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媽寶行為覺知對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想像力與創造力之相關與差異性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媽寶行為覺知對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想像力與創造力之相關與差異性分析"

Copied!
1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懿芳 博士. 媽寶行為覺知對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想 像力與創造力之相關與差異性分析 The Perception of Mammy’s Boy Behavior Relevant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Performance: A Perspective of Design-Majore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研究生:林意珊.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2) 誌 謝 回首兩年碩士班的時光,老師、家人及同儕的支持與鼓勵,言猶在 耳!起初對論文的毫無頭緒,到現在論文結束,雖然過程是辛苦的,但 一切都很值得,慶幸自己有許多貴人的幫助,心中無比地感謝。首先最 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李懿芳老師,在這段時間的悉心指導與教誨,除了 教導學生在研究上的學習態度外,亦在做人處事上給予指導及叮嚀,因 為教授的鼓勵與指導,使我能夠順利完成論文,謹致上最深的感激。此 外,也感謝口試委員洪榮昭教授以及張仁家教授在百忙之中細心審查, 並給予寶貴的建議,使論文更加周延,由衷感謝。 其次,特別感謝高中的恩師黃堤煉老師與劉秀瑛老師,還有在學習 道路上互相扶持的志皓、佳廸、子誠、宜樺、品樺、薏文、祐寧、正 芝、平子等同學及學弟妹們,當然還有工教系最漂亮的書鍰助教與巍芬 助教,因為有你們的協助,讓我得以完成論文,感謝你們在我研究所的 兩年中,給了我許多的歡樂與幫助,真的非常感謝。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默默支持與陪伴,雖然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因 為有你們的支持,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前進,而這些過程都將是我人生中最 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林意珊. 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O四年七月. i.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媽寶行為覺知對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想像力與創 造力之相關與差異性分析。本研究抽取臺北市及新北市設計群學生 346 人 為樣本,進行「父母態度知覺、想像力及創造思考活動調查問卷」施測, 所得量化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 分析。 主要研究結論包括: 一、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媽寶行為的程度較低。 二、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的想像力特質屬於中上之程度。 三、技術型高中設計群的女生在創造力比男生好。 四、技術型高中設計群二年級學生在想像力特質與創造力比一年級及三 年學生好。 五、技術型高中設計群三年級學生在想像能力比一年級及二年學生好。 六、家庭結構為雙親家庭的學生在媽寶行為覺知上高於單親家庭的學 生。 七、想像能力對創造力具有顯著的影響。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就家庭教育、學校單位及技術型高中設 計群學生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例如:增加孩子的學習機會、鼓 勵孩子獨立思考、協助學生激發想像等,以供學校單位及技術型高中參 考。 關鍵字:創造力、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想像力、媽寶行為覺知. 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mammy’s boy behavior relevant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performance for : designed-majore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e study used 346 designed-majored students of Taipei city as samples. The questionnaires is toward parents’ perception of attitude,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he resulting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had take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included: 1. Mama’s Boy behavior in design-majored students from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s low. 2. Design-majored students from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nded to fall in the upper level on imagination trait. 3. Female of design-majored students from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esented better imag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bility than males. 4. Design-majored second graders from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esented better imag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ivity than first graders and third graders. 5. Design-majored thrid graders from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esented better imagination ability than first graders and third graders. 6. Family structure is a two-parent families on the Mamay’s Boy student behavior student awareness higher than single-parent families 7. The effect of Imagineation on the creativity was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e study generated serveral suggestion for family educati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tudents which are studyung in design department and the future study. For example, strengthening children'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encouraging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spire their image ability and so on. Keywords:Creativity, Desing-majore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magination, Mamay’s Boy iii.

(5) 目錄 誌謝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媽寶行為覺知.......................................................................... 9. 第二節. 想像力.................................................................................... 12. 第三節. 創造力.................................................................................... 21. 第四節. 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取樣 ........................................................... 38.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 39 iv.

(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59 第一節. 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及創造力之現況分析 ................... 5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與創造力差異 性分析 ...................................................................................... 63. 第三節. 模型適配度檢驗 ................................................................... 81. 第四節. 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對創造力的相關性分析 ............... 85. 第五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99 英文部分.............................................................................................. 106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與創造力問 卷(預試) ............................................................................ 115. 附錄二. 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與創造力問 卷(正式) ............................................................................ 126. 附錄三. 量表使用同意書 ................................................................. 137 v.

(7) 表目錄 表 2-1 想像力之定義 ...................................................................................... 13 表 2-2 想像力評量工具 .................................................................................. 19 表 2-3 創造力相關定義 .................................................................................. 22 表 3-1 有效樣本個人基本資料 ...................................................................... 39 表 3-2 媽寶行為覺知量表題目 ...................................................................... 43 表 3-3 想像力特質量表題目 .......................................................................... 44 表 3-4 創造思考活動題目 .............................................................................. 43 表 3-5 創造思考活動之分類類別 .................................................................. 46 表 3-6 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媽寶行為覺知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7 表 3-7 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想像力特質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8 表 3-8 媽寶行為覺知量表刪題前因素分析摘要表 ...................................... 49 表 3-9 想像力特質量表刪題前因素分析摘要表 .......................................... 51 表 3-10 想像力特質量表刪題後因素分析摘要表 ........................................ 53 表 3-11 Cronbach α 係數與可信程度之關係表.............................................. 54 表 3-12 媽寶行為覺知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4 表 3-13 想像力特質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4 表 3-14 媽寶行為覺知正式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6 表 3-15 想像力特質正式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6 表 3-16 模型適配度檢驗表 ............................................................................. 57 表 4-1 媽寶行為覺知問卷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60 表 4-2 想像力特質各構面描述統計分析摘要表 .......................................... 61 表 4-3 想像力特質問卷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61 表 4-4 創造力問卷各題及整體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63. vi.

(8) 表 4-5 不同性別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媽寶行為覺知上的 t 考驗摘要 表 ............................................................................................................... 64 表 4-6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媽寶行為覺知上的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64 表 4-7 不同家庭結構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媽寶行為覺知上的 t 考驗 分析摘要表 ............................................................................................... 65 表 4-8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媽寶行為覺知上的變異數 分析分析摘要表 ....................................................................................... 65 表 4-9 不同性別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特質上的 t 考驗摘要表 ................................................................................................................... 66 表 4-10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特質上的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67 表 4-11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求知想像上的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 67 表 4-12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意境想像上的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 67 表 4-13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價值想像上的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 68 表 4-14 不同家庭結構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特質上的 t 考驗分 析摘要表 ................................................................................................... 68 表 4-15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特質上的變異數 分析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16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求知想像上的變異數分 析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17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意境想像上的變異數分 析分析摘要表 ........................................................................................... 70 vii.

(9) 表 4-18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價值想像上的變異數分 析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19 性別、年級在意境想像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1 表 4-20 不同性別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能力上的 t 考驗摘要 表 ............................................................................................................... 72 表 4-21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能力上的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72 表 4-22 不同家庭結構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能力上的 t 考驗分 析摘要表 ................................................................................................... 73 表 4-23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能力上的變異數 分析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24 不同性別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創造力上的 t 考驗摘要表 . 74 表 4-25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流暢力上的變異數分析分析 摘要表 ....................................................................................................... 75 表 4-26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變通力力上的變異數分析分 析摘要表 ................................................................................................... 75 表 4-27 不同年級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獨創力上的變異數分析分析 摘要表 ....................................................................................................... 76 表 4-28 不同家庭結構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創造力上的 t 考驗分析 摘要表 ....................................................................................................... 76 表 4-29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流暢力上的變異數分析 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30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變通力上的變異數分析 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31 不同家庭排行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在獨創力上的變異數分析 分析摘要表 ............................................................................................... 78 viii.

