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想像力

本節將就想像力的意義、類型、歷程及評量方式加以探討。

壹、想像力之意義

想像力是人類獨特的思考特徵(Finke, Ward, & Smith, 1992)。提到想 像,一般人幾乎都聯想到直覺、前所未有、跳躍思考、新奇等詞彙(邱發 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而人類的創造思考、發明與發現,均需要以 想像力作為催化劑,因為有想像,才會有「可能性」。因此,想像力為人類 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創意的根基與情感過程的結果(Ho, Wang, &

Cheng, 2013)

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2007)解釋,「想」是打算、思索、覺得、像、

推測等,是一種心智運作;「像」係指概念轉化的表徵方式,有形貌、人物 的圖畫或雕塑、模樣、相似、比如之意思。張氏心理學辭典的解釋:「想像 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

(張春興,2006)。當人類遇到前所未知的事物時,使用想像力,即能產生 許多科學和文化推動的力量,進而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Mey, 2006;

Zhao, Hoeffler, & Dahl, 2009)。

想像力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產生新的看法與意義及聯繫過往之經驗,

並且產生潛在的創造思維(張雨霖、陳學志、陳瑛霞、邱發忠、林耀南、

王蔓甄、林鴻文,2013)。其想像力會持續的影響我們的語言、思想和經驗

(Mountain, 2007),亦是一種心理作用的思想活動與動態歷程,並不受限

於任何的思考模式與規則(陳坤淼、沈思岑,2011)。因此,想像力是創作 意象與創造力的創作者,因為想像力,使得單一概念有了豐富的意義,而 在創作過程中,想像力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Trotman, 2006)。

想 像 力 的 基 礎 為 生 活 經 驗 的 累 積 , 進 而 激 發 個 體 思 考 的 活 躍 性

(Lindqvist, 2003)。Perdue(2003)亦指出,想像是種透過潛在的思維與大 腦交互作用後,再進行記憶、發明、幻想、思考、建構意見與創造的過程。

Vygotsky(2004)則認為,想像力是人類再產生創造性活動時,個體的大 腦會納入新的元素進行重組的能力。而想像為創作者心理的表徵,創作或 創意表現係想像的外在現象,其想像之特徵為圖像性,意義常用以藝術形 式或情緒內容呈現(梁朝雲、許育齡,2011a)。

學者 Byrne(2007)指出人類的想像是大腦中尚未開發的區塊,透過 此「想像力」思考歷程,其想像力為有跡可循,並不是像靈感一樣稍縱即 逝,而是與人類的生活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想像、意象與情感有著密切的 關係,從記憶中去發展想像力,並依附著既有的想法於內心中形成新的意 象,接著至新事物的塑形,此為培養創意的基礎,也是讓創作能有不斷創 新的動力(梁朝雲等人,2011)。而國內外研究者對想像力之形成原因有著 不同的看法如下表 2-1。

表 2-1

想像力之定義

學者 定義

Dewey(1948) 想像是種可看見的能力,將熟悉的舊事物轉化成 新的經驗。

Perdue(2003) 想像是種透過淺在思維與大腦交互作用後,再行 記憶、發明、幻想、思考、建構意見與創造的過 程。

Trotman(2006) 想像力係指個體所必備的各種活動,如批判的思 維能力、創新的象徵性表達或追求創造力。

(續下頁)

學者 定義

Lothane(2007) 想像力為基本能力,能連接外在現實的視覺圖像 或在腦海中形成心智圖像。

時,可能會想像田裡的結實累累的稻子,接著又會想到種稻子的農夫。然 而,這種想像是過去經驗的重現,而非生產性的想像。是較高一層級的想 像層面;3.個體內在活動的心像:此一想像力發展成更高的層面,例如:睡 夢中的情境,於內在的世界的呈現,白日夢也屬於此類,例如:花園城堡、

洪水猛獸。最高層次的想像是思考者自己整理心像後,所創造或設計新的 聯結,是種建構的想像力,無論是藝術的創造、工業的發明、科學發現等 均屬於此類。

Vygotsky(1971, 1995)將人類的認知活動區分為再造性與創造性的認 知,為想像力所帶動的創造性認知為一種意識活動,使人們更深入的認識 世界,而文化、語言及藝術均是想像重要的認知工具。Reichling(1990)

主張將想像區分為:再生想像(reproductive or literal imagination)、奇幻想 像(fantasy or magical imagination)及隱喻式與自相矛盾的想像(metaphorica and paradoxical imagination)等三個階層。

李璞珉(1996)依據想像力的「目的性」而言,分為「無意想像」

(involuntary imagination)和「有意想像」(voluntary imagination)兩種,

「無意想像」是種不隨意的想像,變化想像內容的主題與目的,而幼兒前 期的想像活動主要屬於無意想像。「有意想像」是一種較為穩定的想像,

有其穩定的主題與目的存在,在按期性質可分為創造想像、再造想像與憧 憬(陳幗眉,1995)。在想像過程中的獨立性、創造性與新穎性三種特徵 的高低程度中,又可再分為再造性想像、創造性想像與憧憬三種類型(李 璞珉,1996)。

一、創始想像

創造想像除了與過去之經驗有關以外,更是與創造出新奇、超越現實 的產物、經歷創造的過程有著密切關係。張春興(1989)認為創造想像是 在意識中重組舊有經驗,並企圖超越以往經驗已產生的構想,因它是對舊 有問題的新構想,故也稱「構念想像」(constructive imagination)。滕守堯

