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助動詞的發現程序

第三章 漢語助動詞的界定

3.1 漢語助動詞類的發現程序

3.1.2 助動詞的發現程序

功能語法學家,如:Halliday (1985 & 2004) 重視語言在不同溝通層 面上的表現,視語言為一個有機體 (organism),作為人類交際的一個信息 交流媒介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medium)。與形式語法比較起來,更注 意語言動態 (dynamic) 的一面,同時也注意到語言的歷時 (diachronic) 現 象,也多有語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的討論,而近來的功能語法學家 又多注意跨語言現象,從類型學著手以及人類的認知 (cognition) 心理,

如:Halliday (1985 & 2004)、Givón (1979 & 2001)、Langacker (1972 & 1991)、

Croft (1991) 等學者。

在本文文獻探討部分已提及根據王楚蓁 (2008) ,若要建立詞類系統,

必須先站在普遍模組基礎上,找出跨語言的中心詞類,再依照形態句法的 類型標記找出詞類系統的類型變異,最後確定附加詞類,如【圖 三-4】:

【圖 三-4】王楚蓁 (2008: 66) 漢語詞類發現程序步驟

  那麼本文所探討的助動詞是屬於中心詞類還是附加詞類?王楚蓁 (2008) 以 Hengeveld (1992) 從形態句法 (morphosyntactic) 的角度劃分中 心詞類,以 Dik (1989) 建立的跨語言三大中心詞類—動詞、名詞與形容 詞的基礎上,根據詞的謂語性 (predicate) 以及變體 (variant),增設副詞 一類,成為四大中心詞類,其定義如下:

33 類—功能彈性語言」 (flexible language),而單一詞類單一功能的稱為「詞 類—功能硬性語言」54 (rigid language),而英語做為這兩道參數之下的預 設值 (default),見下圖:

DEFINITIONS FOR FOUR CATEGORIES OF PREDICATES

(1) A Verbal predicate is a predicate which, without further measures being taken, has a predicative use only.

(2) A Nominal predicate is a predicate which, without further measures being taken, can be used as the head of a term.

(3) An Adjectival predicate is a predicate which, without further measures being taken, can be used as a modifier of a nominal head.

(4) An Adverbial predicate is a predicate which, without further measures being taken, can be used as a modifier of a non-nominal head.

54 感謝張郇慧老師對本譯文提出問題。口試版本原為「軟性語言」及「硬性語言」,但 為了求精確,我們在前頭加上「詞類—功能」。

34

Hengeveld (1992) 的系統,認為漢語的中心詞類應修正為動名二分且引用 Rijkhoff (2002) 提出的假說,說明「缺乏形容詞類的語言,通常為量詞語 言,有形容詞類存在的語言,則為非量詞語言」,以此為証。

在此發現步驟之上,確定漢語的中心詞類為「動詞」與「名詞」之後,

我 們 關 心 的 是 建 立 在 中 心 詞 類 上 的 修 飾 詞 類 , 也 就 是 附 加 詞 類 (grammatical category),關係見下表:

【表 三-1】王楚蓁 (2008: 67) 漢語的中心詞類與附加詞類

中心詞類 附加詞類

謂語性詞組 動詞 詞類X

指稱性詞組 名詞 詞類Y

王楚蓁 (2008) 延續傳統名稱,將修飾動詞的附加詞類稱為「副詞」,

不帶有型態標記的「已經」、「才」、「就」等才算是真正的副詞,而帶有型 態標記「地」才能附有修飾功能的不算副詞,如:「*他快樂地享受童年」(王 楚蓁, 2008: 67)。

王楚蓁 (2008) 的重點放在處理修飾指稱性詞組的附加詞類 Y,通稱為

「定詞/定語」55 (determiner),底下可分「指示性代詞」(demonstrative pronoun)、「特指定詞」(demonstrative specifer)56、「數詞」(numerals)、「分 類詞」57(classfier)與「區別詞」(distinguisher)58。分布表如下:

       

55 邢志群老師指出通常指「定量詞」

56 為筆者所譯。 

57 邢志群老師指出通常指「量詞」

58 為筆者所譯。

35

36 auxiliaries) 與可帶時制 (tense) 的基層動詞 (primary verbs),如:do、have 和be;後者包括時態 (aspect),如:perfective、progressive 以及語態 (voice),