(10) 表 4-32 性別、年級在流暢力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33 性別、年級在變通力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34 性別、年級在獨創力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5 性別、年級在獨創力之單純主要效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6 初始模式整體適配度檢驗分析表 .................................................... 82 表 4-37 修正後模式整體適配度檢驗分析表 ................................................ 84 表 4-38 研究模式變項直接效果 .................................................................... 86 表 4-39 研究模式變項間接效果 .................................................................... 86 表 4-40 潛在變項之間的總效果 .................................................................... 87. ix.

(11) 圖目錄 圖 2-1 想像力歷程 .......................................................................................... 18 圖 3-1 差異性分析之研究架構 ...................................................................... 35 圖 3-2 相關性力分析之研究架構 .................................................................. 36 圖 3-3 研究流程步驟 ...................................................................................... 41 圖 3-4 創造思考活動題目 .............................................................................. 45 圖 4-1 初始模式圖 .......................................................................................... 82 圖 4-2 修正後模式圖 ...................................................................................... 84. 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媽寶行為覺知對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想像力與創 造力之影響。本章共分為五節,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 目的與待答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名詞釋義。茲分述如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創造力為現代公民重要的基礎能力 二十一世紀的時代,資訊科技蓬勃發展與流通,多元化社會的腳步也 越來越快,人類面臨「第三次產業革命」-一個以「腦力」決勝負的「知 識經濟時代」,不論是批判思考、創新思考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均是未來 世界公民的重要基礎能力(教育部,2002);世界各地的教育決策者亦體 認到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與想像力是國家未來的投資(Beghetto, 2008)。 有鑑於此,我國政府於2002年公布「創造力教育白皮書」,關照的範圍從 幼兒園至大學各個教育階段,並採宏觀角度使創造力教育融入生活的各個 層面,不僅為了落實教育改革之理念,最終目標是使臺灣成為創造力之國 度(教育部,2002)。 近年來,政府正積極地推動知識科技產業轉型發展,行政院經建會自 2009年4月起陸續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包括文化創意、觀光產業、綠色 能源、生物科技、醫療照護、精緻農業等六項產業(行政院,2009),其 中文化創意產業與設計息息相關,使得臺灣文創人才需求量大增。面對全 球高度競爭的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快速變遷之下,產業最需要的是展現創新 能力及創造力(姚榮華,2002)。而創新能力及創造力的培育,是提昇國 民素質的關鍵所在,亦是發展知識經濟的前提,因此,創造力教育即成為 教育工作的重點。 1.

(13) 貳、設計產業帶動新一波產業革命,而創造思考是影響成敗的關鍵之一 隨著臺灣經濟與生活品質的提升,各行各業都需要具備創意思維,並 透過跨界的整合,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梁朝雲、許育齡、劉育東、李元 榮,2011)。臺灣設計產業蓬勃發展,無論是產品設計或文化創意產業等, 都有不錯的表現,也有越來越多令消費者眼睛為之一亮的設計,近年來, 臺灣設計師在iF、IDEA、reddot與G-Mark等國際設計獎中,共拿下了多座 獎項,在國際設計界中嶄露頭角(梁朝雲,2013)。 隨著市場模式的改變及設計意識的抬頭,大眾對產品的創新需求逐漸 地增加,擁有豐富創意的設計師能解決大眾需求,並透過設計思考結合設 計理論及實務經驗的累積,為大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蔡雅竹,2014)。 然而,不同設計領域中的設計師,其專業養成、學習環境與個人特質等差 異,均會影響其在設計學習過程中與設計發展的想像浮現和運思歷程,其 中,創造思考是影響設計成敗的關鍵點,而培養創造思考的重要基礎為想 像力,亦是設計不斷追求變化的原動力(梁朝雲等人,2011)。 参、想像力為創意的基石 愛因斯坦曾說過: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 是無限的(曾翌維譯,2003) 。人類正因為有了想像,才能超越傳統思維之 約束,突破現有知識經驗的侷限,以奇特、大膽的方式對所需解決的問題 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引自陳彩玲,2008) 。而創意是 想像的外在表現,想像既是創意的前源,亦是創意的內隱,創意與想像兩 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課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發揮想像力以達到 創作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想像力是使設計思考更有創意的驅動 力,透過想像可供設計者有很大的思考空間,進而產生創意點子,並讓問 題有創新的解決之道(梁朝雲等人,2011;梁朝雲、許育齡,2011a)。透 過想像力教育,提高思考能力、豐富思想資源,進而導引出科技與人文素 養,以培養未來科技人才,提升國人的研究能力。 2.

(14) 肆、媽寶行為覺知影響子女創造力的發展 「家庭」是影響個體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指出,讓子女社會 化歷程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為家庭(蘇建文,1991;Maccoby, 1984) 。由於 父母是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他人,亦是子女認同學習之楷模,因此父 母的管教方式,對子女的影響深遠(簡茂發,1978) 。在子女成長過程中, 父母督導子女的行為要求紀律,藉著日常的親子互動,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興趣或信念等等,因此父母是形塑子女習慣、性格、行為、興趣及社交技 巧的重要因素(Maccoby, 1984) ,對子女創造力的發展一有很大的影響。 陳龍安(1984)指出創造力可經由後天訓練,並在各個成長階段均可 培養。檢視有關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特徵、家長期望、出生順序對兒童創 造力影響之相關研究發現,學者多認同家庭是影響孩童創造力發展的重要 因素(董奇,1995;Baumrind, 1967, 1971;Pohlman, 1996),例如:Baumrind (1967, 1971)指出容許型的父母較少要求子女,允許子女管理並規劃自己的 活動,不處罰及控制子女的行為,也不要求孩子去遵守既定的標準,如此 子女較有發揮創造力的機會;此外,Hudson與Stinnett(1990)指出若父母 親不會使用權威、強制、攻擊、屈從等方式對待子女,子女會有較高的創 造力。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及少子化的改變,新世代的父母投注更 多時間、情感在子女身上(謝吉隆,2012) ,社會出現一個新名詞-「媽寶」 , 指父母把子女捧在手掌心當成寶的現象。所謂「媽寶」 ,是「媽媽寶寶」之 意思,指沒有主見、長不大,凡事均依賴媽媽的人(劉怡妡,2011) ,其家 長通常會全方位的介入孩子之生活起居、學校生活、選擇科系、交友等, 甚至直到孩子成年上大學、進入職場、成家立業等階段都會強力給予意見 及指導,容易養成小孩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張瀞文,2013) 。由於研究指 出,父母尊重孩子以及給予孩子自由,並維持親子間中等程度的親密度, 容許孩子自我探索、自我成長及發展個性,將有利於孩子的創造力的發展 3.

(15) (林士郁,2002;詹志禹,2005;Amabile, 1983)。而媽寶行為過度涉入 子女生活,對於創造力的影響程度,值得進一步探討。 伍、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媽寶行為覺知對於想像力和創造力之影響研究 闕如 目前國內外對於媽寶行為對於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影響之研究較少,且 相關文獻對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研究對象,大多聚焦於大學設計群學生 (林東毅,2011;許育齡、梁朝雲,2011;梁朝雲、許育齡,2011c;梁朝 雲、黃英修、許育齡,2011;梁朝雲,2013;張薰文,2007;詹鎔瑄,2002; Hsu, Chiang, & Liang, 2014; Lin, Hsu, & Liang, 2014) ,以高職設計群學生作 為樣本,僅蔡雅竹(2014)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 就之相關,及陳姿羽、潘裕豐(2012)以復興商工為例,探討高職藝術與 設計群學生人格特質與創造力之關係。有關媽寶行為的相關研究,僅有許 緯業於 2014 年分析父母督導行為與媽寶行為知覺對高職生拖延習慣與自 我調節學習之相關研究。由上述可知,目前國內探討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 生媽寶行為、想像力與創造力之關係的研究數量鮮少,值得進一步研究與 討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前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目的與待答問題敘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瞭解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與創造力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其媽寶行為覺知、想 像力與創造力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對創造力的影響。. 4.

