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音異義?一詞多義?

第四章 助動詞次類劃分與歸類程序

4.2 語法化與「要」的歸類程序

4.2.1 同音異義?一詞多義?

110 (原文)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stances of go in this sentence? The first go is usually analyzed as an auxiliary, the second as a main verb. Are they different

morphemes that just happen to look and sound alike, that is, are they homonyms? Are they variants of the same morpheme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at is, are they polysemous? Is the auxiliary historically derived from the main verb, and, if so, is this kind of derivation cross-linguistically attested?

111 (原文) Homonyms are unrelated senses of the same phonological word. Some authors distinguish between homographs, senses of the same written word, and homophones, senses of the same spoken word. (粗體與書中所標示相同)

72

b. 相同詞類,不同拼法:動詞 ring 和 wring。

c. 不同詞類,相同拼法:動詞 keep 和名詞 keep。

d. 不同詞類,不同拼法:not 和 knot。

一詞多義現象 (polysemy):判斷一詞多義主要的標準是意義的相關性,

依據說話者的語感和歷史的發展112(有時候互相牴觸),而這些意義多半列為 同一個詞條 (lexical entry),而上述同音異義現象的詞分別列為兩個不同的 詞條。(詳見 Saeed, 2003: 64-65)

上述兩個定義同音異義現象側重共時性 (synchronic),而一詞多義現象 則是共時性與歷時性 (diachronic) 並重,我們處理助動詞果真要考慮歷史 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盧卓群 (1997)、馬貝加 (1994) 都曾做過「要」

一詞的歷史演變,「要」原本指的是「腰」,後以名詞用作動詞,為「從中 攔截」之義,直接引申為「求取、求得」而間接引申出「應當、須要」之 義,但因為原先的系統中各自有表示意志的「欲」以及表是必要的「當」

和「須」,因此得先經過同義競爭。「要」的必要義雖是間接引申出,但是 因為「欲」的使用頻率太高,反而最先析出並且虛化為必要義的要,意志 義的「要」到唐宋才成立。其演變的簡圖如下:

【圖 四-5】助動詞「要」發展線索列表 (盧卓群,1997)

   

       

112 (原文) Lexicographers tend to use criteria of ‘relatedness’ to identify polysemy. These criteria include speakers’ intuitions, and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tems.

73

關於同音異義現象以及一詞多義現象,Lyons (1977: 550-551) 早已提 出判斷上的難點。首先,對部分的詞典學家 (lexicographer) 來說,同音異 義詞應該是在已經沒有能產力的詞彙上重新賦與意義而成,也就是建立在

「字源信息」 (etymological information) 上,但這一個方法並非萬無一失,

因為一來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握歷史的演變,二來兩個詞彙之間的關係也得 視我們在歷史的軸心上往前推算的程度而定。

目前最常使用的判斷方法為「意義相關性」(relatedness),通常同音異 義現象 (homonymy) 沒有意義相關性,而一詞多義現象 (polysemy) 之間 有意義相關性,也通常有隱喻關係 (metaphorical connextion)。從 Hopper &

Traugott (1993: 71-72) 的《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也提到最理想與精 準的語言應該是一個語言形式與一個語言意義的對應 (one form—one meaning) ,但實際上就人類認知的角度來看,語法化113就是一個優選 (par excellence) 的過程,自然能以一個形式對多個意義 (one form—multiple meaning) 是最佳的選擇,也就是一詞多義現象 (polysemy)。

我們的「要」從盧卓群 (1997) 的發展圖看來,可見是從一個「要」演 變而來,而且彼此之間都帶有意義關聯性,符合「一詞多義」的標準,但 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分析時,只有一個「要」,將所有的重點擺在歷史的發展 上,因為根據Lyons (1977)「一詞多義」也須要建立在說話者的語感上,但 我們認為與其建立在母語者的語感上,不如建立在詞類上,歷時性與共時 性兼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前一章須要界定助動詞以及對古川裕的 (2006 & 2007) 的分析產生疑問的原因。

       

113 Briton & Traugott 提出語法化的 8 個參數為:(a) decategorization (b) gradualness (c) fusion and coalescence (d) typological generality (e) metaphorical and metanymization (f) subjectification (g) bleaching (h) frequency。

