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顧創造力的研究,在進入二十世紀的中葉前,創造力是一直遭受忽視的研究主 題,直到 1950 年 Guilford 任心理學會理事長時,創造力研究才揭開序幕(Sternberg & Lubart, 1999)。延續至今,「創造力」該主題的研究,已經有顯著性的增加,我們可 以從專業期刊中,創造力研究的數量可看出端倪(Albert & Runco, 1999;Sternberg & Dess, 2001)。

2.2.1 創造力的定義及相關研究

欲明確說出創造力的定義,實非易事,因此論及「創造力的定義」時,必須有一基 本認知:「定義」並不是「確定的意義」,任何概念的定義都來自於其理論基礎,理論 基礎演化或更換,概念隨之改變(詹志禹,2002)。因此針對於創造力的定義,會因探

討面向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以概分為四類:即「具創意的人」(creative person)、「創 造的歷程」(creative process)、「創造的產品」(creative product)、以及「創 造的環境」(creative place)(Rhodes,1961;Sternberg, 1988)。因此本研究者將各 學者對於創造力的定義及相關研究,依 4P 的觀點作一整理,如下表 2-1。

z 表 2-1 各研究學者對創造力之定義與論點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Ⅰ 具創意的人(person):進行創造性活動的人,通常指創造者的個人特質

學者(年份) 創造力相關定義

Guilford (1967) 創造能力是創造者經擴散思考而表現於外的行為,其構成要素為由流 暢力(fluency)、變通力(flexibility)及獨創力(originality)。

Williams(1971) 認為創造者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等認知能力;

好奇性、冒險性、挑戰性和想像力等情意特質。

Barron & Harrington

(1981)

創造者呈現出與一般人的人格性質差異在於自主、自信、容忍、

偏好複雜的特質。

Ⅱ 創造的歷程(process):人進行創造性活動時的過程,著重創造者的心理歷程

學者(年份) 創造力相關定義

Wallas(1926)

創 造 的 歷 程 可 分 為 準 備 期 ( preparartion ) 、 醞 釀 期

( incubation ) 、 豁 朗 期 ( illumination ) 、 及 驗 證 期

(verification)等四個階段。

Parnes(1967) 創造是一種運用創造思考以解決問題的過程。

Torrance(1974) 認為創造思考是一系列過程,從發現問題開始,接著尋求對策、

驗證假設,最後得到答案。

Lumsden(1999) 從演化(evolution)觀點探討創造力的起源,是一種持續逐漸 累積而成的。

Ⅲ 創造的產品(product):創造性活動的成果作品,如:創意的想法、成品

學者(年份) 創造力相關定義

Amabile(1983) 創造力視為是某產品或反應的品質,亦被認為創造歷程的結果。

Boden(1999) 創造力就是產生具備新穎和有價值的想法 Lubert(1999) 創造力可定義為生產出新穎和適當的作品。

Ⅳ 創造的環境(place):探討支持或不利創造性活動的環境,如:社會組織

學者(年份) 創造力相關定義

Gardner(1988) 創造是專業領域知識和社會脈動等系統相互影響而發展出的結果。

Csikszentmihalyi

(1996) 創造力是在社會或文化環境中生產出獲得認同的又新又有用結果。

從上述的創造力的定義發展來看,明顯從較單一的面向,逐漸走向多元面向,以更 多元角度的探討,以釐清創造的歷程與本質。總結上述,歸納各研究者有關創造力之意 義,研究者個人認為創造力可以被視為一複雜性的活動,學習者個體在一支持創造力展 現的環境中,利用自身的人格特質及創造能力,進行創造性活動,產生被自身所處的社 會組織所認同的「作品」,而在整個創造的活動過程中,包含:問題發現、問題解決探 索、創意檢驗產出…等歷程。人類對「創造」與「創新」等名詞的意義也將不停地進行 創造,專家學者對其相關理論與模式也將不停地進行創造。我們可以說:「創造」的意 義將永遠在創造之中(詹志禹,2002)。

2.2.2 創造力的發展與理論

在創造力的研究中,許多研究探討創造力的內涵大多偏向單一實體的面向,這類研 究包含過去及現今的研究,如:早期的研究中,常以 4P 觀點探究創造力的意涵,其中 4P 分別是個人(person)觀點、歷程(process)觀點、產品(product)觀點、環境(place)

觀點,皆以單一觀點切入創造力的研究(MacKinon, 1970);而現今的研究,如:探討 創造力與專業知識的相關性(Burleson, 2005)、尋找何種方式來提昇創造力(Oppenheim, 2005)或科技媒介在提昇創造力所扮演的角色(Selker, 2005)…等研究(引自 Sternberg, 2005)是所謂的「一元論」(unidisciplinary)取向探討創造力的方式(Sternberg & Lubart, 1999)。而這樣的方法,致使研究者常將觀察到的局部,將其視為整體,如此 一來並無法較全面性的詮釋創造力的本義(Sternberg, 2005)。

因此欲探討創造力的內涵,Sternberg & Lubart(1999)認為應採多元論

(multidisciplinary),即所謂的「匯合理論」(confluence theories)。匯合理論是 匯合創造力各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兼顧個人、環境、文化、歷程、產品與文化等各種因 素來探討或培育創造力,並且考慮這些面向之間的關係,將各個單一觀點結合起來,以 成為一個豐富內涵且全面的創造力理論。其中當代以匯流取向觀點為依歸的創造力理論 中,具代表性的有 M. Csikzenmihaly 的系統理論觀點(Csikszentmihalyi, 1996)、R.

