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英語動詞、助動詞與副詞劃分標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詞類劃分標準

2.2.1 英語動詞、助動詞與副詞劃分標準

 

2.2.1 英語動詞、助動詞與副詞劃分標準

英語是否有助動詞一類,也有過爭論,目前採用較多,也較為人所接 受的是Akmajian, Steele & Wasow (1979) 的說法,從語言共性的角度上 來看是存在的,Croft (1991) 指出 Steele (1978) 在「共性」的定義上作了 微調,我們的譯文16如下:

「與其說 (Steele 指的共性) 是像名詞和動詞那樣存在於全人類的語言中,

Steele 指的是人類語言『可用』的成分,也就是說「可能」而非「必要」

存在於人類語言之中的。」(Croft, 1991: 142)

而在英語中,多數的語法學家承認助動詞詞類的存在並從各個角度對        

16 原文如下:instead of meaning something present in all human languages, like nouns and verbs, Steele means something “available” to human languages, that is, possibly rather than necessarily occurring in human languages.

10 詞的在劃分上較清楚。首先,從結構與功能上來說,根據Cinque (1999),

副詞並非帶有動詞詞組的中心語,也就是不將動詞詞組當成補語,因此副 詞並不在動詞詞組內操作。Quirk et al. (1985) 從構詞上,採用列舉法將副 詞分為三大類,單純副詞 (simple adverb)、合成副詞 (compound adverb) 以 及派生副詞 (derivational adverb)18,與助動詞的屈折變化構詞19不同。其次,

       

17 原文如下:

(i) elements of a universal category AUX, different from verbs and other categories (ii) main verbs

(iii) verbs of a different kind from main verbs (iv) inflectional elements

(v)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verbal group or VP

(vi) part of nominal syntax (筆者按:Heine, 1993 提及大部分的語言學家同意助動詞與 動詞(性)詞組有關,但同時也有語言學家如:Schmerling, 1983,將英語助動詞分 析為名詞性主語的修飾語,而非與動詞詞組相關。這是我們想起Halliday, 2004 在

「以句子為交換」(clause as exchange)中見 (表二-6) 將一個句子分為 Mood 與 Residue 而 Mood 則包括 subject 與 finite,主要的功能為表示 subject 的情態責任) (vii) heads in the VP structure

(viii) dependants in the VP structure

18 原文與例子如下:

(a) SIMPLE adverbs, eg: just, only, well. Many simple adverbs denote position and direction, eg: back, down, near, out, under.

(b) COMPOUND adverbs, eg: somehow, somewhere, therefore; and <the very formal>

whereupon, hereby, herewith, whereto.

(c) DERIVATIONAL adverbs. The majority of derivational adverbs have the suffix –ly, by means of which new adverbs are created from adjectives (and participial adjectives):

odd(ly), interesting(ly). Other, less common, derivational suffixes are: -wise: clockwise;

-ways: sideways; -ward(s): northward(s); -style: cowboy-style; -fashion:

11

從句中功能來看,根據Halliday (1985 & 2004) 的功能定義,助動詞所擔任 的是對動詞的情態修飾 (modal modulation),且助動詞必在謂語性詞組內 操作,屬於謂語性詞組的一部分,然而副詞是在狀語性詞組之下操作20。 基於上述兩點,在英語中要劃分助動詞與副詞是較簡單的。

2.2.1.2 英語助動詞與動詞的劃分關係

再從上述的論點來看,助動詞與動詞的關係。除了 (vi)21 以外,我們 知道助動詞必然具有某種程度的動詞性 (verbhood),在謂語詞組裡頭操作。

那麼,助動詞與動詞又有什麼地方可以使之區分開來呢?

(一) 形式語法

形式語法學家,如:Chomsky (1955, 1957, 1975, & 1972)、Jackendoff (1972) 以及 Emonds (1976) 等,所爭論的問題是究竟該將 AUX 或是後來 GB 理論所謂的 INFL / M 節點,放在 VP 之下還是之外。產生這樣的爭論        

schoolboy-fashion.

19 感謝邢志群老師對本段文字提出的問題。我們認為在構詞上,副詞本身不反映時制或 時態的概念,而助動詞卻透過屈折變化 (inflectional changes) 反應,是一個重要的差別 所在。

20 Halliday (1985 & 2004: 52) 的從功能語法的角度劃分詞類,並劃分出三大功能性詞組 系統如下:

21 感謝邢志群老師對本段文字提出的問題。邢老師認為2.2.1 中所提及八大屬性的 (iv)

「為屈折成分」並不是「動詞」的特性,因為它也可以反映在「名詞」或其他詞類上。

12

我們並不意外,因為助動詞在廣義的結構上是位於主要動詞之前,但在功 能與語義上還有較特殊的表現,就句法功能而言,舉疑問句為例,英語的 助動詞必須與主語 (subject) 對調,如 Quirk et al. (1985: 79) 的簡圖,見 下。