如:主動 (positive)、被動 (passive)。上述 Steele 等人 (1979) 的結論也與 此類似。

64 (原文) …., T-A-M morphemes arise almost universally from modal-aspectual main verbs that grammaticalize—become ‘operator’ on—and eventually cliticize to their

complement—‘operand’—verbs. In serial-verb languages, such modal-aspectual verbs often

37 2001: 340-341,筆者譯)

連動語言中的受事格 (patient) 與工具格 (instrument),多可當動詞的賓

‘I cut the wood with the machete’

上述的兩個例子,讓我們想起漢語的動詞,特別是單音節的動詞,常 與句中的其他具有動詞性的成分互動,而產生變化,比如例(1) a 中 Yatye 的 例 子 也 讓 我 們 想 起 傳 統 漢 語 分 析 中 的 動 補 結 構 (verb-complement

        do not cliticize as all, or do not cliticize on their proper ‘operand’ verbs, for reasons that have little to do with their functions as T-A-M markers.

In embedding languages, modal-aspectual verbs most commonly first become auxiliary verbs, carrying all finite verbal morphology. Their ‘operand’ complement verbs, to which auxiliaries eventually cliticize, take some non-finite form devoid of most verbal inflections.

65 感謝張郇慧老師與邢志群老師對本段文字提出的問題。在鄧守信 (1975) 的語義結構 中,工具格的格標為「用」,此處完全是就語義層面的角度來說,但邢志群老師也提出,

既然本文認為漢語是孤立語,照理來說應該不會出現「格標」--為黏著語 (agglutinating language),如日語、韓語和土耳其語等透過格助詞表示詞彙在句中功能的語言,因此認 為漢語列為分析型語言較佳;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學者「用」為「副動詞」一說,但不 管「副動詞」或是「介詞」,說明的都是類似「用」的成分,都是由動詞虛化或是仍帶 有動詞性的看法。

38

construction),Givón 也給了我們幾個例子66: (2)

a. 他 拉-開 了 門 He pull-open PERF door

‘he opened the door’

b. 他 吃-飽 了 飯 He eat-full PERF rice

‘He gorged himself on rice’

c. 他 殺-死 了 人 He kill-die PERF someone

‘He killed someone’

d. 他 運-走 了 飯 He ship-go PERF rice

‘He shipped the rice’

e. 他 壓-扁 了 He press-flat PERF

‘He flattened (it)’

由 於 這 兩 個 動 詞 共 現 的 頻 率 高 , 因 此 也 互 相 結 構 而 有 詞 彙 化 (lexicalize) 的現象,第一,從英語的翻譯來看,幾乎都譯為一個詞,表示 兩個動詞間產生互動,意義上互有影響,不能清楚分為兩個概念;第二,

從時間結構來看,這類詞多半表達動作後產生的結果、趨向或狀態等概念,

很難將其間的動態關係做一切割,關係相當緊密。這類由兩個動詞詞素所 形成的亦可叫做動詞複合詞 (verb-compounds)67

例(1) b 中 Yoruba 語的例句讓我們想起了傳統漢語語法對介詞的分析,

如:「用」、「給」、「對」、「在」的情形,也有人稱為副動詞68 (co-verb)。

其 後 所 接 的 名 詞 賓 語 多 半 為 語 義 結 構 中 的 周 圍 格69, 如 : 工 具 格 (instrumental)、終點格 (goal) 等。這些傳統漢語語法分析的介詞多半是古 漢語的動詞虛化而來,部分因為使用當動詞時使用的頻率高,如:用、給,

68 Givón (2001: pp. 166)將副動詞結構 (Co-verb constructions) 亦看成是廣義的連續動詞 結構。

69 因此如鄧守信 (1975) 將其視為格標記 (case marker)。

39

在形式上,與英語虛化的功能詞相比仍保有較強的動詞性 (verbhood)70, 可用「否定」檢驗得證。

從以上的推論中我們認為助動詞在漢語中其實也是一種「連動現象」

的結果,特別是傳統語法認定的助動詞不管在歷時 (diachronic) 的角度或 是共時 (synchronic) 的角度來看多半都是狀態動詞,如:「會」、「想」、「要」, (grammaticalized) ,並沒有指派論元的能力,在意義上表達的多屬情態概 念,因此不宜進入命題的格語法分析,只是一個對主要動詞進行情態微調 (modal modulation) 的成分。