J.Sternberg 的投資理論觀點(Sternberg & Lubart, 1991)、T. M.Amabile 的社會心 理學脈絡觀點(Amabile, 1983),該三種創造力理論架構及說明,如下表 2-2。

z 表 2-2 各匯合取向之創造力理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M. Csikzenmihaly系統理論觀點(Csikszentmihalyi, 1996)

中心 學門(field),文化中的領域(Domain)。其理論架構圖,如圖2.1。

理論 說明

Csikszentmihalyi(1999)的系統理論觀點中,創造力是一種系統性的,

而非個別的現象。個體(Individual)、學門現場(field),以及包含於文 化中的符號領域(Domain),三者形成的系統脈絡互動才能對個人創造力表 現進行判斷。創造力即是個人改變既有領域,或是將既有領域轉變成新領 域的任何作為、理念、或產品且得到學門社群的公認。

圖2-1 Csikszentmihalyi之系統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Csikszentmihalyi, 1996)

R. J.Sternberg的創造力投資理論觀點(Sternberg & Lubart, 1991)

中心 想法

Sternberg 與 Lubart(1991)引用金融投資觀點「買低賣高」(buy low, sell high)來闡述創造力。具創造力的人有如「買低」的投資專家,他產 出「低價」的想法或創意,即是較少人認同或未被知曉的產出;當想法或成

圖2-2 R.Sternberg之創造力投資理論觀念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T. M.Amabile的社會心理學脈絡觀點(Amabile, 1983)

中心 想法

Amabile(1983)認為個人擁有創造力的基礎來自於某一領域的熟悉,

因此「領域相關的技能」是最基礎的,具有技能與天分的人才易產生創意;

其次,「創造力相關的技能」是指那些傳統上可以產生創造反應的認知與人 格特徵;至於「動機」則是 Amabile 研究的焦點。

元素

社會心理學脈絡觀點的理論認為創造力的展現是由三要素合成:工作 動機、領域相關技能與創造性相關技巧。三者交集愈多,創造力愈高。其 理論架構,如下圖 2.3。

理論 說明

Amabile(1983)的創造力理論主要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出發,由於自 身的童年求學經歷及傑出創造性人物傳記的啟示,進而在初期切入於個人

「內在動機」的差異對創造力的影響。爾後,Amabile(1996)認為環境因 素會對「內外在動機」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創作歷程,因而做了修正,提 出「動機綜效觀點」。該觀點認為影響創造力,除內在動機外,外在動機並 非穩定不變,而是會隨著「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的。

圖2-3 T. M.Amabile的社會心理學脈絡觀點 (資料來源:Amabile 1983,1996)

2.2.3 創造力的評量

由於創造力概念的多元性及研究取向的多樣化,所以在評量創造力的工具中,亦有 許多的取向。Hocevar & Bachelor(1989)曾將評量創造力的工具或方法歸納為八大類:

(1)擴散思考的測驗,(2)態度與興趣量表,(3)人格量表,(4)傳記量表,(5)

他人(老師、同儕或上司)評量,(6)名人的研究(eminence),(7)自我陳述的創 意活動或成就,(8)產品的評判。而在評量的技術上,Amabile(1983)指出創造力實 證研究的技術,包含三大類,第一類是對產品或個人創意主觀的評定,第二類是對產品 做客觀的分析,最後一類則是創造力測驗(creativity tests)。其中創造力測驗,包 含人格測驗(personality tests)、傳記量表(biographical inventories),和行 為評量(behavior alassessments)三種。

而國內學者吳靜吉教授(2002)以創造力 4P 觀點,將創造力的評量工具作一分類,

個人(person)方面,包括態度、人格、動機、背景知識以及創意技能等面向的評量;

在歷程(Process)方面,即創造歷程的測量及檢驗;在產品(Product)方面,評量其創 作產品的新奇性/獨創力、適當性/精進力等向度;在環境/壓力(Place/Press)方面,

則探討社會組織中的守門人、環境以及文化等因素對創造性產出的影響。其中「個人特 質」與「歷程」這兩種觀點是以「人」做為評量的主體;而「產品」、「環境/壓力」

這兩種觀點,則以「產品」為評量的焦點。

然而創造力是可以表現在各個領域,展現出不同的創造結果(creative products)

(吳明雄,1994)。即創造力是改變既有領域,或將既有領域改變為新領域的任何作為、

理念或產品(Csikszentmihalyi, 1999)。而近年來,研究創造力的著名學者(Amabile, 1996; Sternberg & Lubart, 1995)也都秉持以創造產品的特徵作為區別創造力指標的 信念,其中創造的產品可以是行為、表現、作品、甚至是一種想法,因此 Mayer(1999)

在其著作「創造力研究五十年」中,整理許多創造力的相關研究後,亦指出對於創造力 的主流評量定義,是將其界定為「創造出又新又有用的產品」。Simton(2003)更認為 創造行為的相關研究不能離開真實世界而自成一格,因此具有創造力的個體或產品,於 所處的社會組織產生影響,才具有意義性。

總結本部分相關文獻,本研究決定以「產品取向」評量學習者個人創造力的表現。

研究中所使用的評量方法參酌上述 Amabile(1983)創造力實證研究技術的看法,即在 學習者個人創作過程中,完成第一次創造設計任務後,接受個人所處社會組織中的「創 意守門人」對作品客觀的分析建議,再由專家給予作品主觀的評定,該評定便是學習者 的創造力表現,故本研究聚焦於「創意守門人」對學習者個人創造力表現的影響。本研 究中所指創造性產品為「遊戲關卡設計成品」。評量產品創造力表現的向度項目為設計 流暢力、設計變通力、設計獨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