74

4.2.2 「要」的歸類程序

歸類程序有三:第一,確定「要」是一個詞;第二,確定「要」有幾 個詞類;第三,確定在不同詞類中的次類以及抽象功能的具體化、標準化。

4.2.2.1 「要」成詞合法度

我們認為要討論詞類以前,必須先確定「成詞性」(wordhood)。古川 從「要」為詞素的層面探討「要」類詞,在討論語法化上不僅未達到優勢,

同時也容易搞混詞法與句法的層次,如【表 四-2】中將「要」、「要是」、「只 要」、「要嘛」等。

根據方瑾 (2009),對詞法與句法層級的定義與圖示如下:

「詞素是構成詞的單位,有的可以直接上升到詞的位階來使用,如:

跑、走、睡、逍遙;有的可以則必須與其他詞素結合才能成詞,如:

容、明、彙。詞素的結合屬詞法範疇,而詞的結合則屬句法範疇」(方 瑾,2009:19-20)

【圖 四-6】方瑾(2009) 現代漢語詞法與句法層級示意圖

  假設「要」是一個自由詞素,成詞的第一個條件為「是否能自由運用,

具有構句能力」。

(19) 我去跟老師要一根香菸。

(20) 你要去看電影嗎?

75 施事 (agent),一般帶有意志性 (volition),因此可以加進入「去+AV」以及

「忘了+AV」框架,如上述 (19)。另一方面,動作動詞在時間軸上必然有 合情形,可以是複合詞 (compound word) 或是詞組 (phrase),其中主要判斷的條件是「詞 義是否轉變」,若詞義轉變,則為複合詞;若未轉變,則為詞組,但邢志群老師認為利

76 4.2.2.2 「要」的詞類

確定「要」這一詞素有潛力單獨成詞以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是 詞,那麼在句中的功能為何?也就是詞類為何?

上一小節已討論過「要」,如 (19) ,可為中心詞類—動詞,那麼 (20)

「你要去看電影嗎?」中的「要」也是動詞嗎?

回到我們前一章的架構,我們認為「V 不 V」框架可以用來測試「動 詞性」(verbhood),「要」可進入此框架,因此具有動詞性。再看 (20) 「你 要去看電影嗎?」有幾個方法可以證明「要」為助動詞。

首先,若我們考慮 (20) 原始命題 (proposition),應為「我看電影。」,

而不是「我要電影」。其次,在我們的架構中,具有動詞性的尚有「介詞」

與「助動詞」。我們在語料庫中找不到「要」可以有介詞功能的例句117, 因 此 只 剩 「 助 動 詞 」, 主 要 的 功 能 是 對 動 詞 的 情 態 微 調 (modality modulation)。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自由詞素「要」,可以獨立成詞,在句中的功能有 二:動詞與助動詞,二者可用簡單結構劃分為二:動詞「要」的後頭帶「指 稱性成分」論元,如:典型為名詞組,然而句子也帶有名詞性 (nounhood)118; 助動詞「要」的後頭帶「謂語性成分」,即典型為動作動詞 (action verb),

帶有施事 (agent)。簡圖如下:

【圖 四-7】「要」的詞類

         

117 在語料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例句如「要從歷史講,可能是這麼樣,我也不敢怎麼 說……」(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我們認為這種「要」有「假設」功能,但在語料庫中 我們可以找到更多與「是」、「說」組成的「要是」、「要說」,我們看成是口語上的一種 簡略形式;其次,如果我們假設「要」已經虛化為介詞,但由於在語料庫中出現的次數 不多,因此我們認為「要」尚未虛化為介詞,如果虛化為介詞,應該具有很高、很穩定 的高頻率次數。

118 Chomsky (2002),NPÆS (NP 可改寫為 S)。 

77

78

【圖 四-8】動詞「要1」語義結構

 

【圖 四-9】動詞「要1」句法結構121

   

動詞「要 2」則為動作動詞 (action verb),帶有一個施事 (agent),以 及一個目標 (recipient),動作動詞的目標一半在前可以加上「到」,如:

(25) 你要到他的電話了嗎?