(16) 貳、待答問題 一、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的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與創造力現況如 何? 二、是否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家庭結構、出生序)之技術型高 中設計群學生,其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與創造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技術型高中設計學生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對創造力之影響如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茲將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壹、 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灣本島北部為研究範圍,不包含中部、南部、東部與離島 地區。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103 學年度就讀臺北市及新北市公、私立技術型高中日間部 設計群學生為母群,以立意取樣選取學校,選出 2 所技術型高中學校後, 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群集抽樣,分別選取 6 班設計群學生作為本研究樣本。 貳、 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僅包括臺北市及新北市技術型高中日間部一至三年級 設計群在學學生,未針對夜間部與其他群別學生進行研究,故研究結果僅 限於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為主,不足以推論到技術型高中其他群別、其 他地區學生。 二、研究方法 5.

(17) (一)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調查,填答者可能會因自身的主觀、客 觀因素或自我防衛心理的影響,因而在填答過程中無法呈現真實反應,故 本研究假設填答者確實依照實際的情況,客觀回答問卷題項。 (二)本研究因人力、時間等各方面之限制,未能針對不同背景之學生 進行深度訪談,故無法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生的感受。 (三)研究背景變項 影響學生創造力的因素眾多,本研究僅以學生性別、年級、家庭結構 等個人背景變項對學生媽寶行為、想像力及創造力進行分析,無法兼顧所 有可能性的相關因素。.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技術型高中設計群 我國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共有 11 科別,103 學年度各科別名稱及學生人 數比例分別為:金屬工藝科(0.4%)、室內空間設計科(10.9%)、美工科 (12.5%) 、家具木工科(0.3%) 、圖文傳播科(2.7%) 、陶瓷工程科(1.4%) 、 家具設計科(0.9%) 、廣告設計科(50.3%) 、室內設計科(4.9%) 、多媒體 設計科(15.5%)、多媒體應用科(0.3%)等十一科。 貳、媽寶行為覺知 「媽寶」 (mama’s boy)一詞,係指家長全方位介入孩子在學校的生活、 交友、生活起居、選擇科系等,即對於孩子的任何事情均會介入其中(張 瀞文,2013) 。本研究所指的媽寶行為所有的事情均以父母為中心,凡事順 從並且聽從父母之意見,而在他們的人生路線中,也多依照著父母的意思 來走,欠缺獨立思考、主見、自信及責任感,並常常拿父母作為擋箭牌, 把父母掛在嘴邊,依賴父母幫忙作決定。 本研究之媽寶行為覺知係以「父母態度知覺」量表所測得的分數來代 6.

(18) 表,該量表參考商業週刊 2013 年所做的「媽寶行為」調查,並參採許緯業 (2014)所編製之媽寶行為量表後修編完成,共 13 題,得分越高,表示其 受試者媽寶行為的程度越高。 參、想像力 「想像」一詞的英文來自拉丁古文 Imaginari,原意為「圖繪自我」 (to picture oneself) ,是自我反省與個體範疇之涵義(Perdue, 2003) 。個人可透 過「想像」來思考不真實、不存在及抽象的事物,被視為形成概念的力量 (Beaney, 2005) 。本研究將「想像力」定義為個人舊有的記憶、學習過程 與經驗,透過心智圖像的交互作用演化過程,所發展出的靈感或觀點;又 分為, 「想像力特質」及「想像能力」 ;前者係指個體在面對事情時,會思 考因果關係或解決的方法,而當個體在想像時,會像底片般的一格一格在 腦海中浮現,最後個體經由想像,將尚未發生的事情,想像成已發生並產 生美好結果;後者為在發想或聯想的作用下,將過往經驗、尚未發生或不 存在的事物的,任意組合成心象的能力。 本研究係採用洪榮昭(2014)所編製之「想像力特質」量表及「想像 力練習」分別量測想像力特質及想像能力。 「想像力特質」量表共分為三個 部分,第一部分為「求知想像」7 題,第二部分為「意境想像」5 題,第三 部分為「價值想像」4 題,共 17 題。 「想像力練習」共有 40 個空格,受試 者於規定時間內以一條 30 公分的繩子想像出各種具體的圖案,並根據受 試者所畫之物品是否可成為具體物品進行評分,總分愈高,代表想像能力 程度愈高;反之則愈低。 肆、創造力 創造力是個體結合流暢力、變通力、精進力、敏覺力及獨創力的特性, (陳龍安,1988) 。本研究將創造力定義為一種能力或創造性人格特質的延 伸,亦是一種認知經驗、思考型態與環境、人格動機等多面向的綜合觀念, 並運用舊有的經驗或知識,對事物產生不同的觀點或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 7.

(19) 意義,主要可包括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 本研究採用洪榮昭(2015)編製之「創意思考活動」測量,分為三個 構面: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等。本測驗為圖形創意思考活動,受試學 生依圖形為基準,寫出該圖形可成為何種物品,例如:甜甜圈、游泳圈等, 再分別依填寫物品的數量、類別、稀有次數分別進行流暢力、變通力、獨 創力評分,分數越高表示創造力越高。.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媽寶行為、想像力、創造力之相關文獻加以分析整理,建立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及問卷發展的依據。本章內容共分四節, 第一節為媽寶行為;第二節為想像力;第三節為創造力;第四節為媽寶行 為、想像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媽寶行為覺知. 壹、媽寶定義 媽寶不只是子女的人格特質,而且是一種行為表現,所謂的「媽寶」 係指家長全方位介入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交友、生活起居、選科系等,對 於任何是均無所不管(張瀞文,2013) ;或指長不大、沒有主見,凡事均依 靠媽媽的成年人(劉怡妡,2011) 。子女樣樣事都由父母代勞,嘗到甜頭後, 便懶得自己處理,也不需要負責(林秀姿,2014) 。如此循環下來,從幼稚 園到職場,天大的事情,前面總有個「媽」擋著,由此可知, 「媽寶」並非 一日即可養成。 本研究將媽寶(Mama’s Boy)一詞,定義為所有的事情均以媽媽為中 心,凡事順從並且聽從媽媽之意見的技術型高中學生,而在他們的人生路 線中,完全遵照媽媽的意思,欠缺獨立思考,無主見、無自信、無責任感, 並常拿媽媽作為擋箭牌,亦常將媽媽掛在嘴邊,依賴媽媽幫忙作決定。 貳、媽寶行為的內涵 現今社會少子化的浪潮下,每個孩子均是父母的寶貝,父母過度溺愛 孩子的行為產生之後,漸漸對孩子放不了手。造成媽寶行為有下列三個原 因(李佩芬、陳念怡,2013): 一、少子化的浪潮下,造就直升機家族 9.

