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家庭教育、教師、學生 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壹、對家庭教育之建議

由研究結論可得知,家庭結構為雙親家庭的設計群學生在媽寶行為 覺知上高於家庭結構為單親家庭的學生。根據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增加孩子的學習機會

研究發現,家庭結構為雙親家庭的設計群學生在媽寶行為覺知上較 家庭結構為單親家庭的學生高,雙親家庭小孩,通常備受父母親的疼 愛,較少有自己作主的機會,而單親家庭的學生在成長環境通常較雙親 家庭的學生弱勢,因此從小就培養自己獨立自主及獨當一面的個性,任 何事情都需要自己處理,不能依靠家長幫忙,在做人處事方面,單親家 庭的學生也較雙親家庭的學生更加盡心盡責,而父母是子女在學習路程 上的模範,因此當父母在行駛親職權時,除了給予關心、溫暖、情感上 及情緒上支持與鼓勵外,也應給予子女較多的自主機會,這樣的督導方 式對於子女是較好的,而不是過度的溺愛子女及替子女做決定,適時的 放手,給予子女更多嘗試獨當一面的機會,並適時的給予正確觀念,將 對子女的成長過程更有助益,亦能使子女適應各種生活情狀,不以僵化 的方式去看待問題,而是以更活躍的想法處理問題。

二、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父母的態度對個體的發展有密切之關係,亦是影響學生創造力發展 的重要因素,而家長對子女天馬行空的各種創意及想像力想法,應給予

鼓勵及肯定,並使子女能在學校或在日常生活中能發揮創意及想像力。

因此,建議父母應盡量讓子女獨立思考、獨立選擇與決定事物的機會,

並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子女自由發揮與做決定,而不是子女事事均依賴父 母親的協助或是父母自動地提供協助,這樣除了能幫助子女適應生活,

更能增進孩子更多不一樣的想法、能力以及負責任的態度,將能更有助 於子女創造力的發展。

貳、對未來授課教師教學上之建議

由研究結論可得知,設計群學生在想像能力對創造力具有影響力,故 在教師教學方法上,若能增加學生想像能力,可以學生在創造力上有不錯 的發展,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建立以學生為主教學方法

在創造力的課程中,應加強學生間的互動,此外,同學間的彼此學習 互相交流,亦可激盪出更多不一樣的創意及想法,從研究的結果中可發現,

一年級及三年級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較二年級低,而女生在創造力部分也較 男生高,教師應多增加男生的思考能力及變通能力,指引學生如何利用舊 有的知識或經驗結合新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問題,亦可採用分組方式,讓女 學生帶領著男學生一起討論,激發各種不同的創意,因此,教師在學生的 學習階段,若能適時的加入適當教材或藉由課堂活動的參與與互動,將有 助於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及想像力的表現。

二、協助學生激發想像

學生想像特質、想像能力與創造力還在探索階段,教師若能給學生不 一樣的想法及刺激,師生間的互動討論,學生經由教師的引導後,更能激 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及新穎的想法並且有效幫助學生在設計能力的專業性 上之提升,而教師可藉由創造力練習,來了解學生在創造力的現況,考針 對學生較缺乏的部分進行加強,另外教師也可運用與創造力相關的課程,

將教材融入設計課程當中,藉此提升學生的想像力及創造能力,亦可激發 學生的創造潛能,而設計是需要思考並結合專業技術的能力,若能透過競 賽的模式來訓練學生,在過程中學生若是遇到困難,需要依靠自己或團隊 的力量解決,另外也可透過競賽來提升學生更多創意的想法,增加自己的 創意及設計能力。

參、對於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之建議

依據研究結論,可顯示大部分設計群學生在想像力特質雖屬中上程度,

但在創造力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建議學生可 以針對此一構面評量後,了解自己欠缺哪方面的想像力特質,藉此改變想 法增加想像力特質及想像能力。另外在創造力的部分,建議學生除了跨出 框架外,有時候要把看似不相關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尋 求素材作連結激發想像能力,並大膽且自由地可發揮創意,如此更能提升 創造力。

