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媽寶行為覺知

壹、媽寶定義

媽寶不只是子女的人格特質,而且是一種行為表現,所謂的「媽寶」

係指家長全方位介入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交友、生活起居、選科系等,對 於任何是均無所不管(張瀞文,2013);或指長不大、沒有主見,凡事均依 靠媽媽的成年人(劉怡妡,2011)。子女樣樣事都由父母代勞,嘗到甜頭後,

便懶得自己處理,也不需要負責(林秀姿,2014)。如此循環下來,從幼稚 園到職場,天大的事情,前面總有個「媽」擋著,由此可知,「媽寶」並非 一日即可養成。

本研究將媽寶(Mama’s Boy)一詞,定義為所有的事情均以媽媽為中 心,凡事順從並且聽從媽媽之意見的技術型高中學生,而在他們的人生路 線中,完全遵照媽媽的意思,欠缺獨立思考,無主見、無自信、無責任感,

並常拿媽媽作為擋箭牌,亦常將媽媽掛在嘴邊,依賴媽媽幫忙作決定。

貳、媽寶行為的內涵

現今社會少子化的浪潮下,每個孩子均是父母的寶貝,父母過度溺愛 孩子的行為產生之後,漸漸對孩子放不了手。造成媽寶行為有下列三個原 因(李佩芬、陳念怡,2013):

一、少子化的浪潮下,造就直升機家族

隨著少子化的浪潮愈趨劇烈,家中平均六個長輩照顧一個小孩。愈來 愈多以過度代勞表達愛意的「聖誕樹媽媽」與「快遞阿嬤」,搶去了孩子原 本應該承擔的責任。過度「孝順」兒女的「孝子家長」們,把「幫孩子」

與「愛孩子」畫上等號,是造成孩子長不大的第一個原因。

二、升學至上價值觀

在升學考試掛帥的氛圍之下,師長重視學業成績或才藝的程度,遠勝 於孩子「打理自己」所獲得的讚許。而過分重視升學的價值觀與壓力,讓 大孩子忙於應付上課及補習的行程,孩子與家人相處時間逐漸減少;當孩 子忙得連在家吃飯都顯得「彌足珍貴」時,就更別提參與家庭生活,分擔 家事了。

三、雙薪家庭過半,父母沒時間教養小孩

隨著社會結構快速變遷,雙薪家庭數量在最近五年已出現過半的現象

。雙薪父母意味著生活步調忙碌,時間壓力成為教養小孩最大的困擾。無 論是吃飯、穿外套、整理書包,所有小孩該「慢慢學」的生活大小事,在 大人的時間壓力下,都得必須「快快做」。趕時間,成為磨損家長耐性的大 敵。

新聞指出,在高雄火車站,知名補習班前,為了要讓讀高中的孩子能 夠搶到補習班比較前面的好位子,一群媽媽輪流排隊,從凌晨四點開始,

甚至還夜宿補習班街前(李佩芬、陳念怡,2012)。詹志禹(2013)指出溺 愛的管教方式下,可能會造成幾種類型的現象:第一類型溺愛:過度保護,

鉅細靡遺;第二類型溺愛:凡是替代,弱化小孩;第三類型溺愛:偏心護 衛,自我中心;第四類型溺愛:特權庇護,輕視他人。

參、媽寶行為覺知的影響

媽寶是由親子互動的關係而來,父母認為自己的付出,孩子應理所當 然的接受,這樣的依賴關係易造成孩子的社會經驗降低(林秀姿,2011)

林萃芬(2013)整理中華人事主管與專業諮詢心理師的對談後指出,

職場中出現媽寶型的員工,其為「滯留青春期的成年人」,典型的特徵是 雖然已經成年,但在心理上仍然極度依賴父母,遇到難題就會立刻詢問父 母。另一方面,媽寶型員工也會想擁有自由的權力,例如:凡事均按照自 己的意思,想要什麼東西便要馬上得到,但是又不想承受成長的痛苦與責 任。

凡事均提及父母想法的行為與媽寶兩者之間是有所區別的。孝順的人,

會顧及親人的感受,而選擇服從,但不代表他認同這樣的做法。孝順與媽 寶兩者的差別是:所抱持的想法是我認同媽媽的觀點,所以是希望媽媽放 心或「選擇」遵守,雖然不認同媽媽的看法,但在她出現時,「選擇」配 合她的要求;而具有媽寶行為的人,所認同的觀念是「只要是媽媽所期望 的,就應該全部照辦」,是兩個不同的看法(蔡松甫、蔡睿縈,2012)。

商業周刊於 2013 年「沒有媽寶,哪來媽寶大學生?」一文中,所做的

「寶媽」調查,是為了瞭解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否妥當,並將「寶媽」的管 教方式從小孩的生活起居、交友方面、校務方面、選科系方面及求職等面 向進行了解。然而,本研究考量讓家長填寫過於困難,因此將調查資料調 整為由學生填寫,透過學生親臨的情境,以瞭解學生知覺的媽寶行為程度 高低,另將探討面向縮減至生活起居、交友方面及校務方面,另外兩項選 科系以及求職方面,不列入媽寶行為覺知量表內,原因是對於已經在學的 技術型高中學生而言,其選科系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另外技術型高中學生 於現階段求職方面的經驗甚少,因此不將選科系及求職方面列入此次媽寶 行為量表。

肆、影響媽寶行為覺知的因素

目前有關探討影響媽寶行為的因素研究甚少,茲將相關研究發現說 明如下:

在性別與媽寶行為的研究中,學者發現性別不同的學生對其知覺的媽

寶行為有顯著差異,例如許緯業(2014)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在技術型高 中男生媽寶行為與技術型高中女生有顯著的差異,男生知覺媽寶行為較女 生高。而年級、家庭結構與出生序均尚未探討,因此,本研究認為此三個 背景變項值得探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