(21) 隨著少子化的浪潮愈趨劇烈,家中平均六個長輩照顧一個小孩。愈來 愈多以過度代勞表達愛意的「聖誕樹媽媽」與「快遞阿嬤」 ,搶去了孩子原 本應該承擔的責任。過度「孝順」兒女的「孝子家長」們,把「幫孩子」 與「愛孩子」畫上等號,是造成孩子長不大的第一個原因。 二、升學至上價值觀 在升學考試掛帥的氛圍之下,師長重視學業成績或才藝的程度,遠勝 於孩子「打理自己」所獲得的讚許。而過分重視升學的價值觀與壓力,讓 大孩子忙於應付上課及補習的行程,孩子與家人相處時間逐漸減少;當孩 子忙得連在家吃飯都顯得「彌足珍貴」時,就更別提參與家庭生活,分擔 家事了。 三、雙薪家庭過半,父母沒時間教養小孩 隨著社會結構快速變遷,雙薪家庭數量在最近五年已出現過半的現象 。雙薪父母意味著生活步調忙碌,時間壓力成為教養小孩最大的困擾。無 論是吃飯、穿外套、整理書包,所有小孩該「慢慢學」的生活大小事,在 大人的時間壓力下,都得必須「快快做」 。趕時間,成為磨損家長耐性的大 敵。 新聞指出,在高雄火車站,知名補習班前,為了要讓讀高中的孩子能 夠搶到補習班比較前面的好位子,一群媽媽輪流排隊,從凌晨四點開始, 甚至還夜宿補習班街前(李佩芬、陳念怡,2012) 。詹志禹(2013)指出溺 愛的管教方式下,可能會造成幾種類型的現象:第一類型溺愛:過度保護, 鉅細靡遺;第二類型溺愛:凡是替代,弱化小孩;第三類型溺愛:偏心護 衛,自我中心;第四類型溺愛:特權庇護,輕視他人。 參、媽寶行為覺知的影響 媽寶是由親子互動的關係而來,父母認為自己的付出,孩子應理所當 然的接受,這樣的依賴關係易造成孩子的社會經驗降低(林秀姿,2011) 。. 10.

(22) 林萃芬(2013)整理中華人事主管與專業諮詢心理師的對談後指出, 職場中出現媽寶型的員工,其為「滯留青春期的成年人」,典型的特徵是 雖然已經成年,但在心理上仍然極度依賴父母,遇到難題就會立刻詢問父 母。另一方面,媽寶型員工也會想擁有自由的權力,例如:凡事均按照自 己的意思,想要什麼東西便要馬上得到,但是又不想承受成長的痛苦與責 任。 凡事均提及父母想法的行為與媽寶兩者之間是有所區別的。孝順的人, 會顧及親人的感受,而選擇服從,但不代表他認同這樣的做法。孝順與媽 寶兩者的差別是:所抱持的想法是我認同媽媽的觀點,所以是希望媽媽放 心或「選擇」遵守,雖然不認同媽媽的看法,但在她出現時,「選擇」配 合她的要求;而具有媽寶行為的人,所認同的觀念是「只要是媽媽所期望 的,就應該全部照辦」,是兩個不同的看法(蔡松甫、蔡睿縈,2012)。 商業周刊於 2013 年「沒有媽寶,哪來媽寶大學生?」一文中,所做的 「寶媽」調查,是為了瞭解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否妥當,並將「寶媽」的管 教方式從小孩的生活起居、交友方面、校務方面、選科系方面及求職等面 向進行了解。然而,本研究考量讓家長填寫過於困難,因此將調查資料調 整為由學生填寫,透過學生親臨的情境,以瞭解學生知覺的媽寶行為程度 高低,另將探討面向縮減至生活起居、交友方面及校務方面,另外兩項選 科系以及求職方面,不列入媽寶行為覺知量表內,原因是對於已經在學的 技術型高中學生而言,其選科系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另外技術型高中學生 於現階段求職方面的經驗甚少,因此不將選科系及求職方面列入此次媽寶 行為量表。 肆、影響媽寶行為覺知的因素 目前有關探討影響媽寶行為的因素研究甚少,茲將相關研究發現說 明如下: 在性別與媽寶行為的研究中,學者發現性別不同的學生對其知覺的媽 11.

(23) 寶行為有顯著差異,例如許緯業(2014)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在技術型高 中男生媽寶行為與技術型高中女生有顯著的差異,男生知覺媽寶行為較女 生高。而年級、家庭結構與出生序均尚未探討,因此,本研究認為此三個 背景變項值得探討。. 第二節. 想像力. 本節將就想像力的意義、類型、歷程及評量方式加以探討。 壹、想像力之意義 想像力是人類獨特的思考特徵(Finke, Ward, & Smith, 1992)。提到想 像,一般人幾乎都聯想到直覺、前所未有、跳躍思考、新奇等詞彙(邱發 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 ;而人類的創造思考、發明與發現,均需要以 想像力作為催化劑,因為有想像,才會有「可能性」 。因此,想像力為人類 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創意的根基與情感過程的結果(Ho, Wang, & Cheng, 2013) 。 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2007)解釋, 「想」是打算、思索、覺得、像、 推測等,是一種心智運作; 「像」係指概念轉化的表徵方式,有形貌、人物 的圖畫或雕塑、模樣、相似、比如之意思。張氏心理學辭典的解釋: 「想像 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 (張春興,2006) 。當人類遇到前所未知的事物時,使用想像力,即能產生 許多科學和文化推動的力量,進而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Mey, 2006; Zhao, Hoeffler, & Dahl, 2009)。 想像力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產生新的看法與意義及聯繫過往之經驗, 並且產生潛在的創造思維(張雨霖、陳學志、陳瑛霞、邱發忠、林耀南、 王蔓甄、林鴻文,2013) 。其想像力會持續的影響我們的語言、思想和經驗 (Mountain, 2007),亦是一種心理作用的思想活動與動態歷程,並不受限 12.

(24) 於任何的思考模式與規則(陳坤淼、沈思岑,2011) 。因此,想像力是創作 意象與創造力的創作者,因為想像力,使得單一概念有了豐富的意義,而 在創作過程中,想像力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Trotman, 2006)。 想像力的基礎為生活經驗的累積,進而激發個體思考的活躍性 (Lindqvist, 2003) 。Perdue(2003)亦指出,想像是種透過潛在的思維與大 腦交互作用後,再進行記憶、發明、幻想、思考、建構意見與創造的過程。 Vygotsky(2004)則認為,想像力是人類再產生創造性活動時,個體的大 腦會納入新的元素進行重組的能力。而想像為創作者心理的表徵,創作或 創意表現係想像的外在現象,其想像之特徵為圖像性,意義常用以藝術形 式或情緒內容呈現(梁朝雲、許育齡,2011a) 。 學者 Byrne(2007)指出人類的想像是大腦中尚未開發的區塊,透過 此「想像力」思考歷程,其想像力為有跡可循,並不是像靈感一樣稍縱即 逝,而是與人類的生活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想像、意象與情感有著密切的 關係,從記憶中去發展想像力,並依附著既有的想法於內心中形成新的意 象,接著至新事物的塑形,此為培養創意的基礎,也是讓創作能有不斷創 新的動力(梁朝雲等人,2011) 。而國內外研究者對想像力之形成原因有著 不同的看法如下表 2-1。 表 2-1 想像力之定義 學者 Dewey(1948) Perdue(2003). Trotman(2006). 定義 想像是種可看見的能力,將熟悉的舊事物轉化成 新的經驗。 想像是種透過淺在思維與大腦交互作用後,再行 記憶、發明、幻想、思考、建構意見與創造的過 程。 想像力係指個體所必備的各種活動,如批判的思 維能力、創新的象徵性表達或追求創造力。 (續下頁). 13.

