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思考策略與音樂教學

第一節 創造思考策略與音樂教學

本節將從創造思考相關理論談起,說明創造力定義、創造思考歷程及音樂創造力與 創造思考歷程,其次則針對國內外常用之創意思考策略進行探討,說明各個創意思考策 略之定義及作法,再來則是說明在音樂教學運用創意思考策略之原則與作法,最後則是 分析有關音樂及其他領域教學運用創造思考策略之相關研究。

壹、創造思考之相關理論 一、創造力意義

創造力之定義相當龐雜,受到不同學者所持之立場及詮釋,使得創造力擁有豐富的 內涵。簡單而言,創造力即是能夠創造個人獨特見解或創造出新事物的能力(黃志成、

王淑芬,1995)。李錫津認為,創造力是由創造性人物,以原有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發 揮其好奇、想像、冒險、挑戰的人格特質,再者則係運用其習得的創造技術,透過靈活 有效的創造性歷程,表現出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能力,獲得新穎、獨特、稀奇、

與眾不同、利人利己的觀念、行為與產品的總和(引自林小玉,2003)。陳龍安(2004)

認為,創造力是個體在支持性環境之下,結合敏覺、流暢、變通與精進的特性,透過思 考之歷程,對事物產生分歧性觀點,並從中賦予新穎之意義,而使結果受自己與他人滿 意。

黃麗卿(1998)認為,創造力則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個體從外界獲得之訊息,經 由思考、探求的心理歷程後所產生的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產品之能力。

而 Mary(1998)則說明,創造力是一種思考和行動的想法,它同時是個體獨特思考後 的價值呈現,可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歷程,也可能是生產一些新產品的過程。

1961 年,Rhode 提出創造力之探究焦點可由以下四個面向進行,分別為創造者

(person)、創造歷程(process)、創造成品(product)以及創造環境(place),創造 者說明創造力是一種人格傾向;創造歷程則是著重在分析個人自意念萌生之前,至創意 性概念形成之整個思考運作歷程;創造成品則是以作品、結果或成果來判斷個人之創造 力,而非以過程來判斷之;最後則是創造環境,探究個人與環境之交互作用,環境如何 影響個人創造力之表現(引自林佩瑜,2006)。

歸納整理上述學者之觀點,研究者認為所謂的創造力,即是個體在環境下遭遇問題 或受環境引導,因而以自身經驗作為出發點,針對問題及環境進行思考及改變,最後得 出新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具備獨特、新穎之特質,不容易被他人所模仿。

二、創造思考之歷程

對於創造歷程之論述,經由文獻整理後,可歸納出兩個主要探討面向,分別是創造 歷程階段論以及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其敘述如下:

(一)創造歷程階段論

Wallas 對創造過程給予傳統的定義有四個階段,分別是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以 及驗證期。其中,準備期(preparation)主要是蒐集有關的問題,結合舊經驗並發展新 經驗。而醞釀期(incubation)則是將問題暫時擱置,但潛意識仍在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

其次是豁朗期(illumination),此時突然頓悟,瞭解到問題解決的關鍵所在,最後的驗 證期(verification)則是將領悟的觀念加以實施,以驗證其可行性(引自黃麗卿,1998;

王萬清,2007)。

Guilford(1967)認為心智運作的歷程包含認知、記憶、擴散思考、聚斂思考以及 評鑑等能力。當訊息透過個體、環境輸入時,會先經過個體本身過濾,再由記憶提供經 驗、資料等,同時藉由評鑑之方式評估資料的可行性,而後便進行擴散思考,構思新的

想法,再透過評鑑集聚斂思考,選擇最適合解決之方式,最後得出結論(引自張春興,

2004)。

王萬清(2007)認為,創造思考的歷程可分成動機階段、構思階段以及實踐階段。

動機階段主要是對事物或問題感到不滿,因而產生改進的期望,而構思階段則是確認改 進的目標,並大量思考、改進與目標相關的構想,並依據可行性優先排列。最後則是實 踐階段,將構想形成計畫或方案,並依此準備相關資源,最後付諸行動,依據行動結果 進行評鑑與修正,並於修正後發表。

(二)創造性問題解決之歷程

Osborn(1957)提出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包含六個步驟,分別是準備(蒐集資料)、

分析(剖析資料)、構想(產生大量觀念,聚集各種備用方法)、醞釀(將問題擱置,

等待新的啟發)、綜合(將分析之資料予以整合)以及評價(判斷獲知的觀念,並評估 其價值與功用)。Feldhusen 則依據自身提出適用於兒童教育上的問題解決模式,分別 是:(1)學生以小團體、腦力激盪法提出問題。(2)評鑑並討論提出的問題,從中選 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3)對問題的解答進行腦力激盪。(4)以上述階段所獲得的觀 念,創造出一整合性的解決方案。(5)由此發展出一套解決的執行方案,並擬定計畫

(引自王萬清,2007)。

范儉民(1990)則認為創造的過程即是一系列問題之發現與解決,因此,培養發現 問題之能力,與培育創造性是有關係的。王萬清(2007)依據各學者提出之問題解決共 通點,綜合整理出問題解決之創造思考過程,分別是遭遇難題與發現疑惑、在難題中探 討事實與現象、探討事實造成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構想、選擇可用的解決方案以及 尋求支持與接受六項步驟。