動詞「要 2」在語義結構上帶的是施事與目標,而在句法上多半伴隨

「起點格」(source) 出現,如:跟 sb. 要 sth。

       

121 鄧守信認為理論上應有NPÆS 以句子賓語的情形,不過在實際語料中我們很少看到 這個現象,因此僅在此加以註腳。

79

【圖 四-10】動詞「要2」的語義結構

【圖 四-11】動詞「要2」的句法結構

例(3)的「他要辦公室給他開個介紹信」和「是你要我別走的嗎?」我 們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路是動詞「要」後為「句補」122,第二條路是 兼語句。兩個分析必須建立在確定這個動詞是什麼樣的動詞上。從上面兩 個例子可以看出,上列「要」的否定答句為:

(26) a. 他要辦公室給他開個介紹信?--他沒要辦公室給他開介紹信。

b. 是你要我別走的嗎?--我沒要你別走。

因此可以得知「要」是一個動作動詞,所帶的是「命令」的目標123

       

122 「句補」(sentence complement)與「句賓」(sentence object) 簡單的判斷為,「句賓」

可提前。如:

我知道明天會下雨。Æ明天會下雨,我知道。(句賓) 我希望明天會下雨。Æ*明天會下雨,我希望。(句補)

123 不是格語法的目標 (recipient)。

80

對象,而這個目標卻又是動作的施事,因此我們認為採用「兼語句」的分 析124更符合「要 3」不僅符合動詞本身的語義以及同時也顧及到表層形式 結構。

【圖 四-12】「要3」兼語句分析

         最後我們分析例(4)的句子:

(27) a. 這些地方就要你認真考慮。

b. 這個櫃子要四個人抬才抬得動。

根據呂淑湘 (2004) 的分析,詞類為「動詞」,而意義為「需要」、「應        

124 我們認為當「要」做「希望」解釋時,應為「句補」結構,如「我要他平安」,但因 為此種情形較少見,我們不做戲劇化處理,因此不予考慮。

81

該」。我們認為這過於重視結構而忽略了語義,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從

「動詞」分析起的原因。若照呂淑湘 (2004) 的分析,「這些地方」、「這個 櫃子」為「要」指派的施事 (agent),但就我們的生活經驗而言,「這些地 方」、「這個櫃子」不具有生命性、意志性,自然也就無開始一個動作的能 力,我們也不走「擬人化」(personification) 的路;其次,如果「這些地方」、

「這個櫃子」不是施事,那麼是什麼?我們認為「這些地方」是「考慮」

的「目標」(recipient),而「這個櫃子」是「抬」的「受事」(patient)。

因此,我們認為這個「要」在我們的框架下是「助動詞」,其變形前 的結構應為:

(28) a. 你要認真考慮這個地方。

b. 四個人要抬這個櫃子才抬得動。125

另一方面,從語義上來看,「需要」與「應該」涵蓋的範圍太廣,難 免陷於就形式上的表層現象,推出深層的語義現象。

我們認為,動詞具有指派論元的能力,但判斷論元時,不能只從結構 上下手,也就是說在句首主語位置的成分不一定是「施事」,特別是在我 們一般的口語溝通中,受到信息分配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的影響,表 層差異大,因此分析時,必得先找出句子中的核心動詞。

       

125 感謝邢志群老師對本段例句提出的問題。邢老師指出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件衣服 要五十塊錢。」這個句子呢?我們認為,原本應由兩個句子組合而成「我 (某人) 要花 五十塊錢買這件衣服。」從溝通的角度來看,在適當的語境下省去「花」「買」等動詞 和主語指稱「我 (某人)」,以及經過話題化 (thematization) 的過程而來。但這也引起我 們一些想法,是否形式與功能的互動也會對詞彙本身的意義與詞類產生改變。比如:「他 會中文」以及「他會說中文」「他會中文」究竟是省略動詞「說」以後的結果?還是其 實「會+N」是動詞「會」的用法之一,而後來與我們對「要」的分析一樣,變為助動 詞,可帶謂語性詞組?這個問題可留待後人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82 助動詞

助動詞的分析不同於主要動詞,因其缺乏指派論元的能力,因此沒有 深層的語義結構,如同定詞對名詞的修飾一樣,助動詞對動詞所做的也是 修飾,起「情態微調」(modality modulation) 的作用。在確定句中功能,

也就是助動詞的詞類地位以後,我們次要做的是助動詞做的是哪一種情態?

也就是助動詞的詞類地位以後,我們次要做的是助動詞做的是哪一種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