(25) 學者 Lothane(2007) Ho,Wang 與 Cheng (2013) 梁朝雲、黃英修 許育齡、周文修 (2011) 陳坤淼、沈思岑 (2011) 陳學志、邱發忠 林耀南、涂莉草 (2012) 許育齡、梁朝雲 (2012) 許育齡、梁朝雲 林志成 (2013) 蔡雅竹 (2014). 定義 想像力為基本能力,能連接外在現實的視覺圖像 或在腦海中形成心智圖像。 想像係指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是創意活動 的根基與情感過程的結果 想像力為人類的想像能力,係培養創意思考之基 礎。想像也是創作者內心的圖像,而這類圖像則 藉由個體的記憶做轉化。 想像是一種心理作用的思想活動與動態歷程並不 受限於任何的思考模式與規則。 人類很特別的思考模式為想像,係指個體從生活 經歷中所感受進而衍生的原創心像,且反應在個 體的記憶、意識或幻想中。 想像是個體內隱的心智活動,個體發展出的想像 力很有可能是創造力發展的前源能力。 想像不只是知覺延伸,也不僅是圖像的連結,想 像會帶動個體,並會綜合個體原有的意念,而產 生豐富之心智推論。 個人從舊有之記憶、經驗與學習過程所得,透過 心智圖像的演化歷程,所衍生出新穎的觀點與靈 感。. 綜上所述,想像力是種抽象思維,個體可以利用既有的生活經驗或舊 有知識之元素,重新進行改造的過程。因此本研究將「想像力」定義為個 人舊有的記憶、學習過程與經驗,透過心智圖像的交互作用演化過程,所 發展出的靈感或觀點。 貳、想像力之類型 許多學者對於想像裡有多種不同之分類,說明如下: McMillan(1995)認為想像力是人類的本能,可依等級分為三個層次: 1.想像力的自然反應:是最基本的想像反應,例如當人們看到紅色,就會 聯想到蘋果;聽到廣播裡的歌曲,就會情不自禁地哼唱,這些動作是想像 的開始形式,也是層次最低的想像;2.自由的心像:例如當我們在吃米飯. 14.

(26) 時,可能會想像田裡的結實累累的稻子,接著又會想到種稻子的農夫。然 而,這種想像是過去經驗的重現,而非生產性的想像。是較高一層級的想 像層面;3.個體內在活動的心像:此一想像力發展成更高的層面,例如:睡 夢中的情境,於內在的世界的呈現,白日夢也屬於此類,例如:花園城堡、 洪水猛獸。最高層次的想像是思考者自己整理心像後,所創造或設計新的 聯結,是種建構的想像力,無論是藝術的創造、工業的發明、科學發現等 均屬於此類。 Vygotsky(1971, 1995)將人類的認知活動區分為再造性與創造性的認 知,為想像力所帶動的創造性認知為一種意識活動,使人們更深入的認識 世界,而文化、語言及藝術均是想像重要的認知工具。Reichling(1990) 主張將想像區分為:再生想像(reproductive or literal imagination) 、奇幻想 像(fantasy or magical imagination)及隱喻式與自相矛盾的想像(metaphorica and paradoxical imagination)等三個階層。 李璞珉(1996)依據想像力的「目的性」而言,分為「無意想像」 (involuntary imagination)和「有意想像」(voluntary imagination)兩種, 「無意想像」是種不隨意的想像,變化想像內容的主題與目的,而幼兒前 期的想像活動主要屬於無意想像。「有意想像」是一種較為穩定的想像, 有其穩定的主題與目的存在,在按期性質可分為創造想像、再造想像與憧 憬(陳幗眉,1995)。在想像過程中的獨立性、創造性與新穎性三種特徵 的高低程度中,又可再分為再造性想像、創造性想像與憧憬三種類型(李 璞珉,1996)。 一、創始想像 創造想像除了與過去之經驗有關以外,更是與創造出新奇、超越現實 的產物、經歷創造的過程有著密切關係。張春興(1989)認為創造想像是 在意識中重組舊有經驗,並企圖超越以往經驗已產生的構想,因它是對舊 有問題的新構想,故也稱「構念想像」(constructive imagination)。滕守堯 15.

(27) (1997)也提及想像是人類頭腦對現在的記憶改造成新形象的過程。人類 的大腦不僅能提取記憶及儲存,同時也會連結、分解與重構經驗已產生新 行為與新命題(Liang, Hsu, & Chang, 2013)。 創造想像不僅是重複舊有的經驗,並且結合了新的經歷,此新的經歷 是將原本的想法,藉由不同的排列組合而來,因此,創造想像有情感、理 智、潛意識三種成分,並可創造出不一樣的形式(涂翠敏,1993) 。而想像 力為人類想像所具備的能力,是創新的關鍵,亦是培養創意思考的基礎, 更是未來成功的關鍵,優秀的設計師需要靠想像力來模擬並預測前所未見 的可能性(梁朝雲、許育齡,2011b) 。因此,想像力並不是已存在大腦中 的知識,而是個體在大腦中進行運作過程,所產生出的原創性事物(邱發 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2011)。 二、再造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再造想像主要與大腦提取過去的記憶有關,並憑藉著圖表說明或文字 等「現成描述」進行想像,並透過在文學作品閱讀中,所發生的表現,從 而,再造想像需特別地在文學作品上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及豐富的記憶表 象(Liang, Hsu, & Chang, 2013) 。張春興(1989)則認為,有些想像是將過 往之經驗重新加以整理並組織,使之重新呈現在記憶之中,因為它只侷限 於記憶活動,故也稱「記憶想像」(memory images)。 學者 Vygotsky(2004)指出,想像力若只為個體過去就有經驗的重現, 則並無包括創造力之內涵,而其特點不具創新特質及不帶創造性成分,係 屬於「無中生有」的階段,當然再造想像與記憶具有一樣的認知歷程,兩 者也擁有不同之觸發行為,個體可將所吸收的經驗、觀察與教育重新進行 組合。 參、想像力之歷程 想像力本身非常多元,好比潛意識轉換為意識的過程,為了促進潛意 識與意識的轉換,並可藉由不同的刺激方式(如圖形、語文)產生不一樣 16.

(28) 的聯想行為(蔡雅竹,2014) 。 Osborn(1953)認為聯想力是想像力運作產 生的新思想。而聯想可分為兩種,一為要求個體看到刺激的詞彙後,寫出 腦中所浮現第一個聯想的詞彙;另一種為要求個體於有限時間內,對刺激 詞彙進行各式各樣的聯想(林右敏,2007)。 Reichling(1990)將想像力的作用歷程分為三個階層,在第一階層「奇 幻想像」(Fatasy or Magical Imagination),知覺(perception)是第一階層 最關鍵的因素,真實物件在被觸摸與觀看後(透過感官刺激),透過知覺 轉 型 為 另 一 物 件 , 第 二 階 層 為 「 再 生 想 像 」 ( Reproductive or Literal Imagination)。 ,此階層為知覺與推理的相互結合,例如,6至12歲的孩子可經由知覺產生 「奇幻想像」,卻無法從欣賞藝術創作中連結到現實生活的,是因為6至12 歲的孩子缺乏了被想像的物件是可以觀察並且具體存在的。第三階層係 「隱喻式與自相矛盾的想像」 (Metaphorical and Paradoxical Imagination), 隱喻式的想像最主要是尋找並發現真實,而自相矛盾的想像是不斷挑戰它 的限制(梁朝雲、許育齡,2011a;梁朝雲等人,2011)。 想像力是在個體創造之前,先經由腦袋進行發想,產生各種不一樣的 想法與思維,再經由腦袋重新整理,進而產生可行性的創意(Liang, Hsu, & Chang, 2013) 。而個體在歷經創意的過程時,個體無法去紀錄或注意自 己最真實的思維和行為,最終易採取天馬行空的觀點來看待所發想的創意 靈感(Lassig, 2013)。想像力是對腦袋中原有的記憶形象進行改造並處理 後,重新組合成新形象的過程(Lindqvist, 2003) 。從想像力的歷程中亦可 以發現,想像是將記憶中的意念與經驗重新彙整後,產生新意象的歷程(張 春興,2006)。 綜上所述,想像可藉由不同方式的刺激,產生不同的聯想,亦是一 種由舊形象轉變成新形象的過程,而個體經由思考與聯想產生想像,以 作為發明或創作的重要來源,想像力歷程如圖 2-1。 17.

