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音樂欣賞教學的實施成效。以下分別就研究之 動機與背景、目的、問題、名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聲響是生活的一分子,也是生活當中隱藏的「驚喜」,人類將各式各樣的聲響作有 系統的組織、編排,不同的聲響彼此交錯、碰撞的結果,變成了最簡單的「音樂」。音 樂的出現,豐富了人類單調的生活空間,創作者透過不同類型的音樂,向大眾傳達內心 最真誠的自我,如此一來,音樂成為人類情緒表達的最佳代言,透過「音樂欣賞」之活 動,呈現其背後重要的意涵,進而拉近自己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再者,透過音樂欣賞之 活動及學習,不僅可提升其欣賞能力,更可由此提升其生活水平,使個體具備藝術涵養。

學理上,胡寶林與周結文(1986)認為音樂欣賞即為聽覺與心理反應之活動,個體若以 某種專注之心情主動聆聽音樂,則能透過聽覺傳遞之訊息,將之與感官結合,呈現出其 對音樂之感受及想法。再者,音樂欣賞也可解釋成一種心靈上的迴響,或是參與作品表 現之詮釋,它被視為是對樂曲創作動機、創作背景、風格、曲式架構與內容的瞭解,由 此增進個體對音樂之理解,進而培養欣賞音樂之興趣(姚世澤,2003)。音樂欣賞課程 逐漸受到學校的關注,在教學上應為音樂欣賞課程給予一個明確的目標,姚世澤(2003)

提到,音樂欣賞課程目的即是希冀藉由適當教材及多元的教學方式,化被動為主動,由 此充實學生的音樂常識,涵養其審美能力的認知,再由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與參加音樂作 品的種種表現,培養學生之潛能與審美素養,以達到「音樂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之理想境界。

近年來,國內對於學生之音樂欣賞能力愈趨關注,亦將此列入音樂課程規劃之教學 重點。依據幼稚園課程標準(教育部,1987),在音樂學習領域部分即包含音樂欣賞教 學,希冀透過唱遊、韻律、欣賞以及節奏樂器之課程設計及規劃,滿足幼兒之身心發展

及學習需求。而該階段之欣賞課程具體規劃內容主要有三,分別為聆聽各種聲音、樂曲 欣賞以及聲音之辨別。其中於樂曲欣賞部分強調以培養幼兒對音樂之感受及興趣,對於 音樂內容及唱奏技巧則較不強調為欣賞教學之重點,張渝役(1998)對此持不同立場,

認為在幼兒階段之樂曲欣賞若僅止於單純聆聽音樂,非但不能引起學生之興趣,學生更 無法從中真正感受音樂的奧妙及趣味。再者於幼兒身心發展方面,從出生開始幼兒便能 以肢體之方式回應音樂,隨年齡增長,幼兒能透聽覺或肢體感官接觸等方式,於不同學 習發展階段習得與音樂相關之元素或內容。直到幼稚園時期,幼兒各方面能力漸趨成 熟,並開始學會用音樂表達自己,藉由聲音做即興或演奏,並從中獲得成就感(黃秋玉 譯,2004)。不僅如此,幼兒在節奏能力方面非但能區辨音樂的快慢、長短,亦能掌握 節奏之韻律,並透過肢體拍打或樂器呈現,於進入小學之前已具備簡單的讀譜能力(陳 文婉,1986)。而在曲調能力方面,黃麗卿(1998)指出幼兒在此階段已具備區辨、分 類高低音以及畫出旋律線條之能力。綜合前述可知,此階段之幼兒身心發展相當快速,

亦需從環境當中接受充分的訊息與刺激,進而透過不同的刺激及訓練,培養其身心協調 及音樂之感受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若能適時運用豐富多元的樂曲作為教學素材引 導幼兒聆賞,並從中進行音樂基本概念之學習及認知,不僅可拓展幼兒接觸音樂之視 野,亦能培養其音樂感受能力,進而強化其音樂能力之展現。

國內在近幾年來對於幼兒音樂教學愈趨關注,亦從不同的教學方法或策略實施上獲 得正面之成效。王郁菁(2009)運用「整合性音樂素養教學」進行教學,結果發現幼兒 在實作、學習態度兩層面中學習成效最為顯著,其次為音樂描述層面,而創作層面表現 雖屬優異,但平均分數較其他層面略低,有較多學生未達優異程度,此可能與幼兒較多 以模仿方式學習,在創作部分較不易有立即表現之故。而曾筱芸(2007)則是透過行動 研究之方式,以動覺、視覺及情境營造之策略進行教學。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在力度、音 色、節奏、旋律及曲式五個項目的音樂能力有正向的轉變及進展。劉秀枝(2003)以單 元主題之方式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由此探究幼兒音樂欣賞教學之反應及可行性。其結果 發現單元主題之音樂欣賞教學能激發幼兒的想像及創造能力,另外,幼兒的音樂學習先 備經驗,也會直接影響其對音樂欣賞教學之反應。再者,於教學中,可透過音樂故事或

