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創造力

2011);另也有研究指出,年級對想像力無顯著差異(許育齡、梁朝雲,

2011)。

第三節 創造力

本節將就創造力的意義、內涵、相關理論及評量方式加以探討。

壹、創造力之意義

「創造力」一詞,根據韋氏英文大字典的釋義,有「賦予存在」的 意思,具有「首創」或「無中生有」的性質(陳龍安,1997)。張氏心 理學辭典之解釋,創造係指在問題情境中,突破習慣限制、超越原本經 驗,而形成新觀念的歷程(張春興,1989)。諸多學者對創造力所依據 的理論以及方向,持有不同的定義及解釋,有人認為是創造力是個體的 行為特質,有人則認為是擴散思考、生產思考之能力,因此,創造力沒 有很精確的定義,即便有也無法言喻(Torrance, 1988)。

依據各研究者所持之面向及理論基礎的不同,對於創造力的看法有 不同之見解,有學者認為創造乃個體將不同的事物,連結成新的概念,

亦有學者認為環境是影響創造力的產生的重要因素,以下為國內外學者 對創造力之定義如表 2-3。

表2-3

創造力相關定義彙整表

學者 定義

Mednick

(1962)

認為創造力是創造者為特殊需要或有用目的,將可連結的要素加 以結合而成新的關係之能力。

Hallman

(1963)

指出創造與其說是一個人可能生產新事物,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 式。

Torrance

(1969)

創造思考是一序列的過程,包括察覺問題的缺陷、知識的鴻溝、

要素的遺漏等,進而發覺困難,尋求答案,提出假設、再驗證假 設,最後報告結果。

Guilford

(1985) 觀點與理論依據。Tardif 與 Sternberg(1993)彙整多位學者之研究,提出 了創造 4P 觀點:創造者(person)、創造環境(place)、創造歷程(process)、

與創造產品(product)。

學者Rhodes(1961)分析了將近五十種創造力的定義,並將創造力定 義為「創造4P」,分別為歷程、產品、環境及創造者,意即創造力可以涵蓋 個體的心理歷程、創造的產品、環境以及人格特質四者間的交互作用(葉 明正,2002)。

陳龍安(2002)則認為創造力涉及六個P:1.創造的人(person):係 指具有自我實現與獨立性之人格;2.創造的環境(place):必須是一種支 持性之環境;3.創造的壓力(press):適度之壓力能使創意之發生;4.創造 的過程(process):指發現問題與產生新點子之過程;5.創造的產品(product): 指最後成功之新產品;6.創造的說服力(persuasion):指一項產品能使專 家認為其具有創新性。

由此可知,不同學者,對創造力有不同的分法,但概念上皆視創造力 為包含多元要素之內涵,而在各種研究取向中,創造力「4P」的研究取樣 普遍被學者所採認用,以下分別就歷程、產品、環境、人格特質等角度加 以解釋創造力。

一、創造力是歷程

創造的歷程是指個體面對問題情境時,產生創造的過程和階段,著重 在解決問題的一連串思考運作過程。主張創造力是種心理活動的歷程,亦 是個體從事心智思考之能力。

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的解釋,創造力係指在問題情境中可以突破習慣 限制並能超越既有的經驗,而形成嶄新的觀念之心理歷程,亦可將視為思 考歷程;及不受規範而能靈活地運用生活經驗以解決問題之超長能力,即 可視為思考能力(張春興,2000)。極富盛名的教育心理學家 Torrance(1966)

認為創造力係探討資源中之疑問、漏洞與缺失等,並從中提出有關的假設 與推測,進而求證、修改,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不論是思考 能力或是思考歷程均是將創造力是為解決問題的心理歷程。

Wallas於1926年提出創造力四階段之心理歷程,具代表性,包含了準 備期、醞釀期、豁朗期、驗證期等四階段(陳龍安,1998):1.準備期:確 認問題,搜集、整理及累積資料,融合舊的經驗和新知識,並嘗試解決問 題;2.醞釀期:潛意識在思索問題解決的方案,其形式常屬於片斷的、變換 的、重新獲得的或再合成的;3.豁朗期:經一段時間之後,表現出頓悟而有 豁然貫通的感覺,了解解決問題所在,將困境逐一化解;4.驗證期:將頓悟 之觀念加以實施,賦予實用的形式,並驗證檢視新觀念是否正確可行。

Parnes(1967)將創造的歷程分為:1.發現事實:蒐集分析與問題有關 之資料,並界定問題;2.發現問題:分析彙整問題,重新安排問題之陳述,

界定問題的目的;3.發現構想:問題界定之後,產生解決問題的構想與選 擇解決問題的方式;4.發現解決方案:找出最好、最合適解決問題之構想;

5.接受所發現的解決方案:對解決問題的方案做最後考量,以便決定最好 的方案而付諸實行。

Csikszentmihalyi(1996)提出創造歷程分為五個步驟:1.準備:投入有 趣且引發好奇之主題;2.孵化:構想在意識下激盪發生;3.見解:亦稱為「頓 悟」,有一瞬間豁然開朗之感覺;4.評估:創造者必須決定見解有無價值與 是否有繼續研究之必要性;5.精緻化:是花費時間最多且最難之階段。

