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業相關文獻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為針對新創企業失敗之個案進行商業模式的探討,故在本章中,依序 整理「創業相關文獻」、「商業模式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文獻探討部分。

第一節 創業相關文獻

一、 創業

學界對創業的定義有諸多看法,直接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創業即為創造一 個新的事業(Low & MacMillan, 1988)。Say(1803)認為創業是把資源從生產力 低的地方轉移到生產力高的地方,Schumpeter(1934)則認為是創業是把生產要 素重新組合,藉由功能的改變滿足市場需求,進而創造利潤。而 Dollinger(2003)

提出創業有三個主要特徵,分別為創造力與創新資源的結合、經濟組織的成立以 及在風險與不確定環境下的成長機會。綜合這些特徵,Dollinger 將創業定義為在 風險與不確定環境下創造的新經濟組織。Shane & Venkataraman(2000)則從不 同的面向去探討創業,認為創業是誰(who)如何(how)運用什麼(what)因 素來發現、評估並利用機會,因此應聚焦「機會來源」、「發現、評估及運用機會 的過程」以及「發現、評估、運用機會的個人」這三個面向進行創業的研究。

我們可以發現,學界對於創業各有看法,不同的切入面向、不同的聚焦點、

不同的研究者便會造就對創業不同的定義。本研究綜合 Schumpeter(1934)、Shane

& Venkataraman(2000) 和 Dollinger(2003)的說法將創業定義為「在有風險 及不確定的環境下,經由發掘、評估並利用創業機會,進行創新與創造活動,創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造新的經濟組織,並為創業家帶來利潤」。

二、 創業家

創業家的定義為何?Brockhaus(1980)認為對於風險承受程度的高低,便 是區分創業家與管理者的關鍵因素,因此其針對創業家的風險承擔延伸,定義創 業家是會利用機用、有願景且有強烈企圖心的人,願意承受新事業全部或大部分 風險,擔負新事業的責任,負責組織經營團隊並籌措營運所需資金。Birley &

Muzyka(2000)認為創業家就是把握住自己和他人認可的機會並成立新事業體 的人,負責新事業體的組織、經營並承擔其風險。Timmons & Spinelli(2003)

則認為創業家不只是創造者,同時也是領導者和創新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 作、學習、玩樂與領導的方式。

由於創業為一個多構面的概念,因此對於創業家的定義,依據切入角度不同,

國內外學者各自有其觀點,茲整理如表 1

表   1   創業家定義與相關研究   學者研究 創業家定義

Mill(1948) 創業家應具備監督、指導、控制與風險承擔的能力 Schumpeter(1934) 創業家為創新者,進行生產組合的創造與革新

Drucker(1985) 創業家創造出新穎而與眾不同的東西,因此改變了價 值,成功的創業家都會試著去創造價值和有所貢獻

Naman & Slevin(1993) 創業家致力於可能導致失敗的機會開發,願意承擔風 險。

Timmons(1994) 創業家為受到強力承諾與毅然耐力與所驅使的人。

•‧

Shane & Venkataraman

(2000)

創業家能發掘並追求新的機會,同時利用機會將資源 重新整合、轉換為新的產品或服務。

Sterner & Wennekers

(2005)

創業家為創立新事業的人,但創業家不一定是企業的 擁有者,企業內部的員工也能成為創業家。

Davison(2008) 新事業的創立者或拓展現有事業者。

Wirtz(2008) 創業家在建構、發展和經營一新事業的同時,也會考 量可能面對的風險與獲得的報酬。 精神是創業者在追求高度成就動機之下所展現的行為;Collins & Moore(1964)

研究發現,家庭背景是影響創業家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探討創業家精神時若 只關注創業家的人格特質與心理層面,是注定要失敗的,傳統對於對創業家精神 訂的每一項定義,都有許多實證說明該理論不成立(Stevenson, Roberts &