戲劇扮演來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甚或將教學部分延伸到戶外,進而提高幼兒參與學習 的意願。整合前述可知,不同的教學策略引導對於幼兒音樂欣賞有其正面之影響,進而 激發其想像及創造能力之表現,致使提升其學習興趣或意願,然多數研究多以一般的教 學策略來探究幼兒音樂教學之成效影響,而其教學活動設計雖包含創造活動,但其活動 並非為教學之主要策略,而是做為教學的手段之一,希冀藉由活動的帶領來提升幼兒的 學習興趣或學習成效。相較之下,則較少研究係以創造思考策略作為教學主要策略,透 過討論、分析、重組、修正等歷程,探究幼兒在種種創造思考過程引領之下於音樂欣賞 教學之成效,為此引發研究者之興趣,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人類幾乎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學習所有的事物,而創造可視為人類利用過去的知識及 技能,以符合新情境需求或解決問題的機制。因此,透過創造思考之歷程,則可增進個 體問題解決之能力,或者從中取得新的概念及想法。 Wallas(1926)認為創造思考歷程 分成四階段,分別是準備期、潛伏期、啟蒙期以及證明期,透過問題蒐集、思考以及實 際驗證的方式,逐一深入瞭解問題之核心,並由此驗證其可行性(引自黃麗卿,1998)。

而王萬清(2007)則認為,創造思考歷程可分成動機階段、構思階段以及實踐階段。個 體先因對事物或問題感到不滿,進而產生改進的期望,逐步確認改進的目標並開始構 思,隨後則依其可行性優先排列。最後將其構想形成計畫或方案,依此準備相關資源,

並依據行動結果進行評鑑與修正。換言之,創造的過程即是一系列問題之發現與解決,

因此,培養發現問題之能力,與培育創造性是有關係的(范儉民,1990)。而創造思考 策略的產生則是以幫助個體激發創意思維為主,在創造思考的歷程當中,創造思考策略 如同引導者,個體在透過不同策略的引導和執行之下,能逐一分析並瞭解問題之核心,

並由此產生更多的想法,最終能獲得新的概念或是新的作品。

幼兒音樂能力發展與創造有著密切的關係。幼兒在讀、寫音樂之前便有創造行為,

最典型的範例則是牙牙學語的歌曲。藉由自發性的歌唱融入熟悉歌曲的片段,並針對歌 曲當中較難唱的地方加以改編,最後形成自發性之歌曲(劉秀枝,2003)。對此,教師 於教學過程中,可適時提供一些創意性策略來提升孩童之創意思維展現,諸如教師可於 課程中融入創造性思考;提供示範性的創造性思考;認定、鼓勵與重視創造性思考問題

的解決;幫助孩子們重視他們的創造性思考;提出問題要求有創意的解決方式;鼓勵孩 子們具有批判性思考;詢問開放性問題等方法皆可作為教學參考(賴碧慧、吳亮慧、劉 冠麟譯,2004)。另國內外學者亦提供不少創意思考策略用以激發其創意思維之展現,

諸如解凍、腦力激盪、自由聯想等。再者,遊戲化的引導亦有助於引導及啟發幼兒創意 思維之展現,於此,王萬清(2007)提出四種能激發孩子創意思考之策略,分別是角色 扮演、接龍、觀察以及想像活動。在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透過情境引導,以趣味性、活 潑多元的角色扮演方式,帶領幼兒快速掌握學習重點,亦於引導過程中逐步讓幼兒透過 感官的覺察,理解彼此之關連性。最後以遊戲化的方式,帶領幼兒進行另一層面之思考 與操作,並從中體會其給予之快樂與成就感。整合前述可知,透過多元化的創造思考策 略融入於教學,不僅能激發幼兒之創意思維及表現,更能提升其教學之趣味性,幼兒也 能從實際教學中習得相關知識及技能。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嘗試在教學中融入創造思考策略,由此觀察其對學生學習成效 或學習態度之影響。首先,在音樂教學方面,賴亞德(2008)將創造思考策略運用在國 小三年級音樂欣賞課程,結果發現能提升學生在音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之 表現。陳祐加(1996)運用創造思考策略於國小四年級曲調創作學習課程,結果能提升 學生對音樂課之學習參與感、創作興趣以及減低對音樂之排斥感。黃麗卿(1996)在幼 兒音樂教學中融入創造性音樂遊戲,結果發現幼兒在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進力、

問題解決能力、挑戰性及想像力的表現,明顯地優於傳統性音樂教學中幼兒之表現,但 好奇心及冒險性能力則無顯著差異。而在其他領域教學方面,對於創造思考策略融入教

問題解決能力、挑戰性及想像力的表現,明顯地優於傳統性音樂教學中幼兒之表現,但 好奇心及冒險性能力則無顯著差異。而在其他領域教學方面,對於創造思考策略融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