總的來說,從語言共性的角度來看,我們贊成 Steele 等 (1979) 的說 法,認為助動詞其實是一個概念上的範疇 (conceptual category),然而在 每一個語言中受構詞、語序等影響,表現的形式不同,語法化的程度也不 一。就英語而言,主要可將助動詞分為兩種形式,依照功能分為限定動詞 (finite verb) 以及語法助動詞 (grammatical auxiliary verbs),前者的角色主 要由情態動詞 (modal verb) 以及可表示時制 (tense,表示外部時間 external time) 的基層動詞 (primary verbs) 所扮演;後者為語法助動詞 (grammatical auxiliary verbs) 所扮演,主要用作表示動詞時態 (aspect,表 示內部時間internal time) 和語態 (voice,主被動式 active/passive) 等概念,

彼 此 之 間 受 形 式 層 面 的 限 制 , 在 結 構 上 形 成 一 種 連 續 面 嵌 入 式 (embedding continuum) 的現象,包括情態、時制、時態、語態等範疇,

每一個範疇只能出現一次,助動詞屈折的外部形式變化,反映了範疇,並 有先後順序的連用限制;

       

70 感謝邢志群老師針對本段文字提出的問題,邢老師認為這種現象實際上比較複雜,是

「一詞多義」的問題。

40

漢語因為不需要透過 do、have 和 be 等基層動詞達成否定或時制等概 念,而時態範疇,如了、著、過等標記,又在動詞後位置出現,因此在漢 語的助動詞下並無基層動詞也無語法助動詞,相反的就在情態動詞上做語 義上更深入且細微的區分,可以接受詞類內部成員連用71並達成動詞的微 調 (modulation),而情態動詞本身處在命題範圍與情態範圍上,受語義層 面的限制,再加上漢語本身是一個連動語言,動詞前的情態修飾成分,也 就是我們所謂的「助動詞」的動詞性強,是語法化過程中動態現象的影響,

在結構上形成動詞串 (verb cluster),也就是「小 v」 (小動詞) 以及「大 V」

(大動詞) 的結合現象。根據上述分析,我們修正王楚蓁 (2008) 修飾謂語 性詞組中謂語成分的附加詞類為「助動詞」。

       

71 見黃郁純 (1999) 《漢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

41

3.1.3 小結

本節主要就追求語言共性的角度出發,首先承認助動詞為以普遍概念 範疇,在每個語言中表現的方式不同,在此以英語和漢語為例。兩者的系 統概念圖如下:

【圖 三-6】英語助動詞範疇概念圖

  英語的助動詞成員涵蓋的範圍很廣,從語義的角度來看,包括了情態 (modality)、時制 (tense)、時貌 (aspect)、主被動語態 (voice),連用限制受 範疇之間邏輯關係 (logico-semantic relation) 的影響,反映在外部形式屈折 變化上,而非純語義範圍的限制;從功能的角度來看,英語的助動詞帶有 限定功能,當句子加入疑問、否定等因素時,則須協助完成語法結構上的 變動。綜合來看,英語助動詞之下的次類豐富,而且一個次類範疇只能在 句子呈現的時候使用一次,若從語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的角度來看,

各範疇的語法表現帶有很高的穩定性,可視為語法的範疇。

42

【圖 三-7】漢語助動詞範疇概念圖

漢語助動詞的範圍涵蓋的範圍與英語比起來較為狹窄,從語義的角度 來看,僅在情態 (modality) 的範圍下操作,因此內部的分類是在情態系 統下進行分類,我們可以從漢語情態助動詞的連用中得證 (見第四章),

同一個範疇可以取兩次,表示底下必可分為不同的次類;從功能的角度來 看,漢語助動詞並不如英語明顯協助作句法結構上的變動,雖然仍可用之 替代其後重複的信息,但重點仍在於對動詞所作的情態修飾;從語法化的 角度來看,各範疇的語法表現穩定性則較低,常受句中其他成分的影響,

而有另外的作用和表現,因此跟英語助動詞的語法範疇合法度比起來,漢 語的不高。綜合來看,漢語助動詞的動詞性雖較英語助動詞的動詞性強,

但考慮該範疇主要是由語義角度來定義,並以語義作次類劃分,且在結構 上也多只能位於主要動詞之間,我們仍然認為是一個語法範疇,主要的功 能是對主要動詞的情態修飾。

43

使得整個情態系統過於龐大,連「焦點標記」(focus markr)—「是」—也可 放入此類討論,各家對動詞、助動詞與副詞三者之間的界線越趨模糊。本 孤立/分析型語言 (isolating/analytical language),判斷動詞標準不能依照外 在構詞形式,只能透過句中功能以及與其他詞彙的互動情形而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