潘裕豐(2005)則認為創造之過程可分為:1.界定問題;2.尋求擴散性 的解題策略;3.最佳方案的取得;4.聚殮性的評估與綜合評價,找出最佳創 意;5.行動。

由上述學者的觀點得知,創造的歷程是問題尋求解決的動態過程,其 歷程之步驟會因人而異,但最終均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可加以驗證 和執行其結果。

二、創造力是產品

Howe(1997)認為創造力是產品係指以某種形式,如符號、實體、文 字等,存在思考之成果,因其創作主體性質及呈現的媒介物有所不同,可

以是種新構想、新概念、新理論等無形之成果。Guilford(1986)則認為創 造力是個體用以產生新的觀念或產品,或將現有的觀念或產品融合修改成 一種新穎的形式。創造性的產品常以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進性等 名詞來加以界定(Wallace, 1986)。

Beseme 及 Treffinger(1980)整理過去有關產品創新之文獻,歸納出 了評價創造性的三的要素,分別為:精進與整合、新穎性、解釋性;其精 進與整合係指產品之風格具有美感、新穎性為產品的嶄新程度、解釋性為 產品對問題情境之解決程度(全永恕,1984)。Sternberg 及 Lubart(1995)

指出創意產品應該具備恰當與新穎兩種要素,其中恰當是代表產品應具有 的功能性,新穎係包含原創性(洪蘭譯,1999;蔣國英譯,2007;Zorana, 2009)。而創造性之產品,應從「實用有價值」與「新穎獨特」此兩個要件 作為考量。近年來許多創造力之研究,以產品取向來探究創造力實際之表 現,顯示用產品作為衡量創造力的高低是最直接之依據。

三、創造力是環境

環境是影響創造力發展的因素之ㄧ,「環境」係指家庭、學校教育與 社會文化(董奇,1995)。家庭、學校與社會所構成的生活環境,深深地 影響個體創造力之結果(Torrance, 1975)。創造性的環境係指有利於創造 人的創造動機產生、發展創造人的創思技能與培養創造人的人格特質,以 助長創造行為的環境,亦是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毛連塭,2000)。

Simonton(2000)認為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之架構,並強調環境會影 響他人及個體之行為,而個體之行為、他人之行為與環境產生之互動,彼 此之間會造成橫斷面與縱斷面的影響,因此,創造可以說是環境與個體間 之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當員工處於具挑戰性與複雜性的工作情境中,

且主管人員秉持著支持之態度,此時,員工較能產生豐富的創造性產品

(Oldham & Cummings, 1996)。

四、創造力是人格特質

創造力為人格特質的一種,認為具有特殊人格特質的人擁有較高的創 造力,即高創造力者較有獨立冒險、精力充沛、有信心、大膽的、愛好美 學的、情緒敏感的等(Davis, 1973)。

美國學者威廉斯(Williams, 1970)亦認為,創造力在情意態度方面具 有好奇、想像、挑戰與冒險等心理特質。Sternberg 與 Lubart(1995)提出 了幾個創造的人格特質,如願意冒險、願意成長、面對障礙時能堅持、對 曖昧不明能容忍及對自己有信心等。而影響創造力發展的人格特質因素包 括了:自我調適能力強、有冒險精神、有積極的人際互動、憑感覺與直覺 作決定、主動學習動機強、興趣廣泛等(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 創造者的人格特質各家說法不一,但大多數都具備樂觀、獨立、想像力、

具有冒險等精神。

綜觀上述,學者對於創造力所提出之觀點,可知創造力是一個複雜的 概念,無法用其中任何一項元素來解釋(杜明城,1999)。因此,創造力 是個人整體性、綜合性的表現,是人格特質、環境與認知能力之綜合。

參、創造力之理論

創造力的理論眾多,各學者對創造力的看法也不相同。Robert(2005)

提出六種較常用來了解創造力之取向與典範,分別為從實用取向、神秘取 向、心理計量取向、認知取向、心理動力取向、社會人格取向。如從單一 方面來瞭解複雜的創造力易有產生侷限性,近年來,學者Sternberg 與 Lubart 提出創造力已逐漸走向多元化,並從靜態移轉至動態,說明不應僅 探討個體,應從個人認知、外在環境與社會心理等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 結 果 來 研 究 創 造 力 ( Sternberg & Lubart, 1995 )。 另 第 七 種 匯 合 理 論

(confluence theoriees)亦值得檢視(李乙銘、李淑貞,2005)。

創造力研究趨勢由個人層次轉為系統脈絡層次,由單一論點走向多元 匯合論點。茲概括整理創造力理論敘述如下。

一、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創造力是藉由潛意識或前意識的釋放作用,是防衛 方式昇華作用產生的結果(引自毛連塭,2000)。Frued 相信創造動機是 個體期待獲得快樂的情緒狀態,當個體未能滿足某些慾望時,將導致不愉 快或緊張的狀態,而為獲得快樂消除緊張,唯有在脫離意識型態,進入潛 意識的狀態時,創造力才得以產生。

二、行為主義學派

認為個體的行為是刺激與反應的結果,而個體的一切行為均經由學習

認為個體的行為是刺激與反應的結果,而個體的一切行為均經由學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