肆、未來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針對分析討論以及結果,以及就研究變項、研究對象、研究方 法等方面來做說明,提出幾項建議給予未來研究做為參考,在未來對於研 究上能夠有所幫助:

一、研究變項

本研究針對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之性別、年級、家庭排行、家庭結 構等背景變項來探討學生之媽寶行為覺知、想像力及創造力,然而影響想 像力及創造力的因素繁多,故未來研究可根據文獻探討之結果,對此可再 結合其他構面及背景變項,加以進行探討如此可使研究更加周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時間與經費,僅以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學生為研究 對象,主要為公立學校學生及私立學校技術型高中學生,因此研究結果僅

能做有限的推論,後續的研究可以針對高中以及技術型高中來進行比較,

以了解不同的學校學生的媽寶行為覺知程度,而本研究的對象主要在臺北 市、新北市,建議未來研究上可以在地區上來做研究對象的分類,探討北、

中、南各區學生媽寶行為覺知的差異情形,及各技術型高中群科,綜合比 較其間的差異性,使研究結果更完且有價值,這些也可以在未來的研究中 加以討論。

三、研究方法

由於本研究主要採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量化方式為主,資料來源主 要以學生做為填答者,讓學生憑藉著自己的感受來填答,但填答者易個人 觀感認知不同、受自我防衛、社會期待等因素之影響,進而對問卷內容有 所保留或解釋上有偏差,不易掌握填答者真實反應,以致在結果分析上產 生不正確之結果。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能將媽寶行為的模式由家長來填 答,更能夠了解小孩是否有媽寶行為覺知的傾向,亦可考慮採用增加質性 研究法,彌補量化研究之缺失,並實地觀察深入教育現場,增加研究的深 度及廣度,以增加研究可靠性及真實性。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TEDxTaipei(2012)。Tim Brown:設計與思考,改變世界的力量。2014 年 12 月 20 日,取自 http://tedxtaipei.com/2012/12/tim-brown-urges-designers-to-think-big/

丁興祥、陳明穗、蔡啟通、邱皓政、李宗沅(1991)。「羅塞浦創造傾向 量表修訂報告」。測驗年刊,38,189-200。

毛連塭(1995)。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 幸臺合著:創造力研究,56-124。臺北:心理。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 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全永恕(1984)。「人格變項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 報告。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Ⅱ:應用(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 )。臺北市:五南。

李佩芬、陳念怡(2012)。你家也有慣寶寶嗎?。親子天下。取自: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690

李佩芬、陳念怡(2013)。「爹寶」、「媽寶」養成關鍵:爸媽放不了手。

天下雜誌。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851&page=1

李津(譯)(2010)。世界最偉大的的天才教育:一本造就天才的書(原 作者:珍妮.羅絲)。臺灣:威德。

李雅怡(2003)。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 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高雄市。

李璞珉(1996)。心理學與藝術。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杜明城(1999)。創造力。臺北市:時報。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 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市。

林右敏(2007)。在圖文聯想遊戲中探討玩家的思考風格對聯想歷程的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秀姿(2011)。天下的「媽寶」 都是一樣的父母造成。聯合新聞網。取 自:http://udn.com/NEWS/LIFE/X1/8697985.shtml

林幸臺、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東毅(2011)。探索設計科系學生想像力與課堂表現間關聯之研究

(未出版之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 萃 芬 ( 2013 ) 。 媽 寶 型 員 工 教 他 獨 立 。 經 濟 日 報 。 取 自 : http://hr.1111.com.tw/knowledgeDetail.asp?kind=23&lno=1871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以生產探索模式為基礎之跨領域創 造想像實作研究─創造想像力機制暨課程設計及效果評估研究。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511S606 -001 -MY2),未出版。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2012)。想像力構念之初探。教育 心理學報,44(2),389-410。

侯崇文(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 刊,2,15-48。

姚榮華 (2002)。知識經濟與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月刊,120,51-58。

施玉鵬(200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 儕關係與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 學,臺南市。

洪琇雯(2006)。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共依附特質與創造力關係之 研究(為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原作者:R.J. Sternberg & T. I. Lubart)。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原作者:R.J. Sternberg & T. I. Lubart)。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