(29) 資訊 圖像. 想像力. 聯想. 舊有經驗. 轉化. 具象. 記憶 抽象. 產生想法 圖 2-1 想像力歷程 資料來源:修改自 TEDxTaipei(2012)。. 肆、想像力之評量工具 「想像」所代表的意思係無邊際的思考,而此抽象性的概念,需透過 不同層面給予評估。從創造性的觀點,探討想像對創造力的影響,並提出 結構化想像(structured imagination)之概念(Finke, Ward, & Smith, 1992) 。 其結構化想像為個體之想像機制並非可預期,有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其個體 之想像,假設個體面對想像力作業時,所反映之想像作品理當具有相當的 結構性。而個體所有形式之思考,均包含先前經驗之影響,因此假設想像 係受到各體本身所具備的知識結構所影響(McMillan, 1995)。以下針對想 像力評量工具進一步說明如下表 2-2。. 18.

(30) 表 2-2 想像力評量工具 學者. 測驗名稱. Karwowski (2008). 想像創造測驗 (Test of Creative Imagination, TCI). 構面. 測驗內容. 流暢力、獨創性、 1.係由四個半圓形、四條 變通性 直線、四條彎曲線段與 四條直線等 16 個成分 所組成。 2.受試者被要求可能使用 該 16 種成份畫出所想 像但是目前未見過的物 件。 3.依據受試者的反應,可 進行流暢性、變 通性及 獨創性進行評分。. Thompson (2008). 想像力量表. 無. 將想像力的機制及作用力 成劃分為 21 題的問卷形 式,方便使用者作答後了 解自己的想像力。. 曹筱玥 林小慧 (2012). 想像力量表. 分別為發想力、流 1.依據 Vygotsky 的想像力 暢力、變通力、獨 概念理論與想像力激發機 創力 4 個構面。 制,發展 20 題的題目。 2.量表內容屬於心像題材 之發想力、同屬(異屬)類 之聯想力、獨創力。 3.量表構念包括發想力、 流暢力及變通力各 4 題、 獨創力為八題等四分量 表。. 梁朝雲 許育齡 林威聖 (2014). 想像力量表. 分別為創始想像、 創始想像 9 題、轉造想像 構思想像、轉造想 8 題及構思想像 12 題等 像等 3 個構面。 三個構面,共 29 題。依 李克特式(Likert-style)六 點量表模式填答計分。. 洪榮昭. 想像力練習. 無. 想像用一條約 30 公分的 線,畫出具物品意象之圖 案(如:髮箍)。 (續下頁). 19.

(31) 學者. 測驗名稱. 洪榮昭 (2014). 「圖繪展開」 想像力活動進. 構面. 測驗內容. 分為異類想像、強 共 18 個空格,受測者在 化想像、多向想 空格中,以筆藉由簡單 像。 線條(線條愈少愈佳). 繪製出一個具有意義的 「物品」之圖形。 洪榮昭 (2014). 想像力特質量 表. 分為求知想像, 意境想像,價值 想像. 共 17 題,求知想像 6 題,意境想像 6 題,價值 想像 5 題。依李克特式 (Likert Scale) 五點量表模 式填答計分。. 依上述可知,想像力是種抽象的概念,但透過想像力測驗、有系統的 教學或學習紀錄等方式,仍可評估個體之想像力。本研究係採用洪榮昭 (2014)所編製之「想像力特質」量表進行測驗。 「想像力特質」量表共分 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求知想像 7 題,第二部分為意境想像 5 題,第三 部分為價值想像 4 題,共 17 題; 「想像力練習」共有 40 個空格,受試者於 規定時間內以一條 30 公分的繩子想像出各種具體的圖案,並根據受試者 所畫之物品是否可成為具體物品進行評分,總分愈高,代表想像能力程度 愈高;反之則愈低。 伍、影響想像力的因素 以下整理想像力相關研究,進一步探討影響想像力的因素,茲將相 關研究說明如下: 一、性別 性別是影響想像力的因素之一,從部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對想像 力有顯著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具有想像力(許育齡、梁朝雲、林志成,2013; 許育齡、梁朝雲,2011);梁朝雲、黃英修、許育齡(2011)則在什麼因 素促進想像的研究發現男生比女生較具有想像力。. 20.

(32) 二、年級 從部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年級對想像力有顯著差異(梁朝雲等 人, 2011);另也有研究指出,年級對想像力無顯著差異(許育齡、梁朝雲, 2011)。. 第三節. 創造力. 本節將就創造力的意義、內涵、相關理論及評量方式加以探討。 壹、創造力之意義 「創造力」一詞,根據韋氏英文大字典的釋義,有「賦予存在」的 意思,具有「首創」或「無中生有」的性質(陳龍安,1997)。張氏心 理學辭典之解釋,創造係指在問題情境中,突破習慣限制、超越原本經 驗,而形成新觀念的歷程(張春興,1989)。諸多學者對創造力所依據 的理論以及方向,持有不同的定義及解釋,有人認為是創造力是個體的 行為特質,有人則認為是擴散思考、生產思考之能力,因此,創造力沒 有很精確的定義,即便有也無法言喻(Torrance, 1988)。 依據各研究者所持之面向及理論基礎的不同,對於創造力的看法有 不同之見解,有學者認為創造乃個體將不同的事物,連結成新的概念, 亦有學者認為環境是影響創造力的產生的重要因素,以下為國內外學者 對創造力之定義如表 2-3。. 21.

(33) 表2-3 創造力相關定義彙整表 學者 Mednick (1962) Hallman (1963) Torrance (1969) Guilford (1985) 毛連塭 (2000). 定義 認為創造力是創造者為特殊需要或有用目的,將可連結的要素加 以結合而成新的關係之能力。 指出創造與其說是一個人可能生產新事物,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 式。 創造思考是一序列的過程,包括察覺問題的缺陷、知識的鴻溝、 要素的遺漏等,進而發覺困難,尋求答案,提出假設、再驗證假 設,最後報告結果。 指出創造乃是個體產生新的觀念或產品,或融合現有的觀念或產. 洪琇雯 (2006) 陳姿羽 潘裕豐. 品而改變成一種新穎的形式,此種能力也就是創造力。 創造力有時是一種理性的表現,但有時候卻是非理性的表現,創 造力需要智能之基礎,亦需要趨合和概念化、符號化的能力,更 需要創造性的人格特質與環境。 創造力是個體在環境下結合流暢、變通、獨特、敏覺、精進的特 性特過思考的歷程,而對事物產生不同之觀點,進而賦予事物獨 特與新穎之意義。 學生經思考後突破舊有既定的模式,以符合邏輯的方式,將面對 的問題及事物以極具流暢力的方式表現。 創造力可說是一種在行為或構想上產生新聯想與新組合之思考能 力,也就是能夠用特殊且多樣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2012) 謝秀慧 (2014). 創造力可以經由學習獲得,而且不分年齡,高齡者由於人生經驗 豐富,反而有助於創造力的培養。. 陳龍安 (2000). 綜觀上述,國內外各學者所提出之觀點有所不同,其創造力是種能力 或創造性人格特質的延伸,亦是一種認知經驗、思考型態與環境、人格動 機等多面向的綜合觀念,並運用舊有的經驗或知識,對事物產生不同的觀 點或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意義,使自己及他人獲得滿足。 貳、創造力之內涵 隨著學者不斷研究創造力的內涵,各學者亦對創造力的內涵有不同的 觀點與理論依據。Tardif 與 Sternberg(1993)彙整多位學者之研究,提出 了創造 4P 觀點:創造者(person) 、創造環境(place) 、創造歷程(process) 、 22.