Grousbeck,1999)。因此學者們對於創業精神的研究開始從創業家人格特質轉至 新事業開創之行為面上(許英傑、黃慧玲與劉鳳冠,2007)。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rucker(1984)認為,創業精神是一種行為,並非人格特質;基礎在於觀 念和理論,而非組織本身。任何人能夠大膽面對決策者都可以學習成為創業家,

並依照創業精神行事。Drucker(1985)進一步指出,創業精神是創新的過程,

過程中,將會確認、創造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機會,最後被用來產生新的財富。創 業家精神的主要意涵為創新,創業者透過創新的方法,將資源進行更有效率的運 用,為市場創造出新的價值(劉常勇,2002)。而創業精神可分為精神以及實質 兩種層面含義,精神層面的含義代表以創新為核心的思考與做事方式;實質層面 的含義則為發掘機會,並組織資源成立新公司,提供新價值給市場(劉長勇、劉 文龍,2001)。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創業精神是一種創新活動的行為過程,而非創業家的人格 特質,也不是創業家所獨有的,企業的一般員工也能透過創新的方法,將資源做 更有效率的應用,為組織或市場創造價值。

四、 創業管理

Gartner(1985)提出的創業管理架構,其中包含個人(individual)、環境

(environment)、組織(organization)以及創業流程(new venture process)等 四大要素,創業管理便是有效地管理這四項要素,並使其完美搭配。如圖 2 所示。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  Gartner   創業四購面

資料來源:Gartner (1985)

Gartner 的創業管理架構忽略了機會對創業過程中的重大影響,而

William(1997)提出的創業管理架構包括人(people)、環境(environment)、機會

(opportunity)、機會(opportunity)、風險與報酬(risk and reward)。William 提出的架構對於人的定義較 Gartner 的架構為廣,除了創業團隊外也包含外部提 供關鍵資源與服務的利害關係人。架構同時也加進了機會這個元素,他認為發掘 機會、評估機會與把握機會,是創業管理中非常關鍵的事情。此外,創業所面臨 的風險與報酬,也將密切影響創業行為。

Timmons(1999)於其著作「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 Century」提出創業管理架構 – Timmons Model。Timmons 認為創業首先需要從 外部環境中辨識機會,再組織創業團隊,進而爭取並運用資源進行機會的掌握,

他認為成功的創業活動,必須能將機會、創業團隊與資源與三項要素做出最適宜 的搭配。由於機會的模糊性、市場的不確定性、資本市場的情況和外在力量的影 響,使得創業過程中充滿風險,因此需要仰賴領導者的領導能力、創造力和溝通 能力將機會、創業團隊與資源做出調整,使這三項要素能處於最適當的配置,並 達到動態平衡。如圖 3 所示。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  Timmons  Model  

資料來源:Timmons (1999);本研究繪製。

Christian(2000)則認為創業管理的焦點應在創業家與新事業之間的互動,

因此提出以創業家與新事業作為主要構面的 Christian’s Model。並將新事業的創 立、隨時間變化的新事業流程管理、以及影響新事業的外部環境網路等三個議題,

作為創業管理的核心。如圖 4 所示。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   Christian’s  Model  

資料來源:Christian(2000);本研究繪製。

由上述探討可以發現 Timmon’s Model 關注在機會、資源、團隊三要素的互 動關係,重視創業模式的動態平衡;而 Christian’s Model 則更強調創業家與新事 業的互動關係,重視創業流程的管理。這兩個模式都將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納入 影響創業管理的變數,不管是創業的機會、資源或是團隊,最終都需藉由外部環 境的市場、資本、人脈獲得。兩位學者也都將創業家視為整個創業管理活動的核 心, Timmon’s Model 強調創業家隨著環境變遷動態調整創業管理要素的能力,

Christian’s Model 則強調創業家與新事業互動的能力,都證明了在創業管理活動 中,創業家才是關鍵,這些能力不受先天的人格特質限制,而可藉由系統性的創 業教育學習,創業家須利用這些能力管理創業模式與新事業,並從外部環境獲取 新事業所需的各種機會與資源,以成功進行創業活動。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