【圖 二-4】Quirk et al. (1985: 79) operator 在疑問句時的移位圖

就語義而言,鄧守信 (1975) 參考 Fillmore (1968) 的格語法框架時就 曾提及 Fillmore (1968) 把句子成分分為兩大類,情態 (Modality) 與命題 (Proposition),前者包括否定(negation)、時制 (tense)、語氣 (mood) 與時 態 (aspect)。

【圖 二-5】Fillmore (1968) 句子成分 (見 Teng, 1975: 2)

形式語法遇到了這兩個問題,不免在結構上引起一番爭論,但我們認 為將INFL / M 獨立為一個節點於 VP 之外,太過重視語義在結構上的操作 限制,因此在結構上我們仍然認為Siewierska (1992: 413) 與 Quirk et al.

(1985: 79)的處理方式較佳,將 INFL / M 置於 VP 之下。

13

(二) 功能語法

功能語法學家,如 Halliday (1985)、Dik (1978)、Teng (1975)等,以語 義為系統的基礎,重視語言實際應用溝通層面,在方法學上採用後設功能 (meta-function),建立起一套系統,一個句子可以有語義、語法22、信息為 三個主要分析的層面。助動詞在功能語法中主要是放在以「句子為交換」

23(clause as exchange) 的功能角度下討論。「以句子為交換」中最重要的結 構概念是「語氣結構」(Mood structure),如下圖:

【表 二-2】Halliday (1985) 語氣結構 Mood strucure

Mood Residue Subject Finite Predicator Complement Adjunct

根據 Halliday (1985) 的定義,主語 (subject) 須對將整個句子視為互 動事件而負責 (responsible f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clause as an interactive event),這個責任指的是廣義的情態責任 (modal responsibility),表現在限 定成分 (finite) 上,限定成分的成員有二,包括了主要時制 (primary tense) 以及情態 (modality)。上表還給我們兩個概念,首先是句法上的謂語性詞 組在語氣結構中,是兼跨 mood 和 residue 兩個部份的;其次在 mood 與 residue 兩個成分與下層的次要成分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線性關係。根據上 表,基本的語氣結構如下:

【表 二-3】Sister Susie’s sewing shirts for soldiers (Halliday, 1985: 121)24 Sister Susie ’s sewing shirts for soldiers Subject Finite Predicator Complement Adjunct Mood Residue

       

22 此處的語法所指並非形式語法上的結構概念,而是以功能為基礎的語法概念。

23 詳見第三章說明。

24 感謝張郇慧老師提出對此表的問題。本表所列出為Halliday(1985 & 2004)解釋語氣結 構(mood structure)的典型例子。在實際的言談說話或是其他句式中,常有其他非線型對 應的情形,詳見Halliday, 2004: 125, 133, 135。

14

此外,助動詞之間存有一定的連用順序限制,Halliday (1985) 將其放 在「以句子為重現」的角度下來看,將句子視為經驗的轉換過程,其中以 邏輯結構最為重要,Halliday (1985) 認為從限定成分 (finite) 到主要動詞 之間的助動詞連用限制是一種時制向右的實現 (realization of tense),時制 可分兩種,主要與次要。主要時制視為中心語,為事件 (speech event) 的 時制,分為過去 (past)、現在 (present) 與未來 (future);而次要時制則視 前面時制而定 如下表:

【表 二-4】Halliday (1985: 338) 主要與次要時制的區分 primary secondary past

(-)25

V-ed (simple past tense) as in was/were, took, walked

have+V-en/ed

as in have been, have taken, have walked present

(ψ)

V-s (simple present tense) as in is/are, takes, walks

be+V-ing

as in be being, be taking, be walling future

(+)

will+V (infinitive)

as in will be, will take, will walk

be going to+V (infinitive)

as in be going to be, be going to take, be

Halliday (2004)也提到英語的時制按邏輯上來說,應該是一個無窮盡 (exhaustive) 的系統,但從實際使用以及人類認知上來說是不可能的,

       

25 在書中過去以「-」表示、現在為「ψ」、未來為「+」

26 感謝張郇慧老師對本段文字提出的問題。Halliday (1985 & 2004),在「以句子為重現」

(clause as representation) 的角度中,將句子分為經驗結構 (experiential structutre) 與邏輯 結構 (logical structure),並利用後者邏輯結構來解釋動詞詞組內情態成分先後順序限制 現象。詳見Halliday, 2004: 337-351。

15 成為研究的熱點。其中引起我們關心的是原型理論 (Prototype Theory) 和 語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A) 原型理論

形式語法學家處理詞類,視為離散現象 (discrete),每個詞類的區別必 須詳細、清楚 (clear-cut),但就原型理論者而言,在同一組範疇裡的所有 成員,有些成員必然擁有較多的共同特徵 (common property),成為典型 (prototype) 而 無 標 (unmarked) , 反 之 則 為 邊 緣 (peripheral) 且 有 標 (marked),舉 Taylor (2003)為例29

       

27 (原文)

(i) Apart from α, future occurs only once.

