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新與創業精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新與創業精神

創新與創業精神很早由經濟學大師 Schumpeter 提出,他同時也奠定「企業 家(創業)精神」、「創造性破壞」、「創新」這三大觀念。其概略論述說明當景氣循 環到谷底的同時,也是企業家們必須考慮退出市場或是要以「創新」突破謀求生 存的時候,將多餘的競爭者篩除或是有成功的「創新」產生,便會使景氣提升、

生產效率提高,所以說每一次的蕭條都包括著一次技術革新的可能,在他看來創 業精神是融合了創造性破壞與創新的人,Schumpeter 認為在經濟體系中,創業精 神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以及進步的泉源,他將創業精神定義為,「發起與管理經濟 資源重分配所需的一連串行為,其目的在於創造經濟價值5」,因此創業精神被認 為是一種創新精神,創業精神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的過程。

在目前的學術研究中,對「創業精神」的定義主要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應 著重於「創業精神」的本質上,而另一派則認為重心應放在「創業精神」的結果,

多數學者像是 Sharma & Chrisman (1999)主張第一派的說法,意即應注重於「創 業精神」本身的本質,兩位學者將其定義為「創業精神包含現有組織內外之新組 織創立、更新及創新之活動6」,並把創業精神分為二種,分別為獨立創業精神 (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 ) 以及組織創業精神 (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

所謂獨立創業精神,是指個人或群體在獨立於現存公司的狀況下,創造了一個新 組織;而組織創業精神則指個人或群體在與現存公司有關聯性狀況下,創造一個 新組織、更新或創新。所謂策略性更新指的是對公司的策略或結構方面所做的重 大改變,而組織的創業指的是組織創新,組織創新又再分為組織外及組織內的創

5 Schumpeter, J. 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66.

6 Sharma, P. & J. J. Chrisman. (1999). 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3(3):pp.11-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業( external &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 )。組織外的創業指的是公司的創業活動 是半獨立或獨立於現存公司所能掌控之外的情況,他們與母公司可能分離的程度 可能不同,但他們的共同特色是不在母公司的完全掌握之下保有相當程度自主性,

而組織內的創業活動則是在現存公司的控制之下所進行的。

圖 2-1-1 創業家精神

資料來源:Sharma, P. & J. J. Chrisman. (1999). 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3(3):pp.11-27.

在創新方面,現代管理學之父 Peter Drucker 承繼 Schumpeter 的概念在「創 新與創業精神」一書,認為創業精神本質上是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產 品或新服務的機會被確認、被創造,最後被開發產生新的財富創造的能力,而在 激發創新的來源方面 Peter Drucker(1985)也指出企業創新活動方向有下列幾項7: 1. 產品創新:創造全新產品、服務或為熟悉的產品提升品質。

2. 流程創新:新的製造方法及處理商品流程改善。

3. 市場創新:開發新市場或進入新市場。

7 Peter F. Drucker 著,蕭富峰、李田樹譯,(2002),創新與創業精神,臺北:臉譜文化,頁 39-163。

創業精神

獨立創業精

神 組織創業精神

組織創業

組織內部創業 組織外部創業

策略更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4. 供應創新:開發新的原料來源或改善現有供應管道。

5. 結構創新:在產業裡創造新組織或新的產業競爭結構,例如創造寡占或破壞 寡占勢力。

目前,在整個經濟活動中企業通常都會運用上述的幾項方式,而產品、流程、

市場、供應、結構創新對於企業發展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企業創新活動,尤其在 策略執行上往往牽動整體組織的革新變動,任何組織都應思考自身所扮演創新的 角色。因此,創新思考是全面性的拓展,有別於以往創新思考往往侷限在技術層 面上,其中包含技術層面與非技術層面,學者也提出此種創新分類方式;根據國 科會委託吳思華教授(2009)主持的在 2007~2009 年間「台灣地區第二次產業創新 活動調查研究」中對創新的分類做為一個標準、系統化的分類方式將創新做一統 整與分層8。如下圖 2-1-2,其創新分類主要分為技術創新與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

