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第五章 結論

從本研究得知,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業活動具備實體、財務、聲譽、組織、

知識人力、技術等資源,並配合持續投資的能力與產業環境的適應力,然而在競 爭激烈的大環境底下,單憑一己之力,很難成就創業成功的目標,也有可能僅能 以單店方式經營,很難拓展經濟規模,個體創業並非不可行,但就如同在經濟環 境的大海的浮木,難以穩定成長,具經濟部的統計,中小企業的生命週期平均僅 13 年,一般來說,初次創業能撐過 3 年就已算是成功的,由此可知,個體創業 是多麼充滿困難與挑戰,但這並不代表說個人許多創意與創新能力不值得去實現,

只不過是因為無法持續投資而必須放棄。然而,在大企業裡,個人的創意與創新 能力有可能會因官僚體制或組織環境而受到壓抑,壓縮個人能力的結果往往導致 整體組織的停滯不前,少了創新能力,大型企業也會逐漸步上生命週期循環的軌 道,漸漸報酬率遞減只能賺取微利或成為夕陽產業,因此提出各種創新與策略上 的做法,多角化策略即是其中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多角化搭配創業計畫以本案例來說,其核心策略使命為「成為消費者最佳的 健康美麗生活夥伴」為理念,傳達「關心每一個人,使每一個人更健康、更美麗」

的企業使命利用商品與服務創造差異化。定位健康與美麗的方向與其他競爭者差 異之所在。核心策略與策略性資源之間的搭配關係是利用其與母集團的關係企業 合作,並訂立本身目標顧客最高滿意度為目標、重視後勤人員的「現場主義」, 以快速反應並改善門市經營問題為重要核心、重視人才培訓,符合專業藥妝經營 所需、以「創新」經營概念,為公司注入追求卓越的精神,使企業能永續經營。

本案例建構顧客服務與市場行銷體系,包括接觸吸引顧客,以本身提出的創新產 品引起顧客興趣與需求,以 P.O.S.系統有效蒐集顧客資訊,掌握顧客需求,並察 覺市場中尚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建立與顧客間親密深厚的關係,從而培養顧客 忠誠,以成為最寶貴的企業資產,發展符合企業與顧客雙方利益的價格結構。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客利益即是企業利益的思考導向。透過母集團發展價值網絡,利用關係企業的物 流公司與便利商店的資訊平台發展策略聯盟的合作夥伴關係,而優勢的專業領域 即是零售業的領域,並形成產業內的價值網絡關係。

內部創業的提出,不僅同時突破企業生命週期的窘境,更讓事業體延伸擴大 造成經濟規模與綜效,個人的能力發揮也能一展長才,而在企業的資源加持下,

創業成功的機率也大大提升,不僅擁有既有產品市場的聲譽或是通路、規模等,

更能有效的規劃整個創業活動,甚至承受虧損的陣痛期,以本研究個案來說,台 灣不乏有許多藥妝品商店,本案例亦不是市場先驅,但在母集團的支援下利用水 平多角化與垂直多角化的方式,零售業最重要的物流由關係企業物流公司負責,

資訊傳播由旗下便利支援,而實體店面由集團的便利商商店原班人馬規劃、財務 由集團出資,搭配長久以來母集團的社會聲譽,讓市場接受度大為提升,而人力、

技術等資源由內部創業的發展方式,逐步建構,在經歷前七年的虧損,總算轉虧 為盈,目前已經有自己的創業團隊,人員專業與展店策略皆有明確的方向,透過 基層到高階的管理培育,內部創業的經驗再再被成功複製,其中掌握的關鍵因素 利用集團的內部資源進而創建而成的,本案例即是掌握了資源、物流、行銷而得 以成功。另外,本案例藥妝公司擠身集團的前三獲利的轉投資事業,不僅是其運 用母公司資源而已,更重要的是,內部創業的精神在組織內發展。就作者去訪談 過程中,員工集體受訓頻率很高,且專門課程培訓幹部人才與營運規劃,在總體 經營策略上也有完整的教授課程,想當然而,人員在管理經營上的紮實程度當然 可以誘發出創業潛力。而且,經理人員皆相當年輕,甚至有 20 歲即當上店長的 案例,因為在整個組織的策略思考下,不分學經歷,皆必須從一線實務人員做起,

這樣的過程當然辛苦,但在未來的展店的道路上,皆是內部創業成功執行的關 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本研究得到的結果是,任何策略的採行都要先衡量自身的利基條件,不僅是 企業,個人也是如此,像是如果企業要選擇多角化策略,那就必須仔細評估自身 的資源能力與綜效達成,也並非所有的多角化企業都是成功的,必須要在對的時 機做對的事的思考下才可行,而在內部創業的採行上,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創業 計畫,而非僅是資源上的提供,完善的創業計畫將會決定創業活動成功關鍵。因 此,內部創業的核心價值必須要有企業核心理念與經營策略,同時須具備母公司 的多角化條件的支援,不僅單單作為企業拓展工具,更要發掘新創事業的潛在資 源獨特性建立差異化,才能真正達成內部創業成功的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臺北:智勝文化。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臺北:臉譜文化。

吳思華、謝邦昌、黃文璋、鄭宇庭、徐怡、蘇志雄、許牧彥、江志民,(2009),

「台灣地區第二次產業創新活動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 究計畫。

官志亮、林三偉,(2009),「組織內部創業影響因素與組織績效之關連性研究」, 金融創新與科技整合學術研討會,新竹:元培科技大學主辦。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1),經濟部 2011 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經濟部中小企 業處。

