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78 年之後中國工業題材的興衰更迭

第三章 中國工業題材繪畫創作的出現與發展

第三節 1978 年之後中國工業題材的興衰更迭

28改革開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是 20 世紀 70 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經濟政策、對外

解放出來,進入了一個美術創作的轉型期。」29

邱瑞敏(1944-)作品《煉鋼工人》(圖 3-7),畫於 70 年代,描繪了一個 煉鋼工人,在操縱室裏注視著煉鋼現場時的背影。這時畫家複歸本真,那些

「高大全」、「紅亮光」,程式化的場景全都不再出現了。人物造型回歸質樸 自然,構圖也有了畫家主觀的思考和安排。用色沉著下來,光影效果真實地反 映工人和工地的生活。人物形象刻畫細膩,腰間佩戴的對講機,反映了當時科 學技術的進步。這些繪畫體現出敘事性特點,可看可讀,都是建構在寫實主義 基礎上的藝術佳作。

圖 3-7:邱瑞敏,《煉鋼工人》,1970 年,布面油畫,152×148cm

廣廷渤(1938-)的《鋼水•汗水》(圖 3-8)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時的作 品,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工筆技法與歐美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技巧,描繪 出煉鋼工人們勞動間歇時的場景。擺脫以前直接描寫工人們在爐前充滿喜悅之 情、熱情高漲勞作的套式,以敘事性的細緻描寫為主要語言,透過對四位煉鋼

29秦一貝,<銅陵工業題材油畫創作研究>,《銅陵學院學報》,2015 年 04 期,頁 83。

工人汗流浹背、強健有力、舉杯痛飲等細節精准的刻畫,間接表達出優良的鋼 鐵鍛造是由工人勞動的汗水換來的這一主題。在爐火光的映襯下,前面的工人 坐姿端正,微微揚起下巴,右手握著茶缸,汗水不斷從結實的身體湧出,浸透 他的雙帶背心,這名工人猶如銅像一般結實有力,可見勞作的強度和辛苦的程 度。他身後的三位工人亦是如此,左上方的工人正迫不及待地喝著用鋁制的破 舊飯盒盛著的鹽汽水,大口大口痛快地往嘴裏灌,不小心溢出的水打濕了背 心,混著勞累湧出的汗水,順著嘴角和脖子流到胸前。右側上方兩位正在攀 談、背對觀眾的工人,將上衣退下一半,任憑汗水在結實的後背流淌。這些被 汗水浸透的衣服,以及還在不斷在流淌的汗水等這些細緻入微的刻畫,不僅展 現出工人們耿直剛強的堅毅性格和幹練果敢的拼搏精神,也增強了畫面的視覺 表現力。畫面帶來的是對時代的深刻理解與把握,是用手中的畫筆和時代同呼 吸共命運,即使是現在看到這幅作品依舊會把我們帶回那個火熱的工業時代,

依舊會讓人感覺到是那樣的經典。

圖 3-8:廣廷渤,《鋼水•汗水》,1981 年,丙烯,260×168cm

走入改革開放新時代以來,繪畫模式產生了極大地改變和發展,沒有了國 家方針政策的引領,工業題材繪畫早已失去了往昔的光景。隨著西方藝術思想 被大量引入,畫家們開始不滿足於教條式的繪畫藝術傳達,他們想要盡一切可 能地傳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胡一川(1910-2000)創作的《南海油田》(圖 3-9),粗狂大膽的筆觸,單純大氣的構圖、濃色重彩的用色,具有極強的藝術 表現力,形成了獨具個性的藝術風格。畫面摒棄了程式化的寫實模式,不加細 膩的雕琢,也沒有過分強調物象的造型。

圖 3-9:胡一川,《南海油田》,1983 年,布面油畫,93×78cm

《節奏》(圖 3-10)、《無題》(圖 3-11)兩幅工業題材繪畫都有讓人眼 前一亮的不同表達方式。前一幅王劼音《節奏》沒有強烈的顏色,但凝煉的筆 觸、清淡的畫面,注重形式感,給人以視覺震撼。後一張畫魏興慶《無題》,

畫面借工業題材繪畫表現主觀思想,表達自己真實情感。這在剛剛擺脫「文革」

時期的固定模式,欲表達主觀思想,又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的畫家中,都算是 很有突破的。

圖 3- 10:王劼音,《節奏》,1984 年,版畫,54×77cm 圖 3- 11:魏興慶,《無題》,1982 年,布面油畫

二、工業轉型期工業題材繪畫的徘徊與沒落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十分 迅速,逐漸開始取代原有工業基地的地位。中國工業發展環境已產生深入的變 革,長期累積的放管模式已難以繼續下去,工業已經發展到必須轉型升級才能 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工業轉型升級30是中國快速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至關所 在,是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必經之路。人們價值觀的改變,社會政 治經濟的重大轉型,都使工業題材的繪畫不再成為表現主體。少數堅持繼續反 映工業工廠的繪畫,表現手法變得更加追求工廠建築形式的符號性。徘徊中31的 美術工業題材繪畫仍然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於是工業題材的繪畫歌頌勞動的

30工業轉型就是要通過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實 現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升級就是要通過全面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佈局結構和行業 結構,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提升。

