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創業機會辨識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創業機會辨識模式

除了創業機會辨識的內涵之外,多位學者也針對創業機會辨識提出不同的辨 識模式或過程,並將創業機會辨識分成不同構面以利後續研究。本節整理過去學 者們所提出的機會辨識模式如下。

壹、

Teach 機會辨識與開發模型

Teach et al. (1989) 提出機會辨識與開發模型 (a model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 exploitation) ,並將機會辨識的過程歸類為八個要素,分別為「正 式計畫」、「正式評價」、「市場與技術驅動」、「細緻調查」、「意外發現」、「先前職 業」、「創新與改進」以及「訊息調查」。同時,透過這八種不同要素,發展出四 種不同的創業機會辨識過程,分述如下:

(一) 尋找資訊

在尋找資訊模式中,強調機會辨識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過程。創業家在創業前 會刻意尋找與機會有關的資訊,進而辨識出創業機會。

(二) 正式計畫及評價

在正式計畫及評價模式中,強調創業家會透過一套正式的評價方式,比方說 撰寫創業計劃書、進行市場調查等,針對機會進行循序漸進的評鑑,並在審慎評 估後才進行創業行為。

(三) 產品、市場發展

產品及市場發展模式代表的是,創業家具備產品或市場一定程度的了解與開 發能力。並在掌握市場訂單的前提下,才開始進行創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隨機

隨機的創業模式強調的是創業家是在不經意的狀況下發現創業機會,事先並 未經過詳細的計畫或評價。

貳、

Ardichvili 機會確認與發展模型

Ardichvili et al.(2003) 根據 Dubin 的架構以及過去其他學者所做的研究,整 合不同類型的創業機會、創業警覺性以及影響創業機會辨識的相關要素,提出機 會確認與發展模型 (如圖 2-3)。在該模型中,不同的機會類型會產生不同的創業 機會辨識方式,此部分已在第二節中加以描述。同時,機會辨識會受創業警覺性 的影響,一旦創業警覺性突破到特定門檻時,創業家將可辨識到創業機會,進而 著手展開創業後續的一連串活動。

創業警覺性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E.A.) 最早是由 Kirzner (1973) 提出,

並將其定義為「個人能不需尋找便注意到過去被別人所忽略之機會,並能形成對 未來想像的動機傾向」。Kirzner 認為,創業警覺性是創業家具有的獨特能力,使 創業家能夠辨識到他人尚未發掘的創業機會。創業警覺性影響機會辨識,警覺性 越高,機會辨識的能力越高。

除了創業警覺性與機會辨識之間的關係之外,該理論也提出四項會影響創業 機會辨識的要素,包含(1)資訊不對稱與先驗知識;(2)意外發現與系統性搜 尋;(3)社會網絡;(4)人格特質,並認為此四項要素會以創業警覺性作為中介,

進而影響創業機會辨識,各項要素的內容整理如下:

(1)資訊不對稱與先驗知識

任何創業機會對所有創業家來說都是不明顯的,因為創業家不可能掌握所有 的資訊。同時,人們會去注意他們已經知道、熟悉或有關的資訊 (Von Hippe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94)。因此,創業家所擁有的資訊,將有助於辨識到特定的創業機會。依據 Sigrist (1999) 的研究,該理論將先驗知識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創業家因自身興趣所擁 有的知識,另一類則是因過去長年的工作經驗所累積下來的知識。Shane (2000) 透過個案研究,進一步將先驗知識分為三個不同類型:(1)市場知識,指的是對 於市場規模、競爭動態、獲利模式或管理方式等相關知識;(2)如何服務市場,

包含產品與服務的傳遞方式,以及如何讓顧客感受到價值進而產生經濟回饋的知 識;(3)如何解決顧客問題,對於客戶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相關 的知識。

(2)意外發現與系統性搜尋

依據過去學者的研究 (Kirzner, 1997;Koller, 1988;Teach et al., 1989),該理 論指出創業家之所以能夠辨識到創業機會,並不是系統性搜尋而來的結果,因為 在辨識到創業機會之前,創業家並不知道創業機會的存在,因此無法針對不知道 的東西進行搜索。相較於系統性搜索,創業機會更可能是來自於創業家意外發現 過去所忽略的資訊。同時,有較高創業警覺性的創業家,意外發現創業機會的可 能性也較高。

(3)社會網絡

Hill et al. (1997) 指出創業家的社會網絡對於機會辨識是很重要的,主張擁 有較多網絡關係的創業家能辨識到更多的創業機會。並假設網絡關係對於其他特 質如創業警覺性或創意程度也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創業家辨識機會的能力。

(4)人格特質

根據過去的研究,樂觀與創意能力兩種人格特質被證實與機會辨識有關。樂 觀的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有關 (Krueger and Dickson, 1994;Krueger and Brazeal, 1994),而自我效能較高的創業家,在特定情境下,看到機會而不是風險的可能