綜合上述,可知創造力思考的歷程是一連續性的思考與整合,而依據不同的出發 點,其思考歷程之方向與想法亦有所調整。然而檢視多數學者提出之模式與程序,並無 太大的差異,多半係由出發點開始,透過思考、推測以及評鑑,最後得出最符合之結果。

三、音樂創造力與創造思考歷程

說到音樂創造力,Elliott(1995)認為有創造性一詞,是用來形容作曲(composing)、

即興(improvising)以及改編(arranging)具有原創性及重要性。Ernst(1968)則認為 創造力存在於各種不同形式,它可能成為一種尋求問題的獨特方式,對於音樂創造行為 在孩童成為作曲者時便可進行觀察,從中覺察出創造力的複雜程度。而在 MMCP 計畫 裡,則認為音樂創造力是一種人類對音樂或聲響使用聽覺模仿、聽覺洞察力以及聽覺判 斷之活動形式,這種形式並不適用於記譜技巧的鑽研或想像力聚焦在其他聽覺表現的活 動上(Brophy, 2000)。由前述可知,談到音樂創造力,往往會聯想到作曲、即興等音 樂創作,駱正榮(1992)將音樂創造力分成狹義與廣義的定義,狹義的定義則是指學生 利用既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來創作樂曲,而廣義的定義則是指凡是透過音樂性的素材,

而能激發學生內在情愫(思想、感情、觀察力等)表現於音樂者,如音樂的基礎(節奏、

曲調、和聲)皆是。楊兆禎(1971)則認為,表現個體的思想、感情、觀察力、能力與 態度等的行為皆可視為「創造的表現」。因此,無論是透過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或是由 此體現出個人的內在情感、思想或能力等皆可屬於音樂創造力的一環。

而在音樂創造思考的歷程方面,Vaughan(1973)認為音樂創造過程可分成四個階 段,分別是第一階段獲得(acquisition),主要為進行知識的蒐集及儲存;第二階段結 合(combinational),個體運用新的方式集結習得知識,並從中產生新的音樂想法;第 三階段為發展(developmental),個體以洞察力及直覺,在想法與新的聲響當中產生新 的連結;最後則是協同作用(synergistic),個體會說明及認同他的社會需求需要接受 這個新的音樂作品具創造性(Brophy, 2000)。另外,著名的音樂教育學者 Webster(1989)

則是提出音樂創造思考模式,認為個體從確立作品目的開始,包含有作曲、表演、即興 或分析等表現方式,再透過思考能力促成的要素及條件,由擴散思考開始,歷經準備、

醞釀、豁朗及驗證期的過程,逐步推展至聚斂性思考,最後得出創作作品。在創造思考 過程當中,個體一旦確立作品的目的後,便開始尋求可用的思考技巧或能力技巧,這些 技巧包含有音樂才能(像是調性或節奏意象、對音樂整體或音樂語法的敏銳度、音樂廣 泛性、變通性及原創性)、概念上的理解、技巧(將實際之音樂知識運用到音樂任務的

能力)以及對美學的敏銳度。然而,個體接受刺激的情況、潛意識的想像、環境支持與 個人特質這些非音樂的想法也會影響到創造者的音樂思考歷程,而這些也與聚斂性思考 及擴散性思考有著很大的關連,其音樂創造思考模式如圖 2-1-1 所示。

圖 2-1-1 Webster 音樂創造思考模式

資料來源:Webster, P. (1989).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the assessment question. In C. P. Doane & J. W. Richmond (eds.), Proceedings of the suncoast music education forum on creativity.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作品目的

作曲 表演 分析

思考過程

擴散性思考

廣泛性 變通性 原創性

音調想像 節奏想像 綜合

準備期 醞釀期 豁朗期 驗證期

動機

潛意識成像 環境

美學感知 個人

聚斂性思考

創造作品

概念性理解

技巧

作曲 表演 分析

有利條件

有利技巧 偏好

貳、常用之創造思考策略

人都會思考,透過審慎的思考可從中獲得理解及啟發。然而,思考過後的執行層面,

往往有一定的困難度,對於幼兒來說亦是如此,為此,賴碧慧等人(2004)提出五種方 式協助孩子建立其創造思考動機,分別為:提供豐富的時間給創意表達的機會;提供寬 廣的室內與戶外空間給孩子們去表達他們的創意;提供包含開放性玩具、道具、材料與 創造性廢棄回收資源引導孩子進行創作;提供一個心理安全的環境來設立創意表達階 段,並接受孩子的創造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由前述延伸至教學層面,幼 兒在實際施行創意表現之中,從構思到作品的完成通常需花較長的時間,因此教師於教

往往有一定的困難度,對於幼兒來說亦是如此,為此,賴碧慧等人(2004)提出五種方 式協助孩子建立其創造思考動機,分別為:提供豐富的時間給創意表達的機會;提供寬 廣的室內與戶外空間給孩子們去表達他們的創意;提供包含開放性玩具、道具、材料與 創造性廢棄回收資源引導孩子進行創作;提供一個心理安全的環境來設立創意表達階 段,並接受孩子的創造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由前述延伸至教學層面,幼 兒在實際施行創意表現之中,從構思到作品的完成通常需花較長的時間,因此教師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