技術性創新可以分為產品創新(與消費者接觸)及製程創新(與消費者不接觸), 產品與消費者接觸、供消費者利用,此外按照產品生產過程與消費者的消費過程 是否同時發生的情況,可分為貨物(生產與消費不同時)及服務(生產與消費同 時)。非技術創新為管理創新,此種創新不影響產品的生產製造,而是影響產品 的交易方式,即行銷創新以及人員統合治理方式。

8 吳思華、謝邦昌、黃文璋、鄭宇庭、徐怡、蘇志雄、許牧彥、江志民,(2009),「台灣地區第二

次產業創新活動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頁 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圖 2-1-2 創新分類

資料來源:吳思華、謝邦昌、黃文璋、鄭宇庭、徐怡、蘇志雄、許牧彥、江志民,

(2009),「台灣地區第二次產業創新活動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 專題研究計畫,頁 28。

上圖 2-1-2 關於非技術創新方面(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中的服務創新部分會 是本研究的討論的重點,由於世界經濟早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 Bell(1976),從 後工業化角度來看,他認為在生產上會由產品生產轉變為服務生產9,主導職業 的人會是專業與技術人員主導,管理方面會由人與自然的關係轉變為人與人,知 識的地位會是理論知識居中心地位,而資訊、時間、資源將會是未來的主要的需 求,特別是資訊將很可能變為公共物品,未來的世界,技術評估與智能技術會趨 於重要。Bell 的論點與現在社會的發展相同,服務業主導的生產模式,因此服務 業的創新也成為研究的重點,在服務創新文獻上 Van der Aa & Elfring (2002)認為 服務創新的研究主要著重在下列三點10:1. 新產品開發過程的程序創新。2. 資訊

9 Bell, Daniel. (1976).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pp.12-33.

10 Van der Aa, W. & T. Elfring. (2002). 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2):pp.155-1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與通訊技術在服務業扮演的角色。3. 創新的各種形式,特別是組織與技術創新。

同時,管理模式也從主要的技術管理轉變為非技術管理層面,其中包括行銷創新,

早期企業傳統採用「生產導向」,由技術研發來帶動創新或產品開發。後來,企 業採「行銷導向」,透過蒐集及探究企業概念,進而思考解決方案及產品開發問 題,最後去思索所需的技術構想。

如今的策略性創新須兼顧上述兩種創新方式,除了依循工業主義傳統,利用 技術來帶動產品研發外,創新管理的視野也須擴大,多蒐集有關市場動態與顧客 價值之情報,以利創新發展。此觀點與 Trott (2008)相同,他也認為 1980 年代後 在服務業興起,有別與以往工業創新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互動模型(Interactive model)11。互動模型把傳統技術推動與產品市場拉引的模型結合在一起,此模型 說明創新會是經由社會與市場需求產生市場拉引與科技進步的技術推動產生互 動所形成的,也就是由市場需求與科技技術推動整體產品生產模式,因此他認為 創新並沒有明確的起始點,只可能會因為資訊流通的傳遞起源自多點,而激發創 新去生產,這明確說明了資訊的流通傳遞將是掌握未來預期生產的重要關鍵。

因此,在整個社會科技推動上,誰能掌握最新的市場資訊脈絡,便可以生產 出符合市場預期需求的產品,根據上述在創新的研究方面,隨著過去以製造業為 主的產業演變至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有關創新的研究也逐漸從傳統製造業 的技術創新延伸到服務業的主導的服務創新生產模式,本研究綜合歸納後,認為 對於當前經濟的研究應著重於服務創新,再帶動服務創新之前必須要先有組織創 新才能統合組織創新能力發揮其潛力,而程序創新方面則是依循工業傳統加快生 產流程以配合市場快速變化的即時需求,最後再結合資訊與通訊技術的行銷創新 應用才能即時掌握顧客端的需求回饋給整個生產系統,透過創新創造具有效益的 經濟循環。

11 Trott, Paul. (2008).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4th ed., Harlow, England: Financial Times/Prentice Hall. pp.23-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