性也較高(Neck and Manz, 1992, 1996)。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所指的樂觀並非意指 有較高的風險偏好。在創意能力上,研究認為擁有較高創意的創業者,對於創業 機會辨識的能力較高 (Winslow and Solomon, 1993;Kay, 1986;Hills et al., 1997)。

但對於擁有較佳社會網絡的創業者而言,因其社會網絡連結到較多的機會,因此 不一定會與沒有社會網絡的獨立創業者擁有一樣程度的創意能力 (Hills et al., 1997)。

圖 二-3 Ardichvili 機會確認與發展模型 資料來源:Ardichvili et al. (2003) Social Networks:

 weak ties

 action set

 partnerships

 inner circle

Prior Knowledge:

 domain 1 (special interest)

 domain 2 (industry knowledge) - knowledge of markets

- knowledge of customer problems - Knowledge of ways to serve

customers Personality traits:

 creativity

 optimism

+

+

Subsequent Businesses Perception

Discovery Creatio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ype of opportunity Venture Formation

Core Process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

Abortion

Lumpkin、Hills 以及 Shrader (2001)提出基於機會創造 (Creativity Based) 的 機會辨識模型。該模型將機會辨識分為兩個不同階段:「概念階段」以及「形成

在形成階段,創業家透過「經營 (Elaboration)」及「評價 (Evaluation)」兩 個過程,將創業機會正式付諸實現。評價過程中,創業家針對所構思的創業活動 的可行性做出合理判斷,並將得到的結果與機會進行反饋,做出調整;經營階段,

創業機會正式付諸實現,展開各項業務。

圖 二-4 Lumpkin 機會創造模型

資料來源:Lumpkin et al. (2001);本研究重新整理 準備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肆、

Effectuation 理論

創業家是用一些不一定存在的方法去完成新的或不同的目標(溫肇東, 2012)。

相較於過去商管學界注重「目標–手段(Causation)」的研究,Sarasvathy (2001)提 出「手段–目標 (Effectuation)」的理論。Sarasvathy 針對 27 名創業家的訪談結果 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創業家們的創業行為及邏輯都與過去研究有所不同。創業家 們在創業初期未必有清楚的目標,但他們總能迅速抓住機會,從手邊最容易的資 源開始,並在沒有詳細計畫的情形下展開 (張玉利、田新、王瑞, 2010)。

Sarasvathy 在研究中透過兩種不同的創業方式,說明 Causation 與 Effectuation 的不同(如圖 2-5)。採用 Causation 方式的創業家,會從特定的目標出發,並在一 連串的分析後,設定可行的方式並挑選預期回報最大的方式進行創業;採用 Effectuation 方式的創業家,會從手邊可行的方式開始,在一連串的偶發事件中 評估可能達成的目標並從中挑選損失及風險最小的目標進行創業。Causation 與 Effectuation 的差異如表 2-2 所示。

Sarasvathy 認為,在創業初期機會並不存在,創業家並不是先辨識到創業機 會而是先採取行動,並根據外部環境的反饋進行修正,機會則是創業家在不確定 的環境下一步步慢慢創造出來的。因此,創業機會創造的過程是路徑相依並受外 部環境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創業家會依照五項原則進行:

1. 「自知之明」(Bird in Hand)

創業家決定要進行創業時,會從當下自己所擁有的資訊出發,包含我是誰、

我認識誰以及我知道什麼。接著創業家會從這些資訊當中想像可能達成的目 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可輸得起」(Affordable Loss)

創業家會將損失及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而不是去追求過於遠大的 目標。當最差的情況發生時,仍保有成長的可能。

3. 「探索意外」(Lemonade)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創業家習慣嘗試任何可能,而不是對最壞的情況做出假 設。任何意外或不測,對創業家來說都是新機會的可能。

4. 「呼朋引伴」(Patchwork Quilt)

創業家在創業初期會自行挑選合適的利益關係人,透過取得他們的承諾降低 不確定性,並與他們共同創造新的市場。

5. 「控制未來」(Pilot-in-plane)

透過專注在可控制的創業活動上,創業家能夠將未來限縮在預期的結果中。

對創業家而言,未來不是可被發現或可預測的,而是可創造的。

雖然 Effectuation 理論的提出,對於未知的創業機會辨識模式提供了一個良 好的架構。但實務上,Causation 與 Effectuation 兩種機會辨識模式之間並非互斥 的關係,也不存在哪種方式比較好的問題。在面對不同的創業機會或是在創業過 程中的不同階段,適用的辨識模式也有可能不同,或是兩種方式可同時並行。

資料來源:Sarasvathy and Dew (2005);Read, S. et al. (2009)

差異類別 Causation Effectuation

初始條件 給定期望目標 給定可採用的方式以及工具

資料來源:Sarasvathy, 2001.

Effectuation 理論,分析個案公司不同時期的創業過程及五大實踐原則中的內涵。

圖 三-1 Effectuation 五大實踐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