(34) 與創造產品(product)。 學者Rhodes(1961)分析了將近五十種創造力的定義,並將創造力定 義為「創造4P」 ,分別為歷程、產品、環境及創造者,意即創造力可以涵蓋 個體的心理歷程、創造的產品、環境以及人格特質四者間的交互作用(葉 明正,2002)。 陳龍安(2002)則認為創造力涉及六個P:1.創造的人(person):係 指具有自我實現與獨立性之人格;2.創造的環境(place):必須是一種支 持性之環境;3.創造的壓力(press):適度之壓力能使創意之發生;4.創造 的過程(process) :指發現問題與產生新點子之過程;5.創造的產品(product) : 指最後成功之新產品;6.創造的說服力(persuasion):指一項產品能使專 家認為其具有創新性。 由此可知,不同學者,對創造力有不同的分法,但概念上皆視創造力 為包含多元要素之內涵,而在各種研究取向中,創造力「4P」的研究取樣 普遍被學者所採認用,以下分別就歷程、產品、環境、人格特質等角度加 以解釋創造力。 一、創造力是歷程 創造的歷程是指個體面對問題情境時,產生創造的過程和階段,著重 在解決問題的一連串思考運作過程。主張創造力是種心理活動的歷程,亦 是個體從事心智思考之能力。 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的解釋,創造力係指在問題情境中可以突破習慣 限制並能超越既有的經驗,而形成嶄新的觀念之心理歷程,亦可將視為思 考歷程;及不受規範而能靈活地運用生活經驗以解決問題之超長能力,即 可視為思考能力(張春興,2000) 。極富盛名的教育心理學家 Torrance(1966) 認為創造力係探討資源中之疑問、漏洞與缺失等,並從中提出有關的假設 與推測,進而求證、修改,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不論是思考 能力或是思考歷程均是將創造力是為解決問題的心理歷程。 23.

(35) Wallas於1926年提出創造力四階段之心理歷程,具代表性,包含了準 備期、醞釀期、豁朗期、驗證期等四階段(陳龍安,1998):1.準備期:確 認問題,搜集、整理及累積資料,融合舊的經驗和新知識,並嘗試解決問 題;2.醞釀期:潛意識在思索問題解決的方案,其形式常屬於片斷的、變換 的、重新獲得的或再合成的;3.豁朗期:經一段時間之後,表現出頓悟而有 豁然貫通的感覺,了解解決問題所在,將困境逐一化解;4.驗證期:將頓悟 之觀念加以實施,賦予實用的形式,並驗證檢視新觀念是否正確可行。 Parnes(1967)將創造的歷程分為:1.發現事實:蒐集分析與問題有關 之資料,並界定問題;2.發現問題:分析彙整問題,重新安排問題之陳述, 界定問題的目的;3.發現構想:問題界定之後,產生解決問題的構想與選 擇解決問題的方式;4.發現解決方案:找出最好、最合適解決問題之構想; 5.接受所發現的解決方案:對解決問題的方案做最後考量,以便決定最好 的方案而付諸實行。 Csikszentmihalyi(1996)提出創造歷程分為五個步驟:1.準備:投入有 趣且引發好奇之主題;2.孵化:構想在意識下激盪發生;3.見解:亦稱為「頓 悟」,有一瞬間豁然開朗之感覺;4.評估:創造者必須決定見解有無價值與 是否有繼續研究之必要性;5.精緻化:是花費時間最多且最難之階段。 潘裕豐(2005)則認為創造之過程可分為:1.界定問題;2.尋求擴散性 的解題策略;3.最佳方案的取得;4.聚殮性的評估與綜合評價,找出最佳創 意;5.行動。 由上述學者的觀點得知,創造的歷程是問題尋求解決的動態過程,其 歷程之步驟會因人而異,但最終均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可加以驗證 和執行其結果。 二、創造力是產品 Howe(1997)認為創造力是產品係指以某種形式,如符號、實體、文 字等,存在思考之成果,因其創作主體性質及呈現的媒介物有所不同,可 24.

(36) 以是種新構想、新概念、新理論等無形之成果。Guilford(1986)則認為創 造力是個體用以產生新的觀念或產品,或將現有的觀念或產品融合修改成 一種新穎的形式。創造性的產品常以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進性等 名詞來加以界定(Wallace, 1986)。 Beseme 及 Treffinger(1980)整理過去有關產品創新之文獻,歸納出 了評價創造性的三的要素,分別為:精進與整合、新穎性、解釋性;其精 進與整合係指產品之風格具有美感、新穎性為產品的嶄新程度、解釋性為 產品對問題情境之解決程度(全永恕,1984) 。Sternberg 及 Lubart(1995) 指出創意產品應該具備恰當與新穎兩種要素,其中恰當是代表產品應具有 的功能性,新穎係包含原創性(洪蘭譯,1999;蔣國英譯,2007;Zorana, 2009) 。而創造性之產品,應從「實用有價值」與「新穎獨特」此兩個要件 作為考量。近年來許多創造力之研究,以產品取向來探究創造力實際之表 現,顯示用產品作為衡量創造力的高低是最直接之依據。 三、創造力是環境 環境是影響創造力發展的因素之ㄧ,「環境」係指家庭、學校教育與 社會文化(董奇,1995)。家庭、學校與社會所構成的生活環境,深深地 影響個體創造力之結果(Torrance, 1975)。創造性的環境係指有利於創造 人的創造動機產生、發展創造人的創思技能與培養創造人的人格特質,以 助長創造行為的環境,亦是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毛連塭,2000)。 Simonton(2000)認為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之架構,並強調環境會影 響他人及個體之行為,而個體之行為、他人之行為與環境產生之互動,彼 此之間會造成橫斷面與縱斷面的影響,因此,創造可以說是環境與個體間 之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當員工處於具挑戰性與複雜性的工作情境中, 且主管人員秉持著支持之態度,此時,員工較能產生豐富的創造性產品 (Oldham & Cummings, 1996)。. 25.

(37) 四、創造力是人格特質 創造力為人格特質的一種,認為具有特殊人格特質的人擁有較高的創 造力,即高創造力者較有獨立冒險、精力充沛、有信心、大膽的、愛好美 學的、情緒敏感的等(Davis, 1973)。 美國學者威廉斯(Williams, 1970)亦認為,創造力在情意態度方面具 有好奇、想像、挑戰與冒險等心理特質。Sternberg 與 Lubart(1995)提出 了幾個創造的人格特質,如願意冒險、願意成長、面對障礙時能堅持、對 曖昧不明能容忍及對自己有信心等。而影響創造力發展的人格特質因素包 括了:自我調適能力強、有冒險精神、有積極的人際互動、憑感覺與直覺 作決定、主動學習動機強、興趣廣泛等(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 。 創造者的人格特質各家說法不一,但大多數都具備樂觀、獨立、想像力、 具有冒險等精神。 綜觀上述,學者對於創造力所提出之觀點,可知創造力是一個複雜的 概念,無法用其中任何一項元素來解釋(杜明城,1999)。因此,創造力 是個人整體性、綜合性的表現,是人格特質、環境與認知能力之綜合。 參、創造力之理論 創造力的理論眾多,各學者對創造力的看法也不相同。Robert(2005) 提出六種較常用來了解創造力之取向與典範,分別為從實用取向、神秘取 向、心理計量取向、認知取向、心理動力取向、社會人格取向。如從單一 方面來瞭解複雜的創造力易有產生侷限性,近年來,學者Sternberg 與 Lubart 提出創造力已逐漸走向多元化,並從靜態移轉至動態,說明不應僅 探討個體,應從個人認知、外在環境與社會心理等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 結 果 來 研 究 創 造 力 ( Sternberg & Lubart, 1995 )。 另 第 七 種 匯 合 理 論 (confluence theoriees)亦值得檢視(李乙銘、李淑貞,2005)。 創造力研究趨勢由個人層次轉為系統脈絡層次,由單一論點走向多元 匯合論點。茲概括整理創造力理論敘述如下。 26.