(ii) Apart from α, present occurs only once, and always at the deepest level.

(iii) Apart from α, the same tense does not occur twice consecutively.

28 感謝張郇慧老師對本段文字提出的問題。這是對黃郁純 (1999) 所提出對漢語能願助 動詞在背後是否有更深一層語義的問題所做的反思,以Halliday 對英語的解釋做為我們 對漢語的開端,更詳細的說明請見第三章第一節 (3.1)。

29 Taylor (2003)在書中的概念圖為樹狀,但我們稍加修改,以「圓形」呈現,更能符合 我們生成概念,書中原圖如下:

16

【圖 二-6】Taylor (2003) 對「樹」原型的例圖

 

上圖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在越外圈也就是越邊緣、有標的 「樹

3」可能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或環境而有不同的差別,在歐洲是棕櫚樹,在 日本可能是櫻花樹,在美國可能是櫻桃樹。若我們把這個概念套入詞類中,

可得到四個推論:第一、越中心的詞類就越穩定,越邊緣的詞類就在各個 語言中的差異就越大;第二、越邊緣的詞類必是依附於中心詞類上;第三、

中心詞類必然有生成性 (generative),而邊緣詞類的生成性低,也就是開放 性的高低;第四、中心詞類中的詞類,應該也有原型與非原型。我們怎麼 確定哪些是中心詞類?每個語言的中心詞類又有何差別?近年來的型態 句法在劃分詞類的共性上取得很大的進展。

(B) 語法化

語法化多視語言為一個動態性 (dynamic) 的過程。根據 Croft (1991),

目前助動詞被認為是一個歷史演變 (diachronically) 和語義 (semantically) 中介的類別 (intermediate category),一般來說,助動詞處於動詞與詞綴 (affix) 的中介狀態中,動詞 > 助動詞 > 詞綴。根據 Briton & Traugott (2005: 25-31),判斷是否語法化共有八個參數 (parameters),如下:

       

17

(a) 去類化 (decategorization):從某一類別的典型成員轉移到某一類別的非 典型成員,甚至到後來成為另外一個類別的典型成員,因此有人,如:

Ramat (2001:398) 認 為 轉 類 (transcategorization) 或 重 新 劃 類 (recategorization) 的術語較好。

(b) 漸變性 (gradualness):Briton & Taugott (2005) 也提到 Givón (1975:86) 指 出「構詞與語法行為遠遠慢於語義的再分析,而且通常表現古時語義情 況的殘留」30。但使用此參數時,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不能兼類,

如be going to 在一個句子中不可以是 motion verb,同時也是 auxiliary,

而必須視為兩個變體 (variant)。

(c) 聯合與合一 (fusion and coalescence):語法化應與音韻成分的消失或合一 有關31

(d) 類型學共性 (typological generality):語法化的現象必須要有其他跨語言 同樣現象的支持32

(e) 隱喻化和換喻化 (metaphorization and metonymization):在說話者—聽話 者溝通情況下,相當受語境影響並常產生會話隱含33

(f) 主觀性 (subjectification):必須明確區分說話者 (speaker) 或是主語 (subject),比如「An earthquake is going to destroy that town」中的「be going to」並不是指主語,而是說話者的判斷。

(g) 語義流失 (bleaching):比如 be going to 已經逐漸失去「某物品位移遠離 說話者」的概念,而是以未來性 (futurity) 較有關係。

(h) 頻率 (frequency):高使用頻率往往帶動共現成分進入語法化途徑,比如 be going to,其後的動詞也可接受狀態動詞 know,如「She’s going to know the answer soon」34

       

30 (原文):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 behavior is likely to lag behind the more progressive semantic re-analysis, and thus quite often represent vacuous relics of the older semantic situation.

31 (原文):Grammaticalization may also involve the loss of phonological segments, or coalescence.

32 (原文):grammatical categories are regularly recruited cross-linguistically from similar sources.

33 (原文):it is highly context-bound and arises out of the implicatures in the speaker-hearer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34 (原文):A much-noted characteristic of grammaticalization—growth in type

18

原型理論以及語法化都承認助動詞的存在,並將其視為一個動態變化 的過程,但在實際劃分詞類時,我們必須找出最適合劃分該詞類的標準,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助動詞處於中介狀態的地位,因此更需要區分何者為 典型助動詞以及非典型助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