。根據沙子的粗細、疏密,最後形成 的效果也會有所不同。作品(圖 5-8-圖 5-9)在製作肌理底子時產生非常自然又 隨機性的斑駁印記,運用到工業題材的創作中,增加了畫面厚度與質感。

圖 5-8:「撒沙」技法創作過程 圖 5-9:「撒沙」技法創作效果圖

顏料中都含有一些膠的成分,因此風乾後會有一部分的細沙粒殘留在畫面 表層,筆者會依據畫面的整體安排,在需要的地方保留下來,這樣當覆蓋上顏 料後就會產生(圖 5-10-圖 5-11)斑駁的凸起效果,同時也會反襯出一些背景的 顏色,這樣的效果使單一的色塊不再單調,也增添了作品的可看性,豐富了畫 面語言,也使創作方法更加靈活。為了使畫面細節賦有變化不單調,筆者對畫 面有意做了粗糙和平滑的質感對比,主體物覆蓋在斑駁的肌理質感上更加迎合 工業題材的厚重感,使物體在歷史與現實中穿梭。整個畫面所營造的背景基調 是為了追溯鋼鐵業的昔日榮光,例如像很多電影畫面中,為了更好塑造主旨氛 圍,便選取昔日黃昏中的天空進行拍攝,來更好的彰顯主題與意象的相容性。

在對綜合媒材的多次運用中,筆者感受到了材質給畫面帶來的魅力。

圖 5-10:「撒沙」技法風乾後效果圖 圖 5-11:「撒沙」技法斑駁的凸起效果圖

如《記憶碎片》(圖 5-12)畫面的肌理效果製作中便運用到了撒沙技法,

在強烈肌理效果之上,拼湊出車輪的構造。這件作品中筆者大膽的嘗試了大面 積的留白,沒有完全的覆蓋住背景的顏色,而是保留了肌理的樣貌。肌理的顆 度感豐富了畫面細節,使其更有厚度。在暖色背景的基調下覆蓋冷灰色、冷紅 色的色塊,冷暖對比下更加凸顯顏色厚度,實現視覺上的一種和諧美。底色偶 爾透出一點紫,使畫面加入了一些浪漫主義氛圍,留給觀看者更多想象和思考 的空間。

圖 5-12:石羨,《記憶碎片》,2020 年,布面油畫,120×16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