(38) 一、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創造力是藉由潛意識或前意識的釋放作用,是防衛 方式昇華作用產生的結果(引自毛連塭,2000)。Frued 相信創造動機是 個體期待獲得快樂的情緒狀態,當個體未能滿足某些慾望時,將導致不愉 快或緊張的狀態,而為獲得快樂消除緊張,唯有在脫離意識型態,進入潛 意識的狀態時,創造力才得以產生。 二、行為主義學派 認為個體的行為是刺激與反應的結果,而個體的一切行為均經由學習 而來。故創造力的高低與後天的環境有較大的關連性,此學派相信,提供 個體良好的創造思考環境,即可激發個體本身之創造力(劉世南、郭誌光, 2002)。而創造力是種複雜的行為,但透過學習即能獲得創造力(張世慧, 2003)。 三、完形心理學派 主要論點是強調在知覺的趨合、經驗的重整及頓悟等三方面(毛連塭, 2000)。知覺的趨合現象是「局部代表整體」的核心概念,此種「局部代 表整體」的趨合現象是種重要的創造思考過程,並利用舊知識和舊經驗由 已知推測未來可能的情形,以利於解決問題。經驗的重整是指對事物的看 法與使用的功能固著,個體若能重組舊經驗或修改原本事物的活動,就是 創造的現象。 完形心理學者認為創造思考過程中常會有頓悟的現象發生,可能是因 素接近與情境相似的結果,當我們將舊經驗加以運用時,會忽然想通或理 解某些事情時,即是所謂的頓悟。Wallas(1926)所提出的四大創造歷程, 分別是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以及驗證期等四階段,亦屬於此派的見解。 四、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創造力是一種理性和認知的作用,試圖瞭解的是創 造性思考之心理歷程和表徵。並主張人類的創造力與原級的認知過程與次 27.

(39) 級認知過程有關,而創造力的發展是該兩者過程的交互使用而產生之。 五、人本心理學派 人本心理學派強調創造者的非認知特質,也就是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其著重在創造者「知」以外的「情」、「意」層面,亦即強調動機、態度 在創造過程中的重要性,一個具有創造潛能的個體,若缺少創造的意願, 就無法展現其創造力(毛連塭,1995)。 Rogers(1954)指出個體擁有良好的心理安全及心靈自由狀況下,並 須具備對經驗持開放的態度,對曖昧有容忍力,對觀念的界限有彈性;喜 歡嘗試新觀念、具有內控性人格隻個體,才能產生創造力(引自毛連塭, 2000)。人本心理學派著重創造者的人格特質與動機,以個體之潛能,達 到自我實現之目標。 六、心理計量理論 心理創造力是一種心理作用之歷程,主張創造力的測量是可行的,透 過測驗的結果可用來辨別個體創造力的高低,並藉由使用紙筆作業進行評 量創造力,其中又以擴散思考與創造力間有著緊密之關聯。在擴散性思考 測驗中藉著因素分析法分析個人的流暢力、獨創力、變通力、精密力等四 種能力。 七、匯合理論 創造力之多樣性難以進行解釋,必須整合多元之要素才能產生創造力 (Lubart, 1994)。匯合理論包涵了以下論點: (一)Amabile的創造成分理論 Amabile(1983)提出創造力成分理論,認為創造力是工作動機、 創 造力相關技能、該領域相關的知識能力等因素組成,在創作歷程中,此三 個成分會不停地交互作用,交集越多,顯示該個體創造力越高。 (二)Gardner的創造力互動觀點 Gardner(1993)指出,個人之創造力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分 28.

(40) 別為:個人致力發展層次、社會脈絡層次、知識領域發展層次及基因與遺 傳的先天層次。而Gardner(1993)認為個人、他人與工作三者是影響創造 性人物的三大要素。 (三)Sternberg與Lubart的創造力投資理論 Sternberg 與 Lubart(1995)利用投資觀點解釋創造力,其強調個體之 創造力應符合「買低賣高」之原則;「買低」係者未受矚目但卻具有成長 潛力的概念;「賣高」則指當產品或想法以獲取高利潤時,應即時出賣, 因此,創造力投資理論係指擁有創意的人用實際的想法而從事買低賣高之 行為。 (四) Csikszentnlihalyi的系統理論 Csikszentnlihalyi(1996)提出創造力系統理論以領域(domain)、學 門(field)、個體(individual)等三項要素而構成。領域(domain)係指 各領域的防守者,並判斷新的創意能否納入該領域;學門(field)為以文 化界定符號與系統,並傳遞創意之產品至下一世代;個體(individual)為 專注某一領域,當個體運用該領域所給予之知識,透過認知歷程等加以延 伸或轉換。因此,創造力是社會文化與個人思維的互動結果,亦是一種個 別化之現象。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得知多元面向之匯合理論對創造力之論述各有特 色,單一面向之理論對創造力的論述非常清晰,但無法具體詮釋不同領域 之創造力表現與複雜的創造過程。雖在創造力之概念上論述有不同之見解 ,但對於創造力之架構與組成觀點仍有許多相似之處,在創造力的研究架 構方面皆具整合性觀點與互動歷程,其創造力之組成包含人格特質、動機、 領域、知識及環境等成分,探討範圍亦從個體延伸至社會文化等層面。目 前學者大部分採取匯合取向之觀點,認為影響創造力之產生不只有個人因 素,環境、他人籍社會文化等均會影響到個體創造力之發展,而創造性之 活動是展現於各個領域與生活中。 29.

(41) 肆、創造力之評量工具 為了解個體是否具有創造力,可透過多種方式進行評量。其創造力測 驗評量方式眾多,學者Hocevar 與 Bachelor (1989)將創造力評鑑工具歸 納為八類,分別為:擴散思考測驗、態度與興趣量表、人格量表、自傳式 量表、教師、同儕或視導者評量、作品的評判、名人研究、自我陳述之創 造活動和成就。以下針對八大類創造力評量工具進一步說明如下。 一、擴散思考測驗 主要了解受試者於創造思考過程,對刺激產生之擴散反應。就個別測 量工具而言,擴散思考測驗是最廣泛的使用方法(劉鶴龍,1996),其運 用因素分析法,以評量個體的創造力,通常可測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 力、精進力等擴散思考能力。如王木榮1985年所修訂的「威廉斯創造思考 測驗」;吳靜吉於1998年編之的「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語文)」;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洪榮昭所編之圖形創意思考 活動。 二、態度與興趣量表 針對具創造力之個體,以個體對創造力的態度和興趣,了解創造力的 測驗。如陳英豪、吳裕益於1981年修訂之賓州創造傾向量表;林幸臺、王 木榮於1994年所修訂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丁興祥等人於1991年修訂的羅塞 浦創造傾向量表。 三、人格量表 用來評量具創造力者所具備之人格特質。主要為具結構性或無結構的 心理測驗工具、傳記式的自陳量表或採用形容詞檢核表等方式來評量。如 Torrance 與 Khatena 於1970年發展的What Kindn of Person are You?; Gough 於1979年發展的Creativity Personality Scale(CPS)。 四、自傳式量表 個人過去之經歷、家庭或學校環境之狀況(包括、學歷、外表特徵等)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study, teaching evaluation were designed to collect performance data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learning with the “satellite image-assisted teach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The isothermal and anisothermal mechanical behavior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n this study to simulate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the solder bal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