劉常勇,(2002),創業管理的 12 堂課,臺北:天下文化。

二、 翻譯文獻

David A. Garvin & Lynne C. Levesque 著,胡瑋珊譯,(2006),「走在內部創業鋼索 上」,哈佛商業評論,新版第 2 期 10 月,頁 72-85。

Gifford Pinchot III.著,尉謄蛟譯,(1985),內部創業,臺北:長河出版社。

Marc J. Dollinger 著,李書政、張紹農譯、劉常勇審定,(2006),創業管理:策略 與資源,臺北:智勝文化。

Peter F. Drucker 著,王美音、揚子江譯,(1985),創新與創業:再創企業生機,

臺北:卓越文化。

Peter F. Drucker 著,蕭富峰、李田樹譯,(2002),創新與創業精神,臺北:臉譜 文化。

Robert K. Yin 著,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臺北:弘智文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三、 網路資料

教育部提升技職校院學生通識教育及語文應用能力改善計畫課程規劃委員會,

教育部全國通識教育訊網「創業規劃管理」教材手冊-第六單元商圈調查與土地 評估,教育部全國通識教育訊網,頁 1-11。

網址:http://ipge.ctust.edu.tw/General/plan0202_main.php?project_sn=18 最後瀏覽日 2013 年 5 月 29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四、 外文文獻

Aaker, D. A. (1984). Developing Business Strategy. New York: John Willey and Sons, Inc. pp.24-70.

Amit, Raphael & Joshua Livnat. (1988). Diversification, Capital Structure, and Systematic Risk: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3(1):19-43.

Ansoff, H. I. (1957). 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5(5):113-124.

Ansoff, H. 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New York : McGraw-Hill Book Co. pp.104-132.

Bell, Daniel. (1976).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pp.12-33.

Burgelman, R. A. (1984). Designs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established firm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6(3):154-166.

Burgelman, R. A. & M. A. Maidique. (1988).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omewood, Illinois: R.D. Irwin. pp.233-235.

Chandler, A. 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p.13.

Chatterjee, S. & B. Wernerfelt. (1991). The link between resources and type of

diversific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2(1):pp.23-48.

Daniel, R. D. (196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9(5):pp.111-121.

Das, R. & B. Mohanty. (1981). Choosing a diversification project in a regulated economy. Long Range Planning, 14(2):pp.78-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Didrichsen, J. (1972).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and conglomerate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20-1970.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46(2):pp.201-219.

Gartner, W. B. (1985).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4):pp.696-706.

Glueck, W. F. (1976). Business Policy: Strategy Formation & Management Action,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p.119-147.

Hax, Arnold C. & Nicolas S. Majluf. (1991). The Strategy Concept and Process: A

Pragmatic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116.

Hamel, G. (2000). Leading the Revolu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10.

Kamien, M. I. & N. L. Schwartz. (1975). 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13(1):pp.1-37.

Leidecker, J. K. & Albert V. Bruno. (1984). 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Long Range Planning, 17(1):pp.23-32.

Roberts, E. B. (1980). New Ventures for corporate growt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8(4):pp.134-142.

Roberts, E. B. & C. A. Berry. (1985). Entering New Business: Selecting Strategies for Succes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6(3):pp.3-17.

Rockart, J. F. (1979). 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2):pp.81-93.

Schumpeter, J. 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Sharma, P. & J. J. Chrisman. (1999). 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3(3):pp.11-27.

Trott, Paul. (2008).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4th ed., Harlow, England: Financial Times/Prentice Hall. pp.23-24.

Van der Aa, W. & T. Elfring. (2002). 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2):pp.155-1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附錄 訪談紀錄

受訪人:本案例藥妝公司企劃專員 人事升遷獎勵介紹:

新店拓展人事組織方面主要由現任員工選任,但被選任人員需經由內部升等考核 才能具備備選任資格,例如:新店經理由現任店副理升任,任何員工都需由基層 店員做起,了解第一線市場經營運作,然後經由內部考核與專長分配調動職位。

各分店於開幕或特殊活動特價優惠可提報區經理,區經理有相當權限同意其分店 執行。各層級皆有其營業目標,達到目標公司將給予相當之獎勵報酬,其中店經 理相對於其他層級較高的獎勵比例。

商品種類介紹:

獨家引進多種日本商品,開架式化妝品也為國內藥妝店中最多者,多達 2500 種 品類。商品類別分為「健康」、「美麗」、「居家」三大類,商品結構為 40%為健康 類商口,35%為美麗類商品,以及 25%為生活用品,為國內同業中藥品與妝品比 例最接近平衡的一家。商品總品項數約 7000 至 8000 種。商品結構中自有品牌 僅約 100 餘種,其中 35%是化妝保養類產品,45%是健康醫藥用品,20%為日常 生活用品。主要顧客群為 25 到 45 歲的女性。自有品牌商品有 100 多種。

營業表現:營業額逐年增加,以 2011 來說其營業額達 82.5 億元,稅後純益達 3.3 億元為該集團轉投資事業之首。

對顧客的關係:

對於顧客的理念認為﹕「藥妝業是相知型的產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互動;深 根通路與消費者兩者的觸媒,就是專業」,因此顧客關係行銷就是將顧客服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品質及行銷結合,並做最佳的運用以達到顧客滿意及長期的信任關係。本案例在 行銷上,透過銷售人員與顧客直接或間接的增加接觸頻率,耐心詢問關切顧客,

回應顧客問題並推廣介紹產品,增加其購買意願。例如開設「健美相談室」空間,

提供免費之膚質、血壓、體重、體脂等檢測;提供消費者 24 小時藥師答詢,並

提供免費之膚質、血壓、體重、體脂等檢測;提供消費者 24 小時藥師答詢,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