31隨著科學知識與技術的發展,後工業時代的到來,社會各行各業都在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手 段,原有的工業文化被取代。現代化的工廠、工人都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技術工人,使用先進的技術 生產,原本的勞作場面消失。藝術家們情感和體驗很難在現代化科學技術影響下的工業生產勞作中產

主題也仍舊平淡無奇,沒有過多的情緒,並不斷在寫實主義的道路上錘煉技 藝。《機器系列》(圖 3-1)中規中矩,工業製品的造型和質感、工業器械每一 件細小的金屬零件刻畫的疏密虛實錯落有致,繁簡得宜,表現出周征不凡的審 美趣味。《豐碑》(圖 3-13)畫面中機械設備裝置的模快,像紀念碑一樣矗立 在中間。那牢牢擰著的螺帽,那全身鏽跡的鋼架,那鐵骨錚錚的質感,讓人猜 疑它不是畫,而就像是剛剛拆除下來的零件。從這兩張畫來看,工業題材畫家 走出了必須表現行業精神和勞動者的慣性套路,開始根據自己主觀思想去創作 構思、認真選擇、精心取捨和安排,發展自己的藝術風格,這也是工業題材繪 畫思緒盡情發散的一方面展現。

圖 3-12:周征,《機器系列》,1993 年,版畫,130×160cm 圖 3-13:冷軍,《豐碑》,1994 年,布面油畫,170×100cm

90 年代末,伴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國家的政策開始傾向於市場經濟,

引進外資、對外開放通商口岸、產業結構重整等一系列舉措,使經濟的重心由 傳統重工業轉向資訊產業和服務業。這些興起的經濟產業逐漸成為主流,市場 經濟代替了原來的計劃經濟,知識經濟開始領跑。建國初期建設的工廠開始關

停、並轉,甚至逐漸被拆毀,一些老工業城市歷經了前所未有的窘境,無數工

現代化。因此,工業題材繪畫新出發點與關注點要描繪出人們對工業文明的探

念的壓制。畫家們有了充分的自由來選擇自己的表述方式,來進行精神上的情 感體現。任何的藝術風格、畫法都有其存在的原因。過於重申畫家們的主觀認 識與表現,很有可能會落到另一個個人認知的極端傾向,在豐富多樣的個人藝 術實踐中有一個根本問題註定是不能規避的,那就是藝術作品揭示的是藝術的

「真」,這個「真」應該是畫家對於其所處時代的真切洞察,而不是獨立於時 代之外的異想天開。畫家的創作從現實生活為出發點,將當代文化價值訴求融 入到了繪畫語言中,這時期的藝術創作均帶有極其濃重的個性色彩,極具當代 審美趣味。

崔全順(1962-)作品《凝滯記憶》二、四、五(圖 3-14),是他收集的大 量素材和寫稿進行整理來重新建構畫面的代表作品。他以人的大腦形狀為畫面 的主要形態,再在這個框架內描繪出工廠架構,想用這樣的方式訴說他對老工 業基地的情懷,用構成語言統觀全局。站在畫面前猶如身處於鋼鐵火車轟響與 工業形態的組成中。作品《後工業的發聲》(圖 3-15)中他用一種工業設備,

在畫面裏疊加重複,也是用這種繪畫語言來加固工業符號在人們心中的印記。

工業廠區裏粗細排列的管件作為線的表現形式,廠房作為面的構成,碼錶零件 等作為點的符號特徵,在大的畫面裏達成協調統一的效果。

圖 3-14:崔全順,《凝滯記憶》二、四、五,2018 年,水彩,180×160cm

圖 3-15:崔全順,《後工業的發聲》,2019 年,水彩,115×160cm

趙世傑(1955-)《共和國為你肖像-脊樑

NO2》(圖 3-16),是他想表達在

新工業化轟轟烈烈展開的時代,帶來的巨大力量和飛快的進步速度,暗含了那 個輝煌工業年代,偉大高尚的時代精神。歷史向前發展,而這些舊時期的文明

也在褪去。用畫筆的痕跡將客觀物象主觀記錄下來,表達了趙世傑的真實情感 和審美理想,傳遞出對生存、生命狀態的一種思考。周剛(1961-)《礦工-王金 江》(圖 3-17),是他畫風不斷的轉變,精神也不斷豐滿,對心靈、對生活帶 著奉獻之心,追尋著生命和歷史所給予的理想。作品中有一些探索與嘗試的痕 跡,傳達出周剛不追求視角和表達對象的變換,不以新穎奇特繪畫風格來迎合 觀眾,在畫面中直白地描繪出所領悟和找尋到的藝術創作的本原特徵,實踐繪 畫創作所執著的目標。

圖 3-16:趙世傑,《共和國為你肖像-脊樑 NO2》,2018 年, 圖 3-17:周剛,《礦工-王金江》,2016 年,水彩,105×75cm 布面油畫,200×160cm

(三)工業題材繪畫的跨界和突破 1.從國情方面來看

中國現階段處在工業文明和經濟文明共同發展中,正在前進的國家,對工 業題材的反映、表達和宣傳,仍然是精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弘揚主旋

律,表現勞動者在各行各業中的精神風貌,工業題材繪畫作品必將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