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動態通學

動態通學(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可以提供規律的身體活動量,

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Djurhuus, Hansen, Aadahl, & Glümer, 2014),

因此各國的政府機構都在積極推動動態通學,不僅可以增加身體活動 量,減少慢性疾病的危害,也利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舒緩壅塞的交 通,對於環境與人體健康都有正面之影響(Goodman, Brand, & Ogilvie, 2012;Smith et al., 2015)。本節將針對動態通學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一、動態通學的定義

「動態通學」對國人而言是比較陌生的用詞,但在國外的文獻使用 上相當普遍,芬蘭學者 Vuori, Oja, & Paronen 在 1994 年已經使用動態通 勤來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要探討上班族的通勤方式對於身體健康 之影響,但是對於學生使用動態通學的相關文章,直到 2001 年美國學者 Tudor-Locke, Ainsworth 及 Popkin 的研究中才開始出現,主要研究目的也 是探討通學方式對於學生健康之影響。國內研究很少去探討學生使用動

12

態通學方式上下學對身體健康之影響。

動態通學可以定義為利用身體活動的方式行駛交通工具,進而抵達 目的地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包含走路、跑步、騎自行車、溜直排輪及 划船等方式(Shephard, 2008)。但由於物理環境、便利性與安全性的考量,

大部分文獻中的動態通學定義為使用走路與騎自行車的方式來往返學校

(Flint, Cummins, & Sacker, 2014;Gordon-Larsen et al., 2009;Sirard, &

Slater, 2008)。

二、動態通學對身體的健康效益

加拿大學者 Larouche, Saunders, Faulkner, Colley 及 Tremblay(2013)

回顧 68 篇關於動態通學的文章中發現,使用動態通學的學生可以提高他 們的身體活動量,但對於促進身體組成與提升心肺適能的證據不充足,

另一篇回顧性研究中也有相同的結果(Lee, Orenstein, & Richardson, 2008)。為了確實釐清動態通學對於健康之影響,Larouche, Faulkner, Fortier 及 Tremblay(2014)以 1016 位 12-19 歲的青少年為研究樣本,結 果發現走路或騎腳踏車的青少年有高的身體活動量,可以減少身體質量 指數、腰圍及總膽固醇,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以及有更高的醣 化血紅素(glycohemoglobin, HbA1c)和更好的握力。Goldfield, Adamo, Rutherford 及 Murray(2012)在研究中發現,肥胖的青少年透過騎乘自 行車的有氧訓練,不僅可以增強身體意象(body image),還可以增加社

13

交能力與提升學術表現,但同樣對於促進身體組成並沒有幫助。

以休閒活動聞名的美國對於動態通學也有不少研究,Drake, Beach, Longacre, MacKenzie, Titus, Rundle 及 Dalton(2012)以 1718 名高中學生 為研究對象,發現動態通學每週至少 4 天,可以降低肥胖的風險;Arango, Parra, Eyler, Sarmiento, Mantilla, Gomez 及 Lobelo(2011)的研究中也發 現透過動態通學可以預防肥胖。而德國學者 Landsberg, Plachta-Danielzik, Johannsen, Lange, & Müller(2008)雖然發現每天動態通學可以增加身體 活動量,但動態通學本身對於減少身體質量指數與體脂肪並沒有幫助,

原因是要把通學的距離考慮進去,如果動態通學的距離越長,還是可以 減少體脂肪。另外,瑞典學者 Chillón 等人(2012)發現騎乘自行車的學 生會比被動模式與走路的學生有更好的體適能,丹麥學者 Ostergaard, Kolle, Steene-Johannessen, Anderssen 及 Andersen(2013)的研究中也同樣 發現,以騎乘自行車的方式通學會有更好心肺功能與肌肉適能。

我國對於動態通學的概念雖然比較晚,但也有一些學者針對學生的 通學模式進行研究,彭鍬穩(2005)以新竹市某高中 2 年級的男學生為 研究對象,發現以走路、騎乘自行車方式通學的學生,在肌力、肌耐力 與心肺適能方面皆優於乘車的學生,陳佐誌(2009)以臺中市某國小 5、

6 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走路上學的學生有較高的身體活動量;潘美 香(2010)以屏東縣 3 所國小 5、6 年級的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同樣發

14

現以走路、騎乘自行車方式通學的學生,在柔軟度、肌力、肌耐力與心 肺耐力方面皆優於乘車的學生,顯示以動態通學方式對於兒童與青少年 的體適能有正面之影響。

三、青少年動態通學之現況

動態通學對於提升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與促進身體健康有正 面的效益。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倡導動態通學的概念,鼓勵學生走路或 騎自行車上下學。在加拿大全國性調查中發現,使用動態通學上下學的 學生比率只有有 22.1%(Bookwala, Elton-Marshall, & Leatherdale, 2014);

在美國隨機撥號研究中則有 47.2%的動態通學比率(DeWeese, &

Ohri-Vachaspati, 2014);在巴西聖卡塔琳娜州的學校進行 10 年

(2001-2010)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動態通學的比率持續上升,從 21%上 升到 32.7%(Silva et al., 2014),數據顯示動態通學的比率相當高。雖然 動態通學在世界上是一個趨勢,但隨著區域的不同,情況也會有所改變。

在義大利中部的佛羅西羅內省,發現動態通學的比率不到 20%,而使用 私家車為交通工具的比率卻高達 52.8%(Falese, Federico, Manzo, &

Capelli, 2014),雖然美國公立小學有實施「走路上學公車(walking school bus)」的計畫,即由成年人帶領一群學生走路上下學的方式,但一份郵 寄問卷的調查中發現,有實施走路上學公車計畫的學校只有 6.2%(Turner, Chriqui, & Chaloupka, 2013),顯示動態通學的措施有待加強。

15

在我國,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02 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

(教育部體育署,2013)的資料顯示,臺灣國中學生走路上學的比率為 28.2%,騎自行車上學的比率為 20.9%,也就是臺灣國中學生動態通學的 比率高達 49.1%,但仍然有 34.8%的學生是家長使用私家車進行接送。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到了高中的動態通學比率下降為 20.6%,而學生轉 而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的比率為上升為 37.4%,可能是就學距離增加的結 果。另外,根據「高雄市教育局交通安全資訊網」(高雄市教育局,2015)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高雄市的國中生走路上學的比率為 31.4%,騎自行 車上學的比率為 29.4%,也就是高雄市國中生動態通學的比率為 60.8%

高於全國平均值(全國平均值為 49.1%),原因在於高雄市政府在 2009 年實施「幸福鄰里減碳走廊-鼓勵學童走路上學」,設置 106 條社區通學 步道,進而影響學生動態通學的意願,此一措施值得其他縣市借鏡學習。

四、小結

動態通學是目前上學方式的新趨勢,包含走路與騎自行車,不僅可以 增加身體活動量來促進學生身體健康,還可以減少過重及肥胖率,降低 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另外,動態通學有利於減少碳排放量並舒緩交通,

對環境保護也有正面之影響。因此,政府機關要提升學生身體活動量與 進行環境保護,動態通學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16