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種風格化的創作道路。藝術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展示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現況和 影的表現。車間系列初期作品《車間印象》I、II,由於創作時間相同也充分表 達了印象中的工廠景象,但只像印象派一樣通過色彩處理客觀景象,對於筆者 當時的創作預想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這時後印象派那種注重體現藝術家對描繪 對象的主觀表達,更貼近筆者的構思。因此,在印象派對瞬間光影的捕捉、後 印象派對主觀感受的追求等藝術理念影響下,為了充分捕捉腦海中工廠的瞬間

「印象」,筆者力求筆觸的隨機性,增加畫面流動感,從而顯現筆者主觀意象

棄傳統工業題材慣用的寫實風格,結合立體主義、精確主義、極簡主義等創作

續本研究時筆者能有機會拜讀他們的繪畫原作,吸收借鑒優秀的工業題材繪畫 成果,繼續再學習與探索,讓筆者的工業題材創作更加出色,也讓筆者的工業 題材繪畫作品在繪畫語言、表現手法上有更大的突破。當代中國工業題材創作 的路還很漫長,筆者希望借此論文研究,使當代中國工業題材繪畫得到更多關 注,也期待工業題材能夠成為美術題材中的重要類別,不斷發展,日漸成熟,

鼓舞藝術家們創作出更多當代中國工業題材繪畫精品。

參考書目

中文書

王仲章,《西洋藝術家事典》,臺北市:五南圖書,2006。

王華斌,《畫面肌理構成》,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王靜,《藝術家•對話錄》,北京市:新星出版社,2010。

水中天,《20 世紀中國美術紀年》,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牛加明,《新中國美術經典 80 年代》,武漢市: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

朱珮儀、謝東山,《臺灣寫實主義美術 1895-2005》,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2006。

李倍雷、郝雲,《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車建全,《現代繪畫材料研究》,南昌市: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

吳長富,《工業日記》,瀋陽市: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

何政廣,《透納》,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汪曉曙,《繪畫創作研究》,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阿英德、張彌彌編,《機械審美繪畫大師:萊熱》,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5。

陳瑞文,《德勒茲與藝術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2014。

邵大箴,《圖式與精神》,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新北市:花木蘭文化,

2013。

馬永建,《後現代藝術 20 講》,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華天雪,《達達主義》,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殷雙喜,《對話—殷雙喜藝術研究文集》,石家莊市: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

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陳心懋,《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陳守義,《材質構成表現》,杭州市: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孫家祥,《現代主義繪畫解讀》,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發行,2010。

曹文翰,《我的油畫之路——靳尚誼回憶錄》,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0。

許汝紘,《你不可不知道的 300 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臺北市:信實文化 行銷,2016。

許麗雯,《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臺北市:高談文化,2003。

蔣動、黃海雲、倪再沁合著,《東西方藝術欣賞》,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出 版,1989。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市:書林出版,2009。

劉純編,《中國油畫史》,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賴瑛瑛,《複合媒體藝術》,臺北市:文建會出版,2004。

龐薰琹,《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中譯書

Daniel Bell 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南昌市:江 西人民出版社,2018。

E.H. Gombrich 著,雨雲譯,《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2015。

Fredric R. Jameson 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市: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5。

Herbert Read 著,劉萍君譯,《現代繪畫簡史》,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79。

Irving Stone 著,餘光中譯,《梵谷傳》,臺北市:九歌,2009。

J.Debicki 等著,徐慶平譯,《西方藝術史》,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14。

John Howard 著,平野、陳友任譯,《印象派繪畫簡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 學,2002。

Jacques Marseille 著,王文融譯,《世界藝術史》,臺北市:聯經,2000。

Klein H·A Klein 著,顧時隆譯,《珂勒惠支的藝術生活》,北京市:人民美術出 版社 ,1987。

Leonard Koren 著,王年愷譯,《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 經典例子》,臺北市:行人,2019。

Max Doerner 著,楊紅太、楊鴻晏譯,《歐洲繪畫大師技法和材料》,北京市: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Martin Heidegger 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市:三聯書店,

2006。

Will Gompertz 著,王爍、王同樂譯,《現代藝術 150 年》,桂林市: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2017。

Wassily Kandinsky 著,餘敏玲譯,《藝術中的精神》,臺北市:華茲出版,2013。

Wassily Kandinsky 著,吳瑪俐譯,《點線面》,臺北市:藝術家,1985。

Sarah Thornton 著,李巧雲譯,《藝術家的煉金術》,臺北市:時報文化,2017。

田邊幹之助監修,黃薇嬪譯,《世界畫家圖典:達文西、塞尚、梵谷、畢卡索、

安迪沃荷...,106 位改變西洋美術史的巨匠》,臺北市:采實,2016。

論文期刊

Daniel Belll,Art,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14。

Martin Friedman ,The Preci-sionist View in Ameirican , Mineapolis : Walker Art Center,1960。

H.H.安納森著,錢志堅譯,《80 年代西方藝術》,《世界美術》,1989 年 0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