(1997)也提及想像是人類頭腦對現在的記憶改造成新形象的過程。人類 的大腦不僅能提取記憶及儲存,同時也會連結、分解與重構經驗已產生新 行為與新命題(Liang, Hsu, & Chang, 2013)。

創造想像不僅是重複舊有的經驗,並且結合了新的經歷,此新的經歷 是將原本的想法,藉由不同的排列組合而來,因此,創造想像有情感、理 智、潛意識三種成分,並可創造出不一樣的形式(涂翠敏,1993)。而想像 力為人類想像所具備的能力,是創新的關鍵,亦是培養創意思考的基礎,

更是未來成功的關鍵,優秀的設計師需要靠想像力來模擬並預測前所未見 的可能性(梁朝雲、許育齡,2011b)。因此,想像力並不是已存在大腦中 的知識,而是個體在大腦中進行運作過程,所產生出的原創性事物(邱發 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2011)。

二、再造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再造想像主要與大腦提取過去的記憶有關,並憑藉著圖表說明或文字 等「現成描述」進行想像,並透過在文學作品閱讀中,所發生的表現,從 而,再造想像需特別地在文學作品上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及豐富的記憶表 象(Liang, Hsu, & Chang, 2013)。張春興(1989)則認為,有些想像是將過 往之經驗重新加以整理並組織,使之重新呈現在記憶之中,因為它只侷限 於記憶活動,故也稱「記憶想像」(memory images)。

學者 Vygotsky(2004)指出,想像力若只為個體過去就有經驗的重現,

則並無包括創造力之內涵,而其特點不具創新特質及不帶創造性成分,係 屬於「無中生有」的階段,當然再造想像與記憶具有一樣的認知歷程,兩 者也擁有不同之觸發行為,個體可將所吸收的經驗、觀察與教育重新進行 組合。

參、想像力之歷程

想像力本身非常多元,好比潛意識轉換為意識的過程,為了促進潛意 識與意識的轉換,並可藉由不同的刺激方式(如圖形、語文)產生不一樣

的聯想行為(蔡雅竹,2014)。Osborn(1953)認為聯想力是想像力運作產 生的新思想。而聯想可分為兩種,一為要求個體看到刺激的詞彙後,寫出 腦中所浮現第一個聯想的詞彙;另一種為要求個體於有限時間內,對刺激 詞彙進行各式各樣的聯想(林右敏,2007)。

Reichling(1990)將想像力的作用歷程分為三個階層,在第一階層「奇 幻想像」(Fatasy or Magical Imagination),知覺(perception)是第一階層 最關鍵的因素,真實物件在被觸摸與觀看後(透過感官刺激),透過知覺 轉 型 為 另 一 物 件 , 第 二 階 層 為 「 再 生 想 像 」 ( Reproductive or Literal Imagination)。

,此階層為知覺與推理的相互結合,例如,6至12歲的孩子可經由知覺產生

「奇幻想像」,卻無法從欣賞藝術創作中連結到現實生活的,是因為6至12 歲的孩子缺乏了被想像的物件是可以觀察並且具體存在的。第三階層係

「隱喻式與自相矛盾的想像」(Metaphorical and Paradoxical Imagination),

隱喻式的想像最主要是尋找並發現真實,而自相矛盾的想像是不斷挑戰它 的限制(梁朝雲、許育齡,2011a;梁朝雲等人,2011)。

想像力是在個體創造之前,先經由腦袋進行發想,產生各種不一樣的 想法與思維,再經由腦袋重新整理,進而產生可行性的創意(Liang, Hsu,

& Chang, 2013)。而個體在歷經創意的過程時,個體無法去紀錄或注意自 己最真實的思維和行為,最終易採取天馬行空的觀點來看待所發想的創意 靈感(Lassig, 2013)。想像力是對腦袋中原有的記憶形象進行改造並處理 後,重新組合成新形象的過程(Lindqvist, 2003)。從想像力的歷程中亦可 以發現,想像是將記憶中的意念與經驗重新彙整後,產生新意象的歷程(張 春興,2006)。

綜上所述,想像可藉由不同方式的刺激,產生不同的聯想,亦是一 種由舊形象轉變成新形象的過程,而個體經由思考與聯想產生想像,以 作為發明或創作的重要來源,想像力歷程如圖 2-1。

圖 2-1 想像力歷程

資料來源:修改自 TEDxTaipei(2012)。

肆、想像力之評量工具

「想像」所代表的意思係無邊際的思考,而此抽象性的概念,需透過 不同層面給予評估。從創造性的觀點,探討想像對創造力的影響,並提出 結構化想像(structured imagination)之概念(Finke, Ward, & Smith, 1992)。 其結構化想像為個體之想像機制並非可預期,有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其個體 之想像,假設個體面對想像力作業時,所反映之想像作品理當具有相當的 結構性。而個體所有形式之思考,均包含先前經驗之影響,因此假設想像 係受到各體本身所具備的知識結構所影響(McMillan, 1995)。以下針對想 像力評量工具進一步說明如下表 2-2。

想像力

產生想法

舊有經驗 資訊

圖像 記憶

具象 抽象

聯想 轉化

表 2-2

想像力評量工具

學者 測驗名稱 構面 測驗內容

Karwowski

(2008)

想像創造測驗 (Test